登陆注册
20523000000002

第2章 理学时期(1)

第一章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宗茂叔,道州营道人。曾做南安军司理参军,知郴州桂阳县,改知南昌县;后判合州,迁国子博士,通判虔州。熙宁初,转虞部郎中,广东转运判官,提点本路刑狱。以后,乞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名之濂溪。他官南安时,二程之父珦摄守事,因与为友,使二子受学焉。他的著作有《通书》四十章,《太极图说》一篇。张伯行辑有《周濂溪集》。(《正谊堂》本)

黄庭坚作《濂溪词》,序曰:

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好读书,雅意林壑。……短于取名而惠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一、变化与自然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二、诚

诚字从《中庸》出来,但周氏用此字颇含深义,似有“实际”“实在”之义。

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通书》一)

这明是说一个绝对的,纯粹至善的“本体”,即所谓“实在”。

又说:

诚则无事矣。……诚无为。……寂然不动者,诚也。

这虽夹有人生观的意义,但仍含有本体论的意义居多。

三、主静

他的宇宙观虽承认变化与演化,但他以无极为起点,以寂然不动的诚为本体,以诚为无事无为,故他的人生观自然偏于主静。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无欲故静。)立人极焉。

以主静为“立人极”,而静又同于无欲,故他又说:

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

四、思

《通书》九云:“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几也。”但他很不彻底:“无思,本也。思通,用也。”

第二章 邵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范阳人,幼时徙共城,晚徙河南。李之才(挺之)摄共城令,授以先天象数之学。(程颢作《墓志》说:“先生得之于李挺之,挺之得之于穆伯长。推其源流,远有端绪。”)

他初做学问很刻苦,后来游历四方,“走吴,适楚,寓齐鲁,客梁晋。久之而归。”程颢说:

先生少时自雄其材,慷慨有大志。既学,力慕高远,谓先王之事为必可致。及其学益老,德益邵,玩心高明,观于天地之运化,阴阳之消长,以达乎万物之变,然后颓然其顺,浩然其归。

一个“自雄其才,慷慨有大志”的人,到了后来,竟成了一个纯粹的道士,“颓然其顺,浩然其归”!

富弼、司马光、吕公著退居洛阳时,为邵雍买园宅。他病畏寒暑,常以春秋时行游。每乘小车出,一人挽之,任意所适。士大夫识其车音,争相迎候。故他的诗云:

春暖未苦热,秋凉未甚寒。

小车随意出,所到即成欢。(《小车吟》)

又云:

每度过东街,东街怨暮来。

只知闲说话,那觉太开怀。

我有千般乐,人无一点猜。

半醺欢喜酒,未晚未成回。(《每度过东街》)

程颢说他

在洛几三十年;……讲学于家,未尝强以语人,而就问者日众。……先生德气粹然,望之可知其贤。然不事表暴,不设防畛;正而不谅,通而不汙,清明坦夷,洞澈中外。

这里写邵雍真是一个理想的道士。程颢弟兄虽和他极要好,但都不满意于他的象数之学。程颢作邵雍的墓志,有一大段说:

昔七十子学于仲尼,其传可见者惟曾子所以告子思,而子思所以授孟子者耳。其余门人各以其材之所宜者为学;虽同尊圣人,所因而入者门户则众矣。况后此千余岁,师道不立,学者莫知其从来。

独先生之学为有传也。先生得之于李挺之,挺之得之于穆伯长。推其源流,远有端绪。今穆李之言及其行事概可见矣。而先生一不杂,汪洋浩大,乃其所自得者众矣。然而名其学者,岂所谓门户之众,各有所因而入者欤?

这明是说,邵雍之学远过于穆李,然而还自命为穆李之学。此一大段中程颢明明表示不满意于穆李,而对于邵雍之自名“其学”,也表示惋惜之意。此文向来人多不深究,今试引二程的话来作证:

明道云,尧夫欲传数学于某兄弟。某兄弟那得工夫?要学须是二十年工夫。尧夫初学于李挺之,师礼甚严。虽在野店,饭必襕,坐必拜。欲学尧夫,亦必如此。

伊川的话更明显:

晁以道闻先生之数于伊川,答云,某与尧夫同里巷居三十余年,世间事无所不问,惟未尝一字及数。

总之,邵雍一生得力于道家的自然主义,而又传得当日道士的先天象数之学。

当日的洛阳学派之中,司马光于这两方面都玩过;程氏弟兄却只赏识他的自然主义,而不受他的象数之学。象数的方面,到南渡后朱震、朱熹表章出来,方才重新兴起,成为宋学的一部分。

他临死时,程颐问,“从此永诀,更有见告否?”先生举两手示之。程颐曰:“何谓也?”曰:“面前路径须令宽。路窄则自无着身处,况能使人行耶?”这也是道家的精神。

他的书有:《皇极经世》六十二卷,《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四部丛刊》本)

邵雍中年时还有许多野心,故他的诗有:

霜天皎月虽千里,不抵伤时一寸心。

男子雄图存用舍,不开眉笑待何时。

事观今古兴亡后,道在君臣进退间。

若蕴奇才必奇用,不然须负一生闲。

他有《题四皓庙》四首,其一二云:

强秦失御血横流,天下求君君不有。

正是英雄角逐时,未知鹿入何人手。

灞上真人既已翔,四人相顾都无语。

徐云天命自有归,不若追踪巢与许。

这竟是说,皇帝做不成,只好做隐士了。

他的自然主义以“变化”为中心,程颢所谓“观于天地之运化,阴阳之消长,以达乎万物之变”。他的诗常提到这个观念。

为今日之山,是昔日之原。为今日之原,是昔日之川。山川尚如此,人事宜信然。幸免红尘中,随风浪着鞭。(《川上怀旧》三,三六)

邵雍的哲学

一、变化的观念

为今日之山,是昔日之原,为今日之原,是昔日之川。山川尚如此,人事宜信然。……(《川上怀旧》)

天道有消长,地道有险夷,人道有兴废,物道有盛衰。……奈何人当之,许多喜与悲?(《四道》)

天意无佗只自然,自然之外更无天。(《天意》)

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观物内》)

二、观物的观念

邵雍的哲学最奇特的一点是他的“观物”论。观物是人类的特别功能,人所以异于他物在此。他说:

人之所以灵于万物者,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

在这里,人与物还不能有大区别,故说:“人亦物也,圣亦人也。”然而

人也者,物之至者也。圣也者,人之至者也。

人之至者,谓其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世观万世者焉;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者焉;其能以上识天时,下尽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者焉;其能以弥纶天地,出入造化,进退古今,表里人物者焉。

但人的功能之中,“观物”为最特异。(上引四排句,除第二排外,皆观物的作用也。)怎么叫做“观物”呢?

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能反观也。

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既能以物观物,又安有我于其间哉。

理是什么呢?

理者,物之理也。

天使我有是,之谓命。命之在我之谓性。性之在物,之谓理。

以理观物只是以物观物。这是绝对的客观。

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

不我物则能物物。

在我则情,情则蔽,蔽则昏矣。因物则性,性则神,神则明矣。

物理之学或有所不通,不可以强通。强通则有我。有我则失理而入于术矣。

以上所说,颇有很重要的价值。千余年来的物理的知识的发达都在道家的手里。他们采药炼丹,推星筭历,居处生活又和天然界最接近,故道家颇给中国加添了不少的物理的知识。

邵雍的思想颇可算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哲学,叫人用物理去寻求物理,不要夹杂主观的我见。有不可通的,也不要强通。这都是很重要的主张。

但邵雍的哲学有两个大缺点:(1)是不能自守他“强通则有我,有我则失理而入于术”的训戒;(2)是太偏重观物的“观”字,养成一种“旁观者”的人生观。

一、邵雍作《皇极经世》,想要用“数”来解释宇宙和历史。本来数学是物理学的母亲,这条路是不错的。但邵雍的数学并不高明,只会得一点象数之学,又不肯守“不可强通”的训戒,只图整齐的好看,不顾强通的可笑。他自己也说:

天下之数出于理,违乎理则入于术。世人以数而入术,故失于理也。

他的数学正犯“以数而人术”之病。当时人所记他的数学的神话,姑且不论。即如他的数学系统:

太阳 日 暑 目 皇 元 129600

太阴 月 寒 耳 帝 会 10800

少阳 星 昼 鼻 王 运 360

少阴 辰 夜 口 霸 世 30

少刚 石 雷 气 易 岁

少柔 土 露 味 书 目

太刚 火 风 色 诗 日

太柔 水 雨 声 春秋 时

单就这个基本系统,已矛盾百出,很可笑了。我们没有工夫去驳他的大系统,对于此事有兴趣的可看《宋元学案》九至十,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卷五。我们单引《观物外篇》的一小段:

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有四支。是以指节可以观天,掌文可以察地。天地之理具于指掌矣。可不贵之哉?

这是什么论理?怪不得康节先生是算命摆摊的护法神了!

二、邵雍的观物,太重“观”字,把人看作世界上的一种旁观者,世界是个戏台,人只是一个看戏的。

这种态度,在他的诗里说的最明白。《击壤集》里题作“观物吟”的诗共有几十首,都是这种态度。我且抄一首:

居暗观明,居静观动,居简观繁,居轻观重。

所居者寡,所观者众。匪居匪观,众寡何用。

他有《偶得吟》云:

人间事有难区处,人间事有难安堵。

有一丈夫不知名,静中只见闲挥尘。

他的全部诗集只是这个“静中只见闲挥尘”的态度。他真能自己寻快乐:

吾常好乐乐,所乐无害义。乐天四时好,乐地百物备;

乐人有美行,乐己能乐事。此数乐之外,更乐微微醉。

这真是所谓盲目的乐观主义了。他自言

生身有五乐:①生中国,②为男子,③为士人,④见太平,⑤闻道义。

居洛有五喜:①多善人,②多好事,③多美物,④多佳景,⑤多大体。

所以他歌唱道:

欢喜又欢喜。喜欢更喜欢。吉士为我友,好景为我观,

美酒为我饮,美食为我餐,此身生、长、老,尽在太平间。

这种盲目的乐观,含有命定主义:

立身须有真男子,临事无为浅丈夫。

料得人生皆素定,定多计较岂何如?

含有无为主义:

风林无静柯,风池无静波。

林池既不静,禽鱼当如何?

“治不变俗,教不易民”,

甘龙之说,或亦可循。

“常人习俗,学者溺闻”,

商鞅之说,异乎所云。

他对于新法的不满意,于此可见。新法是实行干涉的主义,洛阳派的哲人是要自由的,要放任的。他有诗说:

自从新法行,尝苦樽无酒。每有宾朋至,昼日闲相守。

必欲丐于人,交亲自无有。必欲典衣买,焉能得长久?

这虽是“怨而不怒”的讽刺诗,但很可以看出新法所以失败一个大原因了:那就是中国的士大夫阶级不愿受干涉的政治。

邵雍的思想,梁任公先生一流人大概要说他是“受用”的哲学,我们却只能称他为废物的哲学。他有《自述》诗道:

春暖秋凉人半醉,安车尘尾闲从事。

虽无大德及生灵,且与太平装景致。

一个“慷慨有大志”的人,下场只落得“且与太平装景致”!可怜!

第三章 程颢

程颢(1032~1085),有他的兄弟做的《行状》(《二程文集》十一),说他的事迹最详。中有云:

先生资禀既异,而充养有道;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宽而有制,和而不流。……

论他为学云:

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知尽性至命必本于孝弟,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辨异端似是之非,开万代未明之惑。秦汉以下,未有臻斯理也。

又述他的话道:

道之不明,异端害之也。昔之害近而异知,今之害深而难辨。昔之惑人也,因其迷暗,今之入人也,因其高明;自谓之穷神知化,而不足以开物成务;言为无不周遍,实则外于伦理,穷深极微,而不可以入尧舜之道。天下之学,非浅陋固滞,则必入于此。

又说:

先生教人,自致知至于知止,诚意至于平天下,洒扫应对至于穷理尽性,循循有序。病世之学者舍近而趋远,处下而窥高,所以轻自大而卒无得也。

程颢有《陈治法十事》,中说:

圣人创法皆本诸人情,极乎物理。虽二帝三王不无随时因革,踵事增损之制,然至乎为治之大原,牧民之要道,则前圣后圣岂不同条而共贯哉?……惟其天理之不可易,人所赖以生,非有古今之异,圣人之所必为。……(以下历举“非有古今之异”的事,凡十项。)

这班哲学家的问题正是要寻出那“为治之大原,牧民之要道,天理之不可易,人之所赖以生,非有古今之异,圣人之所必为”。

同类推荐
  •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主要内容包括:交流之难源于人性本身、幽默、诡辩和雄辩、把颠倒黑白的胡话转化为幽默等主要幽默心理相关概述。
  • 人生是苦,苦就是福

    人生是苦,苦就是福

    看不开是苦,想开了是福。有欢喜心才合乎佛法,才合乎做人的意义。一个人在世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如果活得不欢喜那有什么意思?“欢喜”是佛法,欢喜是财富,有欢喜才能安住身心。如果做到欢喜?不管见到任何人都很欢喜,不管做什么事都很欢喜,不管在哪个地方都很欢喜,不管读什么书都很欢喜……能有越多欢喜,表示心中越有佛法,越有成就。保持欢喜的方法是:凡事皆生欢喜心。在本书中,星云大师具体而微地刻划出人间万象与众生实相,深入浅出的探讨世间的问题与人生的哲理,从家庭、工作、艺术、人际、生死等各个层面,分享了自在生活方面的智慧。
  • 庄子白话全译

    庄子白话全译

    本书的导读是对《庄子》各篇思想的总结和梳理,让读者对庄子的核心思想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使《庄子》更加清晰易懂。译文字斟句酌,不仅保证准确无误,还力图还原庄子汪洋恣肆的语言特色,能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庄子的思想,其间的精妙故事,为人处世上或许于读者会有感悟和帮助。
  • 弗洛伊德的智慧

    弗洛伊德的智慧

    本书是弗洛伊德原著代表作的精选译本,是集弗洛伊德思想之大成的作品。书中作者以大量实例阐释了其理论,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人的心理结构,了解病态精神及其起源的相关知识,了解人类的性爱问题,还可以了解精神与梦的关系。当然,原著亦有不足之处,比如书中存在很多令人费解的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与理论,并且书中的某些内容由于缺乏连贯性和用词晦涩难懂,给人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对原著的用词和段落进行了适当的删节和改动,目的就是为了使读者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弗氏的理论。读弗氏的书,可以使我们认识现代生活造成人们某种精神疾病的根源,从而有效地调节、完善我们的人生。
  • 每天学点中国哲学

    每天学点中国哲学

    胡适成名作,在北大讲义内容基础上,胡适经过一年的删补修定,写成《每天学点中国哲学》(原书名《中国哲学史大纲》)。它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辉煌成果。作为一部划时代的巨著,绝对是中国哲学思想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热门推荐
  • 答茅鹿门知县二

    答茅鹿门知县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听刘墉讲为人处世

    听刘墉讲为人处世

    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侧重分析家庭对个人成长,以及其对个性塑造的影响,令读者充分认识自己;第二章主要强调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明确肯定自己,完善自己;第三章探讨人作为社会人该如何与他人相处、维系人际关系,更好地发展自己;第四章是对第三章的进一步阐述,从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生,纵向来讲一个人该如何做才能实现梦想、获得成功。
  • 离月尽

    离月尽

    他执一紫剑,立于一树繁花之下。衣袖沾染上一团团朦朦胧胧的花香,三千青丝倾尽风华。满眼桃花,依旧深红浅红。那一眼就定了一世情殇。只有眼眸迷离渐起,流离了谁的年华。方知一梦三生,如今只有寒雪飘满枯萎的枝桠,为年轮披上了层层雪衣。一脚一浅一孤影走向独自白头。时光冷若冰霜,却凝结不了那清冷无双的脚步。只有行单影只,颠沛浪迹在天涯海角,看尽他未曾看过的风景如画。她又独自凭栏,玉阶之上的星星和萤火虫浮游,那一刻即为三生梦魇,相思寸烬。惟有在月镜之中,望他的沧桑容颜,一望断肠……
  • 小兔子恋上大明星

    小兔子恋上大明星

    沈枫满眼浅浅的笑意盯着身边半是疑惑的女孩,温柔的说:“你给人的感觉是很安静,很淑女,但有时候又任性搞怪,就像一只温顺又调皮的小兔子”武恋慕若有所思的说:“因为你人气很高啦,还总是有那么多的美女主动问你好,就很像海报上的人气很高、有许多粉丝的大明星咯~”跨越屏幕,恋慕窝在沈枫的温暖的怀抱里,在心底悄悄地告诉自己“小兔子会努力的快快的长大的。”沈枫深深地望着恋慕忽闪忽闪的眼睛,在额头流下一个浅浅的吻“大明星会等小兔子长大的。”
  • 傻妃的一纸休书

    傻妃的一纸休书

    她曾是幸福的新娘,男友的背叛血淋淋的割碎了她的灵魂,意外穿越,她成了古代出了名的傻瓜,表白未邃,铺一地桃花瓣浪漫自杀,当因爱成恨的商界精英女变成古代白痴不受宠小姐,替嫁鬼王,别人都等着看笑话,唯有她冷冷一笑,鬼王不如等着看谁更鬼?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龙王驾到

    龙王驾到

    或许是看破尘世,一浪接一浪的战事,一场又一场战争撕破龙星的安宁。那夜,他那无声无息的泪又刺痛了谁的心?
  • 青春恋曲之爱的勇气

    青春恋曲之爱的勇气

    爱情是一朵生长在悬崖峭壁边缘上的花,想摘取就必须要有勇气!或许是宿命的安排,让我们在一个意外的时间,意外的地点,因为一点点意外遇见命中注定的那个人。
  • 战神魔妃

    战神魔妃

    水汪汪的大眼一睁,她萌的让人心惊!顶着一张人畜无害的娃娃脸,却藏着一颗残暴无情的心!杀恶女、惩刁奴,扮猪吃虎;夺兽王、炼仙丹,谁与争锋!异世重生,天赋异能,能一眼洞穿万物心事,却唯独看不透那个高位上腹黑,冷血男人的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航海王的一面

    航海王的一面

    由于种种原因,堂吉诃德家族的有穷诺亚被堂吉诃德·多佛朗明哥剔除了家族名列。年过半百的老家伙该何去何从?
  • 重生之如果没有你

    重生之如果没有你

    她重生了,却失了重生前的记忆:他,在她死了那一刻,才发现心是那么痛。她以为,她爱他,当重新来过一次时,她发现他于她不过是镜花水月,总就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