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选择了不抵抗,直接跑路。小沛城中群龙无首,大家也放弃了抵抗,曹操兵不血刃“尽收其众,虏其妻子”。此后乘胜攻拔下邳,“并禽关羽以归。”——(《三国志-先主传》)
是役,曹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用时十余日就顺利取得了预期的战果。战事规模虽小,但影响力巨大。在消除了后患的同时有力的振作了士气,为坚定信心战胜袁绍奠定了基础。
刘备弃众而逃直奔青州,这里刘备早已准备好了不时之需。他在领豫州牧之后,检举一人为茂才。这人姓袁名谭,正是袁绍长子。(因汝南在豫州郡,所以袁绍父子属于刘备治下子民)袁谭此时,已是自领青州刺史的地方大员,刘备这样做无非是向对方示好而已。茂才是高过孝廉的一种察举制度,是彰显身份与才干的光环。史载,“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只有三公、光禄勋,州牧地方大员每年有察举茂才一名的资格,所以茂才的名额少,属于竞争激烈的稀缺资源。
东汉末年,更是将是否察举茂才看的十分重要。有了刘备的荐举,袁谭将在众兄弟之中更显卓尔不群。
刘备这样做,自有他的计较——汉末,是一个各种规则打破重建的历史时期。但一个规则却一直没有改变,那就是汉末的察举制。按照东汉年间官场潜规则来讲,刘备察举袁谭为茂才,从此袁谭就要对刘备执弟子之礼,“故吏视举主为君”。刘豫州不但看好袁绍,更风物长宜放眼量的看好袁绍长子。
综上所述,说刘备心计深沉似乎并不为过。
说好听点是刘备具有投机眼光,讲的难听就是他老奸巨猾。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去做,就会有褒贬不一的结局。
得知刘备玉趾亲临青州,袁谭亲自“将步骑迎先主”。刘备跟随袁谭回到平原,袁谭派出手下告知父亲袁绍。袁绍立刻“遣将道路奉迎”,而且自己也“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
汉天子可以不奉迎,“蜀汉天子”却要亲自去迎。袁绍并不是预见了刘备的未来人生,他这样高规格的迎接刘备,不过是在作秀而已。
与曹操的对决,实质上就是双方阵营中人才展开的对决。现在刘备落难来投,既可以壮大自己声势,而且可以向世人昭示他的求贤若渴之心。
“备归绍,绍父子倾心敬重”,刘备来到河北加入袁绍集团,正是袁绍与曹操准备大决战的前夕。刘备喘息略定,被曹操打散的部伍又慢慢回到了他身边,刘备率领手下主动投身袁绍帐下以供驱驰。
在曹操东下奇袭刘备时候,袁绍因为小儿生病,没有听从田丰建议“举军而袭其后”趁机发兵攻击许都。反而在曹操击败刘备,士气高涨的时候,急于南下一决雌雄了。
这时候田丰提出异议,他认为:曹操既破刘备,许下不再是空虚之地。曹操善用兵,虚实相间,部众虽少,但不可等闲视之。
最稳妥的办法,无过于和曹操打持久战、消耗战,“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人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三国志-袁绍传》)
公允的讲,田丰前番建议用兵和此次谏阻用兵都是正确的战略战术,只可惜袁绍此人刚愎自用,无法听从田丰的正确意见固执己见。田丰说的多了,袁绍大怒,认为他是在长曹操志气、灭自家威风,冠以“沮众”罪名将他投入邺都大牢。如此一来,群僚钳口,更无一人敢于劝谏。
袁绍与曹操决一死战,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势。
一场决定汉末历史走向的战争终于缓缓拉开大幕,袁绍决定毕其功于一役,而曹操更是只有孤注一掷背水一战了。
建安五年二月,曹操还军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重新部署人马。在解决了刘备之后,曹操又可以抽调出部分兵力投入最后的对决了。
袁绍不听田丰之言,率军进至黎阳(今河南浚县)。他决定先下手为强,派出手下郭图、淳于琼和颜良渡河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今河南滑县,)。
慕雨按:建安四年,曹操命平虏校尉于禁屯河上,驻守延津,东郡太守刘延驻白马阻击袁绍军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