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2200000027

第27章 “阿拉”是谁(1)

【谁是城市的主人】

上海是一座从苦涩海水中生长出来的城市。两千多年前,上海的大部分地区还是汪洋一片,宋元时代才形成了与当下一致的海岸线。上海得名于一条叫“上海浦”的河流,它是吴淞江下游南岸的一条支流。

上海从一个海滨渔村逐渐发展成乡镇,又由镇发展为县,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春秋时期,上海地区先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又归楚国治理,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的封地。因此上海除了“沪”的简称外,也经常被简称“申”,老上海著名的报纸《申报》之名即由此而来。

北宋年间,为适应海外贸易的需要,上海开始设有官方机构,是为上海镇。依托临海港口优势,上海的辖域范围也和陆地一样,不断扩大延伸,初为浦名、镇名,继为县名,最后成为市名。1292年,元朝政府正式把上海镇从华亭县(松江)划出,批准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县级行政区,人口约10万,归江南道松江府管辖。

或许是在海水中煎熬与浸泡的经历,注定了这块土地的顽强生机和远大前程。经过百年发展,上海县域所在的松江府辖境成为为全国最大的棉纺中心,上缴国家税收之多,使之与苏州府并称“苏松税赋半天下”。上海县以港兴商、以商兴市,鱼盐、蚕丝、稻米、棉纺等行业兴盛,从“区区草县”一跃成为“东南壮县”。

作为县治,上海却在200多年间没有构筑城墙,这种情况到了明朝嘉靖年,因沿海倭寇肆意骚扰发生改变。1553年,为防御倭寇侵袭,上海仅用了2个月时间造起了一座围9里、高24丈的环城墙。有此屏障,倭寇的袭扰再没得逞。此后,上海再度热闹起来,清道光年间,上海县内行号、店铺林立,“城东南隅,人烟稠密,几于无隙地”。各地商贾、南北货物在这里集散,一时黄浦江上樯帆往来,十分热闹。因其经济繁荣,素有“小苏州”之名——那时的上海人以说苏州话为荣耀。

上海人口的增长不是靠人口的自然增长和辖区的扩大,而是大量外来人口迁移所致。当历史的指针走到1843年之前,上海县包括城区人口在内,约有52万余人。但这个数字在开埠后很快变化,到20世纪初突破了100万,1930年为314万,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上海市人口达到546万。一百年的时间,人口增长了近10倍。这不仅在中国城市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城市人口史上亦属罕见。

在这546万人中,非本地籍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5%,即意味着“本地人”是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其余400余万人都是移民或移民后裔。这些移民来源极广,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根据1950年初的统计,上海来自邻近的江苏、浙江两省的移民均超过百万,占据绝对优势;其次是安徽、山东、广东,各超过10万;超过1万的有湖北、湖南、福建、江西、河南和河北。外国移民则来自英、美、法、德、日、俄等国家,从开埠时仅有的26人,到1942年总数达15万之多,分属56个国家。这几项纪录,在中国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

“上海”从诞生起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地域概念,上海的人文地理成为解读上海这座城市的密码钥匙,同时也是上海城市进化过程中永不褪去的底色。1952年,美国的历史地理学家罗兹·墨菲写《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时,朝鲜战争还没结束。他在该书末尾写道,“大城市不会偶然地出现”,“一旦和平在东亚恢复,上海的经济领导地位在地理上的因素,将会使上海在未来的岁月里繁荣兴盛”。

如果说,地理因素是罗兹·墨菲认为的上海崛起的最重要的先天条件;那么,英国殖民者通商上海,是否也是对其地理优势的发现呢?上海县城原来的面积只有2平方公里,1843年开埠前,与县城内外商贸繁荣相反的是,位于县城北面黄浦江畔的那块地方,仍然是乡村景象,一片农田上零星分布着几个村落,芦草丛生,寂寞异常。

19世纪初的上海县城图上海的成长,与江、海之上的贸易开辟和港口发展密不可分。在中国版图上,只有广州、天津可以与上海相媲美,它们都面朝大海,又分别处于珠江、黄河、长江入海口周围。毋庸置疑,上海的城市地理优势更为明显,长江流域和长江三角洲,是近千年来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文化水准最高的地区,成为上海独特的现代性的起点。

依靠长江流域广阔的腹地市场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上海开埠后便进入了梦幻般的发展,口岸贸易的繁盛,刺激了商业的兴旺。1846年,上海港仅生丝一项,出口量就已占全国的81%。时人称:“盖上海一埠,就中国对外贸易言之,其地位之重要无异心房,其他各埠则与血管相等。”因此,不到二十年时间,上海就取代广州,一跃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第一大港,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当上海成为冒险家的乐园时,它是一个打开的、无法定义的城市。那时的上海人,虽然也有阶层之分、贵贱之别,却没有户籍概念。但上海人眼中真正意义上的“本地人”,是指在1843年开埠前就已定居在上海老城厢内的原住民。金山、宝山、奉贤、嘉定、松江、青浦、浦东等,因1958年的行政划分调整才拥有上海户籍的郊县人,都被称为“郊区人”或是“乡下人”。

其实,所谓上海本地“土著”,也并非世代生息于此,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原及其他地区。历史中,每当发生战乱或者饥荒,便会发生群体性的人口迁徙。上海就是一个由人口迁徙定居形成的城市。最典型的是,北宋末年发生“靖康之难”,宋室南渡,躲避战乱的北方民众也成群结队跟随而来。

其后,宋元交战时期,又是一个外来人口移居上海的集中阶段。由于僻处海陬,一些苦于战祸的百姓牵家带口避居上海。上海城内的潘姓,就是那时从常州逃难至此,成为当地望族。中国人的姓氏是探析移民脉络的重要线索,翻阅上海地方志,可以找到大量村落、市镇竟是由一支族姓或以其为核心姓氏聚集而成,如金山县枫泾的“孟家堰”,据传是孟子后代的移居处;青浦县北有一个地名叫“孔宅”,是孔氏后裔子孙落根于此;另外嘉定的马陆镇、叶谢镇,浦西的徐家汇等,都因一姓聚族得名。

说起徐家汇,很多人都会想到中国的达·芬奇——徐光启。这位“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上海人”,其实也不是“土著人”,其先祖在北宋从中州南迁,自姑苏徙居上海。徐家汇也不是徐光启的出生地,只是他葬在那里而已,他真正的出生地是在上海老城厢的乔家路。

徐光启出生时家境贫困,19岁中秀才,42岁终于中了进士,漫长的科举之路走了二十三年之久。1600年春天,徐光启来到南京天主堂,结识了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利玛窦带来的三棱镜、自鸣钟、日晷仪等科技产品,让徐光启深深折服。两人相见恨晚,东西方之间展开了一场平等的“知识大交易”。三年后,徐光启再一次来到南京,以明朝举人之身接受“洗礼”,成为天主教徒。

沪上学者余秋雨认为,“上海文明的肇始者,是明代进士徐光启……”。考徐光启一生所成就之重要事功,计有五项:其一,提倡农学引进推广番薯;其二,编纂《农政全书》;其三,与利玛窦合作译《几何原本》;其四,组织编纂《崇祯历书》;其五,练兵造炮引进新式炮兵。

在徐光启的时代,中国的经济学量占全世界的296%,欧洲14国的经济学量占196%。此时,愿意以开放的胸怀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文化,远不是今天因“与国际接轨”而被多方鼓励的事情,也不是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迫“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制夷战术结果。作为朝廷的文渊阁大学士,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徐光启的开放精神在当时实属可贵,可谓是中国真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晚清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口号,其实可以追溯到徐光启。信奉天主教只是他个人的“修身”,他没有打算用基督教义来取代或影响中国的传统政治理念;翻译《几何原本》、引进新式火炮技术,也是提供技术层面的工具,发挥其“用”。

徐光启是在1633年去世的,在整整两百年后,1832年,一艘叫“阿美士德”号的英国鸦片走私船到达上海,逗留了18天,由此改变了一座城市、一个帝国。在这之后十年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迫使上海开埠。

徐光启的第十六代子孙是个军人,他有一个外孙女叫倪桂珍,她便是名震中国现代史的“宋氏三姐妹”——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的母亲。1927年12月,她的儿子宋子文,将一套位于徐汇区天平社区的花园洋房作为新婚礼物,送给了蒋介石和妹妹宋美龄,蒋宋二人称它为“爱庐”。宋美龄在上海期间,常将母亲倪桂珍接来这里同住。每当此时,法租界巡捕房便十分紧张,派出各类警卫在洋房周围“散步”。

一家之物融入了一国的历史。那些老上海的房子,见证并记录着时代的风云,以及大人物的爱恨情仇。说到底,这都是从上海出发的传奇,以此而言,天平社区或可作为一枚历史标本,从它身上,窥一斑而见全豹。

1843年11月7日,上海正式开埠,开始了它充满苦难和屈辱、雄心和梦想的历史。

从上海的城市历史来看,现代上海人这一概念的存在时间仅百年左右。上海人也没有标志性的社会烙印,彼此间交流通常讲上海话,当然尽管都属于江南吴语的一种,但彼时的上海话与现在的上海话还是有很大区别。

就像城市一样,上海话也许是近百年来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方言。明清之际,上海只是东南沿海一处中等规模的县城,那时的上海话与苏州话非常相近。他们自我介绍不是说“阿拉”是上海人,而是“我伲”是上海人。

《南京条约》签署后,从上海开埠至1949年的一百多年间,上海一共经历了三次规模较大的移民浪潮,而每一次都是因为战争。

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咸丰三年(1853年),从广西金田起兵的洪秀全,领着太平军从桂林打到湖南长沙,直逼武汉,然后沿着长江往下游进攻,最后打进南京,一直到1864年太平天国倾覆。太平军和清军交战所在的江浙皖一带,使整个江南富庶之地,顷刻间数百年精华变成废墟,上海租界成为了唯一的“安全区域”。“巨大的避难所”在涌入的难民推动下,成为一座“规模巨大的新城市”,上海由此进入了一个疯狂的投机时代。这是上海建城以来,人口第一次在短时期内急剧增加。据统计,从1855—1865年,上海人口十年净增90万,比原来多了一倍多。

第二次大规模的外地移民进入,发生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经历了一场悲壮的大迁徙。既没有政府号召,也没有人出钱,大批民众自发地经过无数磨难去找活路。于是,大量无家可归的人涌进只有10平方英里的租界,租界内原来不到200万的人口一下子猛增到400万,上海成为当时仅次于柏林、伦敦、莫斯科、纽约、巴黎和东京的世界第七大城市。

1945年,抗战胜利,一些居民返还故里,上海人口外流减少。但紧接着1946—1949年的解放战争,让上海出现第三次外地人口的大规模移居。这次,上海增加了208万人口,从330余万人增至540余万人,不断稀释和改变着上海人的整体印记。

以上三次移民潮,与几百年前那种以宗族为单位的集团性移民相比,多属零散型、自发的、非组织性移民。这种现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依然盛行。上海的城市大门也没有紧闭,各色人等进进出出的双向流动仍颇为频繁,人口一度增长到700多万。为防止大量农村人口因贫困流入城市,1953年4月,国务院发出了《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首次提出了“盲流”的概念。

1958年1月,中国颁布了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全国的户口登记制度。户口,从此成为烙在每个中国人身上最深的计划经济体制印痕。在这一年,户口开始与粮票等票证绑在一起。从此,上海严格控制人口迁入。

在特殊年代,公民的迁居自由被禁止。别说是高鼻蓝眼的洋人,就是中国其他地方的人,想进入上海也不是易事。外地的亲戚来上海,如果要住招待所必须有介绍信,即便在家里暂住,也要办个临时户口,把地方粮票换成全国粮票。户籍管理制度的实行,对于催发上海人的上海意识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上海人而言,依附在户口本上的不仅仅是城市优越感,更令外地人艳羡的是上海人身份带来的政策倾斜和福利待遇。所以就有了“阿拉”是上海人与“侬”是乡下人的区别,这种姿态背后隐藏着极为微妙的普遍心态。

原本是一个单纯的人口管理制度,却在发展过程中变异、倒退,最终成经济社会进步的桎梏。随着城市人口流动的停滞,中国曾经最具活力的城市就这样凝固下来了。在美国人罗兹·墨菲眼里,“过去曾受国共两党人士同声斥责的外国统治下的上海,如今已成为历史上的陈迹”。这个变动同时重塑了上海与上海市民。

由于上海居民的构成在变化,人们日常交际的语言也在不断地变化。上海话不断地吸收着各地方言甚至外语中词汇,显示了和城市一样的强大生命力。由于是华洋共居、五方杂处的移民城市,此前的上海话不纯粹,大家都是苏州人讲苏州人的上海话,宁波人讲宁波人的上海话,扬州人讲扬州人的上海话,浦东人讲浦东人的上海话,再夹杂洋泾浜式的英语,可以说上海话也是一种大杂烩。直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第一人称还不是“阿拉”,在上海街头说“阿拉”者还是地道的宁波移民。

随着移民浪潮的结束,近代意义上的上海话逐渐定型、统一。“阿拉”这个宁波方言的第一人称代词,从中下层市民中兴起,继而成了上海话的代表性发音。尤其是电台广播的上海话节目和沪剧的演出,实际起到了规范上海话的作用,以至于许多非上海人唯一知道的上海话便是“阿拉”。

“阿拉是上海人!”忽然变成了一个城市群体集体印记,成为上海人自我认同、区别上海人与外地人的重要工具。而这种“被规范”的上海话甚至演变成某种无形的压力,著名学者易中天曾在《读城记》里举例说,祖籍宁波的上海人余秋雨,曾因不会说上海话而感到窘迫。

同类推荐
  • 宋朝原来是这样

    宋朝原来是这样

    《宋朝原来是这样》以纵横捭阖的笔法,书写了宋朝三百年波澜壮阔而又充满矛盾与纠结的历史。有对宋朝高度文明的政治、文化生态的褒扬,也有对其军事、外交败笔的解读、抨击,更有对大宋民富国弱的历史吊诡的深思。
  • 灭清伐洋

    灭清伐洋

    如果祖国遭受到侵犯,热血男儿当自强。喝干这碗家乡的酒,壮士不去不复返。一方是土匪气十足的土鳖团长,一方是通今博古的精英团长,两名性格迥异的男人,离开了那个属于自己的年代,来到了相对陌生的清王朝末期。武人以乱定天下,清末七王之乱拉开序幕......土鳖团长赵龙语录:要什么民主?要民主还要老子这个团长干啥?求收藏,求推荐,各种求。——————
  • 铮铮铁骨见真情

    铮铮铁骨见真情

    古往今来,人生不经历风雨,百炼也难成一块好钢。当大家面对现实,生活与爱情,利益与冲突,矛盾与原则,做人难,做一个铁骨铮铮的军人是难上加难!
  • 汉朝这些人③(刘彻卷)

    汉朝这些人③(刘彻卷)

    历史应该是活的,历史应该是精彩的。读史这么多年,深知那些学究性的史料多么让人倒胃口,那些“专业”的术语和故作高深的文字将大多数人挡在历史的门外,与这些精彩的人物和事件无缘,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遗憾和撰史者的悲哀!历史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鲜活记忆,我们要将历史上的功过是非铭记在心,我们不该忘记历史,不该忘记那些为我们今天生活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墨香满楼,开创现代历史的先河,写历史、写人物、写人心。
  • 首席国士

    首席国士

    青年相声演员因意外穿越到了封建时代,开讲评书唱小曲,包装明星搞娱乐,美人娇笑杨柳岸,狼烟风举大江东。什么?跟哥斗诗词、比智商、拼银子、抢女人?哈,天下英雄谁敌手,且看咱首席大国士手段如何!
热门推荐
  • The Iron Puddler

    The Iron Puddl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浴血杀神

    浴血杀神

    当整个世界都背叛了你的时候,你会选择怎么做?……从一出生便背负着光复门楣使命的林修,从小便被自己那固执的爷爷以最严格的要求修炼武学。没有童年的他比一般同龄人早熟太多,十二岁便同村民上山捕猎,为了光复落魄的家族,他默默努力着。一次意外让他得到了一枚戒指,从此他走上了一条谁也无法想象的道路……——————武道等级:人境(感应、凝气、外放、化实)、地境(元丹、明心、元神)、天境(???)杀道等级:感应、凝气、外慑、化实、杀生丸、杀伐心、杀戮魂、???
  • 我的妖孽女友

    我的妖孽女友

    猎人王神秘失踪,豪门孽种浪荡街头,苦情女孩儿空守着一去不回的惊艳岁月,这是一个少年追逐梦想和漂亮妹子的传说,这是一个贱男被妖孽女撵着打天下的故事。【校园风,文艺范,三观正,热血向】【原作者名:左司,完本作品:《重生之大赢家》】【书友群:161825070】
  • 皇族公主ORZ

    皇族公主ORZ

    一句“回国放松”,她们被诓回了中国,去圣洛斯帝学院报到。既然如此,那她们一定要放松地把学院搞得鸡飞狗跳。他们是圣洛斯帝的佼佼者,备受尊敬的“四殿下”。她们与他们,水火不容,可是那阴险的校长貌似和她们爱搞怪的爷爷联合了,想尽办法把她们和他们配成一对?OMG,好戏连番上场咯!
  • 诡舌神探

    诡舌神探

    舌,本能品尽天下美食,然而我的舌头在受伤之后,却能品出天下奇案!诡舌品血,能与死者感同身受,预知死者临死前三分钟所见所闻。诡舌接吻,能预知对方心事,能看破对方动向,虏获对方珍贵芳心。一路冒险,侦破各种诡异悬案,看似鬼神作乱,背后都隐藏着惊人的真相……舌……就是我的无敌宝贝。
  • 总裁之老婆别跑

    总裁之老婆别跑

    一向生活无忧的陆珠珠,突如其来的一场变故:空降奇葩上司蒲长军,千方百计找茬、刁难,让陆珠珠的工作波澜起伏;偶遇优质男青年王询,一见倾心再见倾城,不顾一切困难,只为再续前缘;极品恶少司徒浩南从中作梗,感情一波三折;闺蜜“于小贱”一心出人头地,攀附权贵,暗自背叛……陆珠珠怎样逆袭上司,收获爱情,唤醒友情…
  • 羽血谋天

    羽血谋天

    林凡死了!这个消息一传道乾州,整个乾州都沸腾了!10岁突破武者范畴,16岁突破炼体境到达凝灵境的林凡竟然死了!除了知情的人,无论与林凡有缘还是有怨,都是深深的吃惊!而林家,因为林凡的死却是疯狂的报复项家,乾州的氛围也突然冷了几分。一个长得和林凡一模一样的少年站在埋骨岭边,眼眸清冷。复仇,他的心中只有这两个字。
  • 恐惧轮回

    恐惧轮回

    当张天点开手机中“恐惧轮回”这个APP时,他进入了一个诡异的世界里....这里,是魔鬼的家园,是地狱的屠宰场!欢迎你来到无尽恐惧的轮回世界,让我们一起享受这挣扎在死亡线上,没有道德束缚的快感吧!求点击!求收藏!求票票!(书友群:384161967)
  • 逆天狂妃:废柴七小姐

    逆天狂妃:废柴七小姐

    她,一身傲骨,绝世杀手,却爱上了一个男子一夕间,那个口口声声说爱她男人,却和别的女人抱在一起。而她就像一个笑话,被别人玩弄了感情都不知道。她恨他,却杀不了他,因为她爱他。后来,她却被他杀掉。从而穿越到了瀚海大陆。成为了一个废柴,她发誓再也不要和前世那样被人玩弄,她要成为强者。废柴这个词从来不属于她!
  • 马云创业语录

    马云创业语录

    毋庸置疑,对于正在创业和梦想创业的人来说,今天的马云已经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创业“教父”:从最初的普通高校教师到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帝国”——阿里巴巴的缔造者。马云创业的成功已成了一个美丽的神话。的确,马云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的感悟和启迪。通过阅读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马云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在创业的道路上“查漏补缺”,从而获得创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