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45500000004

第4章 佛教定学的概念(2)

历代的佛教都十分重视定学。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认为,佛教的实践是先“见道”,即先了解明白四谛的道理,然后再修道。修道即修行,而修行的主要方法就是禅定。大小乘佛教都认为禅定是获得正确认识,作出正确判断,根治迷惑烦恼,成就各种功德的心理条件和修持方法。戒、定、慧增上三学中,除了受戒、持戒是佛教徒的起码条件外,定、慧二学究竟以何者为先?在佛门中,大都主张定、慧双修,认为不可偏废。但事实上有所侧重,不可能永远平分秋色。笔者认为,在修行途径上,对定力比较强调。这一点,可以从《诫因缘经》中关于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中得到证明。《楞严经》也以这则故事作为缘起。佛陀的比丘弟子中,阿难尊者长得最漂亮,又年轻,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他博闻强记,过耳不忘。佛陀所讲的佛法,只要他听过一遍,就能背诵,号称“多闻第一”。但是由于他定力不够,差一点毁掉戒行。故事说:

有一次,阿难从不可接触者的村庄托钵乞食回来的途中,他口渴向路旁井边的一个年轻姑娘乞水。这个姑娘名叫摩登伽女,她因为自己是下贱种族的身份,不敢把水呈献给阿难,羞答答地说:“阿难尊者!我早就认识你了,而且对你很敬仰。可我是下贱的不可接触者,供养你的水与你王族的身份反而不好。”

阿难说:“没有关系,我是沙门,对谁都是平等的,在我的心里,是没有贵贱区别的。请给我一点水,我实在是口渴得很。”

摩登伽女听了很高兴,恭敬地用双手捧了一钵水给阿难。阿难一点也没有轻视她的心,很有礼貌地点头答谢。

摩登伽女因此而铭感肺腑,她再看到了阿难,不由生起了爱慕之心。当阿难喝水归去的时候,她目送着阿难风度翩翩的背影;一缕情丝,万分爱恋……

从此以后,摩登伽女似乎感到自己的神魂被阿难带走了,终日忧郁沉思。母亲最懂得女儿的心事,再三的盘问之下,摩登伽女终于告诉母亲,她爱上了阿难,如果不能嫁给他,那自己只有去死。摩登伽女的母亲很爱女儿,她左思右想,最后告诉女儿,要想和阿难成亲,除非学会婆毗迦罗仙梵天魔咒,使他的智慧受到蒙蔽外,其他没有再好的办法。

魔咒有效无效,这是不知道的。佛典里的记载诸多不同。不过,阿难不能忘情摩登伽女,想必也是事实。又有一天,阿难托钵经过摩登伽女的门前,摩登伽女仍很有礼貌地向他问候,并且柔和而着娇媚地向阿难发出邀请说:“阿难尊者!我的家中散花烧香,洒扫得非常清净,都是为着等你的光临,盼你一定到我的家中坐坐,接受我的供养。

阿难十分犹豫,摩登伽女的母亲也帮着怂恿,阿难不由自主地进去了。阿难知道自己被美色诱惑,心里很矛盾,理智与情感发生了强烈的冲突。摩登伽女娇柔作态,淫躬抚摸,正当阿难将毁戒体的千均一刻,他像受到佛陀光明的摄受,智慧的心灵即刻生起了一股力量,他终于勇敢地摆脱了摩登伽女的纠缠,夺门逃回祇洹精舍。

摩登伽女并不甘心,女人爱情的一念,比钢铁还要坚强。她每天在祇洹精舍左右徘徊,等候着阿难,终于她等着了。一天阿难从祇洹精舍出来,摩登伽女非常喜欢,紧跟在阿难的后边,总想方设法地去亲近阿难。阿难想用法子离开她,但她一步一步地紧随身后,阿难没有法子,只好回到祇洹精舍。恰好第二天是四月十五,开始了为期三月的雨安居,佛陀和弟子们这三月中是不会出门的,而多情的痴女,常在雨中呆呆地望着祇洹精舍的大门,雨浸湿了她的头发,浸湿了她的衣裳,浸湿了她的心房……摩登伽女痴痴地等过了七月十五,当阿难出来托钵的时候,她又尾随在阿难的身后。

阿难没有办法,回到祇洹精舍时,在佛陀的面前跪下说:“佛陀!施陀利的摩登伽女诱惑我,我到什么地方,她都跟随到什么地方。帮助我解脱困惑吧!”

佛陀微笑说:“你为什么被一个姑娘弄得这样狼狈不堪呢?这主要是平时只注重多闻智慧,缺乏对禅定戒行的修持,一旦声色境迫来,就觉得无力抵挡。我可以帮你这一次,以后不能再找这些麻烦。去把摩登伽女请进来吧!”

阿难奉命走出祇洹精舍,痴女仍在徘徊。阿难告诉她说:“佛陀是救济众生的导师,他要见你一次,快跟我来吧!”

摩登伽女犹豫了一下,她终于鼓起了勇气,跟着阿难走到了佛陀的座前。佛陀见到她,直接地问:“你是想嫁给阿难吗?”

摩登伽女两手放在胸前,低声回答说:“是的。”

佛陀说:“婚姻应该由父母作主,可以把你的父母请来和我谈谈好吗?”

摩登伽女说:“我的双亲都同意,母亲见过阿难的,她也很喜欢阿难,如果佛陀不信,我立刻回去把我的母亲请来。”

摩登伽女高兴地回到家中,把母亲带到祇洹精舍。佛陀向摩登伽女的母亲说:“你允许你的女儿和阿难结婚吗?但是阿难已是一个沙门比丘,你女儿应该先出家一次,然后再和阿难成亲好吗?”

摩登伽女的母亲说:“只要我的女儿能嫁给阿难,佛陀怎么吩咐都可以。”

佛陀说:“那么你回去吧,摩登伽女就留在这里。”

摩登伽女的母亲走后,佛陀对摩登伽女说:“你既然愿和阿难结婚,那你先出家一次,精进修行,等到你的道心和阿难一样的时候,我再为你们举行结婚典礼。”

因此,摩登伽女一心要做阿难的妻子,她很高兴地剃发染衣,很热心地听闻佛陀说法,很努力地遵照佛陀的指示修行,在尼众僧团里按照佛化生活。她的心一天一天地安静下来,每当听到佛陀宣说五欲是不净之法,是众苦之源,如同扑火的飞蛾自己让火烧毁;无知的春蚕,自己作茧自缚。如果除去五欲之念,内心才能清净,生活才能安宁。通过静思虑,这时候摩登伽女才知道过去执著爱情实在是一种可耻的行为,渐渐地体会到自己迷恋着阿难,完全是不善不净的思想,她开始忏悔,终于从迷雾中看到了晴朗的天空。有一天她跪在佛陀座前,流着眼泪忏悔地向佛陀说道:“伟大的佛陀!我现在已经从梦中醒悟过来,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愚痴,我明白我现在所修得的圣果,也许超过阿难比丘,但我不要和他结婚。我很感激佛陀为度化我们这些愚痴的众生,真是用尽种种苦心与方法。请佛陀悲悯我,准许我的忏悔,我愿意踏着佛陀的足迹,走向真理的领域,做一个真理的使者,服务于佛陀的教化。”

佛陀很满意地微笑着说:“很好!很好!摩登伽女,我早就知道你会有今天的成就,你的根机利,今后我不再为你操心了,我和阿难他们都为你高兴。”

摩登伽女修行的佳话,在僧团中留下了千古美谈!通过这则故事,使我们了解学佛出家和持戒,要求僧伽不要受世俗荣华富贵和声色的诱惑,特强调定力的重要性。佛教的宗教修持,概括为戒、定、慧增上三学,常说戒为定基,因定生慧,以智慧断烦恼,持戒被看作修定的准备条件与基础,智慧则是修定之果,因此,戒、定、慧增上三学,在实践上是以定学为中心。大乘佛教的菩萨行,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为宗教的实践,六度的实质,其实就是戒、定、慧增上三学。佛教千经万论,都宣说定学的重要性,劝诫信徒勤修禅定。佛陀在《遗教经》中说:“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坎。如被刼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其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过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这段佛陀的遗教里,强调了制心,而制心的方法喻之为牧牛,廓庵禅师的《牧牛图颂》,形象地将佛陀制心的过程描绘出来,牧牛过程从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还源、入尘等十颂,将修习禅定的次第论述得十分清楚。所以佛陀所的制心就是牧牛,就是禅定。而禅定的重要性,在佛陀的这段遗教中已揭示得十分清楚。

在《遗教经》中佛陀还说:“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散失,是名为定。”《圆觉经》说:“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天台宗的祖师慧思大师之《诸法无净三昧法门》开头就强调:佛教所说五眼、六通、三明、八解脱、十力、四无畏等“无量佛法功行,一切皆从禅定生”。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略论》卷六说:“经说三乘一切功德,皆是止观之果,大小乘三摩地皆于止观中摄。”由这些经论中,皆彰显其定学在佛学中的地位。

禅定也是佛教哲学的源头。佛陀就是在禅定中豁然觉悟到宇宙人生的真实本质——一个业报和转生的体系,从而把握了真理,成就正觉,获得了解脱,创建了佛教。因此,可以说佛教是建立在禅思所得的宗教实践之上,在方法上主要是依瑜伽的观行而展开,建立了以解决生死问题为中心的佛教哲学。佛教的祖师在禅定方面多数都有很深的功夫,他们对佛教哲学的发挥,往往亦多依于自己的禅思中的体悟。日本近代佛教史学者木村泰贤在《大乘佛教思想论》中写道:“一切佛教思想,是在禅定中思察的结果。”太虚大师亦说:“禅观行演成台、贤教。”这里的台是指天台宗,贤是指华严宗,教是指其教义。忽视了佛教哲学的这一实质,就很难正确理解佛教哲学。

佛教哲学除了引导人们建立信仰之外,主要用于禅定修习。大乘佛教说菩萨行“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五度;皆须以第六度“般若”为导首,才算波罗蜜,《大般若经》有“五度如足,般若度如首”之说。般若,义为超越的智慧,包括闻、思、修。闻慧是指听闻佛法,学习五明,从而获得智慧。思所成慧是指依闻所成慧,进而修习禅定,由定生明,证悟人生宇宙的真理,是指导证悟的智慧。由此智慧而断绝一切无明烦恼,进入涅槃境地,即为成佛。

(第三节 禅法的分类)

作为佛教主要修行之禅定,依其内容及其修行阶段,可分为多种。其中小乘以俱舍宗为代表,将其大别为有心定与无心定两类。有心定包括了四静虑(四禅、四色定)与四无色定,合为八定(八等至)。四静虑,即: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于初静虑得灭除语言,第二静虑以上灭除寻、伺,而四静虑顺次灭除忧、苦、喜、乐等诸受。又初静虑无鼻、舌、身等识。四无色定,即:(1)空无边处定,得灭除与眼识和合之可见有对之色想,与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四识和合之不可见有对之色想,与意识和合之不可见无对(无表色)之色想,而入无边之虚空想。(2)识无处定,舍外空缘,唯缘内心识,入于无边之识行。(3)无所有处定,厌离识处广缘之苦,灭除想识,作无所有之行相。(4)非想非非想处定,舍离无所有之行相,知见一向非想(无粗想),进而舍非想之行想,达于非非想(有微细想)。关于四禅八定今后将有专门的讲述,此不赘述。无心定分为无想定与灭尽定,均为灭除心、心所之定。无想定,系凡夫及外道,误认无想状态为真涅槃而修习之定;灭尽定,则是圣者将定之境地,作为无余涅槃境界之静定而修习之定。除无想定外、四禅(四静虑)、四无色、灭尽等九定,不得间杂异念,而系顺次修行所得者,故又称为九次第、无间禅。然于定得自在力之不时解脱之阿罗汉,依修行四禅、四无色定等八定,能超越一地,修得高一层之定,称为超定或超等至、超越三昧。据《俱舍论》卷二十八载,八定之修相分为有漏、无漏两类。

大乘各宗派,对禅定之种类,更有多种说法,其中天台宗的分类,从修止观的门径、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修观的哲学观及倡修该禅的佛教派系着眼,把大小乘众多禅法分为三类。即: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

世间禅乃色界、无色界之禅定。此类禅定的修习,主要以观息(呼吸)为入手门径。这类禅法非为佛教所特有,与凡夫与外道同因其缺乏佛教所特有的慧观,最高只能达到四禅八定,不能解决真如出生死问题,故名“世间禅”,为出世间禅之对称。有称作有漏禅、世定、世间定。此类禅法又可分为两种:

(1)根本味禅,乃合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四禅定与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及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定而成,故又称十二门禅。厌离欲界之散乱者,修四禅,欲求大福者修四无量,厌色笼者修四空。

(2)根本净禅,与根本味禅相对称。逢佛出世,闻佛之说法,则得依之而直发无漏智,故称净禅。亦有六妙门、十六特胜、通禅三品,分别为慧性多者、定性多者、定慧均等者所修。若修习时以佛教的观慧修观,也可达到出世间的目的,故又称“亦世间亦出世间禅”。

出世间禅这类禅法的修习,主要以观色(身体及物质世界)为主要门径,亦属小乘禅法。修习此类禅法须持小乘佛教的人生观、哲学观,以观身不净,观苦、空、无我、无常,而发无漏智。这类禅法渗透了厌世、出世的宗教思想,智者大师认为只修习此类禅法,不能达到出世间、了生死的目的,故称“出世间禅”。这类禅复分为观、炼、熏、修四种:

(1)观禅,观为观照之义。明观烛照不净等之境,故称为观。有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等。此类禅法中,九想、八念、十想、等三种禅观,因修观时对人生价值多持否定态度,故称为“坏法观”。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观不具此特点,称“不坏法观”。

(2)炼禅,炼为锻炼之意,即九次第定,此禅由浅至深,顺序锻炼四禅、灭尽定等,不杂异念,以无漏锻炼有漏,通达八地。

(3)熏禅,熏为熏熟自在之义。如狮奋迅三昧,能除异念间杂,其顺逆进退皆得随意自在。

(4)修禅,指超越三昧,修治前定,使之精妙,可超出入自在。

出世间上上禅指最高境界之出世间无漏禅。此类禅法的修习,主要以观心为门径,是大乘禅法。此类禅法不仅能达出世间、超生死的涅槃彼岸,而且能尽破无明,成佛度众生,超出于出世间禅,故称“出世间上上禅”。此类禅法指《地持经》卷五所说之九种大禅:

(1)自性禅、修观心之实相,不外求。

(2)一切禅,能得自行化他一切功德。

(3)难禅,为深妙难修之禅。

(4)一切门禅,一切禅定皆由此门而出。

(5)善人禅,大善根之众生所共修。

(6)一切行禅,含摄大乘之一切行法。

(7)除恼禅,除灭众生之苦。

(8)此世他世乐禅,令众生悉得二世之乐。

(9)清净净禅,惑业断尽,得大菩提之净报。

智者大师说,此类禅包括了天台宗所称圆顿止观、一行三昧,法华三昧、念佛三昧、首楞严三昧等。大乘经典中所列名之觉意三昧、金刚三昧、华严三昧、海印三昧、普光大三昧、妙光大三昧、次第遍往诸佛国土大三昧、清净深心大三昧、法界自在大三昧、无碍轮大三昧、般若三昧,等等。甚至密乘之事瑜伽、行瑜伽、瑜伽、无上瑜伽等都可以归类于出世间上上禅之类。

同类推荐
  •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教是地地道道的汉民族的心灵救治良方.是漂泊无依的灵魂的精神家园。本书通过选取道家最为经典的故事.呈现丰富的道家智慧,揭示人生的种种奥秘,引领读者在最短时问里更新为人处事观念.助你走上成功道路.开创全新人生。
  •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论著主要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内容、宗风特色、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论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对选题缘由、法眼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二是论著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了禅宗传衍与法眼宗的形成问题。第二章,探讨了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及其现当代传承。第三章,主要对法眼宗最为重要的禅学思想理论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法眼宗的宗风特点。第五章,在唐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整体背景以及禅宗自身发展走向衰落的趋势下重点探讨了法眼宗衰落的主要原因。
  • 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

    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

    本书是“聆听大师”丛书胡适系列的第四本,以胡适谈禅说佛为线索,遴选其综述禅宗历史、考证禅宗代表人物、以及谈禅说佛杂记等文章汇编而成。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虽然不能说全面完整地反映了胡适对于禅宗和佛教的思考和主张,但基本上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代表性观点。尤其是胡适谈禅宗历史的文章,深入浅出,学理清晰,趣味横生,凸显大师小书的品位,可读性极强。
  • 往事百语(三)

    往事百语(三)

    回想我的一生,曲折多变,苦难连连,往往因为长辈的一句话,或是师友的一句话,若有所悟,牢记在心,继而活用,成为我一生待人处世的格言,从其中得到了无尽的般若宝藏。即使面临山穷水尽的困境,仍能坚忍不拔,无怨无悔。令我深深体会一句话所散发的力量。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想要像佛一样淡定,似乎是天方夜谭……
热门推荐
  • 阴夫,别靠近

    阴夫,别靠近

    凌晨3点30分,客厅沉闷的钟声咚咚的响着。宋乔乔惊慌的睁大眼睛,伸手不见十指的房间里,那一双修长而苍白的手将她固定在床上。幽蓝的目光吞噬着她所有的恐惧与惊慌,在阳光来临的那一刻,那个压在她身上的东西轻飘飘的说了一声:宝贝,早安。……序幕拉开,原来冥冥之中,牵动他们之间的居然是……
  • 早上好,校草大人

    早上好,校草大人

    苏晴很想哭,谁能告诉她为什么在开学第一天就看到了自己的男神被表白。她也不是轻易放弃的人,我追我追我追追追。好吧,咱不在一棵树上吊死,goodbye,校草大人。额,说好的冰山校草别拽她裙子好不好。
  • 不可一世之猫女的双面人生

    不可一世之猫女的双面人生

    她,曾是六界名册遗漏的一只猫,永生不灭,却被一个灵魂牵绊,每一次转世,都是一次擦肩,于是选择不再转世,世世寻找他的身影。却在命运安排中救了仇人的女儿,她心疼这个女孩也心疼自己,在被推到另一个世界后安安静静做了一只猫,却在二十年后又听到他的召唤,匆匆穿越回来,却遇到了想嫁给她的美女阁主,这一次,她又该何去何从~~~
  • 狼路

    狼路

    在这个纷乱的世界上,韩锦为了自己的亲朋们努力奋斗着,走着狼一样的道路。
  • 谗书

    谗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姐妹复仇记

    姐妹复仇记

    讲的是一对异父异母的姐妹,复仇的故事~~~~~~~~~~~~~~~~~~~~~~~~~~~~~~~
  • 一封没有寄出去的情书

    一封没有寄出去的情书

    这是一封没有寄出去的信,无意间在信箱看到的。所以重新回忆过去的点滴。是一封信回忆过去为线索的。
  • 红尘人世

    红尘人世

    红尘难渡,人世悲。万世同悲,怎渡红尘?一个凡人,一步步踏入不凡的经历。
  • 千年缘:离仙之恋

    千年缘:离仙之恋

    因为命运的捉弄,他爱上身为敌人的她。因为命运的艰辛,他等待了千年。因为命运的造化,他与她再次相遇。千年前的留下的遗憾,千年后他与她是否可以弥补……
  • 八界轮回剑神

    八界轮回剑神

    林飞鸽,一个万年难见的天才。在他的发春领导下,统治了八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