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86200000109

第109章 中国佛教的伦理观(3)

佛教的平等慈悲观也就是一种博大之爱。这种博爱不只限于人类,而是涵盖一切有生之物;这种博爱以普度众生同得解脱为最高目标。这是一种伟大的大爱、崇高的爱,是令人敬仰、感人至深的精湛思想。应当承认,佛教的博爱精神可能超过了儒家「仁爱」的范畴,具有更广泛的文化价值;同时也应当承认,佛教的平等慈悲思想与儒家的仁爱思想一样,在历史上也产生过多重作用,而且它的彻底的可行性,也不断受到现实生活的挑战。

(三)自利利他

这是大乘佛教区别于小乘佛教的重要伦理原则。「自利」,对自身有利,是指为自己的解脱而精进修行,由此所生善果自得其利。「利他」,对他人有利,是指为救济一切众生而致力行善。自利也就是自度,自我解脱;利他就是度他,普度众生。自利利他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道。「自觉觉他」是自利利他的同义语,指大乘菩萨自己觉悟又帮助其它众生觉悟。大乘佛教要求把自利利他结合起来,以达至圆满的涅盘境地。相对于大乘佛教这种自利利他的伦理原则,小乘佛教则偏重于自利方面。

大乘佛教的自利利他伦理原则是和它的「自他不二」〔注释:湛然《法华玄义释签》卷14云:「自他不二门者,随机利他,事乃凭本。本谓一性,具足自他,方至果位,自即益他。」(《大正藏》第33卷,919页中)〕的人我一体观密切相关的。大乘佛教认为,自己与他人并不是互相对立,而是相互融合的,在漫长的轮转过程中,他人常融入自己之中,而自己的解脱与他人的解脱也是难以分开的。因此,爱护自己的同时,也应爱护他人;度脱自己,也应度脱他人。个人只有在众生的解脱中才能得到解脱。佛教不定期讲「自他相换」,即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认为自己固然要成佛,使别人成佛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大乘佛教还以是否对他人有利作为区分善恶、大善大恶的标尺,认为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利是善,对自己不利而对他人有利是大善,对自己对他人都不利是恶,对自己有利而对他人不利是大恶。由此也可见,大乘佛教的自利利他伦理原则的重心是利他,这是其慈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大乘佛教的自利利他的伦理原则,有助于佛教信仰者进一步关心世俗生活,有助于推动佛教伦理更具社会性与开放性。

此外,佛教伦理还有中道原则和方便原则等。中道就是离开二边的执着,奉行一种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释迦牟尼创造佛教时所宣说的教法「八正道」,就是提倡佛教伦理的中道原则。八正道就是八种求趣涅盘的正确途径,与五戒一样,也是佛教最早制定的道德规范。八正道即:(1)「正见」,离开邪非的正确知解;(2)「正思维」,离开世俗主观分别的思索;(3)「正语」,纯正净善的语言;(4)「正业」,正当的活动;(5)「正命」,正当的生活;(6)「正精进」,正确的努力;(7)「正念」,正确的念法;(8)「正定」,正确的禅定。八正道既排斥纵欲的偏向,也排斥苦行的偏向,认为贪求欲乐的世俗生活和外道主张的各种苦行都是偏颇的行为,只有远离快乐主义与苦行主义,才能成就智慧,趣入涅盘。后来大乘中观学派进一步以远离一切分别、执着而达到无所得的境界为中道。这种伦理原则在理论思维形式上与儒家的中庸之道有近似之处,成为颇受中国佛教欢迎的伦理原则。

方便,即善权、谋变,这是佛教伦理的又一原则。这一原则主要决定于两种因素,一是时空的变化,二是众生的差别。众所周知,佛教戒律就是根据佛教徒的修持生活与实践而制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流传地域的扩大,佛教戒律必须不断地补充和调整,以适应变化的时空条件。再是佛教教化对象的素质和条件千差万别,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的教化,就需要善巧权假,方便引导,也就是通过巧妙方便的方法,提高佛教信徒的道德和觉悟。中国佛教对印度佛教伦理思想、伦理德目、伦理生活所作的改变,就是这种方便原则的体现。方便原则实是使佛教戒律不断合乎时宜,佛教伦理思想得以持久流传的重要保障。

二、重要的伦理德目

佛教伦理德目即佛教道德规范,主要体现在佛教戒律上。戒,原义指行为、习惯、性格等,是以自发的努力为特征的,也就是出家的僧人发自内心的一种主观决意,自愿恪守戒规,具有自律性特征。律,含有调伏、灭除、善行等意思,也就是制伏、灭除各种恶行。律是为维护佛教教团的生活秩序而制定的,是佛教徒必须遵守的规范,具有超越佛教教徒的个人意志而自外部强制奉行的他律性特征。中国佛教把戒与律连用,并多半视作僧伽规则而加以奉行。

佛典律藏的内容通常有两部分:一是教团的罚则,即僧众应遵守的禁止条文,和对违反者罪行轻重的说明,以及处罚的规定;二是教团的仪式、行法和僧众的生活礼仪、起居动作等具体的规范。中国僧人,如天台宗的创始人智顗,把消极禁止和积极奉行的戒律分别称为「止善」(止恶之善)与「行善」(行善之善)。律宗创始人道宣在解释戒律时又提出「止持」和「作持」的说法,以表明不应当作和应当作的戒律模式。诸恶莫作,相当于止持,诸善奉行,则相当于作持。

中国佛教没有形成统制僧众和寺院的教团,然而,中国僧众一般都重视戒律,认为遵守戒律是一切善行的根本。华严宗创始人法藏说:「一切菩萨无边大行,莫不皆以净戒为本。」〔注释:《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1,《大正藏》第40卷,602页下。〕道宣创立的律宗,就是以研习和传持戒律为宗旨的。他创宗所依持的《四分律》是部派佛教法藏部所传的戒律。他认为《四分律》的涵义和作用是通于大乘的,他将《四分律》融小归大,使之成为大乘戒律,并成为唐代以来佛教戒律的准绳。汉地佛教还流传菩萨戒,这样,大乘佛教的《梵网经》〔注释:有的佛教学者认为此经是中国人撰写的「伪经」〕也成了中国佛教戒律的依据。在道宣律师开宗后不及百年,百丈怀海禅师又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创制出《百丈清规》,是为禅宗丛林制度。这种适应中国僧众生活方式的丛林制度,推动了戒律的中国化。

中国佛教各宗各派所奉行的戒律是不完全相同的,戒律也有男女、在家出家等区别,然从整体而言,主要是奉行五戒、十善、四摄和六度,下面我们将分别简要地加以评述。

(一)五戒

这是佛教最基本、最重要的戒规,具体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或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中的首戒是不杀生,指不杀人,也指不杀鸟兽虫蚁,还指不乱折草木等,这是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不杀生戒,不单指戒杀的行为,也指戒持杀生的器具。对社会有害的东西,如害虫害鼠,非杀不可,杀了,这也是慈悲心的体现。中国佛教特别反对战争和刑杀〔注释:详见《杀生部》,《法苑珠林》卷73,《大正藏》第53卷,839页下-842页下。〕,此外还提出断酒肉、吃素食、放生的主张。如南朝梁武帝作《断酒肉文》说,「酒为放逸之门」,「肉是断大慈种」,认为喝酒吃肉是生活放纵,断灭大慈心的表现,将得恶报。自梁武帝大力提倡断酒肉以来,素食成为僧人普遍的生活准则。不吃肉,不饮酒和不结婚是对中国汉地僧人持戒的最起码要求。戒杀、吃斋、念佛更成为净土宗僧人修持实践的程序。虽有个别的禅僧声言「酒为般若汤,鱼是水凌花」,「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但广大僧人并不赞同这种说法。中国僧人重视遵守戒律,恐怕是中国佛教迄今未致堕落的原因之一。中国佛教不杀生戒的思想根据,一是「万物一如」、「万物一体」的观念,认为万物一如,彼此平等,不能相互杀害;二是生死轮回观念把人与其它生命连在一起,认为其它众生是自己过去世的父母,戒杀与放生也是孝顺的表现。佛教不杀生,主张保护众生,是一种生命哲学。道教讲个人修道成仙,了是一种生命哲学。但道教追求个人的长生不死,而佛教的不杀生戒则是对一切生命的无限同情,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追求和风貌。

不偷盗戒,是说对他人的东西,哪怕是一草一木,寸纸尺线,未得物主的允许,决不能擅自取用。不淫邪是指禁止居士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至于出家的僧人则是彻底地禁淫,若有犯者,永被逐出佛门。不妄语即不说谎话。不饮酒是为保持智慧,利于修持。郗超说:「不杀则长寿,不盗则常泰,不淫则清净,不欺则人常敬信,不醉则神理明治。」〔注释:《奉法要》,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16页。〕强调持五戒对佛教徒增进身心健康和提高道德素质大有益处。所谓不杀可以长寿云云,表现出中国佛教重视现实利益的倾向。从社会功能来看,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无疑有利于社会成员道德素质的普遍提高,有利于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而可以说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规范。在阶级社会里,不杀生戒的社会作用是非常复杂的,该戒对农业生产也有消极的一面,然而从当今大自然生态环境不断遭到人类破坏,环境严重污染,稀有动物濒临灭绝等情况来看,佛教的不杀生戒对保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又有着直接的启示意义。

(二)十善

这是五戒的扩展,即去掉不饮酒再增六戒而成。十善分为身、口、意三类,身业有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或不淫),与五戒同。口业有四:不妄语与五戒同;再是不两舌,即不搬弄是非,不挑拨离间;不恶口,即不说粗言秽语,不冷嘲热讽,不恶意攻击,不尖刻批评;不绮语,是指不花言巧语,不说****的话,不唱艳曲情歌。意业有三:不贪欲,即对他人的财物、权位、妻室,不起占有的邪念;不瞋恚,指对他人不起忿恨之心;不邪见,即不违背佛教的见解。就十善的基本内容而言,可以说是提倡普遍的社会公德。

十善与五戒相比较,两者的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其中的四个戒规也是相同的。但也各有特点:十善比五戒更全面,它从思想、语言和行为三个方面明确地规定了不应当想什么,不应当说什么,不应当作什么。五戒偏重于身业,十善着重于意业和口业;五戒侧重于止恶,十善侧重于行善。

(三)四摄与六度

中国汉地流传菩萨戒,十分重视「菩萨行」。所谓菩萨行就是将以个人修持为中心的戒、定、慧「三学」,扩充为面对社会群体、具有丰富社会内容的「四摄」和「六度」。中国佛教认为,四摄和六度也是佛教徒对社会应尽的道德义务。

四摄的「摄」是引导的意思,四摄是修菩萨行者引导众生修持的四种方法:一为布施;二为爱语,指用佛教义理为众生说法;三为利行,指教导众生修持;四为同事,指深入众生之中,根据众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化。六度的「度」是济度、到彼岸的意思,六度是修习由生死此岸到达涅盘彼岸的六种途径和方法:一是布施,以度悭贪;二是持戒,以度毁犯;三是忍辱,对治瞋恚;四是精进,以防懈怠;五是禅定,避免精神散乱;六是智慧,以度愚痴。以上十项,除禅定和智慧外,其它都具有道德规范的意义。

四摄和六度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布施和忍辱。布施被定为四摄和六度之首,是菩萨行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大乘佛教的修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布施是要求佛教徒以自己的财力、体力和智力去救助贫困者和满足需要者,其极端做法就是舍身,如投身喂虎等故事,就是这种舍身的典型。佛教典籍也赞扬世人和僧侣之间的互相布施,这样做的结果,一个是由于佛教寺院的财富剧增,寺院经济的空前发达,往往引发出与世俗地主阶级的矛盾;二是财力雄厚的寺院也从事一些社会福利事业,如设悲田养病坊(疗养所)、掘井、修路、造桥及植树造林等,有益于社会的生活。佛教还强调应以净心布施,不能带有利已动机。《大智度论》卷11说:「清净心生,无诸结使,不求今世后世报,恭敬怜悯故,是为净施。」〔注释:《大正藏》第25卷,141页上。〕认为真正的布施,要去掉对布施者、受布施者和施物这三者的执着,这样才是真正成就布施之行。中国佛教则非常关心布施的福报,《理惑论》载:「『今佛家以空财布施为名,尽货与人为贵,岂有福哉?』牟子曰:『……阴施出于不意,阳报皎如白日。况倾家财,发善意,其功德巍巍如嵩、泰,悠悠如江、海矣。怀善者应之以祚,挟恶者报之以殃,未有种稻而得麦,施祸而获福者也。』」〔注释: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9页。〕强调布施对布施者会带来很大的功德、利益,具有鲜明的功利性,与印度佛教的净心布施思想有很大的差别。忍辱包括「生忍」和「法忍」。生忍是对众生要做到人瞋我不瞋,人恼我不恼。法忍是要认识一切存在都是性空的,心要不为内外一切事物所动。忍辱思想也深受中国佛教的欢迎,中国佛教寺院天王殿供奉大肚勒佛,其两旁对联的内容就是宣扬容忍无诤思想的。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大乘佛教提倡四摄、六度,而且突出布施和忍辱,反映了佛教对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视,对人间社会的深切关怀。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国家的产生,不同阶级、阶层、集团乃至国家之间,简言之,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对立、斗争逐渐成为令人焦虑的普遍的社会现象。是否可以说,大乘佛教的布施和忍辱思想,是为缓和乃至解决人间矛盾提供的一种方案呢?

第三国佛教伦理与俗伦理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的经济是以分散的小农自然经济为基本形态,政治上是高度集权的****主义国节 中家,人伦上盛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突出嫡庶之分和长幼之序为特征的宗法制度。与这种社会相适应,儒家关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纲常名教,忠孝节义等道德规范,就成为社会的伦理准则和伦理德目。与儒家的伦理不同,印度佛教伦理反映印度社会的人际关系,又以超越现实社会、追求精神解脱为目的。这种佛教伦理,对中国的儒家伦理观念、固有文化思想、民族心理和民风习俗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形成了中国和印度、世俗和宗教的两种伦理道德的尖锐矛盾。尤其是佛教的沙门不敬王者和不礼拜父母,与中国封建伦理的矛盾更为突出、严峻。儒家的伦理道德是在中国这块土壤上形成,又经汉代董仲舒等人神化为「源出于天」的神圣准则,符合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和需要,从而成为中国整个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和强大的社会习俗,它的支配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任何外来的宗教伦理思想试图保卫本位观念,与儒家世俗伦理分庭抗礼,都是十分困难,也是不可能的。历史表明,中国佛教伦理必须适应儒家伦理,与儒家伦理相协调。可以说,中国佛教伦理虽然保持了宗教伦理的本色,但是与印度佛教伦理比较而言,其变异主要是调和、融合了儒家伦理,特别是在僧人与皇帝、父母的关系上,认同儒家伦理,在这方面,实际上是儒家化了。这是东方中印两大文明古国道德文明史上的一种文化交涉现象。

一、中国佛教与儒家世俗伦理协调的方式

同类推荐
  • 东方人与西方人的50个思维差异

    东方人与西方人的50个思维差异

    本书引用了很多有说服力的故事,旨在通过一个轻松的视角来观察东方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思维差异。懂得了这种差异,再去审视西方的文化,看待自身的文化,是大有益处的。东方与西方观念的碰撞,将带动世界更合理地向前发展。早在1840年的那一声炮响,不仅使得中国人重新开眼看世界,还让那些曾经张狂的国人落下了“崇洋媚外”的病根。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有比较,就会有差异。我们不该妄自菲薄,毕竟,有些差异并不等于距离。
  • 庄子大全集

    庄子大全集

    在这个越来越纷杂的世界,我们于喧嚣和浮躁中寻求平和,也愈发不明白,为什么要想真正地笑一次是那么难?科技越来越先进,但烦恼越来越多;我们努力地生活,生活却越过越不快乐。寻觅那把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却原来早在两千多前,庄子便已通透人生的烦恼,留下解惑的“圣经”——《庄子》(《南华经》)。细读《庄子》,它告诉我们:人可以用另一种方式逍遥天地,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生命。
  • 庄子全书

    庄子全书

    本书除了介绍《庄子》原文中的一些经典寓言故事,还列举了古今中外很多富有借鉴意义的小故事或人生实例,几乎涵盖了职场、营销、教育、友情、爱情、婚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让您在轻松中获得智慧,愉悦中体味哲理!
  •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四卷)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四卷)

    《鬼谷子》立论高深幽玄,文字奇古神秘,有一些深涩难懂。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易于好读和好懂,编者在编著本书时,根据《鬼谷子》分章分段集中逐个立论阐述的特点,进行了合理分割划分,再一一对应地进行了注释、译文和感悟,还添加了具有相应思想内涵的故事,以便于广大读者阅读理解。
  • 一次完全读懂道德经的人生智慧

    一次完全读懂道德经的人生智慧

    本书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解读与分析,并打破以往解读《道德经》的俗套,在原文、注释、译文的基础上,新增加了按理分析版块。分析是本书的精华之处,读者可以通过此版块第一时间了解到每一章的内容及思想,从而更深层次领悟老子思想的精髓所在。
热门推荐
  • 冷傲公主复仇

    冷傲公主复仇

    她原本是家中的宠儿,因为父亲的背叛害的母亲至死,一次又一次的伤害让她从天使变成恶魔偶然的一次回国竟然发现原来母亲的死不是自杀而且谋杀萱重新以公主的身份进入学院本想只为母亲抱仇却碰见那个曾经伤害她的人。。。。他们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 鹿晗霸道爱

    鹿晗霸道爱

    鹿晗以霸气征服女主,在过程中的障碍他们一起走过去
  • 百年国器

    百年国器

    本书全景式描写以胡雪岩、唐廷枢、郑观应、盛宣怀、马建忠、张謇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家在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演出的传奇故事。他们创立中国第一家公开发行股票的新型股份制企业——招商局,创立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并购了美国在中国的最大航运公司,夺回被欧美列强骗取的中国第一家大型新式采煤企业,与列强在蚕丝市场进行惊心动魄的商战对决……
  • 永恒黑暗纪

    永恒黑暗纪

    末世之下,黑暗永恒。无尽的危险毫无征兆的降临在我们的身旁,从此茹毛饮血,衣不遮体。即使获得了无人能匹的力量,我也只能这样……慢慢的,慢慢的……爬向光明。黎明前的黑暗总是很黑很长……
  • 报告前妻,申请复婚

    报告前妻,申请复婚

    他,本是一匹腹黑的恶狼,却披了一层俊美华贵的外皮,引诱她堕入名为爱情的陷阱,心甘情愿地守着冷冰冰的家。两年有名无实的婚姻,小三的挑衅,终于磨光了她对他的爱,看清楚她只是他手中一枚棋子罢了。一场意外令她昏迷两年,苏醒后第一件事却是要跟他离婚。“从今之后,想要的东西,我不会再等待别人的施舍,属于我的,谁也别想从我手上再抢走!同样,我不要的,就算送上门来,也不会再多瞧一眼!她傲然说完,掉头就走,完全不顾身后,双眼没有一丝目的达到的欣喜之情,只有熊熊怒火的他。原来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我爱你,你却不爱我,而是曾经视之如鸡肋的,赫然是今生最爱......
  • 贴身司机

    贴身司机

    虽然只是一名小司机,却有着常人所没有的大智慧,虽然只是一名小司机,却有着非同凡响的洞察力,虽然只是一名小司机,却与领导有着不一般的关系,虽然只是一名小司机,却在前行的路上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 遇见你,则是幸运

    遇见你,则是幸运

    麻烦上司吴世勋,有点儿小傲娇小高冷,特别会自作主张,吊儿郎当的~青梅竹马小哥哥朴灿烈,您的好友自恋狂已上线,是个不折不扣的大白牙~痴情boy鹿晗欧巴,放荡不羁,暖心十足的冰美式咖啡脑残粉,活力满满的东城区宅男~糊里糊涂还有点傻白甜的吴梦颜,绝壁是个白富美(自动去掉白和美),有个神秘的未婚夫,从小在父母的牢笼下生长,遇到三大男神同时也找到了所属自己的真爱。爱恋启程开始啦~
  • 爱上情绪爱上生活

    爱上情绪爱上生活

    当此刻是悲伤的时候,我只去觉察和体验这份悲伤,去感受这份悲伤。我不需要去祈求这份悲伤快快的离开。这份悲伤,他仅仅是一份悲伤,一份情绪而已,我只去觉察。当此刻是喜悦的时候,我只去觉察和体验这份喜悦,去感受这份喜悦。我不需要去奢望这份喜悦常驻心中。这份喜悦,他仅仅是一份喜悦,一份情绪而已,我只去觉察。无论是悲伤,还是喜悦,都是我自己的一份情绪,我仅仅去享受、去觉察,因为这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当我开始逐渐的处于这种坦然的心态之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开始在周边出现。当然,我依然会有悲伤,也依然会有痛苦。而此刻,悲伤已不再悲伤,痛苦已不再痛苦。一切都随我所主导。
  • 大武青霄

    大武青霄

    江湖无人能笑傲,几时平静几时闹。恩怨情仇何人了?且看孤帝武青霄。
  • 三生残梦

    三生残梦

    第一次写文多多指教。。。这货半长不短各位看官随着看吧动心的动心动情的动情觉得无聊的看到右上方的小红叉了没?谢谢惠顾~~三生缘,三世情,可他却不知不觉伤了她三生三世。三生石的诅咒终究是延绵了千年,三世后,他的心落在了何方,记起的三世记忆又承载了多少刻骨铭心的痛和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