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87900000001

第1章 四书五经与ABCD(1)

家世述——父亲梁巨川殉清自杀——中西小学堂——八国联军进北京记忆点滴——启蒙学堂与《启蒙画报》——彭翼仲与《京话日报》、《中华报》——考进顺天中学堂

问:听说梁先生的父亲梁巨川先生在辛亥革命后抱定以身殉清的宗旨,自杀而死,当时在社会上引起反响。您能不能谈谈这件事的始末?

答:我父亲名济,字巨川,应顺天乡试中举人,始在清王朝任内阁中书,后任内阁侍读。这里我想先扼要讲一讲我的家世,然后说说我父亲的为人和家教,最后再谈他殉清自杀的始末。我家祖先与元朝皇帝同宗室,姓“也先帖木耳”,蒙古族。元亡,末代皇帝顺帝偕皇室亲属逃回北方即现在的蒙古,而我们这一家没有走,留在河南汝阳,地属大梁(开封),故改汉姓梁。至第十九代梁由河南迁广西桂林居住。梁的儿子即我的曾祖父梁宝书,应乡试中举人后,又进京会试中进士,历任直隶、正定等地知县和遵化知州,此后全家便在北京住下,没有再回桂林。我的祖父梁承光在北京即顺天府应乡试中举人,后在山西离石县(当时叫永宁州)做官。我父亲走的也是这条路,只不过没有做地方官吏,而在内阁任职,官衔从七品做到四品,并不是什么大官。我的外祖父也是进士出身而做官的。祖母、母亲都能诗文。所以说我出身仕宦之家,也算是书香门第,是不错的。我父亲的自杀,是离不开我家几代在清王朝做官这个背景的。

说到种族血统,自元亡以后经过明清两代,历时五百余年,不但旁人早不晓得我们是蒙古族,即自家人如不是有家谱记载,也无从知道了。但几百年来与汉族通婚,不断融合两种不同的血统,自然是具有中间性的气质的。再说我家由中国北方而南方,又由南方而北方,我祖母、母亲系统亦如此,其后代亦难免兼有南北方人的两种素质和禀赋,亦赋有一种中间性的。我所分析的这种中间性,至少与父亲和我这两代人的气质、秉性是相关的。我父亲的自杀与这种秉性的形成也是有关的。

我父亲天资不高,但秉性笃实。他做学问没有过人的才思,做事情更不以才略见长。他心里相当精明,但很少见之于行事。他为别人最不可及之处,是意趣超俗,满腔热忱,一身侠骨,不肯随俗浮沉。因其并非天资高明的人,所以思想不超脱;因其秉性笃实而用心精细,所以遇事认真;因其具有豪情侠气,所以行为只是端正,而并不拘谨。他最看重事功,而不重视学问,古人所说“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不被其泽”的话,正好点出我父亲一副心肠。我最初的思想和做人,受父亲影响最大者,就在这里。

我有一个哥哥,两个妹妹,兄妹共四人,我排行第二。父亲对我们是宽大和慈祥的,尤其对我。儿时记忆,大哥挨父亲的打,仅有几次,被厉声训斥的事很少;而我则一次挨打的事也没有发生过。我小时候既呆笨,又执拗,应属“该打”之列,但父亲却对我绝少正言厉色的教训。父亲对我的教育,与其说是教训,毋宁说是提醒和暗示。我儿时完全没有感觉到来自严父的一种精神上的压力和威迫,他从未以端凝严肃的神气对待儿童或少年。

有这么一件印象极深的小事。大约在我八九岁时,我自己积蓄得一小串钱(用麻线贯串之铜钱),常挂在身边玩。有一天忽然不见,各处寻问,并向家人吵闹,终不可得。隔天父亲在庭前桃树枝上发现,心知是我自己遗忘。他不斥责,亦不喊我来看,却铺纸写了一段话,大意是说他有一小儿自己将钱挂在树上,却到处寻问,吵闹不休。如此糊涂,真不应该。写完后交与我看,亦不作声。我跑去一探即得,随后不禁自愧,追悔自己的举动。

这桩事很能说明父亲对我的管教方法。在我七八岁至十二三岁之间,我所受父亲的教诲,大体上有三个方面:一是听他讲戏。父亲平日喜欢看戏,常以戏中的故事、人物讲给儿女们听;孩子们也常随他去看戏,但大都似懂非懂。再是同他上街,购买日用品或办一些零碎事,借此练习经理事务,懂得社会人情。三是经常听他对我们生活和做人的告诫。例如关于清洁卫生及如何照料身体,如何尊长爱幼等事,他都极为耐心而细致地嘱告我们。到我十四岁以后,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见诸行事。父亲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不同意的,也只是让我知道他不同意而已,却从不加以干涉或制止。当我十七岁和十八九岁时,有些关系颇大而与他见解相左之事(如我加入京津同盟会,参加辛亥年革命党的活动),他仍不加干涉。就在父亲的这种不干涉之中,我自以为是,自以为非,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成就了我一生的自学,自进,自强。

我出生于光绪十九年即1893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其时,我父亲已经三十七岁。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震动了清王朝的若干有识之士,起而加紧进行维新变法。我父亲是支持维新变法的,他当时草拟的奏折,表明他主张维新,进行改良。不同于康、梁的,是他主张从教化百姓入手,由官到民,一步步进行。其大前提当然是维护清王朝统治的。他的这种维新改良的主张,反映在对儿女的教育上,便是舍弃传统的四书五经,学做八股文之类,而让我们去学ABCD,读一些传播近代新知识的书。康、梁变法失败之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以致我本人在辛亥革命前夕也放弃宪政主张,投身革命,加入了京津同盟会。

面对清王朝的覆灭,父亲是无可奈何的。他在家中曾规劝我不要参加那些激烈的革命行动,但仅仅是规劝,而并不禁止。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登台表演,北洋军阀的各类人物像走马灯似的,我父亲均不以为然。民国六年(1917年)张勋率辫子兵进京复辟,我父亲曾不具名地给张勋写信,希望他成功后实行“虚君共和”的主张。张勋是打着“忠君”旗号的,当时北京城里清王朝的大小臣民一时都从失望中振作起来。我父亲原以为张勋敢这样做,是将身家性命置之度外的。没想到事败后张勋即惶惶然躲进荷兰使馆,以保全自己的性命。我父亲对这类举动历来深恶,自此,他常流露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要以身殉道,感召后人的意向。家人只当牢骚话听听而已,谁也没有在意。

民国七年(1918年)旧历十月十日是我父亲六十寿辰,家人早半个多月就张罗着给他做寿。他在这期间,于9月21日悄悄写下《敬告世人书》,而后又写下遗书多封,家人均不知道。当时我们家居崇文门外花市,父亲为写这些遗文,避免家人觉察,住到儿女亲家彭翼仲先生家中。彭是我父亲的挚友,其时在北京主办《京话日报》,家住北京西城积水潭畔。我父亲在六十寿辰前三天的凌晨,一人出门,在积水潭投水而死。

问:当时社会上有何反响?

答:第二天《京话日报》首先刊登我父亲自杀的消息,并全文发表《敬告世人书》等遗文,随后各报纷纷转载,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对我父亲之死,大致有两类意见:一是赞扬,当时有副对联,上联是“忠于清所以忠于世”,下联是“惜吾道不敢惜吾身”,就代表了这种看法;一是批判,认为既是殉清,当然是逆潮流而动,很不足道。《新青年》杂志曾专门就我父亲之死展开讨论,陈独秀、陶孟和、李大钊、胡适等都写过文章,均持批判的态度。但亦间杂有一种看法,认为殉清不足取,但以身殉道的精神,不应全盘否定,意即“道”可以不同,献身都是共同的。

问:您自己持何种看法?

答:我也曾写了文章。我当时的想法和看法是复杂的。作为父子,他突然以这种方式死去,我首先是痛苦不已。对清王朝的灭亡和革命党的胜利,我同父亲的态度并不一致,但彼此一直相安无事。再说,我父亲主张维新,对新学持开明的态度,且为人忠厚笃实,包括他以身殉道的意念和决心,我心里也是敬佩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我赞同父亲所坚信不移并为之献出生命的那个“道”。

问:梁先生,您小时候除了家教之外,都进过一些什么学校?

答:我六岁在家开蒙读书,请了一位姓孟的先生,从《三字经》、《百家姓》入手。还未念到四书五经,赶上光绪帝变法维新,停科举,废八股,都是父亲极力赞成的。这一年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早在光绪十年四月初六,我父亲就在日记《论读书次第缓急》中写道:“……却有一种为清流所鄙,正人所斥,洋务西学新出的名书,断不可以不看。盖天下无久而不变之局,我只求实事,不能避人讥讪也。”根据父亲的一贯主张,又宣告废止了科举八股,便让我读完《三字经》之类的启蒙课本之后,不再读四书五经了,其时又没有学校可上,便找到一本四字一句、朗朗上口的《地球韵言》的书。记不清是哪里出版的了,总之是什么欧罗巴、亚细亚、英吉利、法兰西……全书押韵,小学生念起来铿锵有声,便于记忆,这恐怕是我国最早的一本世界政治兼地理的儿童教科书了。父亲的这一做法,是当时北京同类家庭中所做不到的。

次年,我七岁。北京有了第一个“洋学堂”,即新派人物福建人陈创办的“中西小学堂”。父亲便立即把我送了进去。陈把自己住宅的前院辟为教室,收了二三十名学生,地点在宣武门棉花胡同。所谓“中西小学堂”,“中”是指读中文,“西”是指读英文ABCD。这在当时,读的人觉得新鲜,连左右邻舍的平民百姓也对这些小学生另眼相看,十分稀奇。我在这所学校读了一年多,很有味道,可惜闹义和团,八国联军进了城,学校被迫关门,我也因此休学。

问:八国联军进北京,距今已有八十六年了,能亲自耳闻目睹这一历史事件者如今已为数极少。梁先生对这一重大事件尚能记忆否?

同类推荐
  • 暴虐之君:商纣

    暴虐之君:商纣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暴虐之君:商纣》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暴虐之君商纣的一生。
  • 告诉你一个爱迪生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爱迪生的故事

    本书从爱迪生儿时的生活写起,一直追溯到他所创造出来的伟大发明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再现了爱迪生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发明大王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学习他那种对理想坚持不懈、对困难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
  • 颜元、李塨评传

    颜元、李塨评传

    本书对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的颜李学派代表——颜元、李塨的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较为深入的剖析。作为启蒙学者的颜元,在对宋明理学的全面清算与批判基础上,构筑了“以事功为首”的功利论为宗旨的思想体系。这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功利论的高峰,并对后世尤其是近代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李塨作为颜元的学生,对颜学的发扬与光大作出了巨大贡献。本书在颜元对“孔颜乐处”的希求以及颜李二人浓郁的圣人崇拜观念等以往学术界很少涉及的内容方面,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 梁朝伟相信:凡事心中有数

    梁朝伟相信:凡事心中有数

    别因为这个男人出众的外表和演技,而认为他就是“吃亏”的那一个,你压根就不了解他,甚至都不一定清楚事件的真相。娶刘嘉玲,无论绯闻多么逼真都开口表示始终相信刘嘉玲,为人低调却纵容妻子高调玩乐,这些都是他自己的事。你管不着,真的管不着。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张良(名人传记丛书)

    张良(名人传记丛书)

    担负着光复故国的梦想奔走四方,满怀大义,博浪沙刺杀秦王,洞悉局势,鸿门宴上扭转乾坤,运筹帷幄,楚汉相争决胜于千里之外,在建立汉朝之后明哲保身而急流勇退。书中客观生动地讲述了张良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展现出的卓越才能,以及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淡薄处世的一生,他的高尚节操为青少年读者立下了一个典型的榜样。
热门推荐
  •  美容秘方

    美容秘方

    光盘,广西第四、六、七届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理事。获广西、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以上30余次。创作及出版长篇小说6部,在花城、上海文学、作家、钟山、北京文学等中国核心刊物发表作品若干,迄今共发表各类作品150余万字。
  • 绝世修罗诀

    绝世修罗诀

    【绝世修罗诀】闪亮登场、让我们一起崛起修罗风云、、
  • 小农民种天记

    小农民种天记

    他是纯洁的农村少年,为了生活,他卖起了胸罩,为了承诺,他为天下美女检查身体,于是,他走上了一条被美女们征服之路,经历太多,他开始思考人生,良久,终于顿悟,作为农民,他存在的价值就是:“播种。”
  • 鬼瞳惊魂

    鬼瞳惊魂

    一封意外的来信,写信者居然是一个生死不知五年的女孩。他为了心中好奇,她为了好友的幸福,两人踏上了一场夺命旅行。这场旅行的背后,究竟还隐藏了些什么?
  • 无敌巫医王

    无敌巫医王

    乡村小子无意之中得到邪巫传承,获得透视、招魂、诅咒、驱邪等异能,开始鉴宝致富治的彪悍人生。
  • 重生之抗日军阀

    重生之抗日军阀

    假如你回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呢,如何为你的到来做出一番作为呢?就来看看重生之抗日军阀吧!
  • 爆笑都市:皇帝养成计划

    爆笑都市:皇帝养成计划

    皇帝乱入现代,让人彻底崩溃。一统六国的秦始皇来了。小腹黑正太李世民到了。四爷雍正姗姗来迟,身后还跟着挺胸抬头的八阿哥。史上最荒唐的皇帝乱入,这可忙坏了一直很宅的柳莫妍。
  • 再见已胜初见

    再见已胜初见

    因为遇见,所以相识;因为相知,所以相爱。我们有时候太过小心翼翼,不敢轻易表露心意。青春太过匆匆,等待时光早已流逝,很多人却任然站在原地,来不及反应。当我们过了太久走了很远,我才发现原来爱,是在平常的生活的慢慢生成的,无声无息,所有人都没来得及发现。于是,当我转过头来回眸的一瞬间:原来我们早就爱的入心入骨。不忍时光它无情,带着我们走向未来,却无法回到过去。那时候的我们,早已各散东西,也永远不会互相忘记。只是在每个深夜突然醒来,然后想起你,想起匆匆那年我们匆匆一场美丽的初相见。或许再见,已胜初见。。。。。。
  • 注定的青春

    注定的青春

    很多人说往事不堪回首,因为很多人的青春是虚度过来的。很多人后悔青春如果不虚度不会成为现在一事无成的自己。可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会虚度自己的青春,这也许是种注定的命运。我们的家庭关系,我们的童年,我们的性格,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经历等等都可能注定我们的命运,注定我们青春的命运,注定我们是否在充实自己的青春还是虚度我们的青春。我们不需要逃避我们的青春过的多么悲惨,甚至逃避我们以前不堪的往事。我们不需要后悔我们虚度了自己的青春,使得现在的我们一世无成。我们更不需要羡慕别人的青春过的多么美好,即使是过的比你好一千,一万倍。因为每个人的青春都将被无知、无力、无为所注定着.....
  • 首席大神

    首席大神

    他的身世,是一个惊天的秘密!他拥有无比优越的禀赋,少年时却笨得像一头猪。多少绝代女子为他而生,多少盖世英雄因他而死!因为他的到来,天地变色,诸神恐慌!人间演绎着一个又一个凄美的故事,说不尽的悲欢离合,道不完的爱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