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璋顺利接班之后,益州实力派赵韪“阴结州中大姓,与俱起兵”。在刘焉执政时期遭到重创的地方豪强势力卷土重来,公开挑战刘璋的统治,蜀郡、广汉郡、犍为郡等地纷纷起兵响应。
关键时刻,担心秋后算账的“东州兵”爆发出了惊人战斗力:“东州人畏见诛灭,乃同心并力,为璋死战,遂破反者,进攻(赵)韪于江州,斩之。”——(《三国志-刘焉传》)
刘璋在东州兵的拼死捍卫之下,终于逃过一劫,战胜了赵韪为首的地方豪强。
历经无数血雨腥风,刘璋终于完成了由外来户变为土著的华丽转身,实现了软着陆。
赵韪死后,刘璋重用与刘家有“通家之好”的庞羲,并且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任命他为巴西郡太守,从此大权旁落,庞羲“遂专权势”。
庞羲大权独揽,自然会引用亲故,如此一来,势必会引起其他人的严重不满。法正、张松、孟达等几人颇具才干,却遭到庞羲排挤,无法得到重用。更加上地方豪强一直在找机会重新夺得相应话语权,几方政治势力纠结在一起,都在寻找机会。表面上益州地方一团和气,其实早已经是暗潮汹涌,危机四伏。
刘璋不具备刘焉的野心,守着父亲留下的大好基业,却不思进取,益州沃野千里,却因为易守难攻,群雄逐鹿中原,鞭长莫及,刘璋因此而得以偏安于一隅。
益州地方虽僻处西南,但刘璋也在密切关注中原时局变化。建安五年,曹操于官渡大败袁绍,一跃成为中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刘璋不思进取,但也不希望益州这块属于他的自留地任由他人染指。乱世法则:拳头大小,决定话语权的多少!
刘璋明白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无济于事。既然决定搂粗腿,就应该搂定最粗的腿。
他决定投附曹操,以求自保之道。建安十年,“璋闻曹公将征荆州,遣中郎将河内阴溥致敬”。曹操见刘璋不远千里的赶来奉承,喜出望外,作为回报“表加璋振威将军”。(史料中这个记载,应该有误,这个时候曹操还无暇南顾荆州) ——(《后汉书-刘焉传》)
十二年,“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汉世谓蜀为叟,刘璋不会愚蠢到送给曹操三百老弱病残。这样送礼,只能适得其反!)三百人,并杂御物。公辟肃为掾,拜广汉太守。”——(《后汉书-刘焉传》)
建安十三年,得知曹操兵不血刃占据了荆州,又派出别驾张松向曹操示好,表示益州“愿受征役,遣兵给军”。——(《华阳国志-刘二牧志》)
张松、字子乔,蜀郡人,与兄长张肃共事刘璋。连续两年,刘璋派遣兄弟二人向曹操致敬。史料中虽然并没有解释为何出现这样的情景,依常理推测,应该是张松见兄长被曹操“辟为掾、拜广汉太守”大见宠信有关。或者,他也希望步兄长后尘,求得高官厚禄。
张松本来想乘机卖身投靠曹操,为他西取益州出谋划策的。怎知事与愿违,一不小心热脸却贴到了曹操凉屁股上。
史载,张松“为人短小,放荡不治节操,然识达精果,有才干。”——(《益部耆旧杂记》
怀才不同怀孕,无法一眼看得出来。张松的短小,应该比曹操还要袖珍上许多。而且有才之人往往会恃才傲物,张松见曹操对自己非常之冷淡,言语之中应该更多了些不逊。如此一来,曹操更觉其貌不扬的张松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这个时候的曹操占据了荆州,赶走了刘备,正在整军习武准备南下江东。志得意满之余,根本没有礼遇张松,只是拜张松为越嶲(音GUI、今四川西昌境)苏示令。张松本来是州别驾,现在曹操却授予县令之职,等于是降职使用。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张松壮志难酬,还自取其辱,曹操的一时疏忽,更令张松抓狂不已。回到益州后的他,在刘璋面前极力诋毁曹操,劝说刘璋绝操而与刘备相结。《三国演义》中刘备礼贤下士,感动的张松将“先遣图”双手奉上,实属子虚乌有之事。
汉末三国的纷争,实质上是对人才的争夺战。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曹操,无论是在人才的数量上、质量上、类型上,都是孙权与刘备难以望其项背的。是以曹操可以在与各路豪杰的角逐中占得先机。为了收拢各方人才为已用,曹操不但有《短歌行》流传于世,还先后三次颁布《求贤令》。
曹操的人才观是惟才是举,建安十九年(214年)十二月,他在第二道《求贤令》中写道——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焉?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观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