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军事关隘,雄险无比的瞿塘关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许多影响深远的战例就曾经在这里发生。
同时,瞿塘关不仅是古代的一处军事重地,而且这里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无不如诗如画,并伴随着许多真实的故事和美丽的神话传说,令人心驰神往。
(一)瞿塘关的战例
关隘是适应冷兵器时代军事需要而设立的,瞿塘关自然也不例外。在瞿塘峡夔门山麓,两岸断崖壁立,在此所设的瞿塘关更是万分险要,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手下大将汤和、廖永忠等人,就曾在这里作战过,和他们作战的是四川的夏王朝。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元末,农民起义军的将领明玉珍于元至正二十三年在四川建立政权,国号夏,都城重庆,史称夏蜀。元至正二十六年,明玉珍病死,子明升继位。朱元璋在灭元后,于洪武二年派使者赴蜀招降,遭拒绝后决计用兵。
明洪武四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分兵两路进攻四川明升夏政权。这年闰三月,征西将军汤和所率南路军抵达瞿塘关附近的大溪口。
此时,夏军凭借瞿塘天险,以铁索横断关口,由平章莫仁寿率军扼守。
同时,夏政权获悉明军要入川,又增派左丞戴寿、太尉吴发仁、平章邹兴等赴瞿塘关一带构筑工事,加强防御。他们在铁索外北倚羊角山,南靠南城寨,凿两岸壁引缆修筑三道飞桥,铺设木板。置炮石木竿铁铳其上,傍桥两岸亦置炮,并遣重兵固守。
面对险要坚固的瞿塘关以及其它夏军坚固防御,明南路军配属部队将领杨璟决定分兵三路:由指挥韦权出赤甲山,进攻夔州;指挥李某出白盐山下,逼近夔州南岸,以攻南城寨。而杨璟本人则亲率都督佥事王简等人出大溪口,进攻瞿塘关。
然而,杨璟出师不利,为夏军击败,其它两路明军也被迫退还修整两月。
五月初五,受朱元璋命令,大将汤和再次率兵自归州进攻瞿塘关。当时因江水暴涨,汤和被迫驻兵大溪口,又囤兵月余。到了六月,面对瞿塘关久攻不下的局面,朱元璋遣使切责汤和进军迟缓,延误战机,并命其配合北路军加速进军。
就在此时,明政权饿北路军以及陆续攻克阶州、文州、绵州,捷报频传。夏政权的戴寿、吴友仁不得已分守瞿塘关一带之兵,回援汉州,以保成都。
在这种情况下,汤和遂率军自白盐山伐木开道,由纸坊牌溪趋夔州。初五日,右副将军廖永忠领兵抵达旧夔府,夏平章邹兴、副枢飞天张等出城拒战。
初七日,廖永忠分所部为前后两阵,前阵既交战,出后军分两翼夹击,大败之。次日,复挥师进攻,擒其元帅龚兴,斩杀溺死者甚众。
初十日,廖永忠进兵瞿塘关,以山峻水急,工事坚固,舟师难以溯水而进,乃决定分兵两路夹击。一路密遣壮士数百人,皆穿与草木同色的青萨衣,即青蓑衣,携带小船,翻山渡关以出其上流;一路由廖永忠亲率出墨叶渡,分兵两道,一军攻其陆寨,一军攻其水寨,水路将士皆以铁裹头,船置火器。
黎明时分,大将廖永忠攻破陆寨,继而上流水军顺流直冲而下,下流水军也溯流拥舟而上,火炮、火筒齐发,夏军大败,邹兴中火箭而死,遂焚其三桥,断其横江铁索,擒同佥、蒋达等八十余人,斩首千余级,溺死无数,飞天张、铁头张等逃去,瞿塘关被克。瞿塘关的攻克,这给明政权西进入川扫平了一大障碍。
(二)大禹治水的传说
瞿塘关地处三峡,这里山峻水急,自然也有许多传说故事诞生。
据说我们的先民,力图对长江三峡的成因和峡中千奇百怪的自然景象作出回答。但在那时,人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很难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他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把一切都寄托在神或神人身上,把万事万物想象成是某种超自然力量的结果。“大禹治水”的传说便是瞿塘关神话传说中的代表。
相传在五六千年前,神州大地上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水灾。滔天的洪水包围了群山,淹没了平原,大地一片汪洋,人们只好栖身在山洞里,或者在树上筑巢居住。
当时,正处在原始部落联盟时代,部落联盟的首领尧,派鲧去治理这次洪水。鲧治水治了九年,他采取水来土挡、堵塞水路的办法,结果水位越堵越高,堤破决口,洪水再次泛滥,鲧的治水以失败告终。
尧去世后,舜继了位。舜又派鲧的儿子禹继承他父亲未竟的事业,继续治理洪水,还派了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后稷、皋陶等人去协助他。
作为传说中的人物,禹是哪里人一直没有定论,有的说他是安徽涂山人,有的说他是四川汶川县石纽人。
禹总结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后人记载,禹治理水害是从岷江开始的。他首先在汶山县的铁豹岭一带疏导岷江,然后凿开金堂峡口,也就是分流岷江水进入沱江,让它在泸县流入长江,从而减少进入成都平原的洪水。
整治好岷江后,禹又顺江东下到了江州,即今重庆市一带,娶了涂山氏做妻子,他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启。重庆朝天门长江南岸的那块夫归石或叫望夫石,至今向人们诉说着许多关于大禹与涂山氏之间动人的故事。
禹从江州东下来到了三峡,便开始疏浚三峡的工程。《淮南子》说禹先是“决巫山,令江水得东过”,即凿开了堵塞江水的巫山,让长江的水能够顺畅东流。然后,他又凿开瞿塘关“以通江”,凿开西陵峡内的“断江峡口”,终于让长江顺利地通过三峡,向东流注入大海,解除了水患对长江中下游的威胁,而上游的四川盆地终于变成粮仓,号称天府之国。
传说禹在疏浚三峡时,还曾得到神女瑶姬的帮助。人们说,大溪宽谷中的锁龙柱和斩龙台,就是瑶姬帮助夏禹治水凿峡时锁龙斩姣的地方;巫峡中的授书台,就是瑶姬向大禹传授治水黄绫宝卷的地方,而不愿回天庭的神女,也变化成了那座令人向往的神女峰;西陵峡里的黄牛峡,就是因为神女留下来看守三峡的神牛而得名。
在神女的帮助下,经过禹和各部落人民的共同努力,终于凿通三峡,江河畅通,水流大海,湖泊疏浚,能蓄能耕。禹在治水13年中,非常繁忙,竟至于三过家门而不入。由于禹治水有功于人民,舜便推荐禹为自己的继承人,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后人于是称禹为大禹,意思是伟大的禹。
对于大禹疏浚三峡的传说,古人大多数是相信的。这不仅从各种文献记载上可以得到证明,而且诗人们也多以赞颂的诗句予以讴歌。
杜甫在《瞿塘怀古》的诗中写道:“疏凿功虽美,陶钧力大哉。”而任夷陵县令的欧阳修,只相信禹王开山的功劳,不信神牛凿峡的说法,所以他把黄牛庙改名为黄陵庙,庙里祭祀的黄牛神改成祭祀夏禹王。范成大的《初入巫峡》诗,结句以咏叹写出,直抒胸臆,倍有神致:“伟哉神禹迹,疏凿此山川!”
但是,神话毕竟不能代替科学。大禹与神女开凿三峡的传说,只能是人们美好的想象,要想真正了解三峡的形成原因,我们还得暂时回到那久远而又动荡的地质历史年代。
(三)望霞峰的传说
在瞿塘关附近有一山峰,名为神女峰,一根巨石突兀于青峰云霞之中,仿佛一个亭亭玉立、美丽动人的少女,因此叫神女峰。
同时,这个山峰还有一个名字叫作望霞峰,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
据说在夏禹治水的年代,瑶池宫里住着西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名叫瑶姬。她聪慧美丽,心地善良,活泼开朗,耐不住宫中的寂寞生活。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她邀了她身边的11个姐妹,腾云驾雾,遨游四方。
当她们来到瞿塘关一带时,只见12条恶龙兴风作浪,正在治水的大禹也被洪水围困在中间。瑶姬敬佩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决定帮助他治水,便送给他一本《上清宝经》的治水天书。可是,瑶姬还没有来得及告诉大禹如何破译这部天书时,就被西王母派来的天兵捉拿回宫了。
12个仙女早就厌倦了仙宫生活,她们挣脱神链,重新返回人间,帮助大禹疏通了峡道,解除了水患。从此,瑶姬爱上了三峡,成天奔波在巫山群峰之间,为船民除水妖,为樵夫驱虎豹,为农夫布云雨。12个姐妹忘记了回宫的事,久而久之,她们便化成12座奇秀绝美的峰峦,耸立在瞿塘关一带。
瑶姬是12个仙女中的杰出代表,她立的山峰位置最高,每天第一个迎来朝霞,于是,便赢得了“望霞峰”的美名。
(四)孟良梯的传说
在瞿塘关所在的瞿塘峡绝壁上,有一个人工凿的方形石孔,一个接着一个,自上而下成“之”字形排列,如同阶梯,这是孟良梯。关于孟良梯的由来,这里还有一个传说。
孟良是北宋年间,跟随杨家将一同抗辽的名将。据说北宋抗辽名将杨继业,被奸臣害死后,他的尸骨被埋在白盐山腰的望乡台上。
作为杨令公的亲信,孟良决心将杨继业的尸骨盗回,就悄悄地架着小舟进入瞿塘峡,每天夜晚,在绝壁上凿石穿孔,插入铁钎,架木为梯,攀援而上,直到天色麻亮方才停止。
当孟良深夜凿孔到了山腰时,对岸白帝庙的老和尚发现了孟良的秘密行动,老和尚假装鸡叫,引起了白帝城的雄鸡都叫了起来。
此时,孟良认为天快亮了,怕人知晓,就停止凿孔,使之前功尽弃,功亏一篑,尸骨也未取到。
后来,孟良知道是和尚使坏后,就一怒之下,便把老和尚杀了,倒吊在岩壁上。后来,人们就把瞿塘关旁边的这一之字形石孔称之为孟良梯。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据考证,抗辽名将杨继业是死于山西朔县,尸骨不可能埋在瞿塘关一带,这个传说自然不足为信。但它却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北宋民族英雄杨家将的深切怀恋和对孟良忠心耿耿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