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的临别赠言,对刘备的心理触动很大。
从此,他留心政事,为政务求清廉宽简。史载,“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曹魏-王沈撰《魏书》,注:是裴松之为《三国志》注引最多的史书。)
刘备保境息民,一面加强武备建设,一面大力恢复经济民生。民心思定,刘备此举大得人心,声名远播,在平原相任上政绩斐然。
刘备推行的仁政、亲民政策,维护了绝大多数的贫民百姓的生存权益。这样一来,势必会损害到平原地方豪强大族的既得利益。刘备只考虑到实施仁政收买人心,却忽视了身处汉末的社会现实——“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
当这些地方豪强得知刘备是织席贩履出身时候,他们愤怒了:他们无法容忍贫下中农出身的刘备高高在上,而他们低三下四的在他治下做顺民,太伤自尊了。不给刘备点颜色瞧瞧,说不好以后他就会变本加厉。
熊熊怒火燃烧下,终于有一人失去了理智。一个叫刘平的豪强决定买凶杀人。《三国志·先主传》中记录了这一次暗杀未遂事件——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从史料记载来分析,刘备化险为夷的经历,历史上似乎只有春秋时期晋灵公派人刺杀赵盾一事堪比。仔细分析,刘备遇难成祥的这个记载经不得推敲:所有人都知道,刘备在涿县时候就收了两个小弟,“河东关羽云长、同郡张飞翼德并以壮烈为御侮”。
“御侮者,有武力之臣,能折止敌人之冲突者,是能扞御侵侮,故曰御侮也。”
有关羽和张飞哼哈二将,时刻不离刘备左右,这刺客如何下手?
更何况在经历了不久前的诈死事件之后,关羽和张飞提高了安保意识。刘平雇来的刺客,理应是个老江湖,他在准备刺杀之前,就要考虑好如何安全脱身的问题。否则刘平给的钱再多,也会出现“有命挣、没命花”的结局。
那刺客光棍不吃眼前亏,立即取消了刺杀计划。如果轻信史料中“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的记载,首先要考虑立即去做一下IQ测试了。
刘备仁义君子的名声远播,居然传到了时任北海相的孔融耳中。
孔融字文举,是孔夫子二十世孙。
当代社会有言:出名要趁早!
这句话对孔融来讲特别适用,因为孔融四岁就成名了。“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因为《三字经》蒙学的传播,孔融的大名享誉千古。
“幼有异才”的孔融成年之后,也是话题人物。何进执政时候,孔融历任侍御史、司空掾、虎贲中郎将,为官不畏权贵,直言无忌,成为汉末官场上的另类人物。董卓擅行废立,孔融禀性难移,“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时不时冷嘲热讽董卓一番。——(《后汉书——孔融传》
董卓心下恨极,却因为孔融粉丝太多的原因,只好将他降职为议郎。
恰逢“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卓乃讽三府(太尉、司徒、司空)同举融为北海相。”——(《后汉书-孔融传》)
北海(治今山东寿光东南)是黄巾造反的重灾区,打发孔融去那里做官。用意如何,不问可知。三府官员落井下石,也与孔融平时得罪人太多有关。
孔融到任之后,“收合士民、起兵讲武”准备教育一下这些犯上作乱的逆党。然而,黄巾军却并没有因为他四岁时候曾让过梨而让着他。孔融被黄巾军打的大败,收拾残兵败将退保朱虚县。
读史可知,直至汉武帝时期,孝道才被抬高到“经”的地位,《孝经》从此之后成为普及孝道规范的大众教科书。翻开《二十四孝》就会发现这二十四孝人物中汉、晋人物占据了大多数。这正是因为统治者鼓吹“孝为天之经,地之义,德之本”的原因,宣扬孝道正是出于维稳的政治需要。
对于遵循孝道的士庶,两汉统治者抛出了“孝而优则仕”的橄榄枝。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从地方官吏到朝堂的名公臣卿,几乎都是孝子出身。在政府不遗余力的提倡推广之下,孝道文化深入社会各阶层,孝文化也具有了普世价值。
在西汉末年,孝道观念已经成功渗透到了“饿贼”与“劫盗”的心中。这些被诬为“盗匪”的人可以杀官造反,可以视皇权如无物,但却对孝子极为尊重。赤眉残部途经西汉著名孝子姜诗(涌泉跃鲤的主人公)的乡里,相互告诫“惊大孝必触鬼神”,驰兵而过不敢惊扰。
时过境迁,东汉末年忠孝之道丧失殆尽。
此情此景令孔融顿生“人心不古”之叹!实在有必要重新构建和谐社会秩序了,孔融在痛定思痛之后,“稍复鸠集吏民为黄巾所误者男女四万余人,更置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后汉书-孔融传》)
为了从精神上麻痹黄巾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孔融在北海任上“虽一介之善,莫不加礼焉。”
然而,道德败坏与世风日下,修复工作又岂是一朝一夕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