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80900000030

第30章 余论:古代唱技理论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9)

吴其辉撰,《意大利美声唱法的三要素》,《人民音乐》1983年第7期。

石惟正撰,《声乐发声的矛盾和平衡》,《人民音乐》1983年第11期。

刘安煌撰,《中国传统声乐教学的特色》,《人民音乐》1984年第2期。

曾嫩珠撰,《〈律曲前言〉简介》,《中国音乐》1984年第3期。

肖翰芝撰,《对民歌演唱者的教学》,《中国音乐》1984年第3期。

庄永平撰,《论润腔技巧》,《中国音乐》1984年第3期。

金铁林撰,《谈民族声乐教学》,《中国音乐》1984年第4期。

刘安煌撰,《论中国传统唱法的特色》,《中国音乐》1984年第4期。

杨宁静撰,《处理歌唱语言与发声关系的传统方法》,《中国音乐》1984年第4期。

顾旭光撰,《〈顾误录〉品珍》,《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

周亨芳撰,《歌曲的风格及其润腔技巧》,《音乐探索》1985年第3期。

魏启贤撰,《如何掌握和理解“美声唱法”》,《音乐探索》1985年第3期。

钱维道撰,《西洋传统唱法教学探索》,《音乐探索》1985年第3期。

白秉权撰,《民族唱法的两个基本功》,《人民音乐》1985年第4期。

王士谦撰,《关于歌唱共振峰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艺苑》1986年第4期。

范瑞娟撰,《我在演唱方面的五条准则》,《上海戏剧》1987年第3期。

吴其辉撰,《关于我国声乐现状的探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刘明谰撰,《论昆曲唱腔的艺术美》,《中国音乐学》1993年第3期。

李桂林撰,《关于民族声乐声音训练的几个问题》,《全国民族声乐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1994年。

金铁林撰,《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探索》,《全国民族声乐艺术研讨会论文集》,1994年。

周秦撰,《吴中曲唱论略》,《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胡芝风撰,《谈戏曲演唱的发声训练》,《中国音乐》1995年第3期。

程巍撰,《中国古代歌唱教学理论和歌唱艺术理论的萌芽》,《中国音乐》1995年第3期。

赵沨撰,《中国音乐何处去》,《人民音乐》1995年第3期。

胡慈舟撰,《童斐和他的传统声乐艺术论述——〈中乐寻源〉学习札记》,《中国音乐》1995年第4期。

刘志撰,《中国民歌唱法的演变与趋势》,《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冯家慧撰,《民族声乐训练五字法——情、形、字、气、声》,《中国音乐》1996年第1期。

张家信撰,《中国古典声乐理论的研究及应用》,《齐鲁艺苑》1996年第2期。

刘麟撰,《******的歌唱艺术》,《中国音乐》1996年第4期。

石惟正撰,《声乐发声时的五态统一》,1997年10月合肥第6届全国民族声乐艺术研讨会论文。

李桂英撰,《曲艺发声用于声乐教学的一点设想》,《中国音乐》1997年第1期。

郁庆五撰,《中国声乐的三个问题——给李凌同志的一封信》(上、下),《人民音乐》1997年第1、2期。

余晓芸撰,《〈乐记〉中的唱论》,《交响》1997年第3期。

丁纪元撰,《略论〈事林广记〉音谱类中的〈总叙诀〉》,《音乐研究》1997年第3期。

王金宝撰,《“科学”唱法小议》,《中国音乐》1998年第1期。

吴培文撰,《京剧发声技术初探》,《音乐研究》1998年第2期。

周静撰,《中国古代唱论的语言风格与表现风格》,《交响》1998年第4期。

徐行效撰,《当代声乐艺术科学体系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朱凌云撰,《王品素声乐教学初探》,《音乐研究》1998年第4期。

郭克俭撰,《关于“夹板音”唱法的研究》,《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1期。

刘洋撰,《真假混声在民族歌唱中的应用》,《乐府新声》1999年第2期。

张畴撰,《彭氏唱论十四则——滇剧声腔艺术演唱与教学经验对于民族声乐建设事业意义与价值》,《中国音乐》1999年第3期。

徐小懿撰,《当前民族声乐教学中继承和借鉴的几个问题》,《音乐研究》1999年第4期。

郭克俭撰,《关于丹田气与两种呼吸法的思考》,《人民音乐》1999年第5期。

王金宝撰,《简论中西唱法的异同与融合》,《西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詹桥玲撰,《民族声乐的润腔美》,《黄钟》2000年第1期。

严凤撰,《燕南芝庵〈唱论〉新释》,《音乐研究》2000年第2期。

王雅娟撰,《从古代唱论看民族声乐中的咬字问题》,《交响》2000年第4期。

金东波撰,《气与情 气与声》,《黄钟》2000年增刊。

国华、毕海燕撰,《字腔 声情 歌者——中国古代声乐美学管窥》,《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陆如鸣撰,《中国古代声乐文献论析》,《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冯效刚撰,《字正腔圆——中国传统唱论美学思想》,《音乐探索》2001年第2期。

刘勇撰,《唱赚二题》,《中国音乐》2001年第3期。

余惠承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黄钟》2001年第3期。

王雅娟撰,《谈古代唱论中的“气”》,《交响》2002年第1期。

王平撰,《〈唱论〉与民族唱法》,《交响》2002年第1期。

刘亦群撰,《浅论姜白石词调歌曲的演唱》,《中国音乐》2002年第3期。

韩德森撰,《〈唱论〉今析———兼与〈燕南芝庵唱论新释一文〉商榷》,《音乐研究》2002年第4期。

张豫宁撰,《对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理论的再认识》,《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王平撰,《〈唱论〉出现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原因》,《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张羡声撰,《从审美兴趣转移看中国传统声乐技术的发展与变化》,《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4期。

余晓芸、李新庭撰,《试析〈唱论〉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陆蓉、俞子正撰,《传承和发展——关于民歌演唱和“中国唱法”的思考》,《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石惟正撰,《是分道扬镳,还是殊途同归——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道路》,《人民音乐》2003年第9期。

冯冰撰,《字音清真 五音四呼》,《黄钟》2003年增刊。

李冰撰,《从〈闲情偶寄〉看李渔的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黄钟》2003年增刊。

李强撰,《〈闲情偶寄〉中的声乐演唱理论》,《交响》2004年第1期。

于兰撰,《传统唱论中的润腔》,《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李强撰,《气在古代声乐理论中的基础地位》,《中国音乐》2004年第2期。

刘华撰,《戏曲曲艺艺术用于民族声乐中的设想》,《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李强、何小全撰,《〈乐府传声〉的歌唱发声理论》,《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杨仲华、尤志国 《中国气派 民族神韵 百姓欢迎——论金铁林民族声乐学派的确立》 ,《中国音乐》2005年第1期。

石惟正撰,《论中西传统声乐的优势契合——关于寻求当代中国声乐优势的思考》,《音乐研究》2005年第2期。

张莺燕撰,《宋代唱论歌诀研究》,《黄钟》2006年第1期。

陈俊玲撰,《论明中后期唱论在吴越的崛起》,《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焦春梅撰,《民族声乐教学中向戏曲学习和借鉴的探究》,《中国音乐》2006年第1期。

冯效刚撰,《从“土洋之争”到“三种唱法”——新中国的声乐表演艺术理论研究概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乔爱玲撰,《中国古代声乐理论中的气息问题初探》,《中国音乐》2006年第2期。

李萍撰,《重视现代民族声乐理论的建设与发展》,《音乐研究》2006年第2期。

史小玲撰,《论声音概念与声乐演唱》,《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2期。

吴静撰,《“字真、句笃、依腔、贴调”——论唱论中字与声的关系》,《中国音乐》2006年第3期。

白宁撰,《试论〈唱论〉关于声乐技法的阐释及其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上、下),《乐府新声》2006年第3、4期。

郑晖撰,《关于声乐中的传统及现代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5期。

余虹撰,《中国古代声乐理论的研究述评》,《黄钟》2006年增刊。

汪申申撰,《清代歌唱理论鸟瞰》,《黄钟》2007年第1期。

张延春撰,《情、字、腔三题》,《中国音乐学》2008年第1期。

温可铮撰,《歌唱前的准备——弗洛教授讲学纪要之一》,《音乐艺术》1983年第3期。

田玉斌撰,《吉诺·贝基声乐理论探索》,《人民音乐》1990年第2期。

(美)科·奈德撰,高群编译,《现代歌唱方法的形成和发展》,《中国音乐》1994年第1期。

韩宝强撰,《中西歌唱发声体系声音形态的比较研究》,《音乐舞蹈研究》1996年第3期。

唐晓琳撰,《美声、民族唱法的特点及中西声乐表演艺术的相互借鉴》,《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李宁撰,《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吐字辨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陆小兵、陆丹青撰,《西洋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唱法之异同及其他》,《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刘桂珍撰,《论民族声乐学派——兼论美声唱法的中国化问题》,《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翟社泉撰,《我国民族声乐与欧洲传统声乐的比较分析》,《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

张晓农撰,《现实情怀与悲剧情节——论中西传统声乐艺术的文化精神》,《音乐研究》2005年第4期。

郑宝华撰,《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中国音乐》2005年第1期。

四、曲谱类

王震亚编配,《中国古代歌曲五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罗宪君、李滨荪、徐朗编《声乐曲选集》(外国作品),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版。

孙玄龄、刘东升编,《中国古代歌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

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编,《民族声乐独唱歌曲选》,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

霍立、张东盾、金城主编,《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编,《中国民族声乐教材》(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霍立、李静玉、霍平、金城主编,《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第四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刘崇德译谱,《乐府歌诗》,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刘崇德译谱,《唐宋词》,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霍立、霍平、李静玉、金城主编,《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第五、七、八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2004、2006版。

同类推荐
  •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

    由于山陕、河北两地人民在语言、美学风格等方面有差异,到北京和河北演出的山陕梆子必然发生河北化,这成为河北梆子诞生的基础。河北化的山陕梆子即河北梆子。在乾隆盛世,歌舞升平,物阜民丰,为了迎合清朝统治者之所好,全国各地的戏曲班子纷纷进京献艺,形成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乾隆三十九年以前,山陕梆子在北京戏坛并无太大的影响,直至著名的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演出,才使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河北梆子》适合大众阅读。
  • 建筑艺术与绘画(新编科技知识全书)

    建筑艺术与绘画(新编科技知识全书)

    本书内容包括各具特色的陵墓建筑,神庙·教堂·寺庙·塔,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古代公共建筑,现代公共建筑,纪念物,交通设施,校舍、住宅、古都等。
  • 中国艺术经典1

    中国艺术经典1

    本书从书法、绘画、建筑、服饰、民间传统工艺等多方面地展现了中国艺术的魅力,让青少年在阅读中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
  • 流行音乐之旅

    流行音乐之旅

    音乐与流行、欧美流行音乐之旅、中国流行音乐之旅三大编。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音乐、流行音乐、经典音乐等,其中还有一些经典的音乐赏析,供读者赏析参考。
  • 环境艺术纵横谈

    环境艺术纵横谈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应该如何经营,环境艺术是什么?本书将为你揭示环境艺术。
热门推荐
  • 所谓反道

    所谓反道

    也许本应替天行道,但又有多少人抗着道义的名义为非作歹。
  • 重生之凰鸣

    重生之凰鸣

    作为一个穿越女,林玉婵觉得自己并没有给前辈们丢脸,虽然吃了不少苦,但是“觉醒”以后也算是一路碾压了,最后还混了个太后当;可是不知道是哪里惹得穿越大神不满意了,好不容易寿终正寝,没想到等她再睁开眼睛的时候,竟然发现自己又重生了。你说她该报的仇都报了,该还的恩也都还了,还重生回来干什么?
  • 异世拳皇之强者天下

    异世拳皇之强者天下

    武道有三,体、气、势,任何一种达到极致即可万人敌。天地返、岚之山、地狱极乐落……荒咬、毒咬、大蛇薙……踢杀、蛇使、断头台……这些招式看着眼熟不?以为这就是玄幻版kof?不要天真,作者的口味没这么清淡,乱炖才是真爱。
  • 追梦的人:朝阳夕下

    追梦的人:朝阳夕下

    一群1997年落榜的高中生,遇上工业时代,大环境给了他们再次梦想的翅膀,他们将如何选择?他们追梦的途中,会有怎样的故事?当时代转变,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 深夜厨房

    深夜厨房

    北京深夜故事:在名为“深夜厨房”的小店里,发生在老板、老板朋友以及食客间的各色故事。每人有每人的高兴,每人也有每人的困顿。但无论喜怒哀愁,所有人都努力地在这个城市里生存并生活着。有人昂扬、有人黯然、有人来到、有人离去。一碗喷香的馄饨、一碗上好的牛肉面,还有卤得味浓浓的鸡爪鸭翅香菇海带,以及应季四时各色好吃。无论尝到喜悦,还是咽下不甘,这就是生活,有歌有笑有苦有痛,终究,必须生并活着。
  • 溃之歌交响诗

    溃之歌交响诗

    “是的,那是当之无愧的万能许愿机……但它的发动意味着一切的毁灭。”——溃之歌,那是少年那希伦斯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自己会牵扯到的非常识存在,但在这所圣·乔治魔法艺术学院中等待着他的还不止这些……(《溃之歌交响诗篇》是《溃之歌》系列的第一部)
  • 都市里的法师

    都市里的法师

    刘毅是个倒霉的家伙,找了三星期都没找着工作。于是在喝高了之后,热血一冲骂了顿老天,没想到老天砸了个大家伙下来,没成想把刘毅砸成了个大法师。美女,妖怪,开始出现在刘毅的幸福生活里面了。
  • Iphigenia in Tauris

    Iphigenia in Tauri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婷婷与奶奶

    婷婷与奶奶

    本小说讲述了一个被拾破烂的老奶奶从捡来的女婴婷婷的故事。
  • 塔罗天使

    塔罗天使

    在埃及图书馆遭遇“祝融之灾”后,唯有《塔罗》一书保存相对完整。为了防止这部神秘之书落入异族的魔手,神职人员便将它用图画的形式绘在卡片上,交付于神官之手。最后,由亚历山大带入欧洲,于中世纪左右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玩的塔罗牌,它是神秘与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