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42900000022

第22章 寡妇和她的儿子

可怜的老年,在银白的鬓发间永远洒满了荣誉与崇敬。

——马洛《帖木儿大帝》那些习惯于观察这类事情的人们,一定注意到了礼拜天的英国景物那种毫无生气的宁静。磨坊噼噼啪啪的响声,连枷有规律的反复的敲打声,铁匠锤子的叮当声,犁地农夫的口哨声,运货马车的嘎嘎声,还有其他各种农户劳作的声音,全都停息了。连村庄里的狗也因为很少受到过往行人的打扰,没有平日里那么频繁地叫了。在这样的时刻,我几乎觉得风静止了,阳光下的景物那鲜嫩的青翠色泽融进了蓝色的雾霭,都在享受着那一派空旷的静穆。

美好的一天,如此纯洁,如此宁静,如此明亮,那是大地和天空结婚的日子。

把虔诚奉献之日规定为休息日,这是很有道理的。笼罩着大自然表面的那种神圣的静谧会产生一种精神影响;一切焦躁不宁的激情都被魔力抑制,我们感觉到灵魂中自然的宗教意识轻柔地在内心升腾而起。置身于大自然美丽的宁静气氛所包围的乡村教堂内,就我而言,心中会涌起在其他任何地方所未曾体验过的情感;在礼拜天,我即使并不具有更虔诚的宗教信仰,也自认为是比一个星期七天中其他日子里更为善良的人。

我最近在乡间居留时,经常去那座古老的乡村教堂做礼拜。教堂里那阴暗的走廊、崩裂的碑石、乌黑的橡木镶板,在远逝岁月的阴影中都显得那么令人敬畏,似乎使它成为很适合人们常去进行庄严沉思的地方。然而,由于教堂处于富裕的贵族地区,时尚的光彩也渗透进了这块圣地。我觉得自己不断地被周围那些可怜虫们的冷漠与浮华抛回尘世之中。在所有的教民中,唯有一个人显示出自己彻底感受到了真正基督教徒所应有的谦卑与屈从的虔诚,那是一位被漫长岁月和疾病的重负压弯了腰的贫穷而衰弱的老妇人。她还带有某种尚未沦于赤贫的迹象,她的面容上还能见到残存的体面的自尊。

她的衣服虽然寒碜到极点,却精心地保持着整洁。她并不跟其他穷困的村民们坐在一起,而是独自坐在圣坛的台阶上,可见她还受到了一些小小的敬重。她这把年纪,仿佛已经把所有的爱、所有的友谊和整个社会都抛在了身后;除了对天堂的期望,她已经一无所有。当我

看见她衰老的身躯在祷告时一起一伏,看见她习惯性地默诵着祈祷书——其实她麻痹的手和衰退的视力已不允许她阅读经文了,但她显然对它们已经谙熟于心——此时,我不得不相信这可怜妇人的颤抖的声音比教堂执事的应答、风琴的轰响或者唱诗班的歌声都会更早抵达天堂。

我喜欢在乡村教堂周围漫游,而这座教堂所处的位置又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所以它总是吸引着我。它矗立在一个小土丘上,围绕它的一条小溪形成了一道美丽的弯流,接着又蜿蜒曲折地穿过一片长长的、长满柔软青草的地带。教堂四周种满了看上去跟它本身同样年龄的紫杉树。它那高高的哥特式尖顶在树丛中轻灵地耸起,四周总是盘旋着白嘴鸦和乌鸦。在一个安静的、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坐在那里观望着两名工人挖掘墓坑。他们选择了教堂墓地里一个最偏僻、最不引人注目的角落。从周围无名坟墓的数目来看,似乎那些贫困的、无亲无故的亡故者都在地下胡乱地挤放着。我听说这新掘的坟地属于一个贫穷寡妇的独生儿子。正当我思忖着尘世的等级差别就这样延伸到尘土里的死者时,教堂的钟声宣告葬礼即将开始。这是一场贫寒的葬礼,完全谈不上什么尊贵体面。几个村民抬着一口用最粗陋的材料制作的棺材,上面没有棺罩或别的任何覆盖物。教堂司事带着一副冷漠的神情走在前面。没看见一个穿着葬礼服饰的虚情假意的哀悼者,只有一个真正的送丧人,跟在尸体后面虚弱地蹒跚着,那就是死者年迈的母亲——我曾在教堂里看见的那个坐在圣坛阶梯上的贫穷老妇人。她被一个竭力在安慰她的谦卑的朋友搀扶着。有几个贫穷的邻人加入了送葬的行列,一些村童们则手拉着手奔跑着,一会儿带着不假思索的欢乐喊叫着,一会儿又停下来,带着天真的好奇端详着那个送葬人的悲切表情。

送葬行列走近墓地的时候,教区牧师从教堂门廊里走了出来,他身穿宽大的白色法衣,手里拿着祷告书,执事陪伴在他身边。不过这场仪式纯粹是一次慈善行为。死者一贫如洗,生者一文不名。因此整个过程只是草率地略具形式而已,进行得冷冷清清,毫无感情。保养得极好的牧师只不过从教堂门口朝外面挪动了几步,在墓地几乎就听不清他的声音。我从没听说过肃穆动人的丧葬仪式会变成如此冷淡乏味的哑剧表演。

我走近墓地。棺木已经被放置在地上,上面刻着死者的姓名和年龄——乔治

·萨默斯,去世时26岁。可怜的母亲被人搀扶着在棺木前方跪下。她那干枯的双手紧握在一起,仿佛在祷告,可是从她身体的微弱摇晃和嘴唇的痉挛中,我能觉察到她正以一个慈母心中的怀念之情最后凝视着儿子的遗体。

棺木入土的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墓地上顿时出现一片忙乱,粗暴地冲击着悲痛和慈爱的感情。冷冰冰的处理事务的声调发出指令,铁锨插入沙砾发出了摩擦声——在我们所钟爱的人墓地上响起的这些声音,是一切声音中最折磨心灵的。周围那一片忙乱似乎把母亲从一场悲惨的幻梦中唤醒。她抬起呆滞的眼睛,带着虚弱的狂乱神情环顾四周。当人们拿着绳索走近,准备把棺木放进墓穴的时候,她双手紧紧拧在一起,坠入剧烈的痛苦之中。陪伴她的那个贫穷女人拉

着她的一只胳膊,竭力把她从地上拉起来,嘴里悄声说着像是安慰她的话:“别,好啦——别,好啦——心里别太难过啦。”而她就像一个无可劝慰的人,只是摇着头,拧着双手。

当人们把遗体放进地下去的时候,绳索的嘎嘎声似乎使她伤痛欲绝,但是每当出现某种意外阻碍,棺木发生撞击时,母亲的全部柔情就顿时喷涌而出,仿佛有什么伤害会降临到那个远离人世苦痛的人身上。

我再也看不见眼前的一切——我的心梗塞到了喉咙口——我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我觉得自己似乎扮演着一个野蛮的角色,站在一旁闲适地观看着这幕慈母哀伤的戏剧。我溜到了墓地的另一处,

在那里一直待到送葬的人群散去。

我看着那位母亲慢慢地、痛苦地离开墓地,把凝聚着她在人世间所有慈爱的那具遗体留在了身后,复归到她孤寂与贫困的生活中去,这时候我的心在为她而疼痛着。我想,富人们会有什么忧伤呢!

他们有朋友来安慰——他们有娱乐来消遣——他们有一片转移、驱散痛苦的天地。青年人又会有什么苦恼呢!他们正在成长的心灵会很快愈合创伤——他们生机勃勃的精神会很快冲破压力——他们稚嫩而易变的情感会很快恋上新的对象。然而,那些从外界无法得到慰藉的穷人的痛苦——那些老人的痛苦,至多还有几载风烛残年,

再也找不到日后的欢乐—— 一个寡妇的痛苦,年迈、孤独、赤贫,为失去人生最后安慰的独子而哀伤——这些都是让我们感到无力劝慰的真正的痛苦啊。

我过了一阵才离开墓地。在回家的路上,我遇见了那位充当劝 慰者的妇人,她刚刚陪伴那位母亲回到她那孤独的住所。我从她那里

打听到与我所目睹的感人情景有关的一些细节。

死者的父母从他童年时就居住在这个村子里。他们的房子是当地最整洁的农舍之一,夫妻俩从事各种乡村行业,再加上一个小菜园,经济上倒也颇为宽裕,堪称舒适,过着幸福的、毫无瑕疵的生活。他是他们的独子,已经长大成人,成为他们这种年纪的人的支柱和骄傲。“啊,先生!”那好心的女人说,“他是那么英俊的一个小伙子,脾气那么好,对周围每个人都那么和气,对父母是那么孝敬!

看到他在礼拜天穿上最好的衣服,个子高高,腰板笔挺,笑呵呵地搀扶着他的老母亲上教堂,可真让人打心眼儿里高兴。——母亲总是更喜欢靠在乔治的胳膊上,而不愿让老伴扶着。可怜的人啊,她满可以为他感到自豪,因为周围没有比他更好的小伙子啦。

”不幸的是,在一个农事艰难的荒年,儿子被人引到往返于附近河流的一条小船上去做工。这个活儿还没干多久,他就被征募队抓去服苦役,被押解出海了。他的父母只获知了他被抓走的消息,之后就再也没有音讯了。他们丧失了家庭的顶梁柱。父亲的身体本来就很衰弱,从此变得心绪恶劣、郁郁寡欢,终于进了坟墓。撇下孤苦无助、年迈体弱的母亲,没法维持生计,只好接受教区的救济。好在全体村民对她怀着友善的感情,她作为最年长的村民之一也受到某种敬重。由于没有谁要求住进那间她曾度过许多幸福时光的农舍,所以允许她继续住在里面,过着孤苦伶仃、几乎毫无依靠的日子。她不

多的生活必需品主要靠她那个小菜园的贫乏收获来供应,而邻人们也时不时地帮她耕种这个菜园。仅仅在我获知她的这些情况的前几天,她正在采摘蔬菜做饭的时候,听见面对菜园的农舍门突然打开了。一个陌生人走了出来,似乎急切而狂乱地四处寻找着什么。他穿着水手服装,形容憔悴,像死人般苍白,神气就像一个被疾病和困苦所摧毁了的人。他看见了她,急忙朝她走去,但他的步伐软弱无力、踉踉跄跄;他双膝跪倒在她跟前,像孩子一样啜泣着。可怜的妇人用茫然不知所措的眼光盯着他——“啊,我亲爱的、亲爱的妈妈!你认不出你的儿子了吗?认不出你可怜的孩子,乔治?

”这确实是她曾无比珍爱的劫后余生的孩子,被创伤、疾病和海外的囚禁所摧毁,终于拖着残疾的肢体回来了,回到他度过童年的地方来安息。

我不打算对悲喜如此彻底地交织在一起的重逢作详尽的描述:他总算还活着!他终于回了家!他或许会活下去为老母亲的晚年带来慰藉和爱抚!然而,他的生命活力已经耗竭了;如果他还需要做什么事来终结自己的命运,那么回到那间他出生的荒凉凄清的农舍去就足够了。他在寡母曾经度过许多不眠之夜的简陋小床上长躺下来,从此就再也没有爬起来了。

村民们听到乔治

·萨默斯归来,全都拥来看他,尽他们绵薄之力提供一切安慰和帮助。可是,他却虚弱得连话也讲不出了,只能用眼神来表达他的感激。他的母亲每时每刻照料着他,看来他也不愿意接受别的任何人的帮助。

疾病中有某种东西会摧毁人的自尊,柔化人的内心,把人带回到婴儿时期的情感。一个人即使到老年因疾病和沮丧而变得衰弱委靡时,一个人在异国他乡过着被人忽视与孤独的生活,缠绵于病榻日渐憔悴时,谁能不想到照料他的童年、抚平他的枕头、扶助他孤弱无助生命的母亲呢?啊!母亲对她儿子的爱中始终有永恒不渝的柔情,它超越了存在于心中的其他任何的爱。它既不会因自私而变得冷淡,也不会因危险而变得畏怯;既不会因儿子的卑微而减弱,也不会因他忘恩负义而消亡。她愿意为了儿子的便利而牺牲自己所有的舒适;她愿意为儿子的愉悦而放弃自己的一切欢乐;她以儿子的荣誉为荣耀,为儿子的成功而欢欣。假如儿子遭遇厄运,他会因厄运而对她更显珍贵;假如他的名誉蒙受耻辱,她会不顾他的耻辱而仍然爱他、珍惜他;假如他被整个社会抛弃,她愿意做他人世间的一切。

可怜的乔治

·萨默斯已经尝过那是什么滋味:他身染疾病,没有人安慰他——他形只影单,身陷牢狱,没有人来探视他。现在他简直不能忍受母亲离开他的视线;只要她一走开,他的目光就一直跟随着她。她会一连几个钟头坐在他的床边,在他睡着时守护着他。他有时会从高热的梦魇中惊醒,焦虑地举目四处找寻,直至他看见她正朝自己俯下身来。这时,他会抓住她的一只手,放在自己的胸膛上,然后带着孩童般的平静重新入睡。他就在这样的状况中死去了。

我听到这个穷困人家备受磨难的故事以后的第一个冲动,就是去造访那位丧子妇人的农舍,给予她一些金钱上的帮助,如果可能再给予安慰。不过我经过询问了解到,村民们在慈爱感情的驱使下已经为她做了情况许可的一切事情,况且穷人是最了解应该怎样彼此

劝慰对方的伤悲的,因此我没有冒昧地介入其中。

下一个礼拜日我又去了乡村教堂。让我感到吃惊的是,我看见那个穷苦的老妪正摇摇晃晃地走过廊道,朝圣坛的阶梯上她通常的座位走去。

她尽力穿戴了一些好像是悼念儿子的饰物。没有任何东西比诚挚母爱与极端贫困之间所展开的这场搏斗更令人感动了:一条黑色缎带之类,一张褪色的黑手帕,再有一两种诸如此类的谦卑的尝试,借外在的标志来显示无法表达的伤悲。当我环视四周那重重叠叠的墓碑,墓门上那些堂皇的家族徽章,那些以华贵豪奢的方式来追悼逝者尊严的冰冷的大理石精美雕刻,再转向这个坐在她的上帝的圣坛前、被衰老和忧伤压弯了腰的贫穷寡妇,她正以自己尽管破碎然而虔诚的心奉献上自己的祈祷和赞美。此时,我感到这是座浸透了真切哀痛的、活生生的墓碑,其价值抵得过所有那些浮华之物。

我把她的故事讲给一些富有的教友们听,他们被深深打动了。

他们努力让她的处境变得舒适一些,使她的痛苦减轻一些。然而,这只不过是让她通往坟墓的几级阶梯变得平坦一些而已。在后来的一个或两个礼拜日,她再没出现在教堂里她的老座位上。在我离开此地之前,我带着满足的心情听说她已经平静地死去,跟她所爱的人团聚去了——在那个世界里,绝不会有忧伤,亲友也永不分离。

同类推荐
  • 金子的声音

    金子的声音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林徽因—人淡如茵

    林徽因—人淡如茵

    当文字诗化后,你是否想和我一起分享她的故事: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感情纠葛;冰心与林徽因的交恶;少帅张学良对她倾心;晚年的张幼仪为何痛斥林徽因;林徽因拯救景泰蓝制作工艺;林徽因与《中国建筑史》;人民英雄纪念碑与林徽因;林徽因最后的日子。这故事很长,长到写完了她的一生。这故事很短,短到将荒芜的岁月压缩成一本书。一杯香茗、夜阑珊,我用一本书来讲述她的故事,你准备好听我说了吗?
  • 相亲十年

    相亲十年

    本书以一个知识女性(作者自己)从情窦初开到结婚生子之间十几年的经历为主线,讲述了现代大龄女青年漫漫寻爱之路的艰辛坎坷。作者经历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大学初恋,进入社会后,经熟人介绍、婚介搭桥、集体征婚等方式,与军人、建筑商、车间主任、大学讲师、工程师、官员、书商、记者等各色人相亲。在一次次希望和失望中,她仍然相信爱情。本书把热情、无奈和淡淡的哀愁深藏起来,用客观、冷静略带喜感的文字,描绘出一幅现代大龄女青年婚恋的社会众生相,引人深思,让人回味。
  • 四签名

    四签名

    摩斯坦小姐之父十年前失踪了。四年后,她每年都会收到由神秘人寄来的珍珠。福尔摩斯与华生陪同她找到了神秘人,得知了宝藏的惊天秘密。这时,戒备森严的樱沼别墅命案突发,写有“四签名”的纸条、离奇的孩童脚印、鬼魅般的木腿人、来自东方的剧毒木刺、消失在泰晤士河上的汽船……福尔摩斯这回的对手绝对非同寻常!沾染着血腥的宝藏下落如何?凶手能不能最终被绳之以法?真相就让福尔摩斯来揭晓吧!
  • 深爱食堂

    深爱食堂

    喧嚣过后,有一家餐厅收留你疲惫的身躯;忙碌之后,有一道菜满足你空荡的胃。《深爱食堂》呈现十六道家常菜中的十六种滋味:“牛奶蛋炒饭”隐藏距离与爱,“麻婆豆腐”细品放下与舍得,“不加盐的小黄鱼”回味陪伴与温暖。人间百味,市井温情,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热门推荐
  • 林府嫡女纪实

    林府嫡女纪实

    重生了志愿将宅斗进行到底。唉,对手太强大后台硬,心计重,是只打不死的小强。我忍。暗自谋划,寻找后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词概

    词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紫欣花的尽头

    紫欣花的尽头

    在莫名其妙的事故中,来到了莫名其妙的世界,开始了莫名其妙的路途,就这样感觉非常莫名其妙.....
  • 特殊材料铸人生

    特殊材料铸人生

    本书是颜鸣皋院士的一本人物传记。作者以深沉的情感、翔实的史料、流畅的文笔、精彩的描写、动人的情节、传奇的故事,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传主在曲折和苦难中漫漫求索,在风霜及忧患中拼搏奋斗,在使命与责任中攻关创新,在光荣与自豪中无私奉献的精彩人生!阅读该书,不仅可以了解一位中国科学家真实而又辉煌的一生,还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新中国航空工业忠诚践行“航空报国,强军富民”宗旨,曲折前进、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本书不仅适合航空从业者及社会公众阅读,尤其还对广大青少年读者具有教育启迪作用。
  • 小鹿快跑:总裁宠妻无度

    小鹿快跑:总裁宠妻无度

    这是一个大灰狼遇到小白兔,扑倒小白兔,吃掉小白兔的故事~
  • 时尚社交礼仪(时尚生活指南)

    时尚社交礼仪(时尚生活指南)

    随着社会发展的与日俱新,生活的节奏也不停的加速前进。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使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穿梭的人群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奔波着,我们抬头不难看见林林总总的商业,琳琅满目的街道,社会的主流一直是围绕着人的消费来进行的,而时尚的生活,其实是一种消费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对待价值观的态度。积极,乐观,时尚,这些都是生活的元素,想要让自已变开心,就需要懂得如何能汲取古典和渲染新潮的生活方式。
  • 绝宠倾城妃:废材嫡小姐

    绝宠倾城妃:废材嫡小姐

    一朝穿越,她成为了她;杏眸轻起,傲世天下;嘴角轻笑,倾城倾国。什么姨娘,白莲花,跟她斗,还太嫩了!!哼,废物是么?我要让你们知道我已今非昔比!
  • 人类学与中国传统

    人类学与中国传统

    2008年年初,新上任的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常委、统战部长黄道伟同志提出“经济统战”、“文化统战”、 “和谐统战”的工作思路,特别是提出要加强“文化统战”后,我们广西社会主义学院的领导敏锐地意识到这将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现在提出的“文化统战”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的局限于文化界的“文化统一战线”相比, 内涵上要宽泛得多,今天的文化统战应该是大文化、大统战。应该定位在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统一战线工作。因而提出要抓紧编写一部《文化统战概论》,为全区文化统战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并决定由我担任主编,组织一批科研骨干尽快完成这一《人类学与中国传统》的编写任务。
  • 别时花溅泪,回首落红妆

    别时花溅泪,回首落红妆

    本书是一本散文随笔。自古以来,就有女为悦己者容,无论是画眉、绾发、簪花,还是抚琴,书画,清舞……都如诗般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漫漫长河中,也都出现在我们触手可及的生活各处。无论文人名媛,还是民间女子,都或多或少地沾染这风雅的趣味,再现那些女子的生活和内心情感。风飞扬以其优美典雅的文笔,将这其中的闲情逸致娓娓道来,点缀以诗词典故,向读者铺张开了一卷美好的画轴,其中的风华,读者自知。
  • 玄女神宗

    玄女神宗

    公元前105年一支由十二人组成的西班牙探险队,根据一份不曾考证的寻宝图深入亚马逊原始森林寻找传说中的遗失之国圣利亚斯,领队枚拉丝带领这路人马在途径一处蛇林时意外发现了一块写满虫形碑文的石碑,这碑文之中确确实实提到了他们正在寻找的圣利亚斯。由于年代太过久远密密麻麻的虫形文字好多都已经被损坏模糊不清,而后探险队枚拉丝一伙在原始森林里游荡了一个多月,终因食物匮尽和不断遭遇野兽袭扰不得已被迫终止这次探险活动。固执的枚拉丝始终不肯放弃寻找圣地的想法,直到有一天被破译后枚拉丝大惊失色……原来碑文里真正记载的并不是有关于遗失之国圣利亚斯的方位或者国家历史事件的任何信息。而是一场名为圣利亚斯之战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