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432000000009

第9章 仁,守礼的自觉——《里仁》讲读(下)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适:可。

莫:不可。

君子不议“恶衣恶食”,那么君子应该议些什么,应该将什么放在心中?

一个核心就是“义之与比”。君子行于天下,没有可与不可,一切依“义”而行,与“义”比肩。义者,宜也,尊贤为大。贤者,无可无不可。不在于形式,在于本心,有一颗仁心,这是仁者的情怀。

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这份仁者的情怀使得君子将对美德的追求奉持于心。这份美德上有极限,下有底限,内心有着一定的标准,就是“君子怀德,君子怀刑”。“刑”者,侀也,就是有型。意味着有上有下,有左有右,心存慎终之规,口吐训格之言,择贤以托身,力行以自定。如此有模样、有标准,才能成为榜样。

小人没有这样的标准。若是一定要有一个指导方向,就是“土”“惠”。土意味着财,惠寓示着利。为达成此,小人无所不用其极,且追求到也不知应该有何作为。

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放:依也,多解释为依据、放纵。《说文》:“放,逐也。”追逐。

本章承接上章的话题接着讲。当一个人为了求利而无所不用其极,那么,在追求的过程中就会不择手段,追求到利,也不知应该有何作为。就会出现孔子说的结果“放于利而行,多怨”,害人害己。

《孟子·梁惠王》开篇就讲义与利。

孟子晋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将给我国带来利益吗?”孟子答道:“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好。大王一说:‘怎么做可使我国获利?’大夫就说:‘怎么做可使我家获利?’士和庶人就说:‘怎么做可使我自身获利?’上上下下交相牟利,国家就危险了。拥有万乘兵车的国家,谋害它君主的必定是拥有千乘兵车的家族;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家,谋害它君主的必定是拥有百乘兵车的家族;万中取千,千中取百,这个概率已经不能算小了。如果重利而不顾义,那么不夺走全部是不会满足的。重仁的人从来不会遗弃他的亲族,重义的人也从来不会不顾他的君主。所以大王只谈论仁义吧,又何必说利呢?”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愿人多做仁义之人,唯利是图只会将人引入一条死胡同。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不将追逐利益作为人生的意义,这需要有一颗辞让之心,需要自觉的价值认同。孟子说:辞让之心,也是礼之源起,礼之端。

关于以礼让为国,《孔子家语》中有这样的故事,大到国家间的争伐,小到田间地头的争执,难行的是礼让之法如一。

虞、芮两国争田而讼,连年不决。听说西伯侯(即后来的周文王)仁德昭著,两国就前去请他主持公道。于是,虞、芮两国之君进入西伯侯的封地。他们看到了奇怪的事情:耕田的人将田界让出来,行人让路,来到朝廷中,士将功劳让于大夫,大夫将功劳让于卿。虞、芮之君曰:“看来,我辈为小人也,怎配登君子朝堂。”随后,就各自共同退让,纠纷自解。孔子认为,以此看来,文王之道无以复加,尽善尽美,不令而从,不教而听,已到了极致。这个极致,就是“让”住心间。

周文王的祖父大王亶甫,敦崇德让,树根置本,预备远矣。一开始的时候,大王亶甫定都豳,狄人前来侵扰。赠之以毛皮、布帛,不能解决问题;赠之以珠宝、金玉,不能解决问题。看来,狄人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拿下江山。可是江山到底是谁的呢?真的属于某个人吗?亶甫看得很是清楚,于是召集年长德高之人而告之:“狄人对毛皮、布帛、珠宝、金玉都不屑,看来是觊觎我们的土地。土地是用来养育人的,如果因此而害了人,君子是不做这样的事情的。大家何患没有君主呢?”于是,亶甫就携着夫人大姜远行,越过梁山,建都于岐山之下。豳地百姓们这样想:“这才是真正的仁人之君,不可失也。”归从的人像赶集那样踊跃。孔子认为能做到这般还不能君临天下,是不可能的。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德要配位。孔子认为不需忧虑没有位置,需要忧虑的是自己有没有立足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系统而全面的,是德行上的认知,是心中的自觉,是行动上的敏而有功。自觉,源于自修,自修方可自立。如此便不需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忧虑有没有足以让人主动了解自己的德行与才能。正如《荀子·非十二子》所云:

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

荀子认为,能够做到品德高尚被人尊重,但不能要求别人一定、必须尊敬自己;能够做到诚信而被人信任,但不能要求所有人一定相信自己;能够做到有能力而可以被人任用,但不能保证别人一定任用自己。君子不被荣誉、夸赞所诱惑,飘飘然忘乎所以,也不被诽谤所吓退,遵循道义做事,端然正己,不被外界事物迷得神魂颠倒,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其中意蕴,亦与本章相合。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本章借曾子的理解来表述孔子思想的精髓。一个“唯”字,意味着曾参快速回答,不假思索。确实如此,老师的“道”的确是一以贯之,这反映出师徒之间的心神相通。等孔子出门后,门人就不明白了,于是发问,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子《中庸章句》注解为:“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

纵观孔子的学问,不就是“修己尽忠”,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推己及人”之道吗?孔子之道即为忠恕之道,儒家的学说即为修己安人之学。

4.16子

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上章言孔子的道即为忠恕之道,儒家的学说即为修己安人之学,这就是义的内容了,是天理之当然。义是义务,是情义,还是正义,一身浩然正气。何为喻?喻意为明白、懂得、感悟、体认,并把它展现出来。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仓库充实了,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富了,才知道荣耀与耻辱。礼义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但是,君子富有了,喜欢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会随心所欲地干他想干的事。所以有德有位的君子更容易明白、懂得、感悟、体认“义”,而与君子相对的市井凡夫,更容易明白、懂得利。

在社会的治理体系中,君子、领导对于百姓的义,就是充分考虑百姓的利。百姓对单位、国家最大的义,就是履行义务,有情有义。

义和利是本末的关系。义是本,利是末,行义,得到利的概率才会比较高。如果本末倒置,在工作中偷懒耍奸、出工不出力、小偷小摸之人怎么会有前途呢?所以不义本身就不会得利,即使一时得到,也是短期利益、小利,既不能长久,也不能成大事。为人做事皆以利去衡量,最终会导致因利而害义。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上章言义与利的关系,此章为其延续。《中庸》云:“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尊贤,意味着要知贤,需要自我的觉知,确认风向标,向其靠近,这就是见贤思齐。

分出了贤,自然就辨出了不贤。面对不贤,需要向内觉知,自知、自省、自悟、自察。自省的内容可以细化,就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人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做事尽到忠心,交往讲求诚信,学业精进,知行合一,就是“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具体举措了。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本章回到仁的起点,回到人性自觉的起点,就是“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若一个人连对父母都不孝,恐怕就不是个人了。孝是仁的起点,是根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夯实孝的根基,是对人性最为基本的检验。孔子提出要“事父母几谏”。孔子赞扬诤子、诤臣、诤友,认为为人君、为人父、为人友的人在思想与行为出现偏差时,要予以规劝、修正。但对于父母,劝谏要有诚心和耐心,还要讲求方法。几谏,就是委婉地劝谏父母。若父母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自己仍然恭敬而不触怒父母,虽然忧心但不怨恨,等待时机,再进行劝谏。这便是子女对父母的一份义务与深情了。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本章承上章,继续讨论如何侍奉父母。为人子者不远游,其原因一是不使父母担忧自己,二是当父母需要侍奉时,儿女能够及时出现在父母身边。如《礼记·曲礼》记载:“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意思是为人子女,出门禀告父母,回来也必须面告父母,出游的地方必须有固定性。可与本章互相参证。

一定要远游,则游必有方,要有确定的去处,为的是让父母放心。当然,这里的“远”是相对的。如今,时代不同了,交通、通信便利,即使空间上远一点,也可随时来去,子女可随时问候、照料、关怀父母,免却了父母的牵挂。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本章继“游必有方”,接着谈论孝的话题。好男儿继承父之道,不违于父之志,这也是孝,这是事业的传承,是继人之志,述人之事。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无论是不远游,还是远在四方,对父母的牵挂之情都是不变的。为人子女,不可不知道父母的年龄和健康状况。对此,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继承父之志,有新的生发,同时父母长寿,自然是喜。惧的是,老之衰亡,父母年岁大了,更要好好孝养,还惧自己是否能担得起事业的重担,能否实现父母的期许。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逮:赶上,及。

传承事业,需要培植根基的功夫,需要温故知新,需要以古观今。孔子崇尚古之道,有他的道理。孔子认为古人不轻易许诺,是因为他们以行动不能兑现许诺为耻。因而,孔子告诫人们,不应以多言为能事,而应注重切实的行动。

子曰:“言寡尤,行寡悔。”“敏于行,讷于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实在是一以贯之。这是对仁者的基本要求,反之,“巧言令色,鲜矣仁”,“轻诺寡信”不可取。

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约:束。内束其心,外束其身,谨言慎行,审密周详,谦卑自牧,皆谓约;也有简约之意。

鲜:少的意思,同“巧言令色,鲜矣仁”之“鲜”。

仁是一种人性的自觉。讲得通俗些,就是自己能够管得了自己。“苟志于仁,无恶矣”,这样的人谨言慎行,举止有度。谨言慎行,过失就少,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

仁者自觉,觉他,随心所欲不逾矩。反之,若是自己管不住自己,心猿意马,行动飘忽,多会伤人害物。

当然,能够管得了自己,收束自身。失之者少,不代表无失。还是贵在觉知,觉知到偏,然后纠正归位。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说话迟钝。《说文》云:“讷,言难也。”《广雅·释诂》云:“讷,迟也。”这里比喻说话严谨。

本篇第二十二章言“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学而》篇第十四章论“敏于事而慎于言”,意实相同。儒家的方法论就是行胜于言,不要听一个人怎样说,而要看一个人如何做。君子说话严谨,看起来迟钝,但做起事来雷厉风行,力说力行。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自己有魅力,才有吸引力,吸引到应该吸引之人。

何德不孤?就是里仁为美。心依于仁,行止于仁,此为美。心里美,环境美,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天下大同,即为孔子的理想了,也是天下人的向往。

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数:繁琐。这里有与“约”相对的意义。

子游认为侍奉君主过于烦琐,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反会被疏远。君子依于仁,止于仁,靠的是内在的自觉,自觉是最为强大和根本的力量。如果一个人不想去改变自己的思维态度,已经养成一种僵化的行为习惯,怀疑许多应该坚信的事物,固执己见,那么,任别人怎么劝说,都不会有什么作用。所以,劝谏是法,但是末。使用方法,驾御末节,都要有度,否则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自取其辱。由此可见,事君、事友与事父母之不同。

本篇到此,首尾呼应,本末兼顾。

同类推荐
  • 人类学的中国大师

    人类学的中国大师

    《人类学的中国大师》汇集了中国现当代著名人类学大师的论著《人类学的中国大师》对李济、吴泽霖、潘光旦、林惠祥、杨成志、吴文藻、凌纯声、林耀华、费孝通、岑家梧、梁钊韬、李亦园、乔健,以及美藉华人许烺光、张光直和俄国人史禄国等16位人类学大师的学术专著和学术思想进行介绍和评述。《人类学的中国大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类学中国大师们的传世作品相对分散、不集中等现象”,为人类学学者及爱好者搭建了一个“一次性”与诸多中国人类学大师“会面交流”的平台。
  • 兰州历史文化(10)

    兰州历史文化(10)

    兰州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居南北之中,扼东西要塞,黄河横穿境内,地势沿河起伏。悠久的历史、绚丽的文化,形成了集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于一身的兰州历史文化。这种文化结构,不仅奠定了兰州人民纯厚朴实的文化基质,而且影响着一代代兰州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 端午

    端午

    在传统节日中,端午是个大节,它的历史久远,传播广袤,节俗繁缛,内涵深广,旧时与年节、冬至并称“三节”。迄至于今,各地城乡仍有划龙船、吃粽子、挂菖蒲艾草等风俗活动。可以说,端午是上古风俗遗存最多的节日,也是风俗形成最复杂的节日。就岁时节令的研究来说,它的风俗意义比其他节日更为丰富。
  • 取名宝典

    取名宝典

    本书介绍了名姓常识,古今取名方法,诀窍禁忌,以人名为主体兼顾公司产品商标命名,把人们常用的男名、女名、小名、学名、笔名、艺名、改名、印章、名片等知识作了说明。
  • 人生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人生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半夜三更”是何时,消防车为什么涂红色,“五粮液”、“女儿红”、“全聚德”这些老字号有什么典故……本书将文化常识化整为零,并回归于日常生活,让你轻松学到知识,领悟文化的真谛。
热门推荐
  • 妃你莫属:王爷请娶我

    妃你莫属:王爷请娶我

    他是王爷了怎么了,只要她喜欢,他就得娶她,什么公主什么圣女,她都不要管,因为爱上了,谁也不能来阻止,哪怕是父王母后,哪怕是王公大臣,哪怕是三纲五常,只要她喜欢就够了,只要他答应就够了,爱是两个人的事,就算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她会嫁的,但那人必须是…
  • 医品娘子:夫人,求圆房

    医品娘子:夫人,求圆房

    学医有成,事业得意,一醉穿越成冲喜小新娘!什么,要为夫殉葬?有姐在,死不了!辣手婆婆,黑心哥嫂,还有老奸巨猾的婆子,美貌娇俏的丫头…各使手段,乱斗心机!她一抬手,轻飘飘一句,“无聊!”使小计宅门脱身,姐要活的自在恣意!万贯家财信手拈来,妖孽型男呼喝来去,捻一杯小酒,听弦歌小曲儿,乐不知归之际,一清秀书生施施然走来——娘子,回家圆房!读者群:88750127,敲门砖,文中角色名。
  • 女总裁之贴身坏蛋

    女总裁之贴身坏蛋

    失忆韦大宝携一本御女心经投靠20岁女总裁,而后警花校花又相继来袭,甚至连狐狸精也来了,是在是受不鸟的韦大宝只有修炼御女心经来抗衡这些妖精;脱下衣服,他是持久之王;穿上衣服,他是好战之皇;左手黑道,右手尤物:碰我左右手,把你打成狗。
  • 妙法莲华经论优波提舍

    妙法莲华经论优波提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重返十六岁

    重返十六岁

    前世的张芊芊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虽然有过一场不太愉快的早恋。然后她重生了。当然,一开始,她是痛恨着重生大神的,并且天真的以为,只要一切按照原来的生活轨迹,就能找回未来的幸福。然而到最后她才发现重生大神用心良苦。
  • 谁敢动我的二岁蛇后

    谁敢动我的二岁蛇后

    天庭的小玩子犯错被天帝贬下凡,喝了孟婆汤,一切前世尘缘通通遗忘,却在过奈何桥时被突然出现的蛇妖深吻,带去妖道。再次睁开眼,她成为了一国的七公主,可是为何她有蛇的身行?为何他说她二岁蛇龄?命运的轮回让他们交织,他为救她不息废弃千年修炼掏出自己的千年蛇心,她那被封印的记忆是在何时慢慢复苏,他们之间将发生怎样的故事?
  • 欲潮

    欲潮

    很多年以后都无法忘记,那时你眼里灿烂的光辉,你那时认真的感动得我想哭出声来的表情,很多很多年以后,都不能忘记。到死都不能忘记。
  • 你是我学生又怎样

    你是我学生又怎样

    十八岁的赵水光遇见二十八岁的谈书墨,他说:“我大你九岁又怎样,这有什么不好的呢?所有的快乐我与你分享,所有的苦痛我比你先尝。”于是这个极品男人步步进攻,从高中到大学一路相守。
  • 一剑九歌

    一剑九歌

    天地破碎,妖魔暴动,少年至尊死走逃亡伤。讲道理啊,这些跟我真的没什么太大关系。仙子舞剑,魔女动情,绝色天骄嫣然一笑只为我。一定要讲道理,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卧槽,说好的讲道理呢,别特么打脸啊!
  • 高考落榜

    高考落榜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的大多数居民都被外貌的表相所迷惑。那些生来不是那么美丽的东西,被剥夺了很多权利。如果说,只有长的好看的人才有青春,那么长得不好看的人,剩下的岂不只是一个潘多拉的空盒子,连“希望”也飞了。潘多拉的空盒子系列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