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示】从招生简章中挑选适合自己的大学,对偏远地区和远离大学所在地的考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实用的办法。对大城市的考生来说,除了使用招生简章了解大学外,还要参加各个大学的招生说明会,进入大学的校园,进行实地了解。
2.认真阅读招生简章中的重点部分。招生简章中的重点,一般是招生的信息。但是,对不同的考生,重点还是有所区别的。在前面的专题中,考生们和家长已经对大学教育和大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个专题中,主要是有针对性地阅读招生简章。如果考生是想了解自己能不能被这所大学录取,重点是要了解这所大学的录取规则和分数线;如果考生想了解自己能不能在这所大学成才,就要了解这所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果考生想了解这所大学的实力,就要看看这所大学的师资、学科和成果;如果考生想了解这所大学的生活环境,就要看看这所大学的所在地、住宿费用和校区建设;如果考生想了解这所大学的招生专业,就要看看这所大学的招生计划。
【专家提示】对招生简章的阅读,应该是全面地、细致地。在全面的基础上,还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重点地阅读和分析。往往就是在全面细致地阅读时,考生会发现某校的招生亮点,十分地适合自己。
考生思考:
1.当你在商店购买商品时,你是不是要看商品说明书?招生简章就是大学的说明书,你学会阅读了吗?
2.招生规则是不是类似你玩游戏时须弄清楚的游戏规则,你进入游戏时必须按照规则进行,否则将被淘汰出局?
3.你是不是准备利用大学的招生规则,争取有利于自己的填报结果?
【第一专题之案例】
清华大学的新生入学教育
高考结束了,又一批中学生就要跨进大学校门。相对于高中时单一的学习模式,大学应该教会他们什么?应该引领他们向什么方向去发展自己的兴趣与特长?2003年11月,清华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出了一门新的课程——新生研讨课,也就是由知名教授专门为全校大一新生开设的小班专题讨论课程。其主要教学方式是:学生以小组方式与开课教授就某一专题共同开展研究,在教授指导下开展小组讨论,进行口头辩论和写作训练。在经历了近半年的实践之后,新生研讨课正成为清华新生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这一转变过程的重要环节。
为什么要开新生研讨课?
在孙家广院士的记忆中,有一件事对他的触动特别大:前几年印度一所大学的教授带领两名本科生发明了一种新的算法,在国际上引起很大的轰动。这一直让他在思索:清华拥有如此优秀的本科生,为什么没有做到?我们的课堂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他谈到了杨振宁先生曾经说过的话:中国的教育是填鸭式的,一定要把这个框框打破,才能使得我们的创新人才被培养出来。要做到这点,首先就是把学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孙家广院士说:“中国的学生特别缺乏创新精神,哪怕在课堂上举手提问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都不能做。这就特别需要像新生研讨课这样的环节,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见解。”李衍达院士则讲述了一个自己的故事:他在大二时参加了一次科技活动,是几个学生和老师一起,就当时提出的“电磁场出现和物质消灭了”的观点,通过查资料、看书学习后进行深入讨论。此次活动对他以后的学习过程影响很大。李先生认为,如果学生在大学期间对一个问题很有兴趣,而且能够去深入探讨,将会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据清华大学教务处处长胡和平教授介绍,在国外,新生研讨课有多年的历史,如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许多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已有20多年开设此类课程的经验。而在我国,新生研讨课却是一个新生事物。“清华的生源很优秀,如何让学生尽快融入到研究型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氛围中来?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开设新生研讨课。”教务处副处长张佐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从清华2004—2005秋季新生研讨课课程表来看,40门课程涵盖了建筑、水利、物理、人文等多个领域,而开课教师里则赫然有钱易、李惕培等院士以及顾秉林校长。谈到“知名教授”给新生开课的意义,胡和平教授说,大学一年级是人生中一个特殊的至关重要的转折期,新生们能够有机会与这些知名老师一起研讨,亲身感受他们为人为学的魅力风范,会潜移默化地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或许能让他们受益终生。同时,也让新生们认识到,这些“名师”也是普通人,揭开“名师”的“神秘面纱”,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他们将来成为“名师”也是有可能的。
怎样上新生研讨课?
崂山道士穿墙的咒语是真的吗?1995年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穿越长城是怎么回事?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会是什么意思?还有多媒体屏幕上奇特的薛定谔的猫……随着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画面,清华校长顾秉林院士与15名大一新生一同探讨量子物理世界,为这些神奇的故事和现象寻找科学的答案和解释。
一学期结束之后的调查显示,最初学生是抱着对课程涉及领域及课程专题本身感兴趣、弥补没能进入理想专业学习的遗憾、想近距离了解自己崇拜的名师甚至从众心理等念头选择新生研讨课,但收获却远远超出了预期:无论是教授的人格魅力、新的主动的学习方式,还是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某一方面的兴趣,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自动化系03级的吴雪兵在上完《后基因组信息学》后说,最大收获是尝试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即基本上完全自主地查资料、分析、思考、讨论,并在此过程中领会到了什么是大学里的学习,锻炼了对陌生领域的领悟能力。2003-2004学年度共开设新生研讨课70门,2700余名新生申请选课,其中1000余名幸运地成为首批受益者。
对于先行者的清华大学来说,新生研讨课正步入正轨。那么,对于其他尚未开设类似课程的高校来讲,如何才能让刚入学的新生们明白:他们正在进入人生的一条崭新轨道呢?
【第四专题之案例1】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当时既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
1952年全国院系进行调整,集中了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一大批文理科精英,使北京大学成为了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2000年4月,北京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北京大学。目前北京大学已经成为一所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新型工程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医学科学和语言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新型综合性大学,充分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
北京大学现有5个学部、42个院系、216个研究所(中心)、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8个附属和教学临床医院;100个本科专业、4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99个硕士专业、174个博士专业;81个全国重点学科、3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88名教授(其中博士生导师1135名)、1503名副教授,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9名、中国工程院院士8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9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3人、长江特聘教授58人。
北京大学始终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救、分流培养”的教改方针,努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全校共拥有17.5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数量居全国高校之首。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始建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型的国立图书馆,现为亚洲高校第一大馆,藏书已达629万册,并以每年8万册的速度递增。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教育网华北地区网络中心,校园网以专线连接到每一间宿舍,同时北京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实现校园无线上网的高校,学生可以自由地在信息化时代的海洋里邀游。
北京大学的本科生一次就业率在90%以上,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闻出版、金融机构、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等。
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视觉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子动态及稳定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膜及膜的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人工微结构与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暴雨测定与预报国家重点实验室
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湍流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有机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
第四纪年代测定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