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晓
西汉典籍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云,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号子是劳动者的歌,是人们在劳动时配合用力而自然发出的呼喊吆喝声,起着协调动作、鼓舞和调剂情绪的作用。作为传承至今历史最悠久的歌谣,号子采用的演唱形式通常是一人领唱众人和,但也有对唱和独唱的。号子唱词的内容是变化的,在劳动强度较大而协作性较强时,显得简短有力;在动作单一而负荷较轻的持续劳动中,则丰富而多彩。号子的种类主要有: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车号子、作坊号子等,而在水上劳动中则有划船、拉网、拉纤号子。江河上的船工号子,著名的有“川江船夫号子”、“湖南澧水船工号子”,甘肃、宁夏“黄河推船号子”,河南巩县、三门峡、开封“船工号子”、陕南“汉江船工号子”等,其中,以川江号子最具特色。号子具有实用性和表现性两大功用:前者起着组织、指挥劳动,并为劳动者鼓舞情绪、调节体力、减轻疲劳的作用;后者则表现为以艺术的形式反映了劳动者的力量、态度、志向和审美情趣。
一
在川江上,船工们不论下水推桡还是上水拉纤,都是集体劳动,少则十来人、多则几十、上百的人。为使大家动作协调一致,就必须通过喊号子来指挥,这样众人的精力才能高度集中,木船也才能逢凶化吉、顺利前行。古往今来,船工们以其高昂而粗犷的号子演绎着川江人的奔放与激情,在涛声如雷的江滩上,正是这此起彼伏、贯穿时空的号子声,构成了川江航运文化中最令人荡气回肠的一章。
川江,由于其水急、弯多、滩险且地貌复杂,给行船造成许多困难,这也使其船工号子特别丰富。川江的水势是复杂多变的,在不同的河段、不同的水势中,号工要唱不同的号子。例如:船行二流下水或平水时,多唱莫约号子、桡号子、二流摇橹号子、龙船号子;要闯滩时,则唱懒大桡号子、起复桡号子、鸡啄米号子;行上水拉纤时,唱大斑鸠号子、幺二三号子、抓抓号子、蔫泡泡号子;过险滩时,唱绞船号子、交加号子……川江号子的唱腔,视劳动状态的不同而有四平腔数板、懒大桡数板、起复桡数板、快二流数板和落魄腔数板等种类。唱词的长短是根据水势的缓急和闯滩拉船的需要而选择,没有定式。“下水号”轻松,“平水号”舒缓,而高度紧张的“上水号”、“拼命号”则近于呼喊。随着船工们的情绪变化,既有山歌调,又有川剧高腔,也有根本无词的足以与风浪比高低的狂喊。这里仅以“南广河号子”与“嘉陵号子”为例对川江号子在劳动中的作用略作分析。
(一)“南广河号子”
“南广河号子”是流传于南广河域内的船工号子。该号子由《起篙杆开船》《顺水桡》《走走桡》《懒龙号子》《出斑鸠》等五曲组成。四川省宜宾地区群众艺术馆的秦运梁先生在《“南广河号子”初探》一文中对其作过整理。
《起篙杆开船》。由男生独唱,船起航驶离码头时用。唱词多以该河流域之方言、俚语编成,内容无所不包。地方风味、生活气息浓郁。
《顺水桡》。一领众和,用于船行下水或平水之时。桡板节奏感强,常以民间故事或川剧故事人物为词。劳动气氛浓厚,富鼓动性。
《走走桡》。一领众和,船下完滩进入平水区,即将停靠码头时用。其桡板节奏感最强,强调扳桡的整齐有力,唱腔不十分强调旋律,声调接近呼吼、喊叫。
《懒龙号子》。一领众和,用于拉船上滩之时。这时,领喊者在船上撑篙喊唱,拉纤者在岸上齐声同和。领唱声亦即指挥令,以便众人齐心协力拉船上滩。其唱词随拉纤情况而变,曲亦随词而变,音乐宛转悠扬而富于感情力量。
《出斑鸠》。一领众和,用于所拉之船即将上完滩前的冲刺,直至船进入平水区,并靠岸休息之时。领者有腔无词,节奏短、快而有力。其与和者之间的对应几乎为“喊”与“吼”。气氛和情绪均达到顶点,可谓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二)“嘉陵号子”
主要流行于嘉陵江在四川省及重庆市境内一段,嘉陵江在重庆市朝天门注入川江。嘉陵号子和其他地方的号子一样,也有不少的“曲牌”名称。在不同的水势中拉船时,便需吼不同“曲牌”的号子鼓劲,有《逆水数板号子》《交夹号子》《立桅号子》《下水数板号子》等形式。
《逆水数板号子》。一领众和,用于船在主流中逆行时,统一纤夫的步伐与用力。大多是在拉“三脚纤”时。其喊号形式为大小号子轮流领喊,众人应尾声回答。其唱词一般都用戏曲中的原词。领喊人音词清脆亢长,众人回应声比较沉闷。
《交夹号子》。一领众和,用于船夫在长平的水里推桡之时,因此时易困乏,喊号子振作其精神。另在过滩之后亦喊此号子以表喜悦之情。其唱词短小,活泼无拘束,见什么喊什么。号子明快而喜悦,为嘉陵号子中音乐性最强的。其喊答声可以相互交织超拍,并时而伴以口哨声。
《立桅号子》。一人或两人领喊,众人随声回应。用于开船前把桅杆立起来,以便挂帆拉纤。号子无唱词或少唱词,多为见啥喊啥。其特点为唱词慢吟,节奏悠缓,充分展现了休整后纤夫的饱满精神。
《下水数板号子》。一领众和,用于在平静无险的长河中推船时,船夫有沉闷的倦意,便喊此号子解困。其内容较多用戏曲中的唱词,特点是领喊人全用川剧原词原曲牌,船夫应声浑厚粗犷,声震河谷,因又称《过山号子》。
在川江的各个航段及其每条支流,都有船工在用自己的方言呼着号子,其腔调、节拍大致相同,但又各具特点。例如,秭归的号子,配合着拉纤、推桡、摇橹、拖杠和扳梢的不同劳作,分为6种类型;而酉阳、秀山的号子则又有拉纤号、撑篙号、摇橹号和荡桨号4种类型。
鲁迅先生曾这样谈到过文学的起源:“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到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②“川江号子”是劳动者的歌,它就产生在船工们为谋求生存的每一个劳动环节中,艺术在这里与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劳作水乳交融。这便是该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内涵。
二
内容,是川江号子文化内涵的直接体现。在过去,川江上船多、船工多,号子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但大致上还是可以分类的:第一类为地名号子,内容涉及川江沿线滩名、地名连带其土特产品,船工们对其记忆犹深;第二类是劳动号子,表现出船工们齐心协力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第三类为情歌号子,它们反映纤夫的情感世界及家庭生活,有粗犷的但也不乏细腻;第四类则为时政号子,它或直接反映时局,更多的则是反映船工们对生活现状的不满。
(一)地名类号子
该类号子包括了川江及各支流的不少地名、土特产品、民俗风物等,是船工们长年航行此间对上述内容耳闻目睹或亲身实践的经验积累。虽然它以一种口头记叙的形式出现,但其史料价值是不可轻视的。由于其所述内容往往被正史所忽略,因而它便成了我们今天研究川江码头文化不可多得的东西。此类号子的内容,有的仅局限于对某一地区水文、地理及风貌的描述,有的则是将船过之处的风土人情一 一道来。
在下面这段重庆船工号子中,前面如数家珍般地道出了重庆城十七门中的九道主门,它们的功能是极其引人注目的集市贸易特色。而在后面,还对城内的若干重要地点及其风土人情进行了描绘,这里撷取的仅是其中一部分:
四川省水码头要数重庆,开九门闭八门十七道门:/“朝天门”大码头迎官接圣,/“千厮门”花包子雪白如银,/“洛江门”买木柴树料齐整,“通远门”锣鼓响抬埋死人,/“南纪门”菜篮子拥出拥进,/“金紫门”对着那镇台衙门,/“储奇门”卖药材供人医病,/“太平门”卖的是海味山珍,/“东水门”、“白鹤亭”香火旺盛,/正对着真武山古庙凉亭。/“较场坝”地方宽多少美景,谈生意讲买卖赚金赚银。/想当年春秋操好不整齐,众教头操坝上大练兵丁。/“三牌坊”富贵家表之不尽,“鱼市口”到冬至要杀犯人。/“学堂湾”、“九眼桥”使人不信,桥头上卖绸缎又卖绉绫。/“到门坎”卖瓜帽还卖铅粉,“双火墙”卖毡帽又卖毡缨。/“陕西街”上中下繁华得很,“朝天门”开字号兑换金银。/“过街楼”卖蒸笼又又滚,“沙井湾”、“盐井坡”乌龟眼睛。/“三元庙”不撞钟光是敲罄,“****山”敲了钟不得安宁。/“千斯门”鸡毛土地灵得很,还鸡愿烧香火要数船民。/“木匠街”卖铜器又卖冬笋,“新街口”卖衣线又卖头绳。/“长安寺”第一山千年古景,“后伺坡”看得见大河半城。/“大梁子”卖冬帽又卖衣衾,“神仙口”卖手饰又包赤金。…… (《说重庆》)
在川江流域的船工号子中,有不少是反映两岸物产的,这些号子就是船夫们的见闻和感受,因为是“下里巴人”,其所描述的自然是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该号子的叙述方式,一反前面娓娓道来的详叙方式,站在船夫的角度,画龙点睛,其手法正如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和大写意。
手提搭帕跑江湖,哪州哪县我不熟;/“隆昌”生产白麻布,“自流贡井”花盐出;/“合川”桃片 “保宁”醋,“金堂”柳烟不马虎;/“五通”锅盐红底白口,“嘉定”曾把丝绸出;/“宜宾”糟蛋豆腐乳,“柏树溪”潮糕油嘟嘟;/“牛屎鳊”的矿糕当烛用。“泥溪”板姜辣乎乎;/“内江”白糖“中江”面,“资中”豆瓣能下锅;/“南溪”黄葱干豆腐,“安定桥”的粑粑搭鲜肉;/“泸州”有名大曲酒,“爱仁堂”的花生胜姑苏;/“永川”豆豉“古蔺”笋,合江的猪儿粑和罐罐肉;/“江津”广柑品种多,太和斋米花糖猪油酥;/好耍要算“重庆府”,买不出的买得出;/“朝天门”坐船往下数, “长寿”进城爬陡坡;/“梁平”柚子“垫江”米, “涪陵”榨菜露酒出;/“石柱”黄连遍山种,“丰都”出名豆腐肉;/脆香原本“万县”做,其名又叫口里酥;/“夔府”柿饼甜如蜜,“巫山”雪梨赛 “昭通”;/“奉节”本叫夔州府,古迹“白帝”来托孤:/“臭盐碛”武侯显威武,河下摆了八阵图;/ “石板峡”口水势猛,仁贵立桩征匈奴;/言归正传加把劲,再往下走是“两湖”。 (《说江湖》)
嘉陵江是川江的主要支流,这里的船工号子也是将地名与食品连在一块儿叙述的:
嘉陵风光如锦绣,各家码头有好吃头。/“南充”河街的沙胡豆,“青居镇”出腊猪头。“龙女寺”的豆干香满口,川北凉粉拌麻油。/“沿口”蹄花分量够,划算还是帽儿头。/“三汇”橙糖看得透,“北碚”豆花第一流。/“土沱”卖的高粱酒.醇香无不在心头。/小麻花出在“磁器口”,惹得路人口水流。 (《嘉陵号子》)
油盐柴米是寻常百姓最关心的大事,一个”吃”字,既是船工们对沿岸民间美食的记叙,同时也道出了船工们对”丰衣足食”的向往。在这里,我们还注意到,在他们的择食观念中,”分量”是尤其重要的,就因为他们是下力人。
川江以其滩多、滩险令人望而生畏,众多的险滩和在这些滩上发生的事故,在船工们的心里已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烙印。于是,对川江上下一个又一个的滩名他们如数家珍:
“朝天门”开船两条江,“大佛寺”落眼打一方:/“茅溪桥”落眼“杨八滩”,“黑石子”落眼下“寸滩”;/“张幺河”下“朱老滩”,到了“唐家沱”要点关;/“大兴场”落眼“黄腊滩”,“猪鸭子”下“礁巴滩”;/“野骡子”下“石滩”, “鱼嘴”下有“狮母滩”;/“叶桥子”下是“剑滩”,“太洪岗”落眼上“前滩”/“洛碛”落眼 “红石滩”,“横板石”下“娃娃滩”;/ “鲁家溪”下“田家滩”,“肖家石盘”下“王家滩”;/“长寿”酞醋溜溜酸,“木鱼碛”下“雷福滩”;/“花园石”下“磨盘滩”,“涪陵”有个“荔枝园”;/ “青滩……泄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数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