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炎任命邠宁节度使李怀光代替段秀实的职务,让他率军转移到原州驻扎,又派朱泚和崔宁各统领万名士兵作为他的帮手,让将士们开始筑城,将士们十分愤怒。李怀光作为朔方军帅,法令严苛,接连杀死了几名提出异议的大将。泾州副将刘文喜利用将士们怨恨的心情,拒绝接受朝廷的命令,上奏要求段秀实重新担任主帅,如果不同意,就让朱泚为帅,于是朝廷任命朱泚代替李怀光。可是刘文喜出尔反尔,还是不接受命令,竟然拥兵自守,还请求吐蕃前来援助。许多朝臣害怕引起叛乱,就建议唐德宗李适息事宁人,赦免刘文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李适没有接受建议,而是命令朱泚、李怀光等人带兵攻打刘文喜,大战一触即发。在关键的时刻,泾州别将刘海宾杀死了刘文喜,这才没有引起边患。
杨炎除了以个人喜怒撤换主帅外,还一手造成了刘晏的冤案。在很早以前,左仆射刘晏还在担任吏部尚书的职务,杨炎那时担任侍郎,两个人互相看不顺眼,常常有不和。后来到了元载之案的时候,刘晏负责审理,元载被杀,和元载关系很好的杨炎也受到牵连被贬,所以他对刘晏一直怀恨在心。唐德宗李适即位后,由于刘晏长期负责掌管财政大权,许多朝臣都十分妒忌他,就上奏提议罢免他,但是一直没能实现。杨炎担任宰相后,一心想为元载报仇,就在李适面前哭诉道:“刘晏和黎干、刘忠翼等人同谋,臣作为宰相不能征讨他,真是罪该万死啊!”杨炎还建议李适剥夺刘晏的财政大权,想要削弱他的势力。李适听从了杨炎的建议,罢免了刘晏关于财政的职务。但是杨炎还是没有罢休,又以刘晏奏事不实为理由,贬他为忠州刺史。当时有个地方官员为了迎合杨炎,诬告刘晏写信给朱泚请求营救,言语有反叛之意。由于杨炎为那位官员作证,所以李适信以为真,秘密派人到忠州杀死了刘晏。
但是朝廷上的很多官员都很了解杨炎的为人,觉得这件事有些蹊跷,纷纷为刘晏鸣不平。李正己多次上表,询问刘晏因为何罪被杀,讥讽朝廷听信谗言,还说了杨炎派遣使者前往各镇将过错推给皇帝的事情。李适派宦官到李正己那里核实情况,当他发现事情全部属实,十分愤怒,产生了诛杀杨炎的想法。但是没有立刻公布出来,而是想一步一步地把杨炎的权力夺回来。他提升卢杞为门下侍郎、平章事,改任杨炎为中书侍郎,仍为平章事,但不再纵容杨炎专权了。
卢杞是个相貌丑陋,没有文学才干的人,杨炎十分瞧不起他,不想和他同时执政,经常假托有病不和他在一起共事,在议事的时候又多有意见不合的情况。卢杞觉得受到了轻视和侮辱,他为人狡诈,为了发展自己个人的势力和威信,对那些不依附自己的人就狠下毒手,他等待着机会,想要把杨炎害死。
当唐德宗李适任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统领各军讨伐梁崇义的时候,杨炎劝谏说:“他是董秦的养子,为人暴虐不堪,让他去平定崇义,日后很难控制。”但是李适不听,还对杨炎更加不满,罢免了杨炎的宰相职务,让他担任了其他职务。杨炎入朝谢恩,没有去中书省与卢杞见面,卢杞觉得杨炎眼中根本没有自己,于是更加恨他。
不久之后,卢杞引荐严郢为御史大夫。严郢担任京兆尹的时候,由于不依附于杨炎,所以杨炎指使御史张著弹劾他,又提拔了与严郢有矛盾的源休为京兆尹。于是,卢杞想利用严郢与杨炎的积怨来打压杨炎。杨炎的儿子杨弘业不学无术,经常违法乱纪,私自接受别人的贿赂,被人告发,严郢审理此案时,顺藤摸瓜地查出了杨炎的其他罪行。杨炎在修建家庙时,请河南尹赵惠伯为他出卖东都的私宅,赵惠伯就把此宅买来作为官署。严郢认为赵惠伯是故意出高价买了杨炎的宅子,变相行贿。此外,更有流言蜚语说杨炎在王气的地方修建家庙,想要改朝换代。李适听说后勃然大怒,将杨炎流放,杨炎预感到前景不妙,写诗感叹:“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崖州何处是,生度鬼门关。”在半路上,李适又下诏赐死杨炎,终年五十五岁。
贤臣刘晏和杨炎就这样相继死去,这两位大臣虽然有性格上的缺陷,但都力主改革,很有才干。在这之后,朝中的官员变动十分频繁,由于之前发生的叛乱和宦官专权留下了太多的阴影,所以李适经常猜疑,不敢过分相信别人,而且固执己见,但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所以李适纵有一腔热血和宏图之志,也没能一如既往地执行下去。
误用奸佞,朝臣频频被害
卢杞,字子良,滑州灵昌人。他的父亲是御史中丞卢奕,他的祖父是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时期的宰相卢怀慎。卢怀慎的才能不及另一宰相姚崇,因此凡事避让,在任期间没有什么特别的功绩,但他为官清廉,生活节俭。卢杞生长在这样一个历代仕宦的家庭中,但他从小就受到家中节俭家风的熏陶,吃粗茶淡饭,穿旧的衣服。他因为父荫担任了清道率府兵曹,历忠州、虢州刺史。因为偶然的机会,他被唐德宗李适慧眼识珠,提拔为御史中丞,后来又升为御史大夫。不过十几天的功夫就升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卢杞刚升任宰相的时候,朝中还有一个宰相叫杨炎。由于杨炎在朝中任职的时间比较久,资历和权势都比较高,所以对新上的卢杞很是看不起,杨炎为了不跟卢杞在同一个地方办公,就常常称自己身体不适。杨炎的这一举动让卢杞很受伤,从此怀恨在心。没过多久,就把杨炎牵连进一个案子里,然后给唐德宗李适进谗言,将杨炎贬到了边疆,又在路上派杀手将他杀掉了。
杨炎死后,卢杞又打算害死宰相张镒。张镒很有才干,又对朝廷忠心耿耿,所以深得唐德宗李适的信任,张镒在皇帝面前的风头盖过了卢杞,所以卢杞心中非常恨张镒,一直等待机会对张镒下手。
当时有一对兄弟朱泚和朱滔,朱泚靠哗变的将士推举当上了节度使。因为这个头衔来得并不光明正大,所以朱泚就把这个头衔留给了弟弟朱滔,自己入朝拜见皇帝以示忠心。朱泚入朝不久就发现弟弟朱滔有反叛的想法,但是那时他并不想参与进去。朱泚有个部下叫蔡廷玉,想要离间朱氏兄弟,朱滔向皇帝上奏请求将蔡廷玉杀掉。但是李适没有杀死蔡廷玉,只是把他贬出京城。蔡廷玉觉得被贬谪很委屈,于是投水自尽了。卢杞以蔡廷玉自杀为由上了一道折子,请求将御史郑詹交给三司审察,他说御史的职责就是纠察百官,蔡廷玉一案如此不清,所以应对郑詹也进行调查。郑詹听说这件事后去找张镒征询意见。卢杞一见郑詹进了张镒的房间,马上跟了进去,郑詹来不及走就躲了起来,卢杞假装不知道,和张镒聊起天来,谈话中涉及了机密,张镒只得打断他说:“卢大人,这些话不要在这里讲比较好,御史郑詹也在这里。”卢杞故作吃惊状说:“哎呀,刚才我说的可都是绝密的事情啊,旁人是绝对不能听到的啊!”于是,卢杞不等三司对郑詹的审察结果出来,就以郑詹偷听机密为由将他杀死了。
这时,朱滔再也按捺不住了,正式起兵造反。因为幽州的军队驻守在凤翔,唐德宗李适正想找个重臣到那里坐镇。卢杞对李适说:“陛下,驻守凤翔的将士职位都比较高,要是没有一个宰相去坐镇估计无法指挥他们啊。您能不能派我去?不过我长得实在太丑了,如果我去的话,那些将士肯定不听我的指挥,不如让张镒去吧?”李适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就派张镒去了凤翔,他就这样从宰相被贬为刺史。卢杞看张镒失去了朝中的大权,终于放下心来。
在他整个仕途中,只要有人表现出对他不尊敬,都会受到他不同程度的报复。郭子仪在为人处世方面经验丰富,早在卢杞刚刚入朝,还没有执掌什么大权的时候就已经敏锐地发觉了卢杞敏感多疑的性格。在卢杞刚任御史大夫的时候,郭子仪患了重病,于是卢杞登门去探望。郭子仪的姬妾很多,他为人坦然,文武大臣去他府上拜见时,他从不让身边的姬妾们回避,但一听说卢杞来访,马上就要身边的姬妾们躲起来。独自一人亲切地接待了卢杞。卢杞走后,姬妾们问郭子仪为什么对这个卢杞如此重视,郭子仪回答说:“卢杞相貌丑陋,你们看见他一定会忍不住发笑的,但是他的自尊心又这么强,一定会怀恨在心,有朝一日他执掌了大权,我们郭家会遭受灭顶之灾的。”
卢杞还害死了一代名臣颜真卿。在卢杞刚刚成为宰相的时候,颜真卿已经是三朝老臣了,声誉极高。其实此时的颜真卿年事已高,根本不会对卢杞的前程构成任何威胁,但他觉得颜真卿呆在朝中一天,他就一天不得安稳,于是一门心思地寻找陷害颜真卿的机会,想把他赶出朝廷。由于卢杞的各种刁难,颜真卿忍无可忍,责问卢杞道:“当年你的父亲在前线杀敌被害,首级传到平原郡,我见他满脸是血,出于对他英勇献身的尊敬,用舌头一点一点把血舔干净,难道你就不能看在你父亲的面子上放过我吗?”卢杞听后做惊讶状,言不由衷地感谢了颜真卿,表示自己并没有为难他的意思,但是背地里却加紧了对颜真卿的陷害。
当时,时任淮宁节度使兼平卢、淄青、兖郓、登莱、齐州节度使,受封南平郡王的李希烈,不愿再居人下,起兵造反,自封天下都元帅,想要改朝换代。唐德宗李适向卢杞询问平叛办法,卢杞没有想到平叛办法,但是却想出一个趁机迫害颜真卿的阴险办法。卢杞对李适说:“陛下,李希烈虽然造反了,但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年轻人觉得自己立下汗马功劳,所以头脑一时发热,他的部下都很怕他,没有人敢站出来劝导他,要是能有个资格老又受人爱戴的老臣去劝一劝,我相信李希烈会悔过自新的。颜太师是三朝老臣,名声极好,很受人尊敬,要是能派颜太师去,肯定能说服李希烈的,这样不动一兵一卒就能化解这件事,该有多好啊!”李适居然真的信了卢杞的这番话,立刻下令叫颜真卿去慰问李希烈。颜真卿去了之后就被李希烈囚禁起来了,软硬兼施试图迫使颜真卿投降,颜真卿宁死不屈,最终被李希烈折磨致死。
卢杞把颜真卿害死之后,又将李怀光送上了谋反之路。李怀光是渤海靺鞨人,本姓茹,他的先祖迁徙到幽州,李怀光很小的时候就从军了,因在唐军里作战有功而被赐姓李。唐德宗李适登基后,李怀光升任为邠宁、朔方节度使。他奉命抵御吐蕃,颇有成效,吐蕃不敢再南侵了。后来,朱泚和朱滔兄弟造反,李适逃去奉天,朱泚率兵追击。这时,李怀光前往救援,打败了朱泚。救下李适后,李怀光觉得自己功劳很大,口无遮拦地说:“卢杞当宰相,既没有谋略也没有才华,横征暴敛,克扣军饷,要是我李怀光入朝,皇上一定会征求我的意见,那时我一定要建议皇上好好惩治卢杞这个大奸臣!”卢杞听说后,计上心来,他对李适说:“李怀光立下了大功,是朝廷的栋梁之材,如果皇上命令李怀光乘胜追击,一定可以攻取长安。”李适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叫李怀光不必入朝觐见了,立刻率兵攻向长安。
李怀光得知后就像被一盆凉水浇了一样,心里失望万分。李怀光一肚子火,干脆公开上表讨伐卢杞和他的同党。卢杞最终惹火烧身,被皇帝贬出了京城,死在了被贬地澧州。
宦官掌军权,埋下祸根
唐朝的时候设置内侍省,由宦官任职,负责管理其他宦官。随着时间的推移,宦官的人数越来越多,最多时达到了三千多人,但最初也只是负责侍奉皇帝、后妃、皇子皇孙的饮食起居、庭院清扫、宫殿守卫,但没有染指军事。到了盛唐时期,宦官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受到皇帝赏识的宦官可以担任高官,但绝大多数并没有带兵打仗的经历。安史之乱爆发后,皇帝觉得武将掌握兵权并不可靠,而宦官们没有子嗣,反而更加值得信赖,开始让宦官广泛参与到军事活动中,甚至让他们全面执掌军权。
唐代宗李豫执政时,就非常宠信宦官,任由他们公开索要贿赂,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唐德宗李适作为太子,看着李豫对这种现象一再纵容,不加以管制,十分着急却又无能为力,他很清楚的知道这样做的弊端,于是刚刚即位就决定对这样的现象加以整治。
当时,李适派了一位宦官去给节度使李希烈颁布赏赐,这个宦官收了李希烈送的一匹骏马、奴婢还有钱财布帛等礼物,这件事被李适知道后,他狠狠地处罚了这个宦官,施以杖刑和流刑。不仅如此,在李适即位的当月,他还将有所图谋的宦官刘忠翼赐死了。此消息传出京城后,那些收受了贿赂或者心里有想法的宦官们都不敢乱来了。
李适即位后,一直坚持疏斥宦官,亲近朝廷官员。但在遭遇“泾师之变”出逃避难后,李适却逐渐改变了对宦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