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86200000111

第111章 中国佛教的伦理观(5)

孝为戒的宗旨。宗密说:「经诠理智,律诠戒行。戒虽万行,以孝为宗。」〔注释:《盂兰盆经疏》卷上,《大正藏》第39卷,505页中。〕意思是说,戒行虽然众多,但都以孝为宗旨,也即把戒律内涵的本质归结为孝。契嵩也说:「夫五戒有孝之蕴。」〔注释:《孝论?戒孝章第七》,《辅教篇》下,《镡津文集》卷3,《大正藏》第52卷,661页中。〕「夫孝也者,大戒之所先也。」〔注释:同上书,660页中。〕戒中有孝的蕴含,大戒应以孝为先,这是把戒与孝合二为一,以孝为戒,戒即是孝。戒是佛教的伦理德目,内涵丰富,中国佛教学者则把它统一于孝,这是为了与中国重孝观念相协调而作出的根本性调适。

布施不如笃孝。康僧会说:布施「诸圣贤,不如孝事其亲」〔注释:《六度集经?布施度无极章》,《大正藏》第3卷,12页中。〕把「孝事其亲」,置于「布施圣贤」之上,强调孝亲比布施更为重要。契嵩也强调欲福不如笃孝的观念。〔注释:参见《孝论?孝行章第十一》,《辅教篇》下,《镡津文集》卷3,《大正藏》第52卷,662页上、中。〕印度佛教认为修行布施,是修道成佛的重要条件,而中国佛教则把孝置于其上。

三年心丧。中国礼制规定,父母亡故后,子女要身着丧服守丧三年。印度则没有这种传统习俗,印度佛教认为人生无常,即使是亲人之死也不应过分悲伤,不应影响修持。契嵩对此作了折中,他说:「三年必心丧,静居修我法,赞父母之冥。」〔注释:《孝论?终孝章第十二》,《辅教篇》下,《镡津文集》卷3,《大正藏》第52卷,662页中。〕所谓心丧,是指古代老师去世,弟子不必穿丧服,只在心里悼念。契嵩认为,僧人父母去世,不必如俗人那样身着丧服,而是要以心服丧,静居修持,超荐亡故父母,这就是最好的悼念。这种心丧法,也是印度佛教所没有的。

契嵩的《孝论》是中国佛教学者阐发孝道的最重要的专着。《孝论?叙》云:「夫孝,诸教皆尊之,而佛教殊尊也。」〔注释:《辅教篇》下,《镡津文集》卷3,《大正藏》第52卷,660页上。〕说佛教最为尊孝。他还说,佛教徒以出家修行的方式立身行道,也能荣亲耀祖,使祖先亡灵得到福报,从这层意义上可以说,佛教的孝是远远超过儒家的孝。我们认为,契嵩的这种说法是离印度佛教伦理想更远,而距儒家伦理思想更近了。

由上可见,印度佛教虽然也提倡尊亲美德,但孝并不居重要地位。在中国佛教则把孝抬到了最高德行的高度。经过中国佛教学者的融会贯通,以孝道为核心,以孝为戒,戒即孝的独特佛教伦理格式,最大限度地调和了与儒家伦理的矛盾,并体现了中国佛教的民族特色,这也是中国佛教伦理区别于印度佛教伦理的要点之一。

(四)补益

从中外两种伦理思想的交涉视角来看,佛教伦理得以在中国流传,并为一些儒家学者如颜之推、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所认同,为中国佛教信徒所奉行,这是与儒家伦理在哲学上的局限性及其一度发生的危机相关的。儒家强调伦理价值高于物质生活价值,提倡道德至上,影响极大,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领域居于支配地位。儒家的伦理学说自有其优长,如强调人的价值,宣扬仁义学说,提倡「和」为伦理道德的重要原则等;但儒家伦理也有其局限性,如对伦理价值的根据缺乏深刻的理论论证,强调等级观念等。自从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以来,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就日益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制定法律和刑审的依据,实际上支配了人们的思想和言行,由于它是统治者所掌握的工具,因此对一些统治者本人也就失去了约束力,以至于东汉末年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注释:葛洪:《抱朴子》,《诸子集成》(八),127页。〕的现象。这种社会道德危机为佛教伦理思想占据苦难人们的心灵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佛教也以其独特的伦理思想匡救儒家伦理的局限与流弊,弥补儒家伦理的缺失与不足,从而丰富了世俗伦理的内涵。

二、佛教伦理思想为中国世俗伦理提供的新因素

佛教伦理与中国世俗伦理是不同的类型,但它为后者提供了新因素:

(一)伦理价值的理论根据

确立伦理价值的理论根据对伦理实践有着重大的意义。孔子以伦理原则的普遍性来肯定伦理的价值,他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伦理原则是任何人都必须遵守的,所以具有最高价值。孟子认为伦理原则是人心之「所同然」,他说:「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孟子?告子上》)理、义是伦理原则,这些原则是人心所共同肯定的。荀子与孟子不同,他在《礼论》、《荣辱》等篇中强调伦理原则是圣人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而确立的。应当承认,这些论述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也都比较抽象、肤浅,难以从灵魂深处激起实践伦理原则的自觉和热情。中国原来也有善恶报应的说法,但多是把报应落在本人或子孙身上,报应理论显得粗陋。佛教不同,它的善恶报应、三世轮回说,能给人们以心理补偿,符合人们行为心理的要求,且难以验证,为伦理价值提供了精巧圆融的理论根据。佛教因果报应论显然在客观上有助于强化世俗伦理的作用。南朝梁代史学家萧子显曾说:「儒家之教,宪章祖述,引古证今,于学易悟;今树以前因,报以后果,业行交酬,连璅相袭。」〔注释:《高逸传论》,《南齐书》卷54,946-947页,北京,中华书局,1972。〕也看到了佛教因果报应说对儒家伦理思想的补充作用。

(二)平等原则

儒家讲仁爱、爱人,但爱的深浅又取决于血缘关系的远近。《孟子?离娄上》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爱的重点是血缘亲近之人。儒家强调人的等级差别,「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荀子?礼论》),不同人的服饰、棺椁都是不同的。到了宋代,朱熹宣称:「凡有狱讼,必先论其尊卑上下、长幼亲疏之分,而后听其曲直之辞。凡以下犯上,以卑凌尊。虽直不右,其不直者罪加凡人之坐。」〔注释:《戊申延和奏扎一》,《朱熹集》第2册,533页。〕强调尊卑上下、长幼亲疏在诉讼和法律上也是有区别的。与这种消极的等级观念不同,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如上所述,这种平等观念无疑是对儒家伦理的一种巨大冲击,在民间产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三)慈悲观念

与平等原则密切相关,佛教还提倡大慈大悲、普度一切众生的博爱精神。应当说,虽然孔子也讲「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但佛教的慈悲观念、博爱精神,比儒家的仁爱说,在思想上具有更大的感召力,在实践上具有更强的驱动力。

(四)不杀生戒

如前所述,不杀生是五戒中的首戒,作为佛教伦理的重要德目,是对世俗伦理的重大扩展,并在遏制残杀和战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如东晋十六国时佛图澄劝石勒要少行杀戮,经佛图澄的劝导,当时有不少将被杀戮的人免于一死。又如苻坚要想进攻东晋,朝臣因劝谏无效,就请道安乘机「为苍生致一言」,道安就向苻坚苦苦规劝,但苻坚弗听,后来终致败亡。此外,不杀生戒对保护野生动物和维护生态平衡也起了有益的作用。

就儒佛两家而言,儒家提供的主要是封建等级社会的伦理,带有现实性、等级性的特征。而佛教则是提供了关于整个人类社会的伦理,带有超越性、普遍性的特征。佛教以普遍的伦理原则和德目注入于中国世俗伦理之中,扩展和深化了世俗伦理的内涵,这对于提高和完善中国世俗伦理想具有特殊的意义。

佛教伦理中国化的内涵,主要是与中国儒家伦理思想调和、沟通、互补、融合,表现出较多的世俗性色彩。

佛教伦理的中国化方式中,删节、比附是佛教伦理与世俗儒家伦理的直接调和,衍生是以儒家伦理来补充佛教伦理,补益则是以佛教伦理来充实世俗伦理。衍生和补益,可以说是佛教伦理对世俗儒家伦理的间接调和。因是互补又可说是高级的调和,删改、比附则是低级的调和。

中国佛教伦理容受孝道,突出孝道,是由于孝道是中国世俗伦理的重心,具有不可动摇的维系家庭和社会作用,符合中国社会的需要。佛教的因果报应、平等、慈悲等思想为世俗伦理所吸纳、践行,则是由于因果报应说的理论深度和平等、慈悲原则的普遍意义,符合人类的内在要求。可见,本土固有理论的主要规范与外来的深刻伦理思想,在伦理学说的整合过程中,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佛教伦理的命运,主要决定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佛教伦理中国化,归要到底是中国本土固有伦理及其实践者对佛教伦理的比较、鉴别、筛选、择取的过程,也是佛教伦理传播、调整、改造、创新的过程。这其间显示出来的佛教伦理的开放性和中国世俗伦理的包容性,推动了两种不同伦理思想的交流、融合,并结出了新的果实。

中国佛教伦理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

在论述中国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和主要特色后,可以明确:中国佛教是肯定社会伦理,而不是排斥社会伦理的。下面,我们想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就中国佛教伦理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作一简要的评述。

中国佛教伦理的历史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1)有助于封建统治者推行封建伦理。如上所述,佛教在中国的流传过程,就是不断与儒家伦理相融合的过程,也就是配合中国儒家伦理向人们进行教化的过程。在古代社会,佛教伦理发挥了配合儒家伦理的辅助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历史事实。同时,佛教伦理对某些崇佛的统治者的残暴行为,也起了一守的遏制作用。(2)中国佛教伦理成为广大平民的精神支柱。佛教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极大。广大平民阶层把希望寄托于佛教,佛教伦理自然也就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成为他们满足情感、平衡心理的支撑点,使他们苦难而平凡的一生得以安宁地度过。事实上,在一定条件下,佛教伦理,尤其是众生平等的思想,有时也成为农民起义的驱动力。宋代以来,有的农民起义领袖就是打着「平等」的旗号起来反对封建统治的。(3)近代反封建的斗争中,一批资产阶级改良派和民主派,纷纷从佛教中寻求改革社会的思想资源,如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把大同世界称为「极乐世界」,并以「去苦求乐」作为实现大同世界的标志,实际上就是以佛教的「慈悲救世」原则作为社会改良的工具。谭嗣同撰《仁学》一书,吸取佛教伦理观念以宣扬资产阶级的平等、博爱思想。章太炎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中,大声疾呼要「用宗教(指佛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视佛教伦理是净化人心、培养美德的良方。历史表明,佛教伦理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是复杂而多重的,既有负面作用,也有正面作用,简单地肯定与否定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中国佛教的伦理资源是否具有现代价值呢?我想回答应是肯定的。理由是,佛教伦理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分、方面,这些成分、方面对现代社会尤其是道德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那么,中国佛教伦理中具有现代价值的成分、方面是什么呢?我想,以下四条是主要的。(1)去恶从善思想。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人们对善恶所作的判断,往往反差很大,但是佛教伦理德目中的如「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应是人类生活的共同准则,这对维护现代社会的秩序,保持人际关系的稳定,推动家庭结构的巩固都是有益无害的。(2)平等慈悲思想。如前所述,这地当代社会消灭阶级对立、等级差异,对巩固和平,反对战争,对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都有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3)自利利他思想。这种思想虽有其佛教的特定的宗教涵义,但它所内含的精神,即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统一,或者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在现代社会也应成为人们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准则。事实表明处理好个人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对于个人是重要的,对一个国家、社会也是极为重要的。(4)入世精神。大乘佛教主张普度众生,提倡入世精神。中国佛教也十分强调要「为出世而入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也就是要以一种超然的心态服务于现实社会。这种精神对我们淡泊名利,不惊荣辱,而又热爱事业,勤奋工作,即培养崇高的奉献精神也是有相当启迪意义的。

同类推荐
  • 弗洛依德谈自我意识

    弗洛依德谈自我意识

    人类对其环境所作的改变,我们称之为文化。我们的文化就是人类心灵激发其肉体所作的各种动作的结果。依我看来,人类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人类地位增进的原因。例如,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自己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奉献乃是生活的真实意义。假如我们在今日检视我们从祖先手里接下来的遗物,我们将会看到什么?他们留下来的东西,都有是他们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 子未语:半部《论语》在民间

    子未语:半部《论语》在民间

    三基五学,三强五行。三基五学即前八篇,三强五行即后八篇。其中:三基:爱亲,阐述孝道是立身之本。五学:每个人都要“明德、守中(道)、行正(直)、知礼(仪)、通变(化)”,讲个人的基本素质。三强:强学习、强交往、强行止。五行:人要做到“为公”,“循法”要加强法制,“垂范”要有颜回一样有良好的人格,“能行”是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学好知识,服务社会才叫“有为”。
  • 西方美学史(全2册)

    西方美学史(全2册)

    《西方美学史》是美学泰斗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西方美学专著,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本书选取了西方各个美学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美学观点,进行评述。对美学上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作者挑选的这些人物代表了各时期的主要美学思潮,展现了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概况。美学、文艺批评、文艺理论等研究者也能从中受到启发,为进一步的美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 道德情操论(上)

    道德情操论(上)

    《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修订过六次。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菜根谭: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

    菜根谭: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

    《菜根谭》是明朝道家隐士,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
热门推荐
  • 东宫

    东宫

    昔日是丞相之女,备受宠爱。初遇良人,少女怀情。一朝入宫,陷入皇权争夺的漩涡。后宫群芳,情薄时尚可云端安身立命,却也要时时提防有人拉你下水。最可悲的是,说好的情真意切却是阴谋一场。后宫中,得不到帝宠的女子是最可怜,何况是一枚棋子。红颜恩宠,仗势欺人。后宫这个是非之地怕是无法久留。牢狱灾,心灰意冷。这一生,出了宫门,便不愿再返回这个牢笼。幸好的是,还有一个人,一直守候着,呵护着她,穷尽一生的热情只为博红颜一笑。终于,他们彼此正视内心,离开那些是是非非,肮脏不堪。桃花村里恬淡生活,这下半辈子,愿与知心人携手共度,从此,朝堂庙宇,宫殿美景,皆是浮云。天涯近处,有你的地方,风景安静。
  • 霸道总裁养成记

    霸道总裁养成记

    他拥有远大的梦想,却饱受命运的摧残,然而他却说:“这是自己的选择,自己承担!”他想成为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越挫越勇,他不知道是否能够得到眷顾,但是他知道,自信来自内心的强大,这个世界好像再也没有任何人和事能够击败他,他的字典里没有失败。对待命运他开始了反抗,这个成长的霸道总裁,又是怎样的故事,且看他的养成记。
  • 鬼捕道长

    鬼捕道长

    一个被命运摆渡的家族,在他这一辈,是否能逃出那个守护一生的命运......
  • 来自深渊的法师

    来自深渊的法师

    “我在深渊之中,仰望光明。”“终有一天,我会走出这深渊,踏上那充满阳光的位面。”带着神秘的法师系统,于恶魔之海中重生,成为了一头恶魔的罗澜在心底发出了呐喊。----------点击,推荐,收藏对于每一本书都很重要,特别是对于新书,听风厚颜以求。
  • 约定EXO

    约定EXO

    勋:当我们定下约定之后我就知道我已經没办法离开你,可是现实哪会像我们想的那样,也许我们的开始就是个错误,我配不上你,对不起鹿:你说过时光不老我们不散,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既然你要离开我,那我也要走了,我要去一个没人认识我的地方灿:我守护了你这么多年,可你一直以为我只是处于兄弟的照顾,其实我是想照顾你一辈子,但我又害怕你会拒绝,直到今天我勇敢迈出第一步伯:我知道你一直都对我很好,可是对不起,现在已经太晚了,我们不可能了凡:我一直对人很冷,唯独对你!你是我冰山的阳光,你的笑容足以融化我内心的冰雪兴:我会用笑容感化你,总有一天你不止会对我笑,还会对别人笑,等你会笑那一天也许我就不会在出现在你身边了
  • 梦境之主宰

    梦境之主宰

    有一天沐夜做了个梦,碰上了最不可思议的事,然后他就许了个不可思议的愿望,最后不可思议了。嗯,大致就是这样。
  • 天道偶测

    天道偶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女扮男装:爷才不是你娘子

    女扮男装:爷才不是你娘子

    【已完结】作为威震四方的云家少主,她居然被一个病美男扑到了。她威胁美男“不许说出去!”“为什么,你我可是指腹为婚。”云灼华气急,“我是男人!”“我就喜欢男人!”云灼华大喜,“不好意思,其实我是女人!”“娘子真是体贴,为了我甘愿做回女人。”
  • 霸道总裁枕上妻

    霸道总裁枕上妻

    嫁给陆南笙,于顾小黎而言,虽是天堂,犹如地狱;她想只要她再拼命一点,就会距离他更近一些;可是,谁都没有告诉过她,天堂和地狱的距离到底有多远?顾小黎说:他就是我的那个例外,守着他,便是我的宿命!三年时光,她甘愿做他身后的女人,却从来没有得到他的正眼对待;直到他深爱的女人回来,他无情的递给她那份离婚协议;她说:陆南笙,这是最后一次,我再也不爱你了!可当她选择放手的时候,那个从来都不屑的男人,却真正感受到食之无味,夜不能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赤血红眸:血之泪

    赤血红眸:血之泪

    应众位萌友要求,晨晨在此开新文短篇吸血鬼校园文,互动群号:20079830,新浪微博:直接搜索‘云起-舞晨’即可!一个悲惨故事的开端。一对被诅咒的双生子。血蔷薇学院中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十八年前,吸血一族的统治者将一对纯血种的双生子放入血祭台上;从那一天起,这对双生子就背负着深恶痛绝的诅咒:长大之后必定自相残杀。暗红色的、鲜红色的、血红色的……一双双令人恐惧的眼睛。双生子的命运,究竟会怎样?她们会不会真如传言所说,自相残杀呢?请看《赤血红眸:血之泪》一切答案皆会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