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148400000005

第5章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只有认识了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理解资本的本质,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才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一、资本主义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在资本主义下,整个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细胞。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都以商品经济或市场关系为基础,商品及其所带来的各种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中最普遍、最一般的经济关系,因而,对资本主义的研究要从商品的分析开始。

1、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商品首先是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商品的这种属性我们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一定就是商品,例如空气和阳光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却不是商品。物品要成为商品需经过人类的劳动加工,必须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成为商品的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一个物品即使是人们劳动生产的物品,如果是用来满足自己需要,或将其赠给他人供别人消费的物品,仍不是商品。可见,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价值具有量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我们称为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由劳动所创造,因而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而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计量的,生产某种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越多,它的价值量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商品的价值量的多少,不能由个别生产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而应该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在这里,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平均的生产条件,或大多数产品的生产者所具有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工具的状况。

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商品只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商品经济阶段。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种基本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自然经济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经济形式,是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自然经济条件下,由于极低的生产力水平,生产的产品数量仅能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而很少有剩余,没有多少产品可用来来交换,社会经济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即自然经济状态。自然经济中生产者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和家庭成员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在自然经济中,虽然也有生产者将产品供给别人消费的情况,如农民向封建主交纳实物地租,但那不是商品的交换,而是产品的分配。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发展缓慢。

自然经济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联系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一种封闭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形式存在于整个原始社会,是原始社会唯一的经济形式。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生产者从事生产活动的直接目的主要是为了自己、家庭以及奴隶主和封建主的消费,不是为了交换,自然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下,虽然自然经济依然占据统治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交换产品已是相当普遍的存在,商品经济已经渗透其中。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统称。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是一种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社会经济形式。在商品经济中,商品交换是商品生产者之间联系纽带,商品生产者正是通过,也只有通过在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换而经常地、广泛地、密切地发生经济联系。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存在社会分工。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三次大的社会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是商业从生产中分离出来。在存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人们的生产是单一的,而需要是多方面的,由此产生相互交换的必要性。可见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一般基础。第二,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决定性条件。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者生产出不同的产品,谁也不会无偿地把产品转让给别人,而必然要求以互利对等的原则交换其产品,这样劳动产品便采取了商品的形式,从而导致商品经济的产生。这个条件,是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支配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货币出现以后,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于是就要求商品的价格和价值一致。价格和价值一致,是以供求平衡为前提的。在实际生活中,商品的供求是经常脱节的,时而供过于求,时而供不应求,供求的经常变动必然引起商品价格波动,从而使价格和价值经常背离,价格背离价值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而正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这是因为:第一,价格背离价值,总是以价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价格的变动总是受着价值的控制,不会无限地离开价值。第二,从较长的时期看,同一商品的价格的涨落会互相抵消,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还是一致的。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社会生产是由许多部门组成的有机整体,各部门的生产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但是,私有制条件下的各个生产者自发地进行生产,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社会需要的客观比例经常失衡。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会引起价格上涨,使价格高于价值,商品生产者看到有利可图,就会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向这个部门,从而扩大了该部门的生产。相反,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会引起价格下跌,使价格低于价值,商品生产者在利益上受到损失,就会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这一部门转移出去,使这个部门的生产减少。价值规律就是这样自发地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使各部门之间的生产趋向客观所需要的比例。

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来交换。由于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的生产条件不同,技术水平不同,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是有差别的。技术条件好、劳动生产率高的生产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问,在交换时就可以比别人赚更多的钱,在竞争中也处于有利的地位。这种情况必然会刺激商品生产者努力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整个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第三,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不同,生产同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是不等的,由于同种商品的价格是同一的,生产条件好的生产者能获得较多的盈利,而生产条件差的生产者就会经常遭受亏损。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人发财致富,另一些人破产,产生两极分化。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就会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3、资本主义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在资本主义之前的几个社会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商品生产和交换在经济生活中仅仅处在补充和从属的地位。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存在的商品经济,是指以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称作小商品经济或称简单商品经济。个体手工业是典型的小商品经济,其特征是规模小而且分散,产量不大、市场只限当地不大的范围。正是由于上述特点,小商品经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并且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中,但对社会经济生活没有形成巨大的影响,而只是处于从属的地位。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和占统治地位以后,现代自然科学导致了机器代替人力的技术创新,而这种技术创新又导致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创造出手工劳动所无法比拟的生产率,小商品生产者无法存身,社会经济活动的绝大部分被都纳入现代社会分工体系的巨大网络中,从而使商品关系渗透到社会经济的一切领域,成为人们发生经济联系的最普遍最一般的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不仅一切劳动产品都成了商品,而且连人的劳动力也成了商品,商品经济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由于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商品化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资本主义生产交换的范围从物质领域扩展到服务领域,资本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市场体系日臻完善,市场机制是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商品经济进入发达的商品经济阶段,即市场经济阶段。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经济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它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商品经济;第二,它是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第三,资本家(企业)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消费需要,即不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满足资本家对剩余价值无止境地追求,使资本价值不断增殖的需要。

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广泛地存在着社会分工,而且公有制企业具有自己的经济利益,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各种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因此,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还需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

二、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最初总是以货币的形式存在,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货币和资本区别首先是流通形式不同。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商品——货币——商品;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形式则是货币——商品——货币。其次,流通目的不同。商品流通中商品生产者以取得某种使用价值为目的,为买而卖;资本流通中资本家以取得货币增殖为目的,为卖而买。第三,流通的内容不同。商品流通中进入交换的是等价的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通过交换双方各自获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中起点和终点上都是同质的货币,但是终点上的货币量要大于起点的货币量。最后,流通中的媒介不同,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它不发生价值增殖,不是资本。在资本流通中流通的媒介是商品,货币在运动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这时的货币已不是普通的货币,是转化为资本的货币。所以,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通过买卖商品增殖了自身,而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价值不能通过交换增殖。但是资本经过流通过程,却产生了剩余价值,得到了增殖,二者之间出现了矛盾。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是因为在流通中只发生价值形式的变换。剩余价值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是因为离开流通,商品生产者的商品无法实现其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

解决矛盾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和支出即劳动。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要有人身自由。没有人身自由他就不能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第二,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他不能像个体所有者那样出卖自己的产品,而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这两个条件形成于封建社会末期,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这个形成过程。

作为商品,劳动力也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劳动力的价值与其他商品一样是由生产它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由于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中,所以,劳动力的价值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用于劳动力自身再生产。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点,还在于它包含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受各国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制约。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这是它不同于一般商品使用价值的地方。一般商品在使用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其价值也消失或转移到其他商品中。而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部分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劳动力的最大特点是其使用价值的这一特殊性,并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

2、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全归资本家所有。

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一方面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过程;工人的劳动同时又形成了商品的价值,是价值形成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也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即超过工人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就是使工人整个的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让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成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一方面工人的劳动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的同时,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又创造出新的价值。所以,价值形成过程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以上可见剩余价值的本质无非是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工人的劳动时间实际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v)和剩余劳动(m)。工人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必要劳动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耗费的劳动叫必要劳动。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剩余劳动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耗费的劳动叫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比率称剩余价值率,可准确反映工人受剥削的程度。其公式:

m′(剩余价值率)=m/v=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必须把资本分为两部分,购买生产资料和购买劳动力。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叫做不变资本,用c表示。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因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叫做可变资本,用v表示。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首先是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因此,工人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其次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种剥削程度用剩余价值率表示。最后是为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率等理论奠定了基础。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受生理界限和社会道德界限制约,其最低界限是必要劳动时间。工作日实际长度在最高和最低界限间由阶级力量的对比决定。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这就需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如果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劳动力的价值将随之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则相应延长,从而产生出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联系是:第一是二者都靠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第二是在现实生活中,二者常常是被资本家结合起来使用。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与物质技术基础的不同,资本主义生产初期,生产技术水平低,主要是手工劳动和手工工具,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人为缩短工作日的斗争加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逐渐成为主要的剥削方法。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因提高劳动生产率,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得到的更多的剩余价值。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落人资本家的腰包,就形成了高于一般企业的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或超额剩余价值只是暂时现象。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每个资本家都必须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当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到先进企业水平时,原先的超额剩余价值就消失了,而相关部门生产的商品的价值也下降了,最终导致劳动力价值下降,从而产生出相对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的分割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商品价值(w)包括三个部分,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即w=c+v+m。c是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v+m代表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对资本家来说,生产上耗费的只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叫做商品的成本价格(c+v)。成本价格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亏的标志,是同类企业竞争的重要内容。资本家认为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由此,商品价值就等于成本价格加利润。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二者的区别在于,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其被看作是由全部预付资本而不是仅由可变资本带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掩盖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由于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因而资本家用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进行对比。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叫做利润率。其公式是P′(利润率)=M/C+V。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区别在于,第一,它们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以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第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第三,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利润率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同量资本投资于不同的生产部门,所获得剩余价值可能有很大的不同,这样一来,资本家必然进行以部门间的资本转移以争取更高的利润,这种竞争导致了利润平均化。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称为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剩余价值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表现为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即形成平均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平均利润率水平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各部门利润率水平,二是利润率不同的各部门的资本量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小。不能把平均利润率看作是各部门利润率的简单的和绝对的平均。

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称为商品的生产价格。在利润平均化趋势作用下,各部门产品不再按其价值出售,而是按生产价格销售。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从全社会看,平均利润的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从各部门商品看,其生产价格决定的基础仍然是商品的价值。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差别表现为,第一,生产价格直接同资本相联系,价值与活劳动相联系。第二,从数量关系上看,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因为平均利润率形成后,不同部门得到的平均利润不一定恰好等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

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获得的超过部门平均利润的利润称为超额利润。部门内各企业个别生产价格是互不相同的。商品的市场价格取决于社会生产价格,那些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高、经营管理好的企业,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生产价格形成前,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价值规律作用形式是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以价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后,生产价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就变为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不违反价值规律,因为:第一,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生产成本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而平均利润则是由剩余价值在各部门之间重新分配形成的。所以,生产价格没有脱离价值。第二,从全社会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从而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第三,生产价格会随着价值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商品价值中C+V部分的变化,会引起生产价格中生产成本的变化。而商品价值中m部分的变化,会引起平均利润的变化。

(2)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商业资本是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它执行的是商品资本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职能资本,也要获得平均利润,这是商业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竞争和资本转移的结果。

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由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中的一部分。转让的途径是产业资本家按照低于商品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商业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既是剥削产业工人的剩余劳动,又是剥削商业雇工的剩余劳动,它体现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工人的关系。

(3)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充当货币借贷和货币支付中介的企业。银行的职能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充当借贷中介即以吸收存款的形式把社会上闲置的货币资本集中起来,再以贷款的形式把货币资本借给职能资本家使用。二是充当支付中介,即根据客户委托,办理货币的收付和转账结算、货币兑换等业务。

经营银行业务的资本称为银行资本。银行资本从所有权看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银行资本家投资办银行的自有资本;另一部分是吸收存款的借入资本,借入资本是银行资本的主要部分。从经营借贷资本并以自有资本用作借贷资本看,银行资本属于借贷资本的范围。从经营一种资本主义企业并获得平均利润来看,银行资本又具有职能资本的特点。

银行资本家投资办银行,目的也是为了取得利润,而且相对于自有资本来讲,也要取得平均利润。银行利润由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的差额减去银行业务费用构成。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为取得资本使用权而付给银行的平均利润中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的比率是利息率,简称利率。利率的高低有一定的界限,在一般情况下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否则职能资本家就会因得不到任何利益而不去借款。利息率也不能等于零,否则就没有人愿意贷出货币资本。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二是资本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供大于求,利息率下降,反之,利息率上升。

银行利润来自借款的职能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所以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4)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者凭借其土地所有权取得的一种剥削收入。是农业资本家由于租种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反映三个阶级之间的关系,即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等级不同相联系的地租形式。级差地租实质上是因优等地和中等地所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由劣等地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劣等地决定。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肥沃程度、距离市场远近的不同。级差地租可分为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两种。级差地租I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或地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级差地租。因连续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超额利润,在租约期内,归农业资本家所有。期满后重新签订租约时,土地所有者就会把这部分超额利润据为已有。因此,农业资本家总是力争签订长期租约,土地所有者则力求签订短期租约。

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阻碍其他资本向农业部门的自由转移,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不参加利润平均化过程,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部分转化为绝对地租。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由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可变资本比重大,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同量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量就大,农产品的价值就高于社会生产价格。农产品按照价值出售,农产品价值高于其生产价格的差额就成为绝对地租的来源。

土地价格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土地本身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土地买卖的经济意义是获取地租这种权益的转让。土地价格=地租/存款利息率,这是土地市场价格形成的基础。影响房地产价格的主要因素,一是房地产的预期收益,二是资金利息率,三是供求关系。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土地价格有上涨的趋势。

4、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无止境地获取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这就是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个环节,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决定着资本主义矛盾的全部发展过程。所以,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和争取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

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下,?资本主义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决定于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多少。资本家有时重视运用新的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时却不采用新技术,用手工劳动;有时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有时却解雇工人,停工减产,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把资本的触角伸到各个角落,扩大流通范围,为的是实现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集团之间,为瓜分剩余价值而进行着激烈的斗争。甚至雇佣工人的消费,也是为了再生产劳动力,是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条件。总之,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一切方面,都服从于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需要,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

剩余价值生产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发展和灭亡。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正是在追逐剩余价值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科学技术的进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世界市场代替地区市场,大工业代替小作坊,从而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基础,确立了资本对劳动的全面统治。为追求剩余价值而发展起来的生产力,越来越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生矛盾,使资本主义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生产力遭到浪费和破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楛,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加深,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总之,剩余价值的生产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存在、发展和灭亡,所以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对抗性质

为了能够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必须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阐明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揭示再生产过程中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特征,说明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1、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不能停止消费,也就不能停止生产。任何社会的再生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l)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一个生产过程既消耗物质资料,同时又生产出新的物质资料,为下一次生产提供条件,所以社会再生产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2)劳动力的再生产。作为生产的基本要素,劳动者不但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物质资料,还不断地把自身的劳动力再生产出来。(3)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必然随着生产的周而复始、不断进行而得到维持、巩固和发展。可见,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再生产按其规模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所谓简单再生产,就是再生产过程在原有规模上的重复。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仅够补偿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是一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历史。但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就是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不进行积累,生产只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表明:首先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其次,不仅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而且全部资本都是由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来的。第三,工人的个人消费给资本家再生产出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的消费是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是再生产的必要条件。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是二者的统一。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全都作为消费基金消费掉,而是拿出一部分用于积累,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通过对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追加资本一开始就是由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形成的。而用追加资本购买的雇佣工人,不仅要再生产出他的工资的等价物,而且还必须为资本家创造新的剩余价值。这充分表明了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资本积累。因此,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而剩余价值又是资本积累的源泉。可见,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一方面是由于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决定了资本必须不断地进行积累,才能扩大生产规模,达到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的目的。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竞争规律决定了资本家必须将资本积累作为保存自己、战胜对手的重要手段。这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2、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1)资本循环

资本只有在运动中吸收活劳动才能成为资本,资本循环则是资本运动的形式。为便于分析,我们以产业资本为例来考察资本循环。所谓产业资本,是投在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由于只有物质生产部门才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因而以产业资本为例分析资本的运动,便于深入揭示资本运动的本质。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资本家首先用货币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然后在自己的工厂里将二者结合起来,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新商品,卖掉所生产的新商品,收回比最初投入货币更多的货币。这样,资本从货币形态出发又回到货币形态,就完成了一个循环。在产业资本的这一运动过程中,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这样三个阶段,与之相适应,资本的形态也由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再转化为新商品,然后卖出新商品回到货币形态。所谓资本循环就是产业资本依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资本循环要想能够连续不断的进行,其必要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时间上先后继起。所谓空间上并存是说,资本所有者必须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使其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上。只有这样,资本循环过程才能不间断。所谓时间上继起是说,并存着的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必须同时连续不断地顺次通过三个阶段,相应变更它们的职能形式并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也就是说,同时并存的三种职能形式,各自都要连续不断地循环,使三种资本形态相继转化。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的并存性与继起性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一方面,并存性是继起性的前提,空间上不并存,就不可能有时间上的先后继起;另一方面,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结果,没有时间上的前后继起、不断地运动,也就无法实现空间上的并存。

(2)资本周转

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无止境,资本循环就必须不断进行,这种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就是资本的周转。周转是反复进行的循环,而循环则是一次的周转。

资本从一定的形式出发,到该资本带着剩余价值返回所用的时间,称为资本的周转时间,实际上就是资本循环一次所需要的时间。资本周转时间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构成。资本的生产时间是资本停留在生产阶段的时间,包括三部分时间。第一是劳动时间,指劳动者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时间,是生产时间中最主要、最关键的时间,只有这个时间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劳动时间的长短,首先取决于生产部门的性质。其次取决于企业的技术水平。第二是生产资料储存时间,指生产资料已经进入生产领域,但还没有投入生产过程的那一段时间。第三是自然力独立发挥作用的时间,即依靠自然力作用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变化的时间,如农作物的生长时间和酿酒的发酵时间。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就是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之和。流通时间的长短,主要决定于市场供给和需求的状况、生产地点距离市场的远近、交通条件和通讯条件等因素。

资本周转速度用资本周转次数来表示。资本的周转次数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通常是指预付资本在一年内的周转次数。

周转次数与周转速度成正比,一年内周转次数越多,说明周转速度越快;反之越慢。

依据资本周转方式的不同,生产资本可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它的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而价值则随着厂房、机器设备的磨损,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资本和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的价值在生产中一次性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的价值则由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再生产出来,在商品售出时重新回到资本家的手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主要有三点。第一划分的依据不同,依据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划分的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依据价值转移方式的不同划分的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第二,实物内容有差别,可变资本只有劳动力一种实物形式,而劳动力仅仅是流动资本中的一种。第三、划分的目的不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研究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流动资本的价值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并随着新产品的出售一次性收回。固定资本的价值是按照它的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固定资本磨损主要包括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有形磨损又称物质磨损,是指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由于使用或自然力的作用而引起的磨损。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又称精神磨损,是指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的贬值。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制造部门的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使生产同样或同性能机器、设备的生产费用降低,从而使原有的机器设备贬值;另一种是由于制造部门生产出新的、有更高效率的机器设备,从而使原有的机器设备继续使用下去在经济上不合算,只好提前淘汰而导致的贬值。

为了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把固定资本按损耗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价值,从销售商品的收入中提取出来,并以货币形式积累起来,以备将来用于固定资本的更新。资本所有者依据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逐次以货币形式提取的补偿是叫固定资本折旧,而所提取的补偿金额就是折旧费。它通常以年为单位提取。

由于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是不同,需要对其平均周转进行考察,也就是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问题。预付生产资本的总周转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即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总额合计起来,再除以预付资本总额,所得的商数就是预付资本总周转的速度(次数)。

从公式可见,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因素有二。一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预付资本中的比重既定时,总周转速度取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周转快,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就越慢。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因为固定资本周转慢,流动资本周转快,所以,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总周转就越快;反之,固定资本所占比重越大,则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就会越慢。

资本周转的快慢对于剩余价值生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第一,加速资本周转,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预付流动资本。第二,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所谓年剩余价值量,就是企业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带来的剩余价值总量。一般来说,在预付资本量相同的情况下,如果资本周转速度快,那么预付资本中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可变资本也就周转快,而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可变资本周转快,既定的可变资本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使年剩余价值量增大。如果用M表示年剩余价值量,mˊ表示剩余价值率,v表示可变资本,n表示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那么,年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就是:M=mˊvn。

3、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1)社会资本再生产

资本主义条件下,每个企业的资本都是独立地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的。这些独立经营,发挥着资本职能的资本称个别资本。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分工协作体系中,个别资本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依存,互为市场,互相提供需求和供给,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单个资本的总和就构成社会资本或者说社会总资本。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区别在于:单个资本运动的内容只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本流通,而不包括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因为这些个人消费是在资本主义企业之外进行的,并不属于单个资本运动本身的范围。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本流通,又包括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和剩余价值的流通。

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称作社会总产品。考察社会资本运动,必须以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因为只有社会总产品,才包括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社会总产品按价值形式分为c、v、m,按物质形式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与此相适应,整个社会的生产也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称为第一部类(Ⅰ),生产消费资料的,是第二部类(Ⅱ)。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以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在社会总产品生产时消耗掉财富如何实现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问题。所谓价值补偿,就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于补偿在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取得剩余价值。所谓物质替换,就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进一步转化为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资本主义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就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则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中的一部分当作追加的资本,用于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

现在我们分析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的实现问题,为了分析的方便,首先假定:生产周期为一年,不变资本价值在一年内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剩余价值率100%;全年创造的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如下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生产资料)

Ⅱ2000(c)+500(v)+500(m)=3000(消费资料)

6000(c)+1500(v)+1500(m)=9000(社会总产品)

式中可见,第Ⅰ部类的产品,实物形式全部是生产资料,价值共为6000。第Ⅱ部类的产品,实物形式全部是消费资料,价值共为3000。全年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为9000。为使第二年能按原有规模进行再生产,两大部类的全部产品都必须得到实现。这就是说,两大部类的全部产品都必须按价值销售出去,实物形式上要使它们一部分转化为第二年两大部类进行再生产时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一部分转化为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所有者生活所需要的消费资料。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产品的实现都是通过市场,以买卖的方式实现的。两大部类之间需要进行三个方面的交换:

第Ⅰ部类内部的交换。4000c的实物形态是各种不同的生产资料,为了维持第一部类各企业的简单再生产,第一部类各企业必须互相购买,借以补偿这一部类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耗费掉的4000不变资本。第Ⅰ部类是由许多不同的生产资料部门,如采掘、冶炼、制造等构成,各个部门之间要进行商品交换,比如,采掘部门要向机器制造商购买机器,机器制造商要向发电厂购买电力,而发电厂要发电就必须向煤矿经营者购买煤炭,以补偿他们各自在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第Ⅰ部类内部这一连串的相互交换,最后使4000c的生产资料在价值上得到了实现。

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第Ⅱ部类中的500v+500m是新创造的价值,其实物形态是各种各样的消费资料。其中,500v代表第Ⅱ部类资本家预付的可变资本;同时,这又是第Ⅱ部类工人的货币工资,工人用来购买各种消费资料维持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需要。500m代表第Ⅱ部类资本所有者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并全部用于购买生活资料进行消费。所以,价值1000的消费资料可以在第二部类内部进行交换。

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两部类内部进行交换后,第Ⅰ部类还有1000v+1000m的生产资料,从价值形式上看,是工人新创造的价值,必须全部供本部类内部工人和资本所有者个人的生活消费。但是,在实物形式上它们是生产资料,是各种机器、原料、辅助材料等等。与此同时,第Ⅱ部类左端的2000c,在实物上它表现为消费资料,如食品、衣服、住房等等。但实际需要的则是生产资料。两大部类的产品,在实物形态上恰好是对方所需要的,在价值量上又恰好是相等的。这样,就形成了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上面分析表明,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Ⅰ(v+m)=Ⅱ(c),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加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它表明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种比例关系。这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如果Ⅰ(v+m)Ⅱ(c),则第Ⅰ部类新创造的价值不能全部实现,其简单再生产也无法保持。从这个基本条件,我们还可以得到以下两个条件。

②Ⅰ(c+v+m)=Ⅰc+Ⅱc,即第一部类全部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不变资本价值之和。第一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要能够满足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如果少了,一部分企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无法获得,如果多了,就会出现制造的生产资料无法售出。

③Ⅱ(c+v+m)=Ⅰ(v+m)+Ⅱ(v+m),即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这个等式反映了全社会消费资料的生产和消费之间所应该保持的恰当的比例,如果第二部类生产的产品少了,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消费将不能得到满足,多了就会造成过剩而无法实现。

以上三个实现条件,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资本的生产,任何一个被破坏,资本再生产难以连续进行。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

资本总是希望榨取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为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就要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特征。但要想实现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第一,Ⅰ(v+m)>;Ⅱc。即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除了满足第二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得有一些剩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两大部类生产规模扩大时有追加的生产资料供应;第二,Ⅱ(c+m—m/x)>;Ⅰ(v+m/x)。在这里,m/x表示资本家剥削到的剩余价值中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部分。m—m/x则表示的是资本家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这个公式所表明的是,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所提供的消费资料,除了要满足第一部类简单再生产时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以外,必须有一部分剩余,以便在扩大再生产时满足两大部类中所有的工人和资本家追加的消费需要。

为了说明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我们假设下面的图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生产资料)

Ⅱ1500(c)+750(v)+750(m)=3000(消费资料)

社会总产品5500(c)+1750(v)+1750(m)=9000

假定第一部类的资本所有者将剩余价值的一半作为追加资本,并仍按原来的有机构成,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400△c)和增雇工人(100△v)。这样,第一部类可用于同第二部类交换的社会产品是:1000v+100△v+500m/x=1600。由于第一部类的产品应该与第二部类的c相交换,当第一部类做出扩大再生产安排之后,第二部类现有的1500c必须再增加100c,才能满足第一部类扩大再生产的要求,同时,也必须增加50△v,才能使本部类实现扩大再生产。这样,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和两大部类产品价值的实现,可用图式表示如下:

第二年开始时,社会资本投资为:

Ⅰ4400c+1100v=5500

Ⅱ1600c+800v=2400

社会总资本:6000c+1900v=7900

假定剩余价值率仍然不变,第二年的社会总产品为: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m+800m=3200

社会总产品:6000c+1900v+1900m=9800

第二年社会总产品大于第一年的社会总产品,资本再生产规模扩大,实现了扩大再生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

第一,Ⅰ(v+△v+m/x)=Ⅱ(c+△c)。△v代表用剩余价值追加的可变资本,m/x表示资本所有者消费的剩余价值。第一部类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资本所有者用于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要等于第二部类原有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它表明两大部类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的相互依赖关系。

第二,Ⅰ(c+v+m)=Ⅰ(c+△c)+Ⅱ(c+△c)。△c代表用剩余价值追加的不变资本。第一部类全部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它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的生产与两大部类对于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关系。

第三,Ⅱ(c+v+m)=Ⅰ(v+△v+m/x)+Ⅱ(v+△v+m/x)。第二部类全部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资本所有者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它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的生产与两大部类对于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关系。

在上述三个条件中,第一个条件是基本的,第二、三个条件是派生的。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扩大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生产必须遵循的客观比例。任何一个条件不能满足或遭到破坏,扩大再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

(4)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自十九世纪初叶始,资本主义各国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生一次经济危机。危机期间,大量商品卖不出去,企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于混乱之中。危机的状况往往要持续数月乃至一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得到缓解。然而好景不长,过不了几年这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又会重演。

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生产过剩,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即只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来说。这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执行其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职能的时候,就存在生产的商品卖不出去,从而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但是,危机的可能性并不就是危机的必然性和现实性。这是因为:第一,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简单商品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生产的规模一般较小,即使发生某些买卖脱节现象,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有限。第二,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者多是一些小商品生产者,他们的生产目的是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其交换行为一般是为买而卖,这种情况下买卖脱节的现象较少,程度也较轻,一般不会造成全社会的经济危机。第三,当时的商品生产和市场规模都比较小,供求关系也比较稳定,即使有一些比较明显的市场行情的变动,但不会造成大规模的生产过剩。到了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生产无政府状态,使得社会经济中复杂的比例关系不断遭到破坏,以利润为惟一目标的资本主义生产和经营方式,必然导致社会生产无序地扩大和膨胀,而社会的需求又是有限的,特别是在广大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与畸形膨胀的生产发生尖锐矛盾时,生产过剩的危机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所以,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导致了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爆发。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始终存在的,由它引起的经济危机却是周期爆发的。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再生产具有周期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在社会经济生活的波浪式起伏发展中存在和起作用的。

一般而言,典型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几个阶段。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最典型的阶段,危机的主要表现就是生产过剩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现象。萧条阶段,总的说生产不再下降而是处于停滞状态。复苏阶段的主要标志是生产的回升。高涨阶段称为繁荣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在一段时期以后,又会发生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由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危机政策和措施起到了一定作用,因而使得几十年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周期不像上述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那样明显了,经济危机间隔时间呈不规则状态,再生产周期各个阶段也不那么分明,有些没有萧条阶段,有些没有出现高涨,等等。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与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是联系在一起的。当处于萧条阶段时,那些熬过了危机阶段、力图早日走出萧条状况的资本家,往往通过更新固定资本,投资于新的更高效率的机器设备,来求生存求发展。这样,在萧条时期,特别是在中后期,就会在全社会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拉动经济增长。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物,同时也是矛盾暂时的、强制性的解决形式。它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危机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另一方面,危机又是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强制得到调整,危机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在倒退后得以继续进行。

4、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资本积累不仅是资本量的增大,而且会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从物质形态上看,资本是由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这种构成由所使用生产资料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来决定,归根结底是由生产过程赖以进行的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上看,资本的构成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这种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价值上的比例关系,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不变资本是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是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因此,一般地说,技术构成的变化,必然引起价值构成的变化。反过来,价值构成的变化一般也能够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有机的联系。这种由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表示。

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资本有机构成是不同的,同一部门内部的不同企业之间,资本有机构成也有差别。一般说来,重工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比轻工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高一些,设备先进的企业比设备落后的企业资本有机构成高一些。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企业要更多地购买先进的机器设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牢,从而促使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单个资本生产规模的扩大有着必然的联系。个别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都以资本的增大为前提。单个资本的增大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资本积聚。单个资本通过资本积累而扩大它的规模。生产资料在单个资本家手中积聚的进程,要受到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的限制;同时,由于社会资本分散在许多单个资本家手里,而这些单个资本家作为独立的和互相竞争的商品生产者彼此对立着,资本积聚的增长速度是比较缓馒的。

(2)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将既有分散的资本合并为大资本,它可以是若干小资本组成一个大资本,也可以是竞争中打败或吞并小资本,组成一个大资本。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杠杆是竞争和信用。通过竞争和信用,大资本强行吞并中、小资本,或与中、小资本组建股份公司的途径迅速地实现资本集中。资本集中不同于资本积聚,它以已分散存在的资本为基础,因为它的作用范围不受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或积累的绝对增长的限制,它不会引起社会资本的增大,但由于大资本吞并了中、小资本,因而会使单个资本更为迅速增大。

资本积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加速进行的。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从而产生出资本主义持有的人口规律,即相对人口过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虽然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绝对量都会增加,但不变资本的增加速度更快,而可变资本增加速度相对下降,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日益下降。由于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取决于全部资本,而只取决于可变资本,所以,可变资本增加慢,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减少,意味着对社会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却会使劳动力的供给不断增加。首先,由于实际工资下降等原因.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妇女和儿童不得不出卖劳动力。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女工和童工可以做的工作增多,加大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量。其次,由于资本主义农业机械化和农民破产,大量农村劳动者涌入劳动力市场。此外,一部分在竞争中失败而遭到破产的中、小资本家也沦为雇佣劳动者。

因此,在资本积累的进程中,一方面是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地有时甚至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是资本造成的劳动力供给迅速增加,这就必然产生相对过剩人口。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资本积累所造成的劳动力供给相对于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而过剩的工人人口。

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积累的一个有力杠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首先,相对人口过剩形成的一支失业大军,他们是一支产业后备军,可以为资本家随时提供追加的劳动力。产业后备军不只是资本突然扩张需要及时追加劳动力的源泉,而且是资本所需要的劳动力蓄水池。因为现代经济发展过程具有周期性的持点,有时收缩,有时扩张。

在收缩时期会把更多的工人排斥到产业后备军中去;在扩张时期,又从产业后备军中吸收一部分工人就业。其次,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会对在业工人形成一个巨大的压力,迫使在业工人不得不过度劳动。一部分工人失业,另一部分工人则被迫过度劳动,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都会强化资本对工人的统治。

资本积累的目的是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但是,在客观上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资本积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2)资本积累推动了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和劳动生产率的迅速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80%左右是依靠科技成果取得的。(3)资本积累推动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资本主义国家加大智力投资的结果,使雇佣工人中脑力劳动者人数迅速增长。(4)资本积累推动了资本家及其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

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必然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贫因的积累。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对抗性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生产率越高,无产阶级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他们的生存条件也就越没有保障。这一规律揭示了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无产阶级必然陷入贫困的境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实际工资有所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应当看到,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与工人经济地位的下降同时并进的。这是因为,伴随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从而剩余价值车不断提高,意味着工人所获得的工资同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相比,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少。无产阶级不可能因为实际工资的提高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改变自己从属于资本,受资本家剥削的地位。

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资本相对集中,个别资本不断增大,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相应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关系的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既然生产本身已经社会化了,如果不能从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出发,在社会范围内去驾驭这种生产力,就必然会造成社会生产力的破坏。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占有的私人性,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所决定的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标,与这种社会化的大生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种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基本矛盾的加深,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以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郭勇新乡医学院)

同类推荐
  • 推进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月底,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凯风发展研究所、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联合召开的“推进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对“治理”概念的产生、含义、特征、功能等方面做了理论上的论述,并针对当前中国社会治理问题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推进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阐述。本书收录了16位与会专家、学者的参会文章,是国内知名政治学专家、学者有关“治理”问题的最新学术成果合集。
  • 低碳城市: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

    低碳城市: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

    本书的研究基于气候变化与人类文明转型、全球化与国际“碳政治”博弈、城市化与城市碳管理展开。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目前,中国经济社会进入全面转型的关键期,人口无序聚集、交通拥堵严重、资源能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房价居高不下、安全形势严峻等城市病严重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本书研究认为,大力发展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低碳城市,是将人类带出危机、步入可持续的健康幸福之路的唯一途径。同时指出,低碳城市建设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需要政府推动。
  • 党员干部道德建设学习读本

    党员干部道德建设学习读本

    党员干部加强道德建设,可以凝聚党心民心,是形成好的政风民风的关键。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道德建设,既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建设高素质党员队伍、高素质干部队伍,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也是营造和谐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 衙门逻辑

    衙门逻辑

    本书是历史作家张程评点中国古代政体得失的力作,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分别是“皇帝也疯狂”(古代帝王的奇闻轶事)、“古代的官不好当”(古代官员的生存之道)、“衙门里面怪事多”(古代官场的潜规则与显规则)、“官府与百姓有什么关系”(权力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作者以深厚的史学底蕴展览千年,将皇帝、官员的奇闻轶事娓娓道来,亦庄亦谐,将古代王侯布衣为得到权力、保有权力、攀附权力、避免权力对自己造成伤害而表现出来的世间百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欲知大道,必先治史。”闲时一读,可以怡情;静心思之,足以明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可以在本书里笑谈千年历史、淡看宦海浮沉。
  • 南亚顽疾:克什米尔冲突之谜

    南亚顽疾:克什米尔冲突之谜

    关于克什米尔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有多种解释路径。人们固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克什米尔问题,但对其来龙去脉进行详细考查之后可以发现,它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无不受亚洲地缘政治的影响。《南亚顽疾:克什米尔冲突之谜(1947-1974)》将运用地缘政治理论来对它进行阐释。
热门推荐
  • 东方幻想异闻录

    东方幻想异闻录

    冥界,白玉楼。在那棵巨大的樱花树上,有两个娇小的身影正躲在里面瑟瑟发抖。“幽…幽月大人…躲在这里真的可以不被幽幽子大人发现吗…”“放心,不会。”“可…可是…我怎么觉得幽幽子大人正在下面盯着我们看呢?”“那只是你的幻觉。”“可!可是!幽幽子大人都飞过来了啊!”这声音都快要带上一丝哭腔了。“……”旁边的少女沉默了,然后拍拍妖梦的肩头说:“我突然有事我先走了,我会记住你的!”说完后,少女随手拉开了一条隙间跳了进去,留下妖梦一个人惊恐的抱着自己的半灵,看着幽幽子不断向自己飘来,这一刻,她终于想起了曾经被幽幽子大人支配的恐惧……新人群号155590315,大家可以加一下
  • 辗转千年,相见欢

    辗转千年,相见欢

    这一世他深情洒脱,世她冷漠无情。点一盏心灯,合一掌虔诚,拨动佛珠粒粒,挂起幡幢片片,浮华一刹的身成灰。埋葬因果牵绊的欲望,种下菩提相续的种子,天地间,你我间,谁是谁的皈依。只因一块姻缘石,她穿越到前生的身体与前生的皇兄相恋,从青楼相遇,经历磨难,他寻回生父带着她一同入宫,铲除反党,与她举行封后大典,数年归隐山林,共度一生。
  • 炽魂英雄传说

    炽魂英雄传说

    这是一个充满火药味的星球,龙族因为强大恒星的影响,衍生出各种能力,同时也受到各方势力的觊觎。在仇与恨交织中,是选择坠入黑暗之中万劫不复,还是选择超脱凌驾万物之上。这里不相信眼泪,只相信实力……
  • 水浒传(上)

    水浒传(上)

    被外国人推崇备至的中国英雄传奇小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水浒传》这部著作始终是伟大的,幷且满含着全人类的意义,尽管它问世以来已经过去了几个世纪。”《大英百科全书》:“元末明初的小说《水浒》因以通俗的口语形式出现于历史杰作的行列而获得普遍的喝彩,它被认为是*有意义的一部文学作品。”
  • 别影

    别影

    夏天的一场邂逅,却铸成两人的血海深仇,在仇恨中成长,在恨他的同时,在拒绝他的同时,那抑制不住的爱意悄然萌发,无法抑制。到底是心底的横沟注定不能一生相守还是你我之间的距离总是那么远,远到我每次想到你只能想起你离去的背影。
  • 恶少

    恶少

    东帅,南爵,西痴,北豪,传说中在艾欧学院当中被所有女生评为心目永远不灭的男神,但是有一个女孩走进了他们的圈里用计谋让使他们兄弟一个个反目成仇,最后尽然自己离开了家族,4大帅哥尽然自己创下了自己的事业和军队,又因为机缘巧合得到神秘4大戒指,获得了4大戒指各个技能,最后因为一件事4人联合起来打败了,“时空恶魔”。这份“时空恶魔”到底是谁?
  • 玉箫有情

    玉箫有情

    因为一杆玉箫,他名震武林,因为一杆玉箫,他惨遭灭门;因为一杆玉箫,迎回北狩太上皇;因为一杆玉箫,大明朝风雨飘摇;因为一杆玉箫,他将生命奉献朝廷换来两国几十年太平。玉箫有情,人亦多情.
  • 斩天河

    斩天河

    后来,陆沉明的故事被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流传成了这样的版本:从前,有一个牛逼至极的大帅哥,他一笑,众生倾倒,他跺一跺脚,三界动摇。别人穿越时都带着知识、技术、武器,最不济也带着一股好运气。我们的主角陆沉明先生,带了一位好基友,然后……好基友见上帝去了。别人穿越时都落在皇宫、王府、富家,最不济也是一个清贫的五好家庭。陆沉明先生,落在一片鸟不拉屎,鸡不生蛋的大雪地里……被第一拨遇到的人追杀。别人穿越后都会大展宏图、技惊四座,最不济也能混个衣食无忧;陆沉明不仅沦为乞丐,还破了相,在一家比破庙还破的武馆混饭吃算了,靠人不如靠自己,抛弃三观打碎节操,从头混起。这么牛?还行吧,随便混混的——陆沉明潇洒地耸耸肩。
  • 梦境无界

    梦境无界

    人生如梦,仙梦凡,梦如人生,凡梦仙。一个小小少年,为了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反驳天意对自己的安排。历经无数的磨难,那怕身亡魂灭,也要去完成了心中的梦想。人生是自己的,要怎么活也要自己说了算。天道、命运都是空。我要圆我自己的人生梦。
  • 悬疑惊悚:人皮猜想

    悬疑惊悚:人皮猜想

    一个叫陈家坞的村庄连续发生死亡事件,离奇诡异,死因不明,连同搬走的村民、警察还有到村里采访过的记者都受到死亡威胁。出现在尸体周围的来路不明的头发,村民们关于闹鬼的传说,几个留守在村里的可疑村民,处处疑云。凶案,在众目睽睽之下一场接一场发生。同时城里也在发生恐怖谋杀案件,死者都是一刀致命,双眼被挖,生殖器或者子宫被毁,背部被切割掉长方型的一块人皮。一个微小细节,把两个不同地方的命案,串联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