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43100000017

第17章 名词篇(8)

发(髮):《玉篇·髟部》:“发,首上毛也。”据郑春兰《甲骨文核心词研究》(2007:79),“发”在西周金文中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动物身上的毛发。《后汉书》中“发”均用于人,多作动词宾语,如:“被发”、“散发”、“断发”、“养发”,也可与形容词、名词搭配,如“皓发”、“黄发”、“丝发”、“辫发”,其中“毛发”3见,依语境看,有表示人体毛的,如《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至于鼻目众窍毛发之状,未有不然者也。”也有表示泛指的,如《皇甫张段列传》:“无毛发之劳,而欲求人丘山之用,此淳于髡所以拍髀仰天而笑者也。”独没有“发”表示动物毛发的例子。其后直到现代汉语,“发”都指人的头发,仅偶尔在诗词歌赋中发现“发”表示动物毛发的,如李白《天马歌》“嘶青云,振绿发”,这可以看作是韵律和仿古的需要。可见,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发”的语义有所缩小。现代我们通称“头发”,《后汉书》中已有用例,见《班梁列传》:“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

关于“发”的语源,黄树先师(2007)认为“发”跟“茇”其所指在形状上很相似,除读音有元音长短之别外,其他完全相同;而在其他语言中,如缅甸语,phut4

可作“头发、草”讲,因此“发”和“茇”是从一个词分化出来的,属于同一词族。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个精审的分析正和《说文》对“发”、“茇”的解释遥相呼应。

鬓:《广韵·震韵》:“鬓,颊上发也。”《慧琳音义》卷七十五“狧鬓发”注引《说文》:“鬓,颊耳间发也。”可见,“鬓”指长在两边脸耳之间鬓角上的头发。《后汉书》中“鬓”2见,如《五行志》:“中平中,长安城西北六七里空树中,有人面生鬓。”

髻:《广雅·释诂》:“髻,结发也。”《慧琳音义》卷七十八“髻”注引《考声》:“髻,绾发为髻也。”古代男子及冠、女子及笄之后,将头发挽束盘结在头顶并固定,叫“髻”。可见,“髻”实际上是一种发式。《后汉书》中“髻”9例,可见“项髻”、“椎髻”、“高髻”、“墮马髻”等,如《逸民列传》:“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

鬌、髫:《说文·髟部》:“鬌,发隋也。”段注:“鬌,本发落之名,因以为存发不剪者之名。”又《说文新附·髟部》:“髫,小儿垂结也。”《慧琳音义》卷五十七“髫龀”注引《考声》:“髫,小儿剃发留两边发也。”可见,“鬌”是小儿剪发时留下的一部分头发,而留在两边不剃的就是“髫”,“鬌”、“髫”都是一种发式。《后汉书》中“鬌”3见,均“髫鬌”连用,喻指童年,如《董卓列传》:“其子孙虽在髫鬌,男皆封侯,女为邑君。”“髫”4见,余1例《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髫发厉志,白首不衰”,李贤注曰:“髫发,谓童子垂发。”

须:《说文·须部》:“面毛也。”段注:“颐下毛也。……须在颐下,髭在口上,髯在颊,其名分别有定。”王凤阳先生(1993:121)认为:“段注的改《说文》是依据汉以后‘须’与‘髯’、‘髭’有分工说的,是以后律前。先秦典籍未见‘髯’,‘髭’也仅见一次,‘须’或‘胡’是口毛的统称。”《后汉书》中“须”或作“鬚”,《玉篇·髟部》:“鬚,本作须。”《广韵·虞韵》:“须,俗作鬚。”《后汉书》中“鬚”、“须”并存,表示胡须“鬚”4例,“须”10例,多见“须/鬚眉”、“须/鬚发”、“须髯”等,其中“须”有表示鱼须1例,见《舆服志》:“鱼须擿,长一尺。”正因为“须”泛指胡须,所以类似人须的须状物,“须”也可以表示。

胡:“胡”的胡须义是何时产生、如何产生的,目前尚有争议,大致有两种看法:其一,胡须义由胡人义引申而来。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词汇的发展》(1980:666)中指出:“当胡须二字连用时,最初是表示‘像胡人一样的须’。”董为光先生在《汉语词义发展基本类型》(2004:249)中也认为:“先是胡人多须髯,使‘胡’具有了‘状如胡人的、多须髯’的形容词用法,后是以‘胡’作为多须髯者的绰号,而绰号多以人物身体特征为名,当‘胡子’的本义从语言中消退时,‘胡子’就被理解成‘须髯’之名。”其二,胡须义由颔下垂肉义引申而来。杨琳在《“胡”的胡须义的由来及出现时代》(2007)中,认为“‘胡’的胡须义由动物颔下垂肉引申而来,最初指颔下之毛,南北朝以后才可以指普通人的胡须”;吴宝安在《西汉核心词研究》(2007:40)中认可杨琳的看法,同时指出“胡髯”的经常连用也为“胡”向胡须义的引申创造了条件。各家都能自圆其说,这里不再赘述。《后汉书》中“胡”明确表示胡须义仅有1例,见《舆服志》“鸟兽有冠角髯胡之制”,此例中“髯胡”连用。

髯:《广韵·艳韵》:“髯,髯颔毛也。”《汉书·高帝记》“美须髯”颜师古注:“在颐曰须,在颊曰髯。”《后汉书》中“髯”3见,“须”、“髯”多连用或对举,如《光武十王列传》:“苍少好经书,雅有智思,为人美须髯,腰带八围,显宗甚爱重之。”《蔡邕列传》:“抱膺从容,爵位自从,摄须理髯,余官委贵。”

耏:《玉篇·彡部》:“耏,颊须也。”《后汉书》中“耏”表颊须仅1例,见《肃宗孝章帝纪》“冒耏之类”。

眉:《说文·眉部》:“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上象頟理也。”“眉”甲骨文字形如眉。这是一个是很稳定的词,直到现代汉语中语义不变。《后汉书》中“眉”多与名词、形容词、动词搭配成双音词,组合形式有“须眉”、“眉目”、“广眉”、“秀眉”、“蛾眉”、“愁眉”、“豪眉”、“尨眉”、“齐眉”、“俯眉”、“嚬眉”、“踧眉”等,如《循吏列传》:“山阴县有五六老叟,尨眉皓发,自若邪山谷间出,人赍百钱以送宠。”《酷吏列传》:“案松、览等皆出于微蔑,斗筲小人,依凭世戚,附托权豪,俯眉承睫,微进明时。”“眉”单用的例子极少。

睫:《集韵·叶韵》:“睫,目傍毛也。”《慧琳音义》卷八十六“绀睫”注:“睫,眼睫也。”《后汉书》中“睫”2例,如“目睫”、“承睫”。

毳:《玉篇·毛部》:“毳,毛之细缛。”《玄应音义》卷十四“吹毳”注引《字林》:“毳,细羊毛也。”《后汉书》中“毳”表示细毛2例,见《西域传》“水羊毳”,《乌桓鲜卑列传》“以毛毳为衣”,李贤注引郑玄注《周礼》曰:“毛之缛细者为毳也。”

毫:《集韵·豪韵》:“毫,长锐毛。”《文选·陆机〈文赋〉》“定去留于毫芒”吕延济注:“毫,细毛也。”可见,“毫”指尖而细的毛。《后汉书》中“毫”义为细毛4例,如“秋毫”、“毫毛”、“毫芒”。

茸:《盐铁论·非鞅》“阘茸之所恶也”张之象注:“茸,细毛也。”“茸”指浓密柔细的毛,《后汉书》中“茸”2见,如“阘茸”、“赤罽易茸”。

氂:《广雅·释器》:“氂,毛也。”“氂”也可表示长毛,《后汉书》中“氂”1例,见《冯岑贾列传》“狗吠不惊,足下生牦”,李贤注曰:“氂,长毛也。犬无追吠,故足下生氂。”

鬣、髦:《玉篇·髟部》:“鬣,长须也。”《慧琳音义》卷十二“朱鬣”注引顾野王曰:“鬣,马项上长毛也。”又《广韵·豪韵》:“髦,髦鬣。”《说文》“”下段注:“发之长者称髦,因之马鬣曰髦。”《后汉书》中“鬣”、“髦”各2例,表示马的长毛,如《舆服志》:“白马者,朱其髦尾为朱鬣云。”

罽:《小学搜佚·通俗文》:“织毛曰罽。”《尔雅·释言》“氂,罽也”邢昺疏:“罽者,织毛为之,若今之毛氍毹,以衣马之带鞅也。”《后汉书》中“罽”除作西域国名“罽宾”外,表示毛织品共15例,如“罽帐”、“罽絮”、“锦罽”等。

氈:《小学钩沉·韵集》:“氈,细罽也。”《释名·释床帐》:“氈,旃也,毛相著旃旃然也。”《后汉书》中“氈”5见,如“氈裘”、“氈幄”、“旄氈”。

毞、毲、羧:《集韵·脂韵》:“毞,氐罽也。”《集韵·末韵》:“毲,蛮夷织毛罽也。”又《后汉书》中“羊羧”为古时冉族的一种羊毛织品。可见,“毞”、“毲”、“羧”是少数民族的毛织物。《后汉书》中“毞”、“羧”各1见,“毲”2见,均表示毛织物。

毦:《广雅·释器》:“毦,罽也。”《玄应音义》卷八“毦带”注引《通俗文》:“毛饰曰毦。”《后汉书》中“毦”2见,《南蛮西南夷列传》“赍黄金、旄牛毦”李贤注引顾野王曰:“毦,结毛为饰也,即今马及弓槊上缨毦也。”

小结:《后汉书》中“毛”概念下的词,包括表示人体毛发的和表示兽毛及其制成品的两类,其中“毛”广泛用于人和兽,是“毛”语义场的基本词。

在表示人体毛发的子语义场中,词目极为细致,这是因为古人对须发十分重视,认为须发是人身精气所在,有“男儿无须不成相”、“割发代首”之说,同时古人常以髯为美,反映在语言上就出现了各式纷繁的不同部位的表示须发的词。在表示兽毛及毛织品的子语义场中,各种表示毛织品的词也较多,说明了毛织品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随着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到了现代汉语中,表示须发的词大为简化,仅用“头发”和“胡子”指称了,而那些在《后汉书》中表示毛织品的词都成为了古语词。词汇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由此可窥一斑。

(第二节)生物体的组成部分(4)

14.头(Head)

“头”位于《百词表》第38位。

首:《说文·首部》:“首,同。古文也。”又《说文·部》:“,头也。象形。”“”在甲骨刻辞中就用作头讲。《后汉书》中“首”457见,有308次表示“头”,除表示人头外,还可指马头、龙头、鼋头。指称人头时,可做主语、宾语或和介词构成“以首”作状语,多与“斩、枭、获、传、持、断、悬、徇”等连用,表现出与身体分离的含义;“首”不含与身体分离之义的数量极少,如“痛心疾首”、“疢如疾首”、“稽首”,从使用的语境看,多属于引用古语或仿古。例如:

(1) 载饰以盖,龙首鱼尾,华布墙,上周,交络前后,云气画帷裳。(《礼仪志》)

(2) 君临吊若遣使者,主人免绖去杖望马首如礼。(《礼仪志》)

(3) 光武奔之,斩首数十级。(《光武帝纪》)

(4) 九月庚戌,三辅豪杰共诛王莽,传首诣宛。(《光武帝纪》)

(5) 王皓先自刎,以首付使者。(《独行列传》)

头:《广雅·释亲》:“首谓之头也。”《急就篇》卷三“头頟眉目耳”颜师古注:“头者,首之总名也。”《后汉书》中“头”共268见,既可表示人头,也可表示马畜牛羊等动物的头。表示人头时,可做主语,也可做宾语,多作动词宾语。当“头”充当动词的宾语时,组合能力大大超过了“首”,“头”可与“叩、低、垂、搔、举、囊、破”连用表示未与身体脱离的头,也可表示与身体脱离的头,但这些动词可见“取、断、持、掷”,却独没有“斩”,唯有1例“斩送头首”,还是“头首”连用的,在这一点上“头”与“首”是互补的。当“头”充当介词的宾语时,多见“以头”。与“首”不同的是,“头”还可用作量词,如“牛一头”,另还有2例用作定语。此外“头”还用来形容“山、肆、麻”等无生命之物,意义上已经转变为“端头”。可以说,“头”在《后汉书》中的活跃程度远大于“首”。例如:

(6) 建安中,女子生男,两头共身。(《五行志》)

(7) 永宁元年,西南夷掸国王献乐及幻人,能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李陈庞陈桥列传》)

(8)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酷吏列传》

(9) 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第五钟离宋寒列传》)

(10) 肜曰:“审欲立功,当归击匈奴,斩送头首乃信耳。” (《铫期王霸祭遵列传》)

(11) 诏遣小黄门问疾,赐牛一头,酒十斛,劝令就第。(《邓张徐张胡列传》)

(12) 曹操闻而召佗,常在左右,操积苦头风眩,佗针,随手而差。(《方术列传》)

(13)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宦者列传》)

元:《说文·一部》:“元,始也。从一从兀。”《左传·昭公十二年》“非此三者弗当”孔颖达疏:“元者,始也,首也。于物为初始,于人为头首。”而郑春兰《甲骨文核心词研究》(2007∶81)则看法完全相反,指出“元”的本义应作头讲,《说文》释为“始”才是其引申义。又《书·益稷》“元首丛脞哉”孔颖达疏:“元与首各为头之别名。”我们考察先秦文献,发现“元”的引申义用法等远多于其表示头的本义用法。《后汉书》中“元”表示头义仅13例,其中“元服”9见,“丧元”1见,出现在盟誓中,另有2例“元首”在和“股肱”的对举中表示头,出现在臣下给皇帝所上的奏疏中。

(14)二年春正月甲子,皇帝加元服。(《孝桓帝纪》)

(15) 凡我同盟,齐心一力,以致臣节,陨首丧元,必无二志。(《虞傅盖臧列传》)

(16) 由此言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同体相须,共成美恶者也。(《陈王列传》)

对于《后汉书》中的“首、头、元”来说,语义上,“首”主要表示与身体分离的人头和个别动物如马、龙、鼋的头;而“头”既表示人头,也表示其它众多动物的头,还可表示无生命之物的头,既可表示与身体分离的头,也可表示普通意义上的头;“元”则用于专语“元服”或是极为正式的文书中。语法上,“首”大多数做宾语,谓语多为“斩杀、获取、送达”类动词,也可以做主语,谓语多为“分离、悬”类动词;“头”既可做主语,也可做宾语,谓语则显得丰富多样,还可作定语、用为量词;“元”只充当“丧”的宾语或用于“元服”、“元首”中。语用上,类似于“稽首”等有明显的仿古痕迹;“头”可以使用于各种语体中,语用环境灵活,还常被用于地名;“元”则出现在非常正式的盟誓和奏疏中。

脑:《玉篇·肉部》:“脑,头脑也。”《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肝脑涂中原”吕向注:“脑,髓也。”《后汉书》中“脑”凡4见,其中“肝脑涂地”3见,意指脑髓;“碎裂头脑”1见,“头脑”连用表示头,如《酷吏列传》:“若其揣挫强伤,摧勒公卿,碎裂头脑而不顾,亦为壮也。”

颠:《尔雅·释言》“颠,顶也。”郭璞注:“颠,头上。”“颠”在《后汉书》中表示头顶仅用于“华颠”2例,如《崔骃列传》:“唐且华颠以悟秦,甘罗童牙而报赵”;另有“山颠”1例,意指山的高处。

颅:《文选·潘岳〈射雉赋〉》“拟青颅而点项”徐爰注:“颅,头也。”“颅”本指“头盖骨”,是前核心词“骨”中的成员,如“头陷颅碎”中指头骨,《后汉书》中另有“头颅”2例,指头,如《西羌传》:“头颅断落于万丈之山,支革判解于重崖之上,不可校计。”

额、颡、题:《说文》“额”作“頟”,又《说文·页部》:“頟,颡也。”“颡,頟也。”二者互训。“颡”本是一个齐方言词,《方言》卷十:“中夏谓之额,东齐谓之颡。”《后汉书》中有“稽颡”4例,“头颡”2例,“额”3例,均表示额头。《小尔雅·广服》:“题,额也。”《后汉书》中“题”指额头共5例,《文苑列传》“琐雕题”李贤注:“题,额也。”“雕题”意即在额上刺画,《礼仪志》“方石治黄肠题凑便房如礼”刘昭注引《汉书音义》:“题,头也。”现代汉语中“颡”偶见于书面语体中,使用范围大大缩小,“题”则不再表示额头。

小结:《后汉书》中“头”的语义场共有9个词,分别是表示“头”的“首、头、元”,表示“头”的一部分的“脑、颠、颅、额、颡、题”。其中“首、元”的使用较为僵化,同时“脑、颠、颅、额、颡、题”的用法、数量又极其有限,而“头”的语义范围、语用环境、语法功能都远超其上,“头”是本语义场的基本词。

身体词很早就产生了,但是它的稳固性没有核心词中有些词比如表示自然现象的词的稳固性那么大,几千年沿用下来的只有“心”、“手”等很少的一些词。在汉语史发展进程中,表示“头”经历了“元——首——头”的替换历程,而现代汉语中我们似乎更常用的是“脑袋”。吴宝安的《西汉核心词研究》(2007∶14)中用解释语音学上元音大推移的“推链”来解释这种现象,我们表示认可。

15.耳(Ear)

“耳”位于《百词表》第39位。《后汉书》中“耳”的概念下有4个词:耳、聃、珥、珰。

耳:甲骨文字形是耳的象形,《说文·耳部》:“耳,主听也。象形。”上古社会,声音曾是交流最重要的方式,诗乐都是口耳相传的,在殷商刻辞中曾记载有商王耳鸣之症;而孔子所言“耳顺”的本义也即能接听神灵的诏语,这些都透露出古人对“耳”崇拜的痕迹,也充分说明了当时人们对“耳”的认识。《后汉书》中“耳”295见,除用作人名、语气词外,表示耳朵的有83例,常与“目”、“口”、“头”、“颈”等对举,可用作主语和宾语;作宾语时,与之搭配的动词较多,可见“塞/倾/悦/属/入/贯/易/逆/骇/提/掩/刑/攒/洗耳”的组合形式。例如:

(1) 目极角抵之观,耳穷郑、卫之声。(《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

(2) 往者,马援深昭此道,可以为德,诫其兄子曰:“吾欲汝曹闻人之过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得言。”(《朱乐何列传》)

-3

臣伏见方今刺史、太守专州典郡,不务奉事尽心为国,而司察偏阿,取与自己,同则举为尤异,异则中以刑法,不即垂头塞耳,采求财赂。(《马援列传》)

(4) 如此,则廷颈者日有所见,倾耳者月有所闻。(《樊宏阴识列传》)

(5) 民有争讼,矩常引之于前,提耳训告,以为忿恚可忍,县官不可入,使归更寻思。(《循吏列传》)

聃:《玉篇·耳部》:“聃,耳曼也。”段注:“耳曼者,耳如引之而大也。”“聃”即大耳,如苏轼《补禅月罗汉赞》“聃耳属肩”,即表示耳大至肩。《后汉书》中“聃”3见。古人认为能以大耳通神,早在《山海经》中就可见传说中上古关于大耳的记载,《大荒北经》:“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郭璞注:“儋耳,其人耳大下儋,垂在肩上。”《后汉书》中其它关于大耳的说法,可见“儋耳”、“缓耳”、“长耳”。如:

(6) 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已。(《南蛮西南夷列传》)

同类推荐
  • 劫中得书记

    劫中得书记

    《劫中得书记》乃郑振铎先生在抗战烽火劫难中搜求古书之记录,其间种种为之欢喜为之愁之行状,为灾难中的祖国保存文化薪火之情思,无不怦然动人。这是一幅真正的爱书人的绝美的自画像。
  • 玉佛缘

    玉佛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花间集

    花间集

    《花间集》是后蜀人赵崇祚编辑的我国第一部词集。收录了晚唐五代时期温庭筠、韦庄、薛昭蕴等18位词人的500首佳作。该词集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文人的词在男女情感、风物人情、审美情趣等方面取得的艺术成就,“花间词”最终确立了“词”的文学地位,并对宋元明清词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 贾岛集

    贾岛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九芝草堂诗存校注

    九芝草堂诗存校注

    朱依真是清中叶广西诗坛上的著名诗人,袁枚推之为“粤西诗人之冠”。然而由于历史、地域及其声名卑微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作品的流传与影响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人们对朱依真及其作品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书着重对《九芝草堂诗存》进行标点、校勘、注释等整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对朱依真的生平、思想、交游及其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进行较全面的分析研究,以期获得对朱依真及其作品较全面的认识与掌握,正确评价朱依真的文学成就,弘扬广西地方文学遗产,为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借鉴。
热门推荐
  • 璀璨结晶

    璀璨结晶

    文学版:不死鸟从未不死,因为生命与死亡正如硬币的两面,当你在追求生命的荣光时,死亡的阴影也会伴随着你的左右。平凡的蝴蝶亦会破茧,不死的鸟儿亦会凋谢。破茧亦或是凋谢,这是个问题。通俗版:坏人甲:小子,不作死不会死。主角君:果断作死。总之,是一个平凡的小子和一群值得信任的伙伴,在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果断作死的故事。(这是一本披着西幻皮的轻小说┑( ̄▽ ̄)┍)
  • 至尊女帝:妖孽王爷哪里逃

    至尊女帝:妖孽王爷哪里逃

    天有多大,天下便有多大。即使你我隔着天与地的距离,那又如何?只要我心中有你,你心中有我。再强大的力量,也阻挡不了我走向你的脚步!
  • 帝君云则

    帝君云则

    这个世界,沉寂的太久了,九大帝国,表面上维持的和平也太久了,这天上地下,妖魔并出的日子,也该出现了我项云则倘若你伤了我的至亲之人,那我就让你死千百遍!
  • 碧水蓝天畅想曲

    碧水蓝天畅想曲

    《碧水蓝天畅想曲》:“荆楚作家走乡村”是由湖北省作协2007年开始推出的系列大型文学采风采访活动,是倡导作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学“品牌”活动,旨在通过组织作家走进农村采访、创作,反映我省农村改革的前进历程和成就。继2007年、2008年、2009年活动将采访主题聚焦于“农村扶贫”、“先进名村”和“旅游名村”之后,今年,“荆楚作家走乡村”采风活动,把关注重点放在了农村环保问题上。二十几位作家通过调查走访,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绿色生态画卷,结集为25万多字的报告文学《碧水蓝天畅想曲》一书。
  • 月落孤灯灭

    月落孤灯灭

    即便早已知道命运如何,我仍初心不变执守你身边,只愿护你周全。
  • 钩弋夫人麑尘传

    钩弋夫人麑尘传

    那是一个帝国最为昌盛的时代,他是一代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他一生爱过无数个女人,而她,则是他最后的爱与迷恋。她,就是钩弋夫人赵麑尘。他们的爱恨痴缠,尽在幽怨深远的未央宫中。一个士大夫的女儿如何博得武帝瞩目,进得深宫。在处心积虑的后宫生活中,她如何由纯爱少女一步步在未央宫中生存下去。她身怀绝技却从不恃宠而骄,她是汉武帝最后的爱人,宠冠后宫。她的运命到底如何?一切尽在《钩弋夫人麑尘传》……
  • 弑神帝皇尊

    弑神帝皇尊

    这是一部热血的玄幻小说,玄神大陆的一家嫡系子弟,辰鹏,因十岁那年,因突破武者,不料经脉近段,从天才变成废物,被家族嫌弃,被下人嘲笑,嘲讽,甚至被自己最爱的人退婚,在这打击下,辰鹏偶得逆天功法,弑神帝皇诀,从此开始了他的传奇一生,性感的老师,美丽的萝莉,清纯善良的美女,刁蛮可爱的公主,携手拱游,成就弑神帝皇尊
  • 恐怖屋迷宫

    恐怖屋迷宫

    不可思议的平行世界,无法逃脱的迷之房间!鬼屋打工仔狄野意外穿进异兽、变异植物、异能怪人层出不穷的恐怖屋迷宫!奇怪的异次元,诡妙的幻想世界。想要紧急出口?门都没有……
  • 祸水萌妻:错拐腹黑良人

    祸水萌妻:错拐腹黑良人

    说到倒霉,没人比她洛思寒更倒霉,好端端的被个迷糊死神拘错了魂,错过还阳时机肉身被毁,只能听从他的建议借尸还魂。回到古代她认了,不受宠她认了,逼婚她也认了,可是总得让她吃饱吧!一个礼拜的稀饭加咸菜终于让洛思寒决定丰衣足食,谁想现代的堂堂钓鱼高手来到这异世却成了废材,肚兜、绣花鞋钓了一堆。听说未来相公上门,她更是使出浑身解数让他退婚,谁想他眼都不眨说亲就亲。妈呀……有着香肠嘴不说,她可还吃了有足足半斤大蒜啊!
  • 这个写手是只猫

    这个写手是只猫

    新书《重生为猫》,求大佬们赏脸!…………曾有人说过,“做只猫真好。一低头就能萌到自己。”余生低下头,看了看自己圆乎乎、毛茸茸的爪子,在心里大吼了一声,“这特么哪只王八蛋说的?”没错,他重生成了一只猫。一只在九十年代末的滚滚红尘中,奋力翻腾的土猫。…………希望这是一本可以让人轻松阅读的书,希望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