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86200000045

第45章 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1)

华严宗人重视追求体证宇宙万法圆融无碍的理想境界,强调众生只要努力修持而有同于佛的自证自悟,就能拥有这样的理想境界。华严宗人认为,宇宙万法的生起,依于作为最高主体性的真心,依此真心而现起宇宙万法。这是华严宗的中心理论“性起说”。所谓“性”指如来性、佛性、本性、法性。“性起”即“体性现起”,是随顺真如实性而显现,也就是无须等待其他因缘条件,真如实性一旦起动就显现为作用,呈现为迷妄与觉悟、有情与无情、净土与秽土等一切诸法。华严宗认为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是只有佛的觉悟才能达到的境界。性起说是从佛果的境界说事物的现起,它包含境界论、宇宙论、证悟论和心性论等多重意义。

这里,我们要着重论述的是华严宗从性起说出发开展的心性论学说,其中重要的有:法藏的明佛种性说、智俨和法藏的自性清净说、澄观和宗密的心性即灵知说与真心即性说,此外兼及智俨、法藏一系以外的华严学者李通玄的自心即不动智说。

明佛种性

法藏运用圆融思维,以性起说为基础,结合判教[注释:判教,详称“教相判释”,意为判别、解释佛所说教法的相状差别。中国佛教各宗派为了调和佛教内部的不同说法,村立本宗的正宗和权威,对先后所出的经典或以时间顺序加以配列,或从教理深浅加以组织,或从应机教化不同方式加以组合安置,即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类和安排,加以组织体系化,并判定其价值。法藏按佛法深浅次序判为五教:小乘教(指《阿含经》、《俱舍论》等的重于说人空,未尽法空之理)、大乘始教(指中观与唯识的学说,阐述万法无自性空与一切现象依识缘起而有的学说)、终教(指如来藏系的真如随缘说)、顿教(指《维摩诘经》与禅,主张言语道断、空有双泯之说)和圆教(指《华严经》和《法华经》等,一面肯定空有两边相夺而双泯,一面又强调空有两边相摄而圆融,相即相入,重重无尽)。]学说,论述了五教的种性说,从而一方面以本宗的判教为标准,把五教的种性说加以整理,并给予统一的会通;一方面又把本宗主张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修善即可为佛的思想,奉为最高的学说,以将本宗学说置于其他各宗之上。

法藏在其最重要的著作《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五教章》)卷2中,有“第九明诸教所诠差别”的“二明佛种性”一节,集中阐明五教的佛种性问题。关于小乘教,他说:

虽于此说中说佛一人有佛种性,然非是彼大菩提性。……此教中除佛一人,余一切众生皆不说有大菩提性。[注释:《大正藏》第45卷,485页下。]

大乘佛教认为佛性就是大菩提性,小乘佛教则认为两者不同,佛性是成佛的根据,大菩提性是佛的智慧。这里,小乘教认为只有一人(释迦牟尼)具有佛性,其他一切众生都没有佛性,都不能成佛,也没有大菩提性。

法藏又说:

约始教,即就有为无常法中立种性故,即不能遍一切有情故,五种性中即有一分无性众生。[注释:《大正藏》第45卷,485页下。]

这是指法相唯识宗,此宗以无漏种子为种性。无漏种子是一种能产生菩提的精神作用,是属于因缘和合所造成的、处于生灭变化中的东西(“有为法”)。凡是“有为”的就是“无常”的,也就不是所有众生所普遍具有的,即有一部分众生不具无漏种子。这种没有佛性的众生,永远不能成佛。

法藏又说:

约终教,即就真如性中立种性故,则遍一切众生皆悉有性。……一切众生有涅盘性。[注释:同上书,486页中。]

终教指《楞伽》、《胜鬘》等经和《起信》、《宝性》等论,法藏认为,这些佛典主张“真如”为佛种性,真如恒常不变,无所不在,存在于一切众生中,因此一切有情众生也都有佛性,并强调一切有情众生都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

对于终教的真如佛性,法藏还说:

问:“夫论种性,必是有为,如何此教约真如为种性耶?”答:“以真如随缘与染和合成本识时,即彼真中有本觉无漏,内熏众生,为返流因,得为有种性?”[注释:《大正藏》第45卷,486页中、下。]

这是说,真如佛性的“本觉无漏”,不仅是一切众生无不具有,而且能够“内熏众生”,即能动地熏习、影响众生去染趋净,成就佛果。这是法藏吸取《大乘起信论》“真如熏无明”思想的重要表现。

法藏又说:

约顿教,明者唯一真如,离言说相,名内种性,而亦不分性、习之异,以一切法由无二相故。[注释:同上书,487页中、下。]

顿教,如《维摩经》所说,强调真如种性是离言扫相的,不作“性本有”(“性种”)与“性习成”(“习种”)的区别。一切事物也无有二相,离言说相,顿现顿成。众生只要离开言说文字,一念不生,显现真如本性,就能成佛。

最后,关于圆教,法藏说:

约一乘有二说:一、摄前诸教所明种性,并皆具足,主伴成宗,以同教故,摄方便故:二、据别教,种性甚深,因果无二,通依及正,尽三世间,该收一切理事解行等诸法门,本来满足已成就讫。故大经(《华严经·十地品》)云:“菩萨种性甚深广大,与法界虚空等。”此之谓也。若随门显现,即五位之中,位位内六决定义等,名为种性。[注释:同上书,487页下~488页上。]

法藏把圆教分为同教一乘和别教一乘二说。所谓同教一乘,是随应小乘、始、终、顿诸教,说圆教一乘教义,使诸教归入圆教境界。就种性来说,同教一乘是统摄前四教所说的种性,给以融通说明。所谓别教一乘,是指区别于小乘、始、终、顿诸教的华严宗的独特教义。就种性来说,别教一乘的种性说与前四教所说不同,它主张因果不二,众生不仅成佛的因种具足,而且果德也具足,又融通依(国土世间)正(众生世间),穷尽三世间(国土世间、众生世间和三身十佛的智正觉世间),全收一切法门,圆满具足。也就是说,别教一乘所讲的种性是圆满的、广泛的,本来完美成就的。若就众生来说,在信、行、向、地、果的“五位”之中,勤奋修行菩萨的六种善法(“六决定”),才是别教一乘的种性。

法藏的五教种性顺序体现了由浅到深、由偏到全、由低到高的系列层次,其间是既互为差别又互为融通的。先是小乘教主张众生无佛性,次是始教立一部分众生有佛性,再终教强调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再进而顿教提倡众生一念不生即成就佛果,最后是圆教的主张众生圆满具足因种果德,众生即佛,佛即众生。在这五教种性说中,始教是从心识中立种性,而终、顿、圆诸教则都是从真如性中立种性,其中圆教更是从真如性起讲种性,从而把佛性说推向了极致。

法藏的五教种性说是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各教对种性有不同的说法?众生无性、一部分众生无性和众生有性的不同说法又如何融通?法藏对此作了解说。如,对于始教的一种人没有佛性的说法,法藏是这样会通的:首先,他也主张种性分先天具有与后天习成两种,但又认为修习所成的种性更重要,“是故有习常恒有,无习自恒无”[注释:《大正藏》第45卷,486页中。]。只要修习佛法就有佛性,反之就没有佛性。再就是说,众生的根机,也就是条件、素质不同,需要根据不同对象进行教化,始教立一部分众生无佛性说,也是为了警告反对佛教的人,使他们改变诽谤佛教的立场。法藏还说,依道理讲,是一切众生悉有清净佛性,但是按此说法推论,一切众生最终都将成佛,佛和菩萨也就没有教化的对象了,这和佛、菩萨以建立利他功德、化度众生为特性是矛盾的,所以需立一部分众生无佛性说。法藏认为五教的种性论有圆满不圆满、根本不根本的区别,前四教的种性说,并非错误,而是一种“方便”的非究竟的说法,这些方便法门之间以及五教之间,都是互相圆融的。至于圆教的种性说,是圆满的根本教义,可以统摄圆融其他各教,或者说,其他各教最终要以圆教的种性说为依归。

自性清净圆明

华严宗人智俨,尤其是法藏对佛性作了系统的论述,强调佛性的清净性和圆明性,后来澄观和宗密则进一步强调佛性的灵知性。

华严宗先驱智俨说:“佛性者是一切凡圣因,一切凡圣皆从佛性而得生长。”[注释:《华严五十要问答》卷下,《大正藏》第45卷,532页中。]又说,如来藏“是一切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乃至六道众生等体”[注释:《华严五十要问答》卷下,《大正藏》第45卷,532页中。]。这是说,佛性、如来藏是四圣六凡即宇宙间一切生类的共同本体、体性。法藏就佛性也展开了论述:

《涅盘经》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此等并就本觉性智说为性种。[注释:《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2,《大正藏》第45卷,487页下。]

显一体者,谓自性清净圆明体,然体即是如来藏中法性之体,从本以来,性自满足。[注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大正藏》第45卷,637页中。]

离佛心外无所化众生,况所说教?是故唯是佛心所现。此义云何?谓诸众生无别自体,揽如来藏以成众生。然此如来藏即是佛智证为自体,是故众生举体总在佛智心中。[注释:《华严经探玄记》卷1,《大正藏》第35卷,118页下。]

这里,佛性、本觉性智、自性清净圆明体、如来藏、佛心、佛智心,都是相通的概念。从法藏关于佛性的表述来看,其内涵为:(1)自性,佛性是众生本来具有的自我本性;(2)智慧,觉性,这种智慧能真正观照宇宙万物的真空;(3)清净,佛性处染不垢,始终是清净的,善的;(4)圆明,佛性的体性遍照一切,无不光明。在法藏看来,佛性是众生一种非常神秘的内在本性、本体,它具有先天性、觉悟性、清净性、光明性和遍在性的特征。

法藏认为,众生的佛性永恒存在,不会消失。他说:

虽复随缘成于染净,而恒不失自性清净,只由不失自性清净,故能随缘成染净也。[注释:《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4,《大正藏》第45卷,499页上、中。]

非直不动性净,成于染净,亦乃由成染净,方显性净。[注释:同上书,499页中。]

这是说,众生的佛心随缘而表现为染或净,但是其中净性是恒常不失的。同时,染与净也是不即不离、圆融无碍的。净性只有成于染净,才能成其为清净,离了染净,也就无所谓清净。强调性净是处于动态中的,是在染净中成就自性清净。

法藏的论述表明,佛性与众生的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众生为佛心所现,众生由如来藏而成;二是众生都在佛智心中,即众生都具有佛性。既然佛性为众生本来圆满具足,由此法藏又推论出众生即佛,佛即众生的生佛相即论,他说:

总在众生心中,以离众生心无别佛德故。此义云何?佛征众生心中真如成佛,亦以始觉同本觉故,是故总在众生心中。从体起用,应化身时即是众生心中真如用大,更无别佛。[注释:《华严经探玄记》卷1,《大正藏》第35卷,118页下。]

法藏还说:“见诸佛于众生身,观众生于佛体。”[注释:《华严策林》,《大正藏》第45卷,597页下。]这都是说,佛的功德在众生心中,众生心中的真如发挥作用,成就为佛的应化身,佛是众生证悟心的真如而成。众生和佛本来一体,众生和佛有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妄念:“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唯一真如。”[注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大正藏》第45卷,637页中。]众生有妄念,而佛无妄念,如若舍离妄念,众生本来就是真如佛。

华严宗与天台宗都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视佛性为众生成佛的根据,但两宗对于佛性的涵义和范围却存在重大分歧。与天台宗宣传佛心中具有善恶净染的说法不同,华严宗认为佛性是纯净至善的,无染无恶的。又与天台宗湛然的无情有性说不同,华严宗人认为有情众生圆满具足成佛的可能性,即佛性,而无情识的草木瓦石等万物只具有真如本体的理性,即法性。佛性与法性是有区别的,佛性仅为有情众生所具有,法性则为无情识万物所具有。无情识万物不具有佛性,也不能成佛。

华严宗与天台宗也都依据《华严经》的“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注释:《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0,《大正藏》第9卷,465页下。]的思想,说心、佛与众生三者无有差别,但两宗的解释并不相同。一讲相即,一讲互具。华严宗讲三位一体,心、佛与众生同是自性清净圆明体,原无差别。天台宗则认为三者是同格互具,有一即有其二:心具众生与佛,佛具心与众生,众生具心与佛。此外,两宗所讲的心的内涵也不一致,华严宗所讲的心是指真心、清净心、本觉真心、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天台宗也主真心说,但所讲的真心,不排斥妄心,也即心具真妄两种性质,这与此宗主张众生乃至佛的本性同具善恶两性是一致的。

无住心体

同类推荐
  • 尼采内心的八度定律

    尼采内心的八度定律

    尼采的内心非常强大,他是一个心灵哲学家,永远为自己的内心而活,尼采曾经说,只要杀我不死的,只能使我更强大,对尼采而言,他在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不可承受的。尼采的内心强大到疯狂,人们都说他疯了,其实他是具备超常规的思维模式,尼采依靠自己内心的八度定律,这是从哲学角度战胜一切的心灵鸡汤,本书是对尼采内心八度定律的最权威解读。
  • 沉思录

    沉思录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 庄子的智慧

    庄子的智慧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与老子合称老庄。谈起道家,最难懂的当然是这个道字。道并不是我可以客观加以界定的对象,而是包含一切客观与主观之物的整体。整体是唯一的,我们身在其中,又怎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我们看待任何事物,只要走出自我中心的狭隘范围,那么随着观点的提升与扩大,眼界与心胸也将不同凡响。如果抵达道的境界,亦即可以从道的角度来观察万物,则将觉悟一切都很好。
  • 常识与洞见: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

    常识与洞见: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

    《竟业旬报》——“重要出发点”、《新青年》——自此“暴得大名”、《努力周报》——“忍不住谈政治”、《新月》——争人权的“斗士”、《独立评论》——“诤友”与“诤臣”之间、《自由中国》——勉为其难的“教父”、言论自由与个性发展、言论自由与人权保障、言论自由与民主宪政等等。
  • 治学·修身·养性

    治学·修身·养性

    古往今来,世人对治学·修身·养性有着不同的研究,但真正能悟透的人少之又少。只有博学多才的圣人,才能在自己的天地里享受心灵的闲适。圣人之所以能做到身心如一的平静,是因为他们具有异于常人的智慧,他们凭借一双犀利之眼看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向往安宁与恬适的生命方式,力图避开现实留给人们的烦恼,追求心灵的自由。
热门推荐
  • 最后一次游戏

    最后一次游戏

    现实的末日未至,游戏的浩劫将起,七星闪耀,哪里才是游戏人最后的出路……其实,这是一个直指永生的故事……
  • 天琊之城

    天琊之城

    我是佛前一朵莲花,我到人世来,被世人所误。我是凡尘最美的莲花,我不是普度众生的佛,我来寻我今生的情,与她谈一场风花雪月的爱。我是雨中一颗浮尘,我来到红尘,让凡人了悟,我是俗世中最轻的浮尘,我不是洗污涤浊的水,我只是来找我的缘,诉万千心思于镜花中的情。我是席莫,席莫的席,席莫的莫,我的佛是天琊,他就是我今生注定的劫·······
  • 远古生活小助手

    远古生活小助手

    她是现代小小农村妞。她是古代小小农村妞。当现代的她穿越到古代的她身上,将会出现怎样的传奇当我来到这个朝代看着一贫如洗的穷家庭,我以为是种田文,努力的带着全家奔小康,当我身在侯府中,我突然发现难道这是宅斗文,当我陷身于朝廷风波后,我觉得蛋疼了,这到底是什么文。黄莲语录;我的亲人是我的逆鳞,我不许别人去动他们半根毫毛,。身处这个落后朝代,在我可以接受范围内我定当造福一下。我一生只求一人执手到老。却不想在我的生命中出现那三人,我该怎么选择
  • 暮夕阳

    暮夕阳

    公元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虽然江湖上的门阀帮派数不胜数,却流传了这么一句话,“一教两盟三魔四家五剑六派”,他们代表着江湖最顶级的实力,影响着武林大势。可是,江湖自古就有一个传说,有这么一个组织,他们个个都是当世数一数二的人物,只要他们愿意,可以玩弄天下于股掌。自公元700年始,随着《山河社稷图》的再度出世,江湖便一直处于腥风血雨之中,王权之争、武林哗变,饮恨多少豪杰,又尘封了多少往事……
  • 一代武僧

    一代武僧

    在嵩山少林修行的小和尚,法名戒色,因闯进藏经阁,偷得易筋经和少林武学总经。一道雷劈中,携着两卷武学经书来到都市,一个小和尚,开启都市的狂潮武学之门...
  • 黎霏爱情记

    黎霏爱情记

    本故事讲述黎霏的爱世情仇,本该快快乐乐体验大学生活不晓被几个势力高富帅相中一门心思占为已有勾心斗角的故事,本篇不会阑尾更不会太监只会更新慢,希望各位哒哒妹子体谅
  • 皇临

    皇临

    当旭日从大陆西方探出头时,第一缕阳光会点亮御旸城中央的钻石之碑,光明将在瞬间照耀整片大陆。大陆圣皇自金之国带兵远征,以平定南方冰之国的内乱。此时的皇城之中,两位皇子的篡位之计密谋已久。然而同为皇子的姜黎笙深陷命运与阴谋的重重戏弄,不得不远离金之国,踏上寻找圣皇真命的旅程。四方势力,四种宿相,四件圣器,七位筑星师……天命何违?天命为何!
  • 童养婿养成攻略

    童养婿养成攻略

    “在过去的二十一年里,世人皆道我是天煞孤星,难得善终,我曾以为我这一生便这样了,然而上天终待我不薄,让我遇上你。阿梓,此番前征,倘若骁国终将覆亡,你愿意与我一同长眠吗?”“……我不愿意。”“……”戚然一巴掌拍到某人头上,“李笑妹,给我按剧本演!”
  • 天殇皆斩

    天殇皆斩

    如果今生筑基无望,我愿来世证道!如果来世,还不能有缘大道,我愿历经千百世轮回,只为一朝登临大道!若你阻我探寻长生的步伐,我必斩之;若这天,阻我,天殇皆斩!
  • 春熙路史记:一条街与一座城

    春熙路史记:一条街与一座城

    围绕春熙路一线(劝业场、科甲巷、城守大街、北新街等)的沧桑巨变,以地理为经,以人事为纬,钩稽历史秘闻,打捞人物传奇,梳理街道演变,彰显成都人文精神,展示了春熙路长盛不衰的秘密。而本书的民间价值立场,注重细节,注重叙事,决定了本书强烈的复原历史真相的民间文化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