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432000000026

第26章 先后本末之间——《子路》讲读(上)

本篇的开篇,孔子讲到为政要“先之、劳之”,若是这样还不够,就再加两个字“无倦”,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孔子思想往往具有更多我们一眼看不到的智慧。为什么要强调“先之、劳之、无倦”?大概是源于更多的人在观望,在权衡,在比较,在不满,在抱怨,也在沮丧。与其在被动中消极,不如主动出击,这是本分。先之,就定下了为政的调子。

做好政治管理,将以何为先?孔子认为是正名。在政治体系中,名与实的关系就如政治制度与政治精神。要有政治精神,才能实行政治制度。但只有政治制度,才能承载政治精神。正名的本质是正确的角色认知,各司其职,履行职责。当然,正名也不仅是指义务与职责,还是人在公众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权力。每个人都需要这种权力。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种菜,孔子都没有讲出具体做法。不知道就不知道了,他还认为樊迟是“小人”。不少人认为这是孔子轻视劳动,进而轻视劳动人民的“铁证”。果真如此吗?

面对现实,有必要进行客观真实的判断,这实在是一种理性与科学的心理气质。在这种心理气质之下,才可产生洞达的认知、明智的行动,进而在社会发展、变化的历程中担负起自己的职责,抓住关键问题(如上好礼、上好敬),解决主要矛盾,使得百姓心悦诚服,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

要做到这一切,实在是需要既仁且智,需要以真正的勇敢和无畏来面对可能出现的不理解,甚至是大部分人的不理解,而不是只会讲些百姓们爱听的口号,或者是对虚妄的安慰寄予廉价的期望。这恰恰是圣贤,或者先知们的使命,有必要运用天命所赋予的最佳的理性、最开朗的思想来思考,开启政治治理的智慧之门。如此,就真的不用自己去种庄稼,因为在种庄稼这件事上,有人会做得更好。

本篇的末章,孔子说不教民战,就意味着对他们的放弃。孔子曾讲到“足食、足兵、百姓的信任”是政治的三大立足点。在“食、兵、信”之间,孔子的价值排序是:信在首位,其次为食,再次为兵。必不得已而去之,先去兵。为何孔子又强调要教民战事?

这实在是与我们文化的思维模式有关。本与末是一对,先与后是一对,心与身是一对,知与行是一对。在这一对又一对之中,一定要务本,一定要先之,本篇的开篇一直在强调关于先之,关于务本之事,但是不意味着要取此去彼,求本丢末,需要做的是统筹兼顾,一以贯之,兼顾、贯之于先后、本末间。

问题索引——

“先之、劳之、无倦”,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孔子思想往往具有更多我们一眼看不到的智慧。为什么要强调“先之、劳之、无倦”?

为政要任用贤才。但怎么才能分辨贤才,并且任用他们呢?

做好政治管理,将以何为先?孔子认为是正名。君子所重视的不应该是关于“实”的话题吗?为何要这般在意“名”呢?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如何种菜。他不好好答,还认为樊迟是小人。看来,孔子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铁证如山。事实真的如此吗?

关于“正”的话题,仅在本篇就三次谈到,难道孔子真的是“迂”了?

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前来归附,实在是政治治理的至高境界。如何能够做到此?

“父子相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公案,几千年来争论不休。有人则据此认为儒家“亲亲相隐”的血亲伦理原则,是现实生活中徇情枉法、任人唯亲等腐败现象滋生的根源。果真如此吗?

一个人,乡亲们都喜欢他,孔子认为不一定他就是个好人。乡亲们都厌恶他,孔子认为也不一定他就是个坏人。到底如何是好,如何是坏?

本章孔子说“善人教导百姓七年,也就可以叫他们去打仗了”。但是,善人教导百姓是为了让他们去打仗吗?

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本章,子路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的回答字数不多,分量极重。

先之,就是先行一步。恪尽职守,认真负责,履行职责。

劳之,就是去做。开始去做,坚持去做,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无倦,就是耐力和韧性。一项事业的达成,不是百米短跑,更像是一场马拉松,冲刺能力不是主要的考量标准,在更多的时候,需要耐力和韧性。所以,坚持很重要。但坚持不是硬撑,是在方向明确的前提下,进退有度,满怀深情又无怨无悔。

“先之、劳之、无倦”,本质在讲“去做,且要先行之,还要肯付出,无怨悔”,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孔子思想往往具有更多我们一眼看不到的智慧。为什么要强调“先之、劳之、无倦”?大概是源于更多的人在观望,在权衡,在比较,在不满,在抱怨,也在沮丧。

英文中有个单词“game”,本质就是游戏。中文词意丰富,还可将它翻译成“博弈”,且有了“博弈论”的说法。于是,人和人、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多处在博弈之中,像极了毛主席所讲的战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人们总是在比较、权衡、算计中决定自己所要付出的程度。这种“战术”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及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其中,老板与职工、人与工作之间的博弈颇具代表性。老板期望下属干起活来不遗余力,职工希望老板发起奖金来也能不遗余力。其实双方的期望都是人之常情,问题是谁进谁退?于是,展开了一场博弈。

当职工对待遇不满意的时候,可能会选择另谋高就,笔者认为这是积极的做法。还有职工直接表明态度,“给我多少钱,就干多少钱的活”!这态度乍一听挺有道理,看似客观、中正。问题是,这般负气的话明显带有不满意。当职工对待遇不满意,认为老板付的薪水不抵自己的付出时,很自然的表现就是降低工作标准。当老板看到这降低标准后的工作质量时,心中甚是“庆幸”没加工资。把活干成这样,现在给的待遇都感觉吃亏。于是,两败俱伤,仿佛又各有道理。孔子的观点是: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行事,就如同拿起弯弓射大雕,没有射中,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能怪雕没有飞好,没有飞到自己瞄准的点上。任何博弈的双方都需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尽到自己的本分与本职。

在劝谏君主、卿大夫们为政时,孔子说: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还讲: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

他殷切地期望国君、领导们能够厚爱下属,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领导们的职责就是引领方向,树立标杆,明教化,定政策,定机制,明示一条使人与人之间相敬如宾,各尽本分,通往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当然,他并不能保证把每个人都引上这条康庄大道。

在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领导,如何侍君方面,孔子又有另外一番说法。孔子曰: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与其在被动中消极,不如主动出击,这是本分。先之,就定下了为政的调子。

13.2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上章言为政要“先之”,等于是定调子,本章来谈为政的整体框架。仲弓出任季氏家的总管,向孔子请教这个问题。孔子讲了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搭起架子来;二是以一颗宽容的心不计较小过错;三是任人唯贤。

仲弓有疑:“我怎么能够做到分辨贤才,并且任用他们呢?”孔子说:“当然是举荐你所知道的。你不知道的,即便是你不用,别人会舍弃他们吗?”

能近取譬,是仁之方。任贤,首要知贤。若是不知贤,错不在贤者,而要考虑考虑自己的问题:视野是否开阔?心胸是否豁达?

13.3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做好政治管理,将以何为先?孔子认为是正名。一名君子所重视的不应该是关于“实”的话题吗?最好讲些具体的为政措施,为何要这般在意“名”呢?子路认为自己的老师有点迂腐。

孔子知道自己这个学生没有理解自己的意思,要好好给他讲一番。按照孔子的套路,首先要说一说态度问题,关于为学的态度,不仅是就正名这一事而论事。孔子认为,君子对于所不知道的事情,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存疑,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而不是如子路这般贸然地下结论,自己无知还认为别人是错的。接着就奔往主题,为何政治要以正名为先?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不合理;说话不顺当、不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没有了标准,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一切都乱了套,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能够理解透彻,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在政治体系中,名与实的关系就如政治制度与政治精神。要有政治精神,才能实行政治制度;也只有政治制度,才能承载政治精神。正名的本质是正确的角色认知,知道自己是谁,他人是谁,大家是谁。每一种角色均有其职能所在,选择具有胜任能力的人,履行职责,即为政治之道。在认知角色的基础上,在其位,谋其政,遵循各自的行为规范,履行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应该像君那样去为君,像臣那样去为臣,像父那样去为父,像子那样去为子。这一正名理念应用到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就是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居于某个名位,都要尽其职分、尽其义务,以使名实相符。由此推而广之,稳定的社会关系就建立起来。

正名对于参与政治管理的各种角色来讲,不仅意味着以文件的形式任命某某人员担任某一职位,更意味着为政者、领导们要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重视的是言传身教。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

当然,正名也不仅是指义务与职责,还是人在公众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权力,每个人都需要这种权力。

13.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圃:种菜的地方。

襁负其子:用宽布带背着自己的孩子。

对于本章,不少人认为这是孔子轻视劳动,进而轻视劳动人民的“铁证”。事实是,如何种庄稼,当然是要问老农。如何种菜,最应该问菜农。织布当然是要请教妇女,读书当然是要请教先生。

面对现实,有必要进行客观真实的判断,这实在是一种理性与科学的心理气质。在这种心理气质之下,才可产生洞达的认知、明智的行动。进而在社会发展、变化的历程中担负起自己的职责,抓住关键问题(如上好礼、上好敬),解决主要矛盾,使得百姓心悦诚服,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

要做到这一切,实在是需要既仁且智,需要以真正的勇敢和无畏来面对可能出现的不理解,甚至是大部分人的不理解,而不是只会讲些百姓们爱听的口号,或者是对虚妄的安慰寄予廉价的期望。这恰恰是圣贤,或者先知们的使命,有必要运用天命所赋予的最佳的理性、最开朗的思想来思考,开启政治治理的智慧之门。如此,就真的不用自己去种庄稼,因为在种庄稼这件事上,有人会做得更好。

13.5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本章继续谈论关于“本”的话题。进行诗教,为的是“政能够达于四方”。通过诗教,熏陶一个人温柔敦厚的心性,培养出有德的为政者,从而“为政以德”。反之,若是偏离了这个根本,只是能诵诗,处理政事不会灵活应用,出使四方不能独立解决问题,即便是诗三百首全部背了下来,如此之多,又有何用呢?

说到底,这样的人没有将诗教转为己用,是自己被诗牵着鼻子走。对于纸上谈兵者,孔子不欣赏。

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上章言诗教,其实任何一种教化都是法门、是方法、是路径,却不是目的地。但无论通过何种法门,目标、宗旨都是一样的。希望培养出身正,并且可以为政的君子。“正”是君子的根本,“正”本身就是影响力。上行下效,自身正,不令而行;自身不正,虽令不从。

本篇第三章谈正名,本章谈正身。正名与正身就如同是知与行,不可分。

13.7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上下关系之间有影响力,但影响力的产生不仅存在于上下关系之间,还存在于兄弟关系、朋友关系之中。鲁国和卫国之间,就如同兄弟关系。这种关系可追溯到周初之时。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卫国是康叔的封地,周公旦和康叔同为文王之子。兄弟之间,贵在兄友弟恭,团结和睦,友好相处。

13.8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卫公子荆:卫国大夫,字南楚,卫献公的儿子。

善居室:善于居家理财。

苟:差不多。

合:足。

孔子夸赞卫公子荆善于居家理财。在刚开始有一点财富的时候,他就认为“差不多足够了”;再稍多一点的时候,他说“差不多完备了”;更多一点时,他认为“差不多完美了”。

这样看,对于财产的从无到有,卫公子荆的心态是始终如一的,总是认为是足够、完备又完美的。这种心境源于知足。老子曰“知足者富”,真正的富有是知足,知足才会知止,知足才有常乐。

13.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适:往,去。

仆:驾车。

本章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庶,即人口众多;富,即生活富裕;教,即教化。这是孔子传承王道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富强的必备条件。三者是依次递进的关系,人口和物质财富是基础,而最终还是要教化人民,修养人心。

13.10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期月:一周年。

对于自己清晰的政治理想,孔子当然是希望“学而时习之”,自己的学说能够为时代所接受,学有所用。他说“如果有国君肯任用他,一年就可以做出成绩,三年就可以成功”,实现前章所说的“富之”“教之”。

这是一份自信,自信源于自知。孔子以他的行动实现过自己的目标。在《孔子家语·相鲁》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孔子在今天汶上西的一个小镇中都,出任地方长官一年,使得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四方诸侯前来学习。孔子认为此法不仅可以治鲁,还可以治理天下。第二年升为司空,使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后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可以看出此言不虚。

但细读本章,再结合上章他所讲到的“庶矣、富之、教之”,这些完备的政治理想,孔子所言除了自信,还有种复杂的情感。如此有才,终是不遇,亦有几分对时世的无奈与感伤。

13.11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无论是自信的践行,还是怀才不遇的无奈与感伤,孔子的坚定,对于王道精神的阐发与力行,从未改变。孔子说:“‘任用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这话说得真对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为政者只关心政绩,关心GDP,关心所谓的“硬指标”。关于大治,关于善政,关于民风的朴实,关于民心的纯正,这样的追求能打动他们吗?

13.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不管能不能打动这些所谓的“政治家”,孔子还是要讲,“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在三十年之后才能实现仁政”。也就是讲实施王道政治,追求民风的朴实,关注民心的纯正,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实现移风易俗需要时间,需要足够的耐心。

13.13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关于“正”的话题,仅在本篇就是第三次谈到,难道孔子真的是“迂”了?庄子说得好,“以重言为真”。凡是重复出现的,多次强调的就是真知,是重点。

在《孔子家语·大婚解》篇中,孔子表白得更为直接,他说:

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君不为正,百姓何所从乎?

可与本章对读。

同类推荐
  • 木兰溪 木兰江 木兰河

    木兰溪 木兰江 木兰河

    本书内容包括:入海口、镇海堤、三江口、宁海桥、涵坝闸、熙宁桥、木兰陂、南北洋、石马街、坝下城、虎啸潭、东西乡等。
  •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将一些读者可能感兴趣的、富有趣味的2000多个常识编辑成册,寻根探源,集纳中外灿烂文化,谈古论今,猎获古今丰富知识,让你轻松闻阅古今中外万事万物,开拓视野。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辞典,又是生活之余的休闲书。
  • 思考成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思考成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乡村拾遗

    乡村拾遗

    本故事集共有185篇故事,分为花草动物篇、风土人物篇、奇珍异物篇、乡俗玩物篇、民间传说篇等五篇,主要叙写了乡村业已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花草树木野生家养动物,乡土风情人物,以及许多奇闻异事珍物,乡村人吃穿住行趣闻异事,民间传说亲历等,是一幅幅乡村民俗画,是一部乡村民俗民风史,是典型的非遗文化遗产,弥足珍贵。
  • 治学严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治学严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热门推荐
  • 沉妖

    沉妖

    人这一生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轮回,我们是在还前世的罪,还是在积来世的德。没有人知道。如果你的轮回都带着全部的记忆,那么你是不是会疯了呢?无尽的痛苦,无尽的折磨,犹如跗骨之蛆,时不时的就跳出来。但同样有不同的欢笑,不同的幸福。我想没有人会愿意这样...
  • 冥罗万界

    冥罗万界

    幽冥之下,亡灵争霸,诸雄并起,大战纷乱不息。万王称霸,逐鹿至尊。谁能于乱世中崛起,锋芒所向,斩灭万敌,平定十方,一统幽冥,足履至尊?原始的杀戮,原始的爱恨情仇,一切的一切都充斥着野性与疯狂,这里是冥界,这里是炼狱,是强者的舞台,弱者的修罗场。于四面绝境中寻一线生机,于万千生死中攥一丝希望……
  • 山鬼上之不见

    山鬼上之不见

    佛所言甚多,到底却当不得真。故佛亦有言:□,空即是色,真亦假,假亦真,世间万物不过表相声色…
  • 山居田园

    山居田园

    穿越?重生?穿越大神脑抽了下,我们一家人小日子过的滋润的很还穿越在古代?既来之则安之,那就好好经营自己的小日子吧~这是个一家人一起穿越到古代的温馨故事~
  • 洪荒歌

    洪荒歌

    敢问苍天何时离合悲欢?敢问苍天何处去往黄泉?敢问苍天何事感动仙凡?敢问苍天何必遮住人间?太古,远古,上古,中古,近古,纪元的破灭,到底是谁在背后主宰着一切。‘武’族一个守护天地的种族,在时空破灭之际,将最后的血脉送往未来。
  • 近代天津十大收藏家

    近代天津十大收藏家

    《近代天津十大收藏家》讲述了天津是中国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国近代史上,众多有影响的风云人物出白天津。历史不会忘记他们。
  • 给孩子们看的防灾避险故事

    给孩子们看的防灾避险故事

    为灾害篇主要包含空中灾难,海上冤魂,地底噩梦,可怕大火等十一篇,另有机场巨灾,飞来横祸,空中噩梦等故事。自然灾害篇主要包含大地震撼,烈焰冲天,海滩灾难,暴雨肆虐等十一篇,另有“敲”出来的地震,可怕的噩梦,逃生经验等故事。
  • 神魔时代

    神魔时代

    当灾难降临时,注定会诞生一些传奇人物!一位少年!一点情仇!一段传奇!
  • 惑乱江山:妃本轻狂

    惑乱江山:妃本轻狂

    特么姐姐我不就控诉了一下那老家伙的恶行麽?怎么就那么凄惨遭罪受!意外事件,降临异世!“哎,那个谁,你离我远点,我有传染病啊~”“爷愿做那花下风流鬼”“这位大爷啊,我天生克夫”“朕乃九五之尊,可降得住,且为了我朝男子的幸福着张,朕愿牺牲”我去!,特么老娘我造了啥孽哦,招来那么多烂桃花,好吧,其实个个是美男!
  • 惊天大秘密

    惊天大秘密

    曾经有一种传说:说是人类从猿进化到人的过程中,不仅仅发展成为我们今天的人类,还曾经出现过另外的一个分支,只是这个分支的繁衍与生存一直来都很神秘,也很少留下蛛丝马迹,直到有一天……情节虚构,切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