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了伊甸园后生了两个儿子,哥哥叫该隐,弟弟叫亚伯,这两兄弟都很努力,长大后一个做了农夫,一个做了牧民。一次,该隐将收获的谷物献给上帝,而亚伯则将头生的羊羔和羊油献给上帝。上帝很高兴地接受了亚伯的献礼,却对该隐的不屑一顾。该隐又恼怒又嫉妒,上帝心里很清楚,于是就问:“你为什么恼怒呢?”该隐说:“你为什么只接受了亚伯的献礼?”上帝说:“如果你行好事,我也会接受你的献礼。”但是该隐并不认为是这样,他认为是亚伯的错,于是便偷偷地杀了亚伯。上帝对此很恼怒:“你都干了些什么啊?你弟弟的血在地下向我哀告,现在你该受土地的诅咒,你种地,地不再给你效力,你必须在地上飘荡。”
本是血脉相连的兄弟,却因为嫉妒反目成仇,本来幸福的家庭却因为嫉妒支离破碎。培根曾说:“忌妒这恶魔总是在暗暗地、悄悄地毁掉人间的好东西。”莎士比亚也说:“您要留心忌妒啊,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谁做了它的牺牲品,谁就要受它的玩弄。”嫉妒是一堆炭火,假如你要是因为嫉妒而去伤害别人,那么被灼伤的首先是自己。
悲伤,源于孤独
有人说:“悲伤是理解世界的门径。”当你懂得悲伤的时候,那说明你已经跟世界有所交流了。所以,悲伤是任何人都避免不了的。它通常由分离或者失败引起,包含沮丧、失望、气馁、意志消沉、孤独和孤立等情绪体验。
孤独是伤感的前兆。人们往往会把孤独解释为孤单,其实孤单只是一种表象,离群的孤雁是孤单的,它表现的是一种生存状态。而孤单则是一种人内心的感受:人潮拥挤的都市,灯红酒绿的生活,人群纷纷扰扰却找不到与自己内心有交集,这时的自己虽然并不孤单,但却是孤独的。
一次,尼尔很沮丧地回到家,脸上似乎还有哭过的痕迹。爸爸看了觉得很奇怪,于是上前问尼尔,这才知道原来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儿得很开心,而尼尔却自己待在一边。他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怎样跟别人相处。对此爸爸很理解,他告诉尼尔自己少年时也曾有这样的经历:
小时候,他常常跟小朋友一起在村边的水塘里玩儿,那个时候小孩子们常常到水塘里去摸鱼。可是有一次他跟小朋友们说那里只是一个死水塘,根本没有鱼,但是其他小朋友还是下水去摸鱼玩儿。他只能自己待在旁边,过了一会儿,他们果真没有摸到鱼,而且衣服上也沾满了泥点,但是他们还是玩儿得很开心。几个小时过去了,他们依然在水里摸来摸去,笑声不断。这个时候,他发现自己越来越孤独,他困惑于为什么不能跟小朋友交流、沟通。这几个小时中,他只能跟自己的影子做伴儿。父亲的故事使尼尔明白,交流才是最重要的。
孤独让人的心无所归依,这是一种心理受挫。当你感到孤独时,会觉得有种莫名的寒冷一浪一浪袭来,于是情不自禁地抱紧双肩,蜷缩在一角。你静静地听着时钟的滴答,觉得世界离你那么远,你想快乐,可却没有快乐的理由,内心的空白让你窒息,悲伤感就会油然而生。
所以,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悲伤源自他内心的孤独,要想驱散悲伤,赶跑孤独,多跟朋友谈谈心聊聊天,是个很不错的方法。
恐惧,记忆深处的烙印
在听了《杞人忧天》这个故事后,你有没有笑那个人愚蠢?为这么一件事整天担惊受怕,你一定觉得很可笑,可是人对外界的恐惧是有原因的,而这原因主要来自人的记忆。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故事:
在别人看来,27岁的沃尔特是个非常健康、待人和蔼的小伙子。他在加油站工作,每天都乐观又开心,什么心事儿都没有。不管顾客还是同事,都认为他是个天生的乐天派,认为像他这样的人一定什么烦恼都没有。事实上,熟悉他的同事和家人却不这样认为。他的妻子曾经说,当她看到沃尔特思考时,眼神总是透露出不安和严肃,好像随时会有什么可怕的事情降临到他的身上。即便是待在家里,沃尔特也经常充满担心,总觉得有什么灾难要降临在他身上。
沃尔特的这种状况源自他5岁那年的一次经历。那年他跟父亲一起去送货,装满货物的马车不紧不慢地走着,父亲还边走边跟他讲故事。可是走到半路上突然雷声大作,看样子很快就要有一场暴风骤雨。雷声越来越大,突然,一道闪电一下子击中了他的父亲和两匹马,随即连人带马都倒在了地上,从此都再也没有站起来。父亲和马匹的突然死去让沃尔特从那时起就一直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之中,一直伴随着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幼时的经历让沃尔特至今都心惊肉跳,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明白很难再遇上那样恐怖的事,可是幼时的经历印在他的脑中,已不只是一件简单的事,它已经成了一种暗示,一种随时会发生意外的暗示。
人们对某事某物感到恐惧,也往往是因为曾经受到过相关的惊吓和刺激。那惊吓深深地烙在人的记忆深处,虽然多年之后对事件已慢慢淡忘,可记忆中的零星片段还是会提醒你“此物勿近”,记忆会让你做出本能的躲闪,而大脑也就本能地产生了恐惧。
恐惧源于人的记忆,要想抹去记忆当然不太现实,不过当你觉得恐惧时,找个人倾诉一下,能很好地缓解恐惧,通过别人的安慰、分析,甚至当头棒喝,也许你还能摆脱对某事某物的恐惧。
3负面情绪积少成多,负负不能得正
有个成语叫做“否极泰来”,意思是坏运气到了头好运气就来了。所以当自己不顺时,我们会用“否极泰来”安慰自己。还有个成语叫做“物极必反”,也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的意思,其实这就像数学中所说的“负负得正”一样,现实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但是情绪却不是这样,消极情绪积累得多了,并不会奇迹般地转化成积极情绪,而是会像山火一样爆发,负负不能得正。
忧心焦虑,抑郁症的前奏
抑郁症已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并不陌生的一种心理疾病。快节奏的生活,紧张的工作,巨大的压力,让越来越多的人整日处于忧心焦虑中。时间长了自然就会表现出精力不充沛,没来由地感到持续疲乏;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没有愉快感;自信心下降或自卑、内疚等状态。其实这些都是抑郁症的症状,严重的还会常常想自杀。
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直播,让白岩松获得了巨大成功,可是在感受到荣耀的同时也令他彷徨不前。对此,白岩松曾说:“我本命年过得非常糟糕,36岁的时候,突然觉得看到人生的终点线了。36岁之前我不太会想死亡这样的问题,在本命年,我突然觉得人生过了一半,那是种忧心焦虑的沮丧,我才知道‘中年危机’是什么概念。”就是这种极度的焦虑让白岩松又经历了严重的失眠,这个过程长达一年之久,他的体重也从80公斤降至55公斤,他说那个时候他天天想的就是自杀。他的这种情绪就是抑郁症,在经过了长期的积累之后,情绪的一次大爆发。
费雯丽,那样一个风华绝代,如野草般坚强的传奇女子,也因为抑郁症而一步步迈向崩溃的边缘。1944年,费雯丽出演了《克丽奥帕特拉》中的埃及艳后,这是她极为钟爱的一个角色,所以她虽然怀有身孕,可还是在刺骨的寒冷中身着薄裙坚持拍戏,但也因为她的这次任性而让她失去了肚里的孩子。费雯丽遭受了巨大地打击,在某天傍晚的饭桌上,原本谈笑风生的她突然对奥立佛歇斯底里大发脾气。没人能说清楚费雯丽的病源到底是什么,可是她在教会学校经受的刻板的教育、婚姻爱情的坎坷都在费雯丽的心中转化成巨大的压力,使她越发频繁地失眠,以及导致后来的流产、肺病……而她的喜怒无常和暴躁也正是抑郁症的杰作。在抑郁症的焦虑中,这个传奇女子走向了她的生命尽头。
嫉妒,为祸不浅
嫉妒心理分为不同的层次:程度较浅的嫉妒,表现为虽然有些不满,但是能够藏在心里,不容易被别人察觉;而程度较深的嫉妒,则会表现为在言行上有意无意地讽刺、疏远嫉妒对象、耍小手段等,严重的甚至会攻击、造谣中伤他人。
有一个人遇见上帝。上帝说:“现在我可以满足你任何的一个愿望,但前题就是你的邻居会得到双份的报酬。”那个人高兴不已。但他细心一想:“如果我得到一份田产,我邻居就会得到两份田产了;如果我要一箱金子,那邻居就会得到两箱金子了;更要命就是如果我要一个绝色美女,那么那个看起来要打一辈子光棍的家伙就同时能得到两个绝色美女……”他想来想去总不知道提出什么要求才好,实在是不甘心被邻居白占便宜。最后,他一咬牙:“唉,你挖我一只眼珠吧”。
对于这种小笑话,我们常常会一笑置之,不会较真也不会在意。可是现实中由于嫉妒而伤人伤己的事情可谓屡见不鲜。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三国演义》中,周瑜的那句“既生瑜,何生亮?”周瑜少年得志,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文武全才,24岁就被授予建成中郎将,34岁时率军破曹战功显赫,取得了赤壁之战的巨大胜利。但是然而他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性格暴躁、好胜心太强、嫉妒贤能。他总是认为自己是天下最聪明、最智慧的人,对于才能胜过自己的孔明,总是耿耿于怀。善妒的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从不虚心请教,总要伺机陷害。周瑜也不例外,只不过每次都被孔明识破,还会被大大羞辱一番。孔明知道周瑜的品性,所以才有了“三气周瑜”的故事,导致周瑜被气得大叫一声后不久便一命呜呼了。临死前,他还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同是一代俊才,却因为小小的嫉妒之心送了性命。
古希腊是一个崇尚力量与自然的国度,那个时候也常常举办运动会。有一次,一位来自偏僻村庄的选手得了冠军,为家乡获得了荣誉。为了纪念他,有人提议为他建造一座铜像。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只有一个人强烈反对,因为他很嫉妒那位冠军,但是,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人们还是把铜像建好了。那位反对者见阻挠不成,就每天晚上偷偷地用铲子去铲铜像的脚跟。直到一天晚上,他的愿望实现了--铜像终于倒下来了,但正好压在他身上,他也就一命呜呼了。
嫉妒心理其实是很普遍的,它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嫉妒长期作祟,容易导致人的性格偏离,甚至引发精神疾病,因嫉妒采取的手段只会带来悲剧。
膨胀的怒气
古语有云:“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再小的东西积攒得多了,也能变成庞然大物。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沙是这样,看不见摸不着的坏情绪也是这样。你也许会觉得平常生活中生点小气没啥,反正一会儿就气消了,可是经常生气不仅会使身体受到伤害,这些积攒起来的“气” 将来某一天还会来个总爆发。莫要小瞧这一点点膨胀的坏情绪,爆发起来不得了。
工作中,因为多件事情办得不好而惹上司发怒的事情很多,可是一般不会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场合一点点激怒自己的上司,一个下属若真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场合一点点惹恼上司也真算是极品了。我们现在就有这样一个极品故事。
有个人经过千辛万苦,才得以到陕西某个县任县令。尽管是个芝麻小官,可是他还是欢天喜地地上任去了。第一次去拜见上司,他有点紧张,不善言谈的他不知道该说什么,沉默片刻后,他忽然问道:“大人尊姓?”上司大吃一惊,勉强说了姓氏。这个人又低头想了片刻,突然冒出一句:“大人的姓,百家姓中好像没有啊!”上司更加诧异,说:“我是旗人,贵县不知道吗?”这个县令又起身说:“大人在哪一旗?”上司说:“正红旗。”县令说:“最好的是正黄旗,大人怎么不在正黄旗呢?”上司怒火中烧,问:“贵县是哪一省的人?”县令说:“广东。”上司说:“广西最好,你为什么不在广西?”县令吃了一惊,这才发现上司满险怒气。第二天,上司命令他回广东任教,撤掉了他的县令一职。
你是不是会笑这个县令简直愚不可及,不会察言观色竟到了这个地步,他的当官梦也算做到头了。可是我们在工作中对于上司的情绪又能参透几分?如果怒意一点点增加,终于到了不得不发的程度,也终于带来破坏性的后果。人都说:“推己及人”,通过别人我们可以反观自己,坏情绪会不断积累,不断膨胀终会发作。气大伤身,我们千万不要小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