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432000000039

第39章 仰望与追随——《子张》讲读(下)

19.11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逾:逾越,违背。

闲:本义是“阑”,栅栏,引申为伦理道德的规范、界限。

关于“大德”“小德”,朱熹认为“犹言大节、小节”,就是指重大的品德原则,以及小的生活细节。《荀子·王制》篇记载:“孔子曰:‘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大节是也,小节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节非也,小节虽是也,吾无观其余矣。’”此章是对孔子这段话的最好诠释。大的原则性问题不能出错,小节问题则可出可入,不要过分责备。这也就是说,大节不放过,小节可权宜。人云“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聪明”,亦可为本章作注。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洒扫:洒水、扫地。

应对:问答等礼节。

进退:进出等礼节。

上章言“大德”与“小德”当何如。本章言何为“本”,何为“末”。

子夏教他的弟子“洒扫应对进退”,在子游看来,这是“末”。天天在做些“打扫卫生、待人接物、应对进退”的小事情,岂不就是“末”?好像如此,但真的如此吗?

子夏讲出自己如此授业的原因所在。对于先王之道,应该先传授哪些、后传授哪些呢?这好比花草树木,应该区别对待。怎么可以随便歪曲先王之道呢?能有始有终,将先王之道完完整整传授给学生的,那只能是圣人吧!

看来,传道应从浅到深,循序渐进。两者孰优孰劣?“本”与“末”即大道与小道,亦是大德与小德。从小道入手,并非忽略大道;重大道,也未尝不传授小道。由“本”及“末”,由“末”通“本”,应做到游刃而有余地,方是传学之道。

19.13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出仕,就是做事,履行岗位职责,恪尽职守,也是“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还是“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做好了务本的根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此乃仕而优则学。

学,是学文,学习《诗》《书》《礼》《乐》等文献;学,还是学道。学的目的是出仕,是做事,只有学好了,学得充足了,具备了做好事务的能力与本领,才可以有所担当。此乃学而优则仕。

事实上,学仕一体,互为本末,互为根基。

读本章,除了明白学仕一体。实际上,孔子创办私学,有教无类,由一贯的“血而优则仕”,转变为“学而优则仕”,使得大批平民中的精英分子登上了政治的舞台,发挥了重要作用,实在是功莫大焉。

19.14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干什么都要适可而止,居丧事亦如此。能尽其哀心即是知止,即是知礼,即是合理。只有知礼、合理,方可传可继,才有意义。

《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在鲁国卞邑有一户人家,母亲去世,做儿子的哭个不停。按理讲,哭得如此伤心,可算是致乎哀,应该得到孔子的赞赏。事实并非如此,孔子曰:

哀则哀矣,而难继也。夫礼,为可传也,为可继也。故哭踊有节,而变除有期。

孔子认为这个哭法,若是论哀确是够悲伤的了,但是难以传继。礼,贵在可传可继,所以哭起来要有节,变除丧服要有期限。要致乎哀而止,这样才符合人情人性。一般人可以做到,能知能行,方可传可继。

这个故事可为本章作注。

19.15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上章借丧事要致乎哀而止,来托喻无论是守礼,还是行仁,贵在可传可继,要符合人情人性,一般人能知能行,方可传可继。若是让人心感到了为难,违背了人的情性,恐怕就与“仁”背道而驰了。

关于让人为难,难以做到的话题,在《论语·宪问》篇中,孔子与人谈论过。有人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是不是做到了不好胜、不自夸、无怨又无欲,就可以算得上是“仁”?孔子听后,认为这些事情都不做,可够让人为难的,是不是为“仁”就不知道了。好胜、自夸、怨、欲均为人之天然本性。“仁”,就是对于自我天然本性的觉知。违背了本性,岂不是让人为难?为难怎会心甘情愿,又如何能因自觉而自在,这实在是讲不通。可是,若是让这“克、伐、怨、欲”畅行,那更会走到“仁”的反端。所以,不是不行,也不是行,不是没有,也不是鼓励有,而是要对其保持觉知,保持一定的距离。

所以,感到为难者,是难以真正地实现“仁”的。本章,子游认为自己的朋友子张就是这样一个自我要求较高,高到让自己感到为难之人,其实是称不上“仁”的。

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看来,认为子张并不能称得上“仁”之评价者还不止子游一人,曾子也是如此看的。所谓堂堂乎,是仪表堂堂,也可以是冠冕堂皇。总之,听说话,看言行,自我的要求都是高的。如关于交友,子张就说:“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大贤之人当是于人无所不容,而不贤者亦将无力拒人,仿佛展示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与追求。怕的是,有人对自我的要求高,由此而自然对他人亦有高的要求,甚至自然过渡为对他人的约束。结果就会以“道德”的名义绑架人,违背了人心与人性,实在是难与并为“仁”。

19.17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自致:自动地达到极点。

读前两章可知,实现“仁”,需要立足于人心与人性,不能违背,却也不能纵容,否则一不留心,就会坠入深渊,应了那句“人心唯危”。恰因此,“仁”不仅是本性的天然存在,还是去追求与实现的过程,需要时时对于自我保持觉知和警醒,处于理智的状态。曾子听孔子讲过,只有面对父母之丧时,感情才难以控制,不能自已。

19.1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父亲已经不在世,还有孝道可言吗?事实上,在儒家文化的思想体系中,真正对于大孝的考量,恰恰是从父亲去世之后开始的。子曰: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要使事业得到继承、传续,不改父之道,不变父之政,非常可贵。而对于父之政的理解与掌握,当是父之臣最为综合与全面,这是一种多年相处的磨砺,用此臣,利于守此政。但事实上,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的接班人当位,多是要显示“我”的力量,“我”在当家作主,当务之急莫过于班子的重新组建,希望创新,谈之以传与继的话题。不是讲创新不好,而是“温故而知新”,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继往开来,济古维来方是正道。只有真正地传承,才会有真正的创新与发展。否则,多会以“创新、发展”的名义,做了些索隐行怪、沽名钓誉却并无实效之事。

如此看来,要做到“不改父之道,不变父之政”,需要新的权力拥有者将那个“我”放在一边。将“小我”丢弃,“大我”才会现身,失去一条夹缝,拥有的就是整个天地。但是,做到这点是难的。越是难,越加可贵。

这些道理,曾子说是听自己的老师所言。

19.19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阳肤:曾子的学生。

士师:典狱官,犹今之法官。

孟氏任命阳肤出任法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治术。曾子没有讲应该如何审讼判案,而是交待了更为根本的大道。他说由于在上位者不奉行大道,民心涣散,百姓流离,生活无着由来已久。对此应感到哀矜,进而寄以同情。生活得不到保障,就易于作奸犯科,勿因自己能审出案子的实情,察出百姓的过错而以为有功,沾沾自喜。更勿在此基础上,喜好动刑。

在《孔子家语·始诛》篇中,子曰:

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

不行治国大道,却要惩处有过失的老百姓,是不合理的。不能教育民众遵行孝道,却审理他们违反孝道的案子,这是处罚无辜的人。读到此,想一想季氏曾为盗贼猖獗而忧患,孔子的回答是“如果你不欲求那么多,即使奖励偷盗,也不会有人干的”。讲的是同一个道理。

19.20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恶:第一个恶,讨厌之意;第二个恶,坏事之意。

越是身处高位,越有着聚焦而放大的效应。好事如此,坏事亦如此。商纣王是不是真的就一无是处、十恶不赦呢?子贡认为,也许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坏。但是对于一名君子来讲,尤其是身处高位的人来讲,应该避免居于下流,为不善之事。一旦迈进污秽之地,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天下所有的坏事都会归到他头上。但是,事实虽不全如此,也未必全不如此。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本章接着上章的话题继续讲。君子的过错,就如同日食、月食那般,高悬在空中,昭然若示。有过错时,每个人都能见得到;改正时,则人人都敬仰。犯过并不影响一个人的品质,反倒使一个真实的人更加可信。真实就不怕缺陷,关键是更也,人皆仰之,仍然是坦荡荡的君子。

19.22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卫公孙朝:卫国大夫。

坠:落,引申为失传。

卫公孙朝向子贡谈起一个话题,关于孔子师承何方。孔子是很多人的老师,不知这老师的老师是何方高人?子贡的回答没有落脚于孔子师承于何人,而是奔着核心,奔着文武之道来讲述。周文王、周武王已经不在了,但是文武之政却在竹简上写得清清楚楚。鲁国作为周公的封地,完备地守有宗周传统。文武之道亦散在民间,散在日常伦理中。对于这一切,贤达之人可以抓住根本,不贤之人也能了解末节。总之,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无处不是天地之理,无处不是文武之道,孔子无处不学习。他“入太庙,每事问”;他“信而好古,敏而好学”;他“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他问礼于老子,问官制于郯子,向师襄学琴,向苌弘学乐,还驻足观东流之水,谈论土的美德,向天地自然学习。正因为如此好学,学无常师,终成就孔子的博学多闻,集大成。

19.23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

子服景伯:鲁国大夫。

叔孙武叔在朝堂之上拍子贡的马屁。希望树立起一个标杆,就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于是叔孙武叔选择以孔子为参照物,阔谈“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将这话传给了子贡。子贡作了个比喻,譬如房屋的围墙,我子贡的只有肩膀那么高,别人站在墙外很容易看见我家的好东西;但我老师孔子的却有几仞那么高,找不到进去的大门,就看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能找到大门而进去的人或许很少吧。正是因为找到大门的人少,看到真相的人少,那么,叔孙武叔这样说,不也很自然吗?在情理之中。

关于宗庙之美,就如同在景山之上,俯瞰紫禁城,巍峨殿宇、黄瓦飞檐,连绵成片,见其整体之美,壮观之美,浑厚之美。

关于百官之富,有人认为这里的“官”应指房舍,其后才引申为官职之义。“百官”指各种各样的房屋。其实,在先秦典籍中,“百官”指众官吏,十分常见。《尚书》《左传》《国语》《竹书纪年》《孟子》《庄子》《墨子》《荀子》等书中均有例可循。百官之富是指做官是为了求得财富吗?但是孔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同样是富,这里的百官之富更是指生命的富有,履行职责的美好。有了这样的认知,由百官至百工,就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一份差事、一份谋利的工具,而是一种生命。自己的生命可以与之交融、互参,进而得到升华,融入一个更加广阔、久远的时空隧道,于是就有了永恒。唯有珍贵之品,方可成就永恒之美。这份永恒,这份生命的质感,这份壮观,就是“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了。子贡的话蕴含丰富,引人深思。

19.24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叔孙武叔的人品还真是不行。上章他只是讲一讲“子贡贤于仲尼”,结果适得其反,就是冲着去看一看,到底何为“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也将引发数人走近孔子的渴求。本章,叔孙武叔干脆就明确表态,要诋毁孔子。还是子贡站出来,说:“这样做(诋毁夫子)没有用,仲尼怎是可以诋毁得了的?别人的贤能如同丘陵,这样的高度还可能逾越过去。而仲尼就像天上的日月,怎么可能逾越呢?虽然有的人以谤毁来自绝于孔子,可是怎么可能伤得到日月呢?充其量是自不量力。”

事实也是如此,应了那句古话“真金不怕火炼”。错误经不起责疑,谬论经不起辩驳,真理却不怕失败。如泰戈尔所言:“真理引起了反对它自己的狂风暴雨,那场风雨吹散了真正广播的种子。”是昨夜的风雨给今日的早晨带来了金色的光芒。或者,我们距离孔子就是那一米阳光的距离,无论如何,都只能在阳光的沐浴下生发长养。

19.25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在本章,子禽也在夸赞子贡,还是选择了以孔子为参照物。子贡认为子禽的话一言可以称得上“智”,一言则为“不智”。“智”是“子为恭也”,做人就是应该恭俭庄敬。而“不智”则在于子禽讲了“仲尼岂贤于子乎”。在子贡心中,孔子如同日月,还如同上天,只能仰望。即便用尽世间所有的梯子接起来也不能够登上天。其实,子贡善用比喻。正因为夫子之道至高至大,至宽厚,至深刻,实在是不可企及,才能做出这样的比喻。

立之,则立本成物;道之,则上行下效;绥之,则远者来附;动之,则和乐欣然。

生时,充分履行使命。人生有追求,执守不改变。面对希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追求自我价值的现;面对失望,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向往着志同道合者同行;面对绝望,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心中的信念从未改变。如此,安然面对生命的种种状态,当位而行,尽人之性,此为人之为人之至高荣耀,此为“其生也荣”。

他“论百家之遗记,考正其义,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删《诗》述《书》,定《礼》理《乐》,制作《春秋》,赞明《易》道,垂训后嗣,以为法式,其文德著矣。然凡所教诲,束脩已上,三千余人”。

成汤依靠武德而统治了天下,与此相配的应该是文德。但自殷商各代君主以来,一直没有出现这样的人。孔子生于周代衰败的时期,先王的典籍已经错乱无序,于是孔子就论述各家遗留下来的记载,考辨订正其中的义理。遵循效法尧、舜、周文王、武王等古圣王,删订《诗》,编述《书》,写定《礼》,整理《乐》,写作《春秋》,阐明《易》道,对后世垂训示教,以此为准则。他所教诲过的学生,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如同种子散布四方,恰遇时雨,悉皆萌发,此生足荣。

夫子去世后,孔门弟子们仍在讨论学习孔子的教诲。人虽去也,思想还在,代代相传。太史公曰: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两千多年来,司马迁这段话一直是推崇孔子的一段经典。累世封诰,备享尊荣,纪晓岚的题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更是无与伦比的概括。即便是曾经困厄,抖一抖身上的浮尘,又是孔门气象。所谓尘埃落处,再起天香。

正如子贡所讲“如之何其可及也”,真的是不可企及。明知不可及,还要不要及之呢?这个问题极为重要。知晓不可企及,高山仰止,不是为了望而却步,而是要懂得敬畏,明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由仰望,而追随……

同类推荐
  • 小学生读《论语》(孔子研究院国学课堂)

    小学生读《论语》(孔子研究院国学课堂)

    小学生为何读经典?小学生怎样读经典?孔子研究院国学课堂精彩呈现!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孔子大学堂主讲李文文执笔,教你通读、系统地读《论语》,读出新意,感悟成长,与经典携手相伴相行。
  • 中华千年文萃:风俗民情

    中华千年文萃:风俗民情

    风俗民情,也就是一些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采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生活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 荆楚文脉

    荆楚文脉

    《荆楚文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做到思辨性与文学性的统一,画面感与故事性的统一,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深入浅出,通俗活泼,以历史随笔的方式来演绎荆楚文脉,用大历史观、大文化观来阐述荆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中,了解荆楚文化的流变,并从中得到教益。
  • 四大名石故事

    四大名石故事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四大名石故事》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有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的故事。
  • 事说石嘴山

    事说石嘴山

    石嘴山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灿烂的文化。本书是《美丽石嘴山丛书》之一,是众多史志学专家智慧和心血的凝结,具有非常重要的存史、资政、教化价值的文献。
热门推荐
  • 梦回神话

    梦回神话

    一朝所爱终身所唯。一次深山游景让木倾意外穿越成为木府嫡小姐,在这个异世界中,木倾意外的遇见了他和他,和他们一起经历了各种磨难,木倾也在这些当中正确的认清自己心中所属,而一场灭门大祸降临木府一夜之间无一生还。当她发现杀害她家人的却是自己的所爱之人,她的心破碎了……她只想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她。一夜之间的变化,她要报复所有人,她也要报复背叛她的人,她要让他们今生今世都生不如死……当她被仇恨包围的太累甚至喘不过气的时候,她却认清了所有的事情,令她坦然的去面对。这时候她才发现原本属于她的……也已经不属于她了……那个给她承诺的他已经离得很远了,模糊了她的眼睛……她要去抓住。他和她何去何从……
  • 异世小兵的故事

    异世小兵的故事

    如果上苍给你一个机会,让你重新活过一次,你还会如此平凡么?人生还会有遗憾留在世间么!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他不是废材,但也没有能成为天才,但上苍给了他这次机会,就让他代替你我从新活一次吧,看看他能活出怎样的精彩?
  • 误落君榻:倾世小邪妃

    误落君榻:倾世小邪妃

    现代男性生殖科医生,一招穿越成为悲催的冲喜新娘。她是废柴嫡女,一朝重生,脱胎换骨,学仙法,养灵宠。庶妹挡道,拉去喂狗,亲爹刻薄,就地正法,男二很渣,无情棒杀,家族出卖,斩草除根,皇上无良,床上扑倒,和尚很萌,拐带回家。世人都说她邪气凛然,妖媚惑主。她掀起红罗软帐唇角轻勾:“夫君,请上榻。”手中金针透着寒光。他嘴角微抽邪魅的冷笑:“传令下去,明日不上朝!”【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一个女人的梦

    一个女人的梦

    本书是苏菡玲的散文集,作者以审美的眼光、耐心的观察和细腻的感受,叙述女性视角下的现实世界,着力挖掘人性之美。其语言简洁,禅意浓厚,充满哲理。
  • 穿越之佩玉

    穿越之佩玉

    主人公拾儿在现代七夕的前一天穿越到兴平二年,遇到了蔡文姬。无奈发现自己竟然成为异性,瞬间被雷到了。在与蔡琰的相处中产生感情,又因为触发某灵介,两人再次穿越回现代,因此两人在现代的种种情愫以及现代社会与旁人的缠绵,悲歌断肠。想知道发生什么事吗?那就阅看吧,还请大家多多指教哈。
  • 你的姓氏我的名

    你的姓氏我的名

    ——如果你记得那年的学校桌椅始终孤独摆放的整整齐齐我的那个他我不知何处而他终成就她人纪念与祭奠只是一念之差如果你愿意回忆那么请用你的姓氏我的名打开那本被尘封的书回头看看你的独家记忆
  • 24节气与保健之道

    24节气与保健之道

    所谓“暖身先暖心,心暖则身温”。就是说,心神旺盛,气机通畅,血脉顺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温暖,方可抵御严冬酷寒的侵袭。因此在大寒时节,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可以通过适宜的活动、娱乐来调剂,保持心情舒畅,使体内的气血和顺,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草根男的锤炼:情人不转正

    草根男的锤炼:情人不转正

    一男两女,原本没有交集的三人却在命运的安排下挣扎在痛苦的深渊中。一段刻骨铭心的爱,却有三人参与,在亲情、友情、爱情中交融,难舍难分。真爱到底要历经多少磨难才能修成正果?在时间的浪潮中,能否涤尽爱的印痕?
  • 30岁之前被人管,30岁之后会管人

    30岁之前被人管,30岁之后会管人

    你还在被人管吗?恭喜你,因为大领导都是从小员工做起来的。你已经开始管人了吗?同样恭喜你,因为这本书就是为你准备的。如果你30岁之前还没学会被人管,30岁之后就别指望会管别人。如果你30岁之后还没学会怎么管人,那么你一定要翻开这本书。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从30岁前如何被人管,如何成为一名好员工说起,到下篇讲述如何从一名员工转变为一名管理人员,从技巧方法及心理角度详细讲解,让您的职业发展脚步走得更加顺畅,不论是员工还是管理者本书都非常适用!
  • 霸道总裁爱上你:你逃的了么

    霸道总裁爱上你:你逃的了么

    夜帝邪魅的勾了勾唇:我的小妖精,你逃不了的。一把搂住凌依水,狠狠的吻住凌依水粉粉嫩嫩的唇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