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86200000093

第93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上)(3)

瑜伽行派的唯识本体论,强调世界的一切存在只是由心识所映现出来的表象,都是非实在的,这正如此派所自我标示的是典型的唯心学说。然这种唯心说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意义上讲的。瑜伽行派侧重从主观世界、从主体精神活动的角度去探求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探索客体的本质及其对于主体的意义,也就是从主体对世界的认识和世界对主体的价值视域,强调主体心识对客体的决定作用,宣扬唯识所变,唯识无境,显示出唯识唯心的理论立场。同时,瑜伽行派不仅强调心识的虚妄性必须舍离,而且也肯定认识的生起必须有客观对象(「所缘缘」),对于物质现象(「色」)只是说空无自性,并不是笼统否定。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还有承认外在世界存在的一面。

综上所述,我们似可以对印度佛教的本体论哲学得出如下的基本看法:

(1)印度佛教为了追求解脱而探讨人生和宇宙万物的本性、本质,由此而有了自身的本体论学说。从印度佛教本体论发展理路来看,它是由探讨宇宙万物的本性、本质,进而探寻宇宙万物的根据、本原,并归结为「万法唯识」,从而为众生超凡转圣,成就为佛提供了本体根据。

(2)印度佛教为了引导众生修持佛法,体悟宇宙人生的真实,首先认定众生自我的空无自性,但不抽象地否定人以外事物的实在性,即不否认构成事物要素及感觉的实在性,随后又进一步认定构成事物要素及感觉的空无自性,从而形成一切皆空的思想,这成为大乘佛教的普遍共识。

(3)佛教的空无自性、一切皆空的思想,并不是一种无本体之学,而是否定实体性、本原性的本体之学,肯定空性是万物的本性、本质,是从事物的本性、本质的角度,以空性为本体,是一种空性本体之学。

(4)在佛教不同派别本体学说的前后变迁过程中,存在着旨趣相同的基本线索——人生、宇宙万物的缘起无自性(空)。自释迦牟尼提出无我说后,不久就出现了说一切有部肯定感觉、感性为实有本体的学说,此说经过经量部的批判,后来又形成大乘中观学派以空性为本体的学说,以后又有大乘瑜伽学派「唯识所变」学说的出现,也就是印度大乘佛教最终以众生的心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此说不仅把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为众生成佛提供了内在可能,而且也为众生转识成智,成就为佛,提供了切实的方向和可操作性。此外,佛教本体论虽具有鲜明的唯心色彩,但这不是说,它是笼统地、绝对地排斥外部世界存在的。

中国佛教本体论形成的本土思想背景

中国佛教本体论与印度佛教本体论相比较,其内涵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因两国文字、思想方法,以及时代和社会条件的不同所致。具体地说,更直接的原因是,中国固有的本体论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以及时代思潮和地域文化(如南北朝时代的南北两地文化)影响的结果。这里我们先简要地叙述一下中国固有本体论哲学的要点与特色,以助于说明中国佛教本体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一、中国固有本体论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十分重视直观和经验综合,通常是把人、社会和自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整体系统的思想框架;并在这一思维框架中去思索、探寻、追逐什么是宇宙的最初原始者,什么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又何为千差万殊事物的总统摄者,从而形成了阐述宇宙万物的本根、本原、根据的本体论哲学。

迄至隋唐佛教各宗派哲学创立以前,中国古代固有哲学一直把天、道、太极、气作为本体论的基本范畴。魏晋玄学「以无为本」的本体「无」,实质上是「道」范畴的新表述,故不另单独论述。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古代先哲们是如何来论述天、道、太极和气的。

「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涵义非常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1)苍苍太空。太空能发出风、雨、雷、电,又能给人间带来光明和黑暗,使人有神秘莫测之感。(2)至上神。《尚书》、《诗经》和《左传》等典籍中都有视天为最高存在、至上主宰的记载。认为天神既能福佑人间,也能祸害社会,甚至能授予国命,把天视为具有权威意义的人格神。(3)造物主。如《诗经?大雅?荡》云:「天生烝民,其命非谌。」「烝」,众生。「谌」,诚信。意思是,上天虽能生下众多的百姓,可是天命却不可信。这里虽是怀疑天命,但还是承认了百姓是上天所生。汉代董仲舒更说:「天者,群物之祖也。」(《天人对策?三》)把天视为创造万物的祖先。(4)德化之天。《诗经?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穆」,肃静。意思是天命无穷无已。《墨子?天志上》宣扬天是有意志的上帝,同时还说:「然则天亦何欲何恶?天欲义而恶不义。」认为天最喜欢的是义,最憎恶的是不义。这是视天为道德之天,义理之天,是把天看作宇宙道德原则,看作人类道德的根源和范本。(5)命运之天。《论语?颜渊》载:「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认为人的生死听从命运的主宰,富贵由天来安排。《孟子?梁惠王下》:「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无成功,则天也。」认为君主行善,其后代子孙一定能继续治理天下。君主开创的业绩传给子孙,可世代承袭。至于能否成就功业,那就完全决定于天意了。这都是在强调天是决定人间富贵功业的绝对权威。(6)物质之天。如《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天有三辰,地有五行。」说天有日、月、星、地有金、木、水、火、土,天是自然之物。《荀子?天论》更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是说,天的运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的,它不依君主品德的好坏为转移。以合理的行动去对待规律,就有好的结果,反之就会遭到灾祸。

从以上天的涵义来看,至上神的天和造物主的天都具有宇宙主宰本原的意义,至于德化之天的命运之天,则偏重于视天为人的本原。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天」的意义的演化。古时人们仰望苍苍太空而引生出神秘意义的天的观念,迄至春秋末期又演化出道德之天和自然之天的思想,此时老子又提出「道」的范畴,突破了奉天为宇宙万有最高主宰的观念,这都对尔后中国哲学和中国佛教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道」,原本的涵义是道路,后来逐渐发展为道理、规律、理想、本原等内涵极为宽泛的概念,具有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社会政治论等多方面的意义。在中国哲学史上,使「道」成为哲学重要范畴的当是老子。老子说的道,既有宇宙论的意义,又有本体论的意义,我们这里要着重论述的是其本体论意义及其演变的情况。

《老子?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读为「太」,意思是最究竟者,最根本者。这是否定以往以「天」为万物根源的论断。认为道生于天地之先,是一切事物之母,也就是说,道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最究竟者。所谓究竟,是指究竟所以,究竟规律,也就是最终的统一根源,普遍的根本规律。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道,还内含着普遍的根本规律的意义。《老子?十四章》还称「道」具有「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超验性质。老子阐发道论以后,引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回响。如《管子?内业》载:「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这是说,道没有根茎和花叶,虽视之无形,万物却由它得以生长完成。把道视为万物生长的根本。又,庄子也主张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道者,万物之所出。」(《庄子?渔父》)庄子强调道是一切万物的本根,而道本身却并无所本,并无所根,它自已就是本,就是根。庄子提出的本根即万物的究竟本原。庄子还突出道无所不在的思想:「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庄子?知北游》)认为道周遍于一切事物,万物之中都有道。《周易?系辞上传》还以道器对举,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把道视为无形的抽象规律,与有形的具体事物区别开来。至于同书所说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把一阴一阳的相互转化视为道,则又是从宇宙意义上论道了。韩非子也阐发了老子的道论,并论述了道与理的关系:「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物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韩非子?解老篇》)「所然」,存在的根据。「稽」,符合。「文」,条理。「理之」,使万物有条理。「薄」,迫。这是说,道是万物之所以形成的根据。理是事物的具体规律。万物各寻其理,万理又都依据道。统会万理的道也就是根本的原理与普遍的规律,归根到底,万物都遵循这一根本的原理与普遍的规律。

上述道的本体论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理论贡献是极其巨大的,如破除了天神主宰一切的迷信观念。但同时也不能不说,由于道本体思想忽视了对万物异理的探讨,又影响了科学的进步。在中国本体论哲学方面,道本体论对汉代以来儒、佛、道三家也都发生了深刻地影响,可以说,这种影响是带有支配性的。

太极

「太极」是中国哲学说明宇宙万物本原的范畴。《周易?系辞上》云:「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大极」,即太极。「易」是宇宙变化的历程。秦汉以来,对上引《周易?系辞上》的内容解释颇多,其中有的以元气未分的状态为太极,而魏晋玄学家王弼则排斥太极元气说,提出了以虚无本体为太极的主张。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撰《太极图说》,提出了「无极而太极」的命题,以阴阳混合未分为太极,「分阴分阳」形成天地为两仪。此说影响极大,使「太极」这一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此后的一些重要哲学家又或以数,或以理,或以气来解释太极,形成了对太极解说的三大流派。

「气」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极为重要的观念,其意义大别为二:一是人生修养方面养气说的气,是指精神状态、精神境界,即指精神现象而言;二是宇宙论方面气本原说的气,为万物的生成之所本,此处所讲的气相当于现代的物质概念,也是我们这里要论述的本体论范畴。

从气本原论的角度说,气,本指云气,后引申为一切气体的总称。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世界上各种液体和固体都是气体凝结而成,气是极细微的流动的物质,是构成一切有形物质的原始材料。也就是说,气是标示一种能动的、占有空间的客观的物质存在。如《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同样,万物也都由气构成。《知北游》又说:「故万物一也」,「通天下一气耳」。认为人和万物都是气聚结而成,都是气的变化,气是宇宙万物的始基。又,《荀子?王制》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是在分析宇宙万物的不同类别及其特点,肯定其中都有气,气是构成各种物类的基本要素。在汉代,以气为天地万物本原的思想更为盛行,如《淮南子?天文训》在论世界的形成时说:「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认为气是从虚霩而来,气又演化为天地,视气为形成万物的原初材料。《淮南子?原道训》又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认为形体是生命的外壳,气是生命的内容。王充的《论衡?自然》中也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说天地之间的万物,无一不是由天地之气互相结合而产生的。迄至宋代以来,还出现了以「理」为本和以「气」为本之争,张载、罗钦顺、王廷相、吕坤和王夫之等人高扬气的观念,肯定气是世界唯一的终极实体。张载提出「太虚即气」的命题,认为广袤的空间就是气的分散状态。王廷相和王夫之还针对理学家的「理为气本」的观念,分别提出「气者造化之实体」、「气为理本」和「气者理之依」的观念,形成了张、罗、王、吕、王等一系唯物主义的气本论传统。

从以上论述的中国固有本体论范畴的内涵及其演变来看,可以说它有以下一些特点:

(1)天和天神的观念逐渐退居于次要的地位。殷周时代,人们执着地认为天是宇宙中最高最大的神秘存在,万物都由天而生,天是宇宙万物的最终本原,从多神崇拜形成为天神崇拜,以为天神是生成一切、支配一切、统治一切的最高主宰。但是后来,这种观念不断受到挑战,尤其是老子提出的「道」的观念,更是对天和天神观念的沉重打击,使其日渐失去原有的权威,相应地,天在本体论哲学中的主导地位也就自然地宣告终结。而天神观念的相对淡化又成为中国宗教信仰较为淡薄的重要原因之一。

(2)寻求无形的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本原是无形的,即无形体无形状,或者说是「形而上」的,即超于形,未有形的。认为一切有形即有形体之物,都是有限的,不能说明千差万别的事物的统一性,不能构成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只有无形之物才能生出繁多的有形之物。上述的道、太极、气都具有无形的特征,都被视为有形万物的本原。根源性中本原性,与超验性或无形性,是中国固有本体观念的基本特性。至于无形本源的内涵,有的是指超越物质存在的精神观念、原理;有的则是指物质存在。对于无形的道与太极,不同哲学家所标示的内涵也是很不相同的。

(3)重视本体的实在性。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万物是实在的,作为万物本原的本体同样也是实在的。也就是说,本体虽是无形的,但无形并不等于虚幻空无,而是实有,如道、太极、气都是真实不虚的无形存在。可以说,肯定万物和本体同样具有实在性,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本体论思想的一个特点。

(4)强调体用的统一。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事物的本体与现象是有区别的,然而又不是对立的,更不是本体真实与现象虚幻的对立。本体与现象的关系,就如同水的源头与支流,木的根本与枝末的关系,是互不相离,彼此统一的。

同类推荐
  • 男人,一定要讲逻辑

    男人,一定要讲逻辑

    本书共分九章,内容包括:逻辑是什么、为什么男人更要讲逻辑、逻辑怎么个讲法、控制自己的非理性、理清话语中的概念、怎样的论据才可靠、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严密的推论等。
  • 孟子一百句

    孟子一百句

    本书内容包括:人性原本是善的;人为什么会有不善?;说“心”;人与动物的差别就那么一点点;把放出去的“心”收回来;是做不到还是不想做等。
  • 浩然孟子:重塑中国人的阳刚精神

    浩然孟子:重塑中国人的阳刚精神

    中国人最宝贵的是阳刚精神,最缺乏的也是阳刚精神!孟子说的“刚”不是硬梆梆的刚,而是指仁爱,先天的一股浩然之气,它是刚中柔,也是柔中刚。究其本质而言,孟子说的“刚”与老子说的“柔”,与孔子说的“仁义”,与庄子说的“逍遥游”是一致的。孟子说的“刚”,指内圣之道,不是指外王。圣人之学,不是常人讲的“内圣外王”,君须记取:只有内圣,没有外王。孟子日: “收其放心”,如君心放任为所谓“外王”,则不可救也。
  • 老子心解

    老子心解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流传已久的经典,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不乏一些思想高超的圣贤对它加以批注,但是印度哲学家奥修所讲的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的讲法是原创的,不论你对道德经是否曾经研究过,奥修所讲的必定是极具参考价值的。
  • 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易经

    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易经

    《易经》以阴阳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它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为的是把握人生立身处世之本,以趋吉避凶。所以,《易经》的哲理为后世崇仰深究,后人再以义理阐释,使《易经》成为占筮、义理兼而有之的典籍。
热门推荐
  • The Origins of Contemporary France

    The Origins of Contemporary Franc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女神校园霸天下

    重生之女神校园霸天下

    身怀绝技万众瞩目她是让人闻风丧胆的世界女特工,有朝一日她重生了,呵,那是她的天下,她,必定辉煌!
  • 眼泪哭干了怎么办呢

    眼泪哭干了怎么办呢

    我的爷爷,善良伟大,你的爷爷呢,是否注意过他,还是他已经遗忘在那你的心深处
  • 目击天安门(一)

    目击天安门(一)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
  • 异界御龙者传说

    异界御龙者传说

    他的出生是一个意外:一个血统无比高贵的男人在一个不恰当的时机,向不恰当的人身上播撒了那么一点点在别人眼中万分金贵的精子——他的老师是一个变态:他对长生不死和创造生命情有独衷,佣兵公会五百年来高居榜首的SSS级任务猎杀对象——他的家族是一个奇迹:拥有化身神圣凤凰的技能,千年的历史,令人垂涎的地位和权力——他的部下是一个传奇:那是过去不曾有过,以后也不会再出现的强悍而奇异的生物——他的伴侣是一个神话:一个只有在诸神时代的预言中才有的生物,一个貌似强大的存在——他的人生是一个传说:关于一个异界御龙者的传说……
  • 我刀刻我心:关羽往事

    我刀刻我心:关羽往事

    本书采取《三国志》正史的时间顺序,沿用《三国演义》中虚构和夸张的情节,从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受历代中国人敬仰的“武圣”关羽一生的故事,诠释了一个崭新的充满时代气息的关羽。书中不仅细致刻画了关羽忠诚、义气、骄傲、智勇双全的性格特点,还着重描写了刘关张的手足情深、关羽与曹操的情谊等,同时赋予诸葛亮、张辽、庞统、夏侯惇、貂蝉、关平、周仓等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人物形象真实、现代,贴近生活。
  • 极品神装

    极品神装

    最强的神器是什么?是可以提升暴击几率以及暴击伤害的无尽之刃?还是拥有吸血效果的饮血剑?是可以快速治疗身上伤势的狂徒铠甲?还是可以拥有无限复活效果的天使守护?是可以大幅提升法术威力的灭世者的死亡之帽?还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免疫一切伤害的中娅沙漏?一枚看似普通的戒指,里面却是隐藏着一名贩卖各种神奇装备的老头。当各种前所未见的神奇装备一一现世,最终又会引起一场什么样的风波?这由一个老头引发的血案,凭借各种前所未见的神奇装备,又能否平息下来?
  • 晋中精神

    晋中精神

    本书以2012年在晋中地区开展的“晋中精神”大讨论为背景,全面详细的记录了社会各界对“晋中精神的”的概括精华:明礼诚信、开放包容、艰苦奋斗、唯实唯先。全书体现了晋中人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明天的美好期待。
  • 腹黑王爷妃踩不可

    腹黑王爷妃踩不可

    一觉醒来,穿成丑女。王爷不爱,小妾鄙视。装嫩扮傻有一套,卖个金碗聚聚财,找个机会闯江湖,带着彪二戏耍爷。索性讨个帅哥一起私奔,那感觉才叫一个爽。半路客栈被要挟,女扮男装重回府,遭到色女来揩油,左拉又拽不服你。后来种种,皆为缘来缘往。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天绝琴师:贪财王妃要爬墙

    天绝琴师:贪财王妃要爬墙

    ''娘子,你要打为夫吗?瞧这可怜兮兮的语气,瞧这哀怨的小眼神''没...没有啊!没错!绝对没有!我绝对没有想把你打晕再逃走的''真的吗”又是幽怨的小眼神比珍珠还真自古至今,简研殷的伟大抱负就是:敛尽天下钱财,看尽天下美男!可自从穿越后碰上这么个闷骚,她整个人都不好了!你说,这妖孽长得这么漂亮也就算了,可他为毛还这么有钱!有钱她就不计较了,你特么的这么厉害又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