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之围虽解,关羽水军却仍泊于沔水之中未去,襄阳依然交通隔绝。本应该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徐晃并没有继续扩大战果,反而见好就收“振旅还摩陂”。
曹操对徐晃不吝赞美之词,称颂他道:“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将军之功踰孙武穰苴(司马穰苴,春秋时齐国军事家,司马懿远祖。)!”
徐晃班师,曹操亲迎:置酒大会,举卮酒劝晃,且劳之曰:“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三国志-徐晃传》)
襄阳情况不明,曹操就这样大胆推断?
曹军并没有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并不是畏惧关羽困兽犹斗。而是曹操决定袖手旁观孙权、关羽双方火拼,鹬蚌相争,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令曹操大跌眼镜的是,他本以为孙权与关羽之间会有一场龙争虎斗的恶战,哪知道孙权君臣居然将一场战役演绎成了一次经典。令三十余年戎马生涯的曹操亦自惭不如!
就在孙权与吕蒙摩拳擦掌准备先下手为强的时候,关羽却主动为对方提供了出兵的口实。
水淹七军无疑是蜀军一次空前的胜利。
显然,关羽和手下所有人对突然到来的胜利准备不足,三万余降人的吃穿用度立即成了急待解决的大问题。关羽虽断然拒绝了孙权的联姻建议,但他却不拒绝孙权的物资。没有了粮食,关羽直接去取了孙权湘关米。
关羽追随刘备四海为家,可能是经常吃这种霸王餐,习惯使然。
关羽自己不见外,孙权却不作此想,尼玛,这也太不把自己当外人了吧?
恰在此时,陆逊向孙权“具启形状,陈其可禽之要”。史载,“权闻之,遂行,先遣(吕)蒙在前”。——(《三国志-陆逊传》)
吕蒙早已经做好了准备工作,甚至针对任何细节问题都做了精心布置安排。接到孙权命令,吕蒙迅速行动起来。
吕蒙赶至寻阳,将部下精兵隐藏在伪装好的船只中,表面上却“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三国志-吕蒙传》)
吕蒙主持的白衣渡江太过顺利,简直有些儿戏的意思,因此,也成了历史上偷袭战的典范。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孙子兵法》
驻守公安的是蜀将士仁(一说为傅士仁),吕蒙陈兵城下,却不立即攻城,命虞翻作书喻以祸福。
虞翻作书劝降道: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知得知失,可与为人,知存知亡,足别凶吉。
大军之行,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举,此非天命,必有内应。
将军不先见时,时至又不应之,独守萦带之城而不降,死战则毁宗灭祀,为天下讥笑。
吕虎威(吕蒙)欲径到南郡,断绝陆道,生路一塞,案其地形,将军为在箕舌上耳,奔走不得免,降则失义,窃为将军不安,幸熟思焉!——(《三国志-吕蒙传》注引《吴书》)
虞翻、字仲翔,浙江余姚人。在江东割据政权中,虞翻是个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史载,虞翻“善用矛”,而且“能步行、日可二百里”。虞翻轻功独步武林,孙策跃马扬鞭,虞翻居然可以疏步随之。(牛人经常有,三国特别多!虞翻如果穿越到现代,估计博尔特、刘翔等人望尘莫及,只有看的挢舌不下的份)
虞翻辩才了得,游说也是他的拿手绝活。孙策攻打豫章时候,就是虞翻成功地说服了太守华歆献地。现在作书劝士仁,不过是轻车熟路而已。
士仁与关羽之间本来就有嫌隙,此前: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及,羽言:“还,当治之”。
关羽素来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就连诸葛亮关羽都不放在眼中,更不会对士仁、麋芳二人假以颜色了。如果战胜归来,或者关羽心情愉悦会把士仁当个屁放掉也未可知。但铩羽归来,一定会和士仁秋后算账的。
虞翻罗列的“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举”,将来都有可能成为杀士仁的理由,虞翻所言并不是危言耸听。
一想到关羽足以杀死人的眼神,士仁就不寒而憟。史载,忧惧之下,士仁得书“流涕而降”。——(同上)
吕蒙兵不血刃得了公安,马不停蹄的带上士仁,赶往南郡。“南郡太守麋芳城守,蒙以仁示之,遂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士仁以身作则投降在前,麋芳也就没有必要犹抱琵琶半遮面了。
这位刘备前大舅哥也明白,自己在关羽眼中什么都不是,刘备也不会因为擅杀而怪罪关羽。
识时务者为俊杰,士仁与麋芳选择识时务,与关羽性格中的缺憾有莫大干系。
老巢被孙权端了,消息终于得到了证实。
见形势疾转直下,关羽立即大踏步向南撤退。
襄阳之围自动解除,曹仁手下将士纷纷请缨杀敌。被关羽欺负的狠了,大家必须要找回些许尊严。关羽威震华夏风头正劲之时,无人敢撄其锋,这时候情势危急,大家不妨鼓足余勇,落井下石不敢后人。
深切体会到领导作战意图的赵俨再次出面,阻止道:
权邀羽连兵之难,欲掩制其后,顾羽还救,恐我承其两疲。故顺辞求效,乘衅因变以观利钝耳。今羽已孤迸,更宜存之以为权害。若深入追北,权则改虞于彼,将生患于我矣。王必以此为深虑。——(《三国志-赵俨传》)
果然不出赵俨所料,曹操担心曹仁盲动,急令穷寇莫追。
曹操有心要看笑话,“存之以为权害”,不管关羽是死是活,吴、蜀之间的梁子是结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