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寻思,袁绍本是个无君无父之人。
他本来打算招来董卓这只狗帮助自己一臂之力的,哪知道算盘打的精却事与愿违,董卓是狼不是狗。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了他所能控制的范围,无奈之下,只好暂时逃离了是非之地。(没有金刚钻,乱揽瓷器活)酸枣会盟之后,见董卓干脆杀了刘辩擅行废立之事,他也决心针锋相对另立中央,与董卓见个真章。
在立何人为帝之事上,他也煞费苦心。散居全国各地刘氏宗亲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如果算上刘备这种十八竿子打不到的,数万人也有)但这些人没有一人让他中意,他提出的人选是幽州牧刘虞。(按:三国历史很精彩,多数人只关心事件、人物的精彩,却懒得计较这些精彩背后的故事。笔者此文意在忖度历史风云人物的内心世界,按先贤鲁迅所言:“我向来不吝惜以最大的恶意揣测中国人”。笔者在文章中也不吝惜以最大的恶意忖度汉末历史风云人物!)
袁绍为什么这样做?其实史家早已经言辞闪烁的告诉了我们原因!
韩馥最担心的是袁绍动了他的奶酪,哪知道怕什么来什么。他本来想远远地躲开袁绍,哪知道袁绍却主动找上门来,和他商议要立刘虞为帝。史载,袁绍“与冀州牧韩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
韩馥心中尽管有一万个不同意,但也无法反对。理由太冠冕堂皇了,韩馥无力拒绝,最好的办法就是积极参与其间。你不琢磨别人,并不代表别人不惦记你。
不怕贼偷,最怕贼惦记。显然,韩馥被袁绍盯上了!
人在江湖飘,怎能不挨刀?
就在韩馥每天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之时,却传来刘虞不敢接受袁绍美意的利好消息。刘虞认为袁绍此举是“逆谋”,坚决不同意从逆。韩馥虚惊一场,悬起的心又落到了地上。
观袁绍此举,似乎是推立刘虞为帝增加联盟的向心力,以期对抗董卓。其实他的本心仍是意在夺取冀州。渤海在冀州之东,而幽州却在冀州之北。只有先与幽州扯上关系,从此他才有堂而皇之的理由率军长驱直入冀州。如果顺利拥立刘虞为帝,出于感激之情新君也会投桃报李。袁绍掌控军政大权也是情理之事。
袁绍阴谋虽然未完全得逞,但也有所收获。袁绍和韩馥拥立刘虞为帝的事情虽然没有了下文,但却惹恼了幽州实力派人物公孙瓒。
原因无它,只因为幽州牧刘虞和他两人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对待北疆少数民族政策一事上,二人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
公孙瓒是鹰派,他对边疆少数民族持强硬态度,主张军事解决;而刘虞是****人物,决心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主张安抚。
二人对待同一问题,却有着如此相反的意见。不过是文臣与武臣对功业的理解不同罢了——“瓒志扫灭乌桓,而刘虞欲以恩信招降,由是与虞相忤。”——(《后汉书-公孙瓒传》)
作为职业军人,渴望沙场立功,即便是马革裹尸也是死得其所之事。公孙瓒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他出生入死冲锋陷阵得来。所以他愿志扫匈奴,只有如此,他的官才能越做越大;而刘虞任幽州刺史并不是首次,他对幽州地方政务民族关系的情况非常熟悉。文人心性使然,他希望天下太平、无为而治。希望以恩信感化这些蛮夷,再次出任幽州刺史之后,立即致信乌桓首领丘力居,“晓以利害”:政府与乌桓人并没有深仇大恨,只要将张纯杀了,双方就可以实现和平共处。
丘力居与公孙瓒连年鏊兵,也未能占得上风。见刘虞提出和议,当然乐得允从。
公孙瓒数次被乌桓军所围困,险些丧命,所以不愿意与对手谈和。只是不便公开表示反对,只好暗中破坏和议之事,派出部下截杀丘力居派来与刘虞议和的代表。史称,“胡知其情,间行诣虞。”——(《三国志-公孙瓒传》)
刘虞知道公孙瓒破坏和平,很是不满。为了惩戒他的这种严重违纪行为,做出了“罢诸屯兵、但留瓒步骑万人,屯右北平”——(同上)的决定。如此一来,更激化了二人之间的矛盾。
事实证明,边境人民渴望安定,刘虞的民族政策很快就收到了效果。张纯被手下人斩杀,“送首诣虞”。
公孙瓒数年征战未能斩得张纯首级,却让刘虞轻而易举的做到了。(刘虞不能擅功,没有公孙瓒数年的征讨做基础,也不会收此奇效。很多时候,杀人是不用刀的。用刀杀人,是最等而下之的方法。肉体的消灭远不及精神的征服!)
“不服高人有罪”,公孙瓒只好老老实实的带领精简过的万余人马到右北平屯扎。刘虞因功拜为太尉,官封襄贲侯。(事在灵帝中平六年三月)董卓入京之后,为了拉拢地方实权派。升刘虞为大司马,公孙瓒为奋武将军、蓟侯。(友情提示:二人受封不在同一时间,请读者朋友留意。公孙瓒被封蓟侯是在初平二年十月之事,表请朝廷封刘备为别部司马,也是此时。这时候董卓早已胁迫献帝迁往长安,对于公孙瓒之请岂有不从之理?)
现在袁绍、韩馥等关东联盟推举刘虞作天子,当然是公孙瓒最不能接受的。在他看来,随便谁作天子都与他无关,但刘虞是万万做不得的。
刘虞做了皇帝,能有公孙瓒好果子吃吗?当然这种愤怒是无法向刘虞发泄的,毕竟刘虞也明确表示了反对,为了表示对中央王朝的忠诚,他甚至收斩了袁绍等人再次派来游说的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