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人的面容里最精确和最微妙的部位,就是眼睛。
常常会碰到那样一种情境:在拥挤的人流中,你和一个人不经意地撞了一下,于是,你和他对视。此时的视线完全是直觉地萌发,简单至极,甚至你连他的模样都没有看清楚。然而几步之后,你突然想回头看看他长得什么模样,恰巧他此时也正回头看你,这一刻,你们的目光相遇时,很可能就有些恐慌了。再进行下去,如果你们谈了一会儿,成了不咸不淡的朋友,那么,彼此的眼睛就有些近乎于雷区了。
有心理学家曾说,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常会有真实的或假想的敌意存在。而敌意的表现往往会被掩盖得十分巧妙。作为文明人,视线的角逐常常代替了拳脚相加的武力,谁能用这“内心深处射出的子弹”把对方击败,谁就是胜者。我不是心理学家,不能细致地分析视线背后的奥妙和缘由。不过我私下里觉得,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关视线的问题,远远没有那么纯粹和严峻,相反,倒是多了几分复杂、柔和与有趣。
细细想来,让我们感到不安的眼神往往只有一种。它既不是来自于绝对陌生的眼睛,也不是来自于特别亲密的眼睛,而是来自于这两者之间的第三者。绝对陌生的眼睛和我们毫无关系,和我们的感情交流处于完全空白的状态,我们没有理由畏惧。特别亲密的眼睛素曰里和我们有太多的融通与默契,我们又无须畏惧。只有那些处于我们意识中间地带的不即不离的眼睛,才会让我们猜测和探询,才会让我们的心灵触角进行崭新地尝试和敏感地品味,才会让我们在调动了自己珍贵的生存智慧和全副的精神武装去准备应付这一场虛虚实实的社交战争的时候,有那么许多连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的无可适从。
“看眼色行事。”这是一句精彩简洁的俗语。可是如何去看这眼色呢?没有答案告诉我们。在陌生和亲密的两极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系数标准可以让我们去沉静地把握这眼神之中的尺度和张力。
茫茫大千,万丈红尘。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相遇、相识、寒暄、闲聊……
之后呢?
我不敢看你的眼睛。
你敢看我的眼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