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虽然老谋深算,却处处被诸葛亮愚弄,狼狈不堪。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历史的真相又是如何?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简直无与伦比,从来都是无往不胜。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谋士如云,猛将如雨,但在诸葛亮看来,曹操的百万之众不过是一群蚂蚁罢了。诸葛亮只要略施小计,准会让曹操损兵折将,焦头烂额;周瑜雄姿英发,足智多谋,赤壁大战中,谈笑之间使曹操的大军灰飞烟灭,但与诸葛亮比起来,周瑜就相形见绌,尽管周瑜处心积虑地算计诸葛亮,但总是处处落空,弄巧反拙,最后落得含恨而死。唯一能够与诸葛亮抗衡的,只有司马懿一人而已。在这点上,小说《演义》的描写和史书《三国志》的记载基本上是一致的。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出身世家大族,自幼聪颖,多谋略,善权变。最初曹操欲召司马懿为官,司马懿借口有风湿病想推辞不干,曹操发怒了,要把他抓起来,司马懿只好就任曹操的主簿,开始参与机要。曹操死后,他受到魏文帝曹丕的重用。魏明帝曹睿即位后,他任大将军,率军与诸葛亮抗衡,后来他的孙子司马炎篡魏称帝,建立了晋朝。
历史上,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直接较量是从魏明帝太和五年(231)开始的,此时已经是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了。这一年,由于魏国大司马曹真有病,魏明帝命司马懿西屯长安,指挥诸军抵挡诸葛亮的北伐。不过在小说《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较量在此以前早就开始了。
在小说中,诸葛亮刚听说魏明帝任命司马懿统领雍州和凉州兵马,不禁大为不安,认为司马懿深有谋略,日后必为蜀中大患,于是采纳了参军马谡的建议,派间谍潜入洛阳、邺城等地散布流言,谎称司马懿打算造反,并假冒司马懿的名义张贴造反的告示,欲借魏明帝之手除掉司马懿。小说还写了原蜀汉将领孟达降魏之后,又打算重新归汉,与诸葛亮暗通声息,准备在新城等处起兵,直捣洛阳,配合诸葛亮对关中的进攻。司马懿获得情报后,不等请示魏明帝,立即率军昼夜兼程赶往新城,出其不意地将孟达擒斩,使诸葛亮两路进攻曹魏的计划流产。从历史上来看,诸葛亮并没有用反间计来对付司马懿,而司马懿当机立断擒斩孟达倒是确有其事。小说写了这一虚一实的两件事,在描写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直接较量之前,经过这番渲染,已经使人感到司马懿的分量,意识到这是诸葛亮的一个强劲对手。
历史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遇到的对手是魏将张郃。由于马谡误失街亭,这次北伐很快就失败了。小说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对手却变成了司马懿。大概作者认为让诸葛亮败在张郃这样的二流角色手下实在有损诸葛亮的形象,于是便将司马懿从宛城“调”到了关中,提前让司马懿与诸葛亮在战场上交手。虽然失街亭的基本事实没有改变,但小说安排了一个“空城计”的情节,先是由司马懿率大军兵临城下,将诸葛****到几乎插翅难逃的绝境,然后诸葛亮略施小计,大开城门焚香抚琴,将司马懿的十五万得胜之军轻易吓退。这样,司马懿虽胜犹败,而诸葛亮则是虽败犹胜了。
小说中,司马懿尽管老谋深算,却处处败在诸葛亮的手下,司马懿越是被写得不同寻常,就越衬托出诸葛亮的高明。
在祁山,诸葛亮派军秘密前往陇上割麦,司马懿料到诸葛亮的意图,早已派兵防守。不过诸葛亮到底还是棋高一着,事先早预备好了几辆四轮车,和他平时乘坐的一模一样,让人装出四个诸葛亮,各带一队人马扮作神兵天将,到处出现,神出鬼没,吓得司马懿躲在上邽城中不敢出来,结果城外的麦子被诸葛亮的军队割得精光。
司马懿截夺并仿造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结果偷鸡不着蚀把米,二干多匹木牛流马连同运载的粮草全部被诸葛亮夺走。
司马懿想烧诸葛亮的粮草,被诸葛亮诱入上方谷,司马懿父子三人及手下将士险些被诸葛亮活活烧死,幸亏突然天降大雨,浇灭了大火,司马懿父子才算捡回一条性命。
这些都是历史上并不存在,而由小说作者杜撰出来的情节。作者的用意很明确,就是要让人们看到,即使像司马懿这样老谋深算的强劲对手,与诸葛亮相比也只能是小巫见大巫。
但这样又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诸葛亮远比司马懿高明,可以玩弄司马懿于股掌之中,那么为什么诸葛亮的北伐最终却不能取得成功,到头来只能落得出师末捷身先亡的悲壮结局?于是小说把这一切归结为天意。本来,司马懿父子在上方谷是必死无疑的,但偏偏遇上大雨把火浇灭了。《演义》中的诸葛亮乃是一流的放火高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火烧藤甲兵,从来都没有失过手。并且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当年草船借箭和借东风之时,对何时将有大雾,何时要刮东南风,都能准确预见,到火烧上方谷之时,诸葛亮放火的技术已是炉火纯青,烧死司马懿应当说是万无一失。而上方谷一战能否除掉司马懿这个强劲对手,对于诸葛亮能否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至关重要。所以诸葛亮特别细心,对于如何引诱司马懿进入上方谷,如何截断其退路,如何才能将魏军烧得片甲不留,都一一作了精心安排。但这一次恰恰就忽略了,或者是根本无法预见到关键时刻一场倾盆大雨会从天而降,这不是天意又是什么?这样一来,一方面小说可以尽情地神话诸葛亮,写他料事如神,无所不能,无人匹敌,另一方面又可以使诸葛亮的北伐最终不能成功的原因得到解释。
事实上,历史上的诸葛亮和司马懿在战场上可以说是棋逢对手,势均力敌。北伐过程中,诸葛亮采取攻势的时候多些,略占优势,取得一些小胜;司马懿则看准了诸葛亮的两个致命弱点死死揪住不放。
诸葛亮的一个致命弱点是,蜀汉军队远离后方,蜀道艰险,军粮难以为继。司马懿在与诸葛亮作战时尽量采取持久战术,避免与诸葛亮正面交锋,使诸葛亮难以速战速决,北伐往往因军粮不继而被迫退军。
诸葛亮的另一个致命弱点是食少事烦,身体难以持久。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与司马懿拒于五丈原。诸葛亮在渭水之滨分兵屯田,以持久战对付司马懿的持久战。司马懿于是转而利用诸葛亮身体难以持久的弱点。司马懿接见诸葛亮的使者时,只字不提两国交兵之事,只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以及日常处理事务的繁简之类的问题。当听说诸葛亮每天早起晚睡,凡是处罚二十军棍以上的事情都要亲自过问,而每日所食极少,司马懿就断定诸葛亮将不久于人世,因此更是拿定主意坚守不战,一心要把诸葛亮拖死。为了避免众将对一味避战的不满,司马懿还持地搞了一个小动作,表面上他也做出向魏明帝请战的样子,而魏明帝也心照不宣地派特使持节前往军中,禁止司马懿出战。果然,两军相拒百余日后,诸葛亮就在军中去世了。
无论《演义》把司马懿写得如何狼狈不堪,窘态百出,但一个基本的事实却摆在那里:诸葛亮与司马懿较量的最终结果,诸葛亮即使再高明,毕竟出师未捷身先亡;司马懿虽然一败再败,显得被动挨打,但到底用持久战成功地遏制了诸葛亮一浪高过一浪的攻势,使诸葛亮至死不能越过关陇一步。那么,诸葛亮与司马懿在战场上谁是成功者,谁是失败者,不是很清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