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2200000027

第27章 “阿拉”是谁(1)

【谁是城市的主人】

上海是一座从苦涩海水中生长出来的城市。两千多年前,上海的大部分地区还是汪洋一片,宋元时代才形成了与当下一致的海岸线。上海得名于一条叫“上海浦”的河流,它是吴淞江下游南岸的一条支流。

上海从一个海滨渔村逐渐发展成乡镇,又由镇发展为县,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春秋时期,上海地区先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又归楚国治理,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的封地。因此上海除了“沪”的简称外,也经常被简称“申”,老上海著名的报纸《申报》之名即由此而来。

北宋年间,为适应海外贸易的需要,上海开始设有官方机构,是为上海镇。依托临海港口优势,上海的辖域范围也和陆地一样,不断扩大延伸,初为浦名、镇名,继为县名,最后成为市名。1292年,元朝政府正式把上海镇从华亭县(松江)划出,批准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县级行政区,人口约10万,归江南道松江府管辖。

或许是在海水中煎熬与浸泡的经历,注定了这块土地的顽强生机和远大前程。经过百年发展,上海县域所在的松江府辖境成为为全国最大的棉纺中心,上缴国家税收之多,使之与苏州府并称“苏松税赋半天下”。上海县以港兴商、以商兴市,鱼盐、蚕丝、稻米、棉纺等行业兴盛,从“区区草县”一跃成为“东南壮县”。

作为县治,上海却在200多年间没有构筑城墙,这种情况到了明朝嘉靖年,因沿海倭寇肆意骚扰发生改变。1553年,为防御倭寇侵袭,上海仅用了2个月时间造起了一座围9里、高24丈的环城墙。有此屏障,倭寇的袭扰再没得逞。此后,上海再度热闹起来,清道光年间,上海县内行号、店铺林立,“城东南隅,人烟稠密,几于无隙地”。各地商贾、南北货物在这里集散,一时黄浦江上樯帆往来,十分热闹。因其经济繁荣,素有“小苏州”之名——那时的上海人以说苏州话为荣耀。

上海人口的增长不是靠人口的自然增长和辖区的扩大,而是大量外来人口迁移所致。当历史的指针走到1843年之前,上海县包括城区人口在内,约有52万余人。但这个数字在开埠后很快变化,到20世纪初突破了100万,1930年为314万,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上海市人口达到546万。一百年的时间,人口增长了近10倍。这不仅在中国城市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城市人口史上亦属罕见。

在这546万人中,非本地籍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5%,即意味着“本地人”是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其余400余万人都是移民或移民后裔。这些移民来源极广,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根据1950年初的统计,上海来自邻近的江苏、浙江两省的移民均超过百万,占据绝对优势;其次是安徽、山东、广东,各超过10万;超过1万的有湖北、湖南、福建、江西、河南和河北。外国移民则来自英、美、法、德、日、俄等国家,从开埠时仅有的26人,到1942年总数达15万之多,分属56个国家。这几项纪录,在中国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

“上海”从诞生起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地域概念,上海的人文地理成为解读上海这座城市的密码钥匙,同时也是上海城市进化过程中永不褪去的底色。1952年,美国的历史地理学家罗兹·墨菲写《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时,朝鲜战争还没结束。他在该书末尾写道,“大城市不会偶然地出现”,“一旦和平在东亚恢复,上海的经济领导地位在地理上的因素,将会使上海在未来的岁月里繁荣兴盛”。

如果说,地理因素是罗兹·墨菲认为的上海崛起的最重要的先天条件;那么,英国殖民者通商上海,是否也是对其地理优势的发现呢?上海县城原来的面积只有2平方公里,1843年开埠前,与县城内外商贸繁荣相反的是,位于县城北面黄浦江畔的那块地方,仍然是乡村景象,一片农田上零星分布着几个村落,芦草丛生,寂寞异常。

19世纪初的上海县城图上海的成长,与江、海之上的贸易开辟和港口发展密不可分。在中国版图上,只有广州、天津可以与上海相媲美,它们都面朝大海,又分别处于珠江、黄河、长江入海口周围。毋庸置疑,上海的城市地理优势更为明显,长江流域和长江三角洲,是近千年来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文化水准最高的地区,成为上海独特的现代性的起点。

依靠长江流域广阔的腹地市场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上海开埠后便进入了梦幻般的发展,口岸贸易的繁盛,刺激了商业的兴旺。1846年,上海港仅生丝一项,出口量就已占全国的81%。时人称:“盖上海一埠,就中国对外贸易言之,其地位之重要无异心房,其他各埠则与血管相等。”因此,不到二十年时间,上海就取代广州,一跃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第一大港,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当上海成为冒险家的乐园时,它是一个打开的、无法定义的城市。那时的上海人,虽然也有阶层之分、贵贱之别,却没有户籍概念。但上海人眼中真正意义上的“本地人”,是指在1843年开埠前就已定居在上海老城厢内的原住民。金山、宝山、奉贤、嘉定、松江、青浦、浦东等,因1958年的行政划分调整才拥有上海户籍的郊县人,都被称为“郊区人”或是“乡下人”。

其实,所谓上海本地“土著”,也并非世代生息于此,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原及其他地区。历史中,每当发生战乱或者饥荒,便会发生群体性的人口迁徙。上海就是一个由人口迁徙定居形成的城市。最典型的是,北宋末年发生“靖康之难”,宋室南渡,躲避战乱的北方民众也成群结队跟随而来。

其后,宋元交战时期,又是一个外来人口移居上海的集中阶段。由于僻处海陬,一些苦于战祸的百姓牵家带口避居上海。上海城内的潘姓,就是那时从常州逃难至此,成为当地望族。中国人的姓氏是探析移民脉络的重要线索,翻阅上海地方志,可以找到大量村落、市镇竟是由一支族姓或以其为核心姓氏聚集而成,如金山县枫泾的“孟家堰”,据传是孟子后代的移居处;青浦县北有一个地名叫“孔宅”,是孔氏后裔子孙落根于此;另外嘉定的马陆镇、叶谢镇,浦西的徐家汇等,都因一姓聚族得名。

说起徐家汇,很多人都会想到中国的达·芬奇——徐光启。这位“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上海人”,其实也不是“土著人”,其先祖在北宋从中州南迁,自姑苏徙居上海。徐家汇也不是徐光启的出生地,只是他葬在那里而已,他真正的出生地是在上海老城厢的乔家路。

徐光启出生时家境贫困,19岁中秀才,42岁终于中了进士,漫长的科举之路走了二十三年之久。1600年春天,徐光启来到南京天主堂,结识了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利玛窦带来的三棱镜、自鸣钟、日晷仪等科技产品,让徐光启深深折服。两人相见恨晚,东西方之间展开了一场平等的“知识大交易”。三年后,徐光启再一次来到南京,以明朝举人之身接受“洗礼”,成为天主教徒。

沪上学者余秋雨认为,“上海文明的肇始者,是明代进士徐光启……”。考徐光启一生所成就之重要事功,计有五项:其一,提倡农学引进推广番薯;其二,编纂《农政全书》;其三,与利玛窦合作译《几何原本》;其四,组织编纂《崇祯历书》;其五,练兵造炮引进新式炮兵。

在徐光启的时代,中国的经济学量占全世界的296%,欧洲14国的经济学量占196%。此时,愿意以开放的胸怀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文化,远不是今天因“与国际接轨”而被多方鼓励的事情,也不是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迫“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制夷战术结果。作为朝廷的文渊阁大学士,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徐光启的开放精神在当时实属可贵,可谓是中国真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晚清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口号,其实可以追溯到徐光启。信奉天主教只是他个人的“修身”,他没有打算用基督教义来取代或影响中国的传统政治理念;翻译《几何原本》、引进新式火炮技术,也是提供技术层面的工具,发挥其“用”。

徐光启是在1633年去世的,在整整两百年后,1832年,一艘叫“阿美士德”号的英国鸦片走私船到达上海,逗留了18天,由此改变了一座城市、一个帝国。在这之后十年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迫使上海开埠。

徐光启的第十六代子孙是个军人,他有一个外孙女叫倪桂珍,她便是名震中国现代史的“宋氏三姐妹”——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的母亲。1927年12月,她的儿子宋子文,将一套位于徐汇区天平社区的花园洋房作为新婚礼物,送给了蒋介石和妹妹宋美龄,蒋宋二人称它为“爱庐”。宋美龄在上海期间,常将母亲倪桂珍接来这里同住。每当此时,法租界巡捕房便十分紧张,派出各类警卫在洋房周围“散步”。

一家之物融入了一国的历史。那些老上海的房子,见证并记录着时代的风云,以及大人物的爱恨情仇。说到底,这都是从上海出发的传奇,以此而言,天平社区或可作为一枚历史标本,从它身上,窥一斑而见全豹。

1843年11月7日,上海正式开埠,开始了它充满苦难和屈辱、雄心和梦想的历史。

从上海的城市历史来看,现代上海人这一概念的存在时间仅百年左右。上海人也没有标志性的社会烙印,彼此间交流通常讲上海话,当然尽管都属于江南吴语的一种,但彼时的上海话与现在的上海话还是有很大区别。

就像城市一样,上海话也许是近百年来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方言。明清之际,上海只是东南沿海一处中等规模的县城,那时的上海话与苏州话非常相近。他们自我介绍不是说“阿拉”是上海人,而是“我伲”是上海人。

《南京条约》签署后,从上海开埠至1949年的一百多年间,上海一共经历了三次规模较大的移民浪潮,而每一次都是因为战争。

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咸丰三年(1853年),从广西金田起兵的洪秀全,领着太平军从桂林打到湖南长沙,直逼武汉,然后沿着长江往下游进攻,最后打进南京,一直到1864年太平天国倾覆。太平军和清军交战所在的江浙皖一带,使整个江南富庶之地,顷刻间数百年精华变成废墟,上海租界成为了唯一的“安全区域”。“巨大的避难所”在涌入的难民推动下,成为一座“规模巨大的新城市”,上海由此进入了一个疯狂的投机时代。这是上海建城以来,人口第一次在短时期内急剧增加。据统计,从1855—1865年,上海人口十年净增90万,比原来多了一倍多。

第二次大规模的外地移民进入,发生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经历了一场悲壮的大迁徙。既没有政府号召,也没有人出钱,大批民众自发地经过无数磨难去找活路。于是,大量无家可归的人涌进只有10平方英里的租界,租界内原来不到200万的人口一下子猛增到400万,上海成为当时仅次于柏林、伦敦、莫斯科、纽约、巴黎和东京的世界第七大城市。

1945年,抗战胜利,一些居民返还故里,上海人口外流减少。但紧接着1946—1949年的解放战争,让上海出现第三次外地人口的大规模移居。这次,上海增加了208万人口,从330余万人增至540余万人,不断稀释和改变着上海人的整体印记。

以上三次移民潮,与几百年前那种以宗族为单位的集团性移民相比,多属零散型、自发的、非组织性移民。这种现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依然盛行。上海的城市大门也没有紧闭,各色人等进进出出的双向流动仍颇为频繁,人口一度增长到700多万。为防止大量农村人口因贫困流入城市,1953年4月,国务院发出了《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首次提出了“盲流”的概念。

1958年1月,中国颁布了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全国的户口登记制度。户口,从此成为烙在每个中国人身上最深的计划经济体制印痕。在这一年,户口开始与粮票等票证绑在一起。从此,上海严格控制人口迁入。

在特殊年代,公民的迁居自由被禁止。别说是高鼻蓝眼的洋人,就是中国其他地方的人,想进入上海也不是易事。外地的亲戚来上海,如果要住招待所必须有介绍信,即便在家里暂住,也要办个临时户口,把地方粮票换成全国粮票。户籍管理制度的实行,对于催发上海人的上海意识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上海人而言,依附在户口本上的不仅仅是城市优越感,更令外地人艳羡的是上海人身份带来的政策倾斜和福利待遇。所以就有了“阿拉”是上海人与“侬”是乡下人的区别,这种姿态背后隐藏着极为微妙的普遍心态。

原本是一个单纯的人口管理制度,却在发展过程中变异、倒退,最终成经济社会进步的桎梏。随着城市人口流动的停滞,中国曾经最具活力的城市就这样凝固下来了。在美国人罗兹·墨菲眼里,“过去曾受国共两党人士同声斥责的外国统治下的上海,如今已成为历史上的陈迹”。这个变动同时重塑了上海与上海市民。

由于上海居民的构成在变化,人们日常交际的语言也在不断地变化。上海话不断地吸收着各地方言甚至外语中词汇,显示了和城市一样的强大生命力。由于是华洋共居、五方杂处的移民城市,此前的上海话不纯粹,大家都是苏州人讲苏州人的上海话,宁波人讲宁波人的上海话,扬州人讲扬州人的上海话,浦东人讲浦东人的上海话,再夹杂洋泾浜式的英语,可以说上海话也是一种大杂烩。直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第一人称还不是“阿拉”,在上海街头说“阿拉”者还是地道的宁波移民。

随着移民浪潮的结束,近代意义上的上海话逐渐定型、统一。“阿拉”这个宁波方言的第一人称代词,从中下层市民中兴起,继而成了上海话的代表性发音。尤其是电台广播的上海话节目和沪剧的演出,实际起到了规范上海话的作用,以至于许多非上海人唯一知道的上海话便是“阿拉”。

“阿拉是上海人!”忽然变成了一个城市群体集体印记,成为上海人自我认同、区别上海人与外地人的重要工具。而这种“被规范”的上海话甚至演变成某种无形的压力,著名学者易中天曾在《读城记》里举例说,祖籍宁波的上海人余秋雨,曾因不会说上海话而感到窘迫。

同类推荐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小窗幽记)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小窗幽记)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假如这不是宋朝

    假如这不是宋朝

    所谓“假如”,是一种对于历史的假设。中国的古代史无比辉煌,在这期间,拥有着无数能够将辉煌延续到现在的机会,但却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本书讲述的即是历史给予宋朝的机会,以及错过这些机会的原因。一幅清明上河图,道尽了宋之繁华。大宋一朝,经济总量世界第一,运用白银战略成功将辽、女真、西夏、蒙古等玩弄于股掌之中;此时的西方,当十字军见识了阿拉伯文明才知道什么叫先进时,我们四大发明的成果早已广泛应用。如果宋朝能一直保持下去的话,或许真的能用白银主宰世界。
  • 天下之权力的游戏

    天下之权力的游戏

    有人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要夺取这“天下”!也有人为了守护“天下”而战!有人为了在这乱世保全家族,而罔顾“天下”苍生!也有人为了这“天下”人的生死存亡拼死战斗!有人为了尽快结束这场战乱,以暴制暴!也有人广收伤兵流民,屯田养民!故事从乱世前讲起,一直讲到天下统一。
  • 当代太监童年篇

    当代太监童年篇

    薛诗华的后人——准确地说是他的养子薛书章的后人薛朱雅三岁时在家门口晒太阳,迷迷糊糊之中他就成了“太监”。他的“小雀雀”被雷仁声后人雷忠风家的老母猪吃了。从此,薛朱雅成了不折不扣的当代“太监”。“太监”小时成了大家猎奇的对象,儿时他的生活曲折有趣。当他长大后,他心中产生了远大的理想,从此自强不息。他也萌发了爱情,他的爱情波诡云谲,充满艰辛。他会爱上谁?谁会喜欢他?他的爱情能否修成正果?请大家跟我来,听我慢慢地讲述这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纯属虚构。)
  • 明末之成王败寇

    明末之成王败寇

    求功要求百岁功。求利要求千秋利。求名要求万代名。明末苍凉大地,谁主沉浮。穿越的吴帆徽,以草根之身崛起。左擒苍,右牵黄,锦帽貂裘,万骑卷平岗。羽扇纶巾,谈笑朝廷,指点我江山。铁血柔情,纵横捭阖,掀起狂飙浪。看明末之苍凉大地,我主沉浮。
热门推荐
  • 禁忌魔法之精神法师

    禁忌魔法之精神法师

    天瀚大陆,魔法与斗气盛行的世界!弱肉强食,强者为尊!一名修炼了禁忌精神魔法的偏远山村少年,踏上这个恢宏浩瀚的魔幻世界……“传闻那神秘的精神法师,一袭妖冶紫袍,带着金色蝎子面具,冰冷目光透着对生命的漠视……没人见过他的真面目,有人说他冰冷的面具下,是一张俊俏绝伦的年轻脸庞;也有人说他是来自幽冥的丑陋恶魔,凶残嗜血,暴戾无常……听说最近光明教廷对那神秘精神法师的通缉悬赏又涨了!各方强者踊跃而起,都想将那嗜杀成性的精神法师缉杀归案!对了,说了这么多,不知孔羽你对最近这被闹得沸沸扬扬的精神法师有什么看法?”孔羽:“看法嘛,呃……嗜不嗜杀我不知道,但我觉得他一定是一个很帅的人……”
  • 王俊凯之遥不可及的梦

    王俊凯之遥不可及的梦

    偶然相遇,是错过还是白头偕老?遭人陷害,是相信还是失望?他们的结局又将怎样?敬请期待吧!
  • 大陆悠歌

    大陆悠歌

    狼人仰天长叫,数百个,他们在寒冷的冬天来临之时,出现在边境城的学冬关隘前面。他们狼叫着,手拿盾牌,碎锤举起,敲打着盾牌,声音盖过了整座关隘。而学冬关隘前面站着许多守卫,他们穿着黑色战甲,黑色绒毛外套披在身体。手上的长剑与身体一样长,盾牌背在身后。举起长剑立在半空中,亮丽的剑锋在白雪覆盖中,变得更加锋利。头上的面具掩盖了严峻的面孔,他们不害怕狼人,因为在一千年以前,他们的先人就曾经把狼人赶出边境。今天他们不会让狼人跨过学冬关隘。关隘上一面旗帜在寒风中飘着,白色的底,一个狼头人身的物体,手拿一把长剑。战争开始了。新人小说,多多支持
  • 殉道者之殇

    殉道者之殇

    “天堂的彼端既是地狱,那个盛开紫色曼陀罗的地方。”少女低声吟唱,瞳孔倒映着诡异的紫色。也许只有死亡才是真正的救赎,就像末日只不过是新世纪开端的定义。那么,神的存在,矛盾至极。我们的存在,更是没有意义。没有丝毫意义么?那么,神造人,又是为何。##############################################################################################末日的篇章已经开启,少年们为人类未来而战,为了追寻人类存在的奥义而战。背负使命的人儿,始终要踏入轮回的战场。让热血沸腾,在这最后一战。
  •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为加强法制宣传,迅速普及法律知识,服务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定期审议通过、修订的法律,全品种、大规模的出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的系列法律单行本。该套法律单行本经过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权威审定,法条内容准确无误,文本格式规范合理,多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传说之清朝六阿哥

    传说之清朝六阿哥

    (本书纯属胡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各位史上最牛的人是谁,当然是我哈哈!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是我爹。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是我哥哥。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是我侄子。哈哈,我是谁……我只不过是个歪史的过客,因为一次故宫游而直接到了,另一个空间中的清朝。成了千古一帝的六儿子。在清宫行走了10年,终于到了要走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舍不得自己的皇帝爹。就在自己当了10年男儿,都快要忘记自己是女子的时候,我的四哥胤禛告诉我:他早知道我是女子,他说他爱我。这是清朝的一段歪史(确切的说都是我胡说八道)10年的时间,让个假小子阿哥尝到了人世间的父爱与亲情。10年她成为了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神话。按照史书上记载,当时康熙的六儿子的一句话被流传到了今天:只要来过这里,我就是传说。(大家好些都是俺胡说八道的)
  • 穿越到现代的兄弟

    穿越到现代的兄弟

    穆英帝萧潼与靖王萧然莫名地穿越到现代,被萧氏集团董事长萧远山收为义子,萧潼当上萧氏的总经理,而萧然还在学校读书。一个古老门派的黑帮,在现代演绎恩怨情仇的故事,导致萧远山父子反目,十三年分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星际之三好学生

    星际之三好学生

    这个年代的三好学生标准:实力高,颜值好(大雾),人气高。伊思被绑架后失去原本引以为傲天赋,本该安然的学习生活一下子变得波澜起伏起来:被要求转系?就因为精神力不够?好吧,坑来个导师缓解下危机。三好学生酷哥前辈说帮她恢复精神力天赋,但是要求她之后要为导师赢来至少三次‘三好学生’评价。为了重回拳打竞技场脚踢魔导赛的日子,她开始了三好学生修炼之路——但是为什么咱会被认定是犯罪者?不就是想好好读过书吗!为什么就不能老老实实让我读书啊!
  • 一击修士

    一击修士

    父亲神秘失踪,穿越者赵博独自撑起家庭。然而,他却惨遭退婚。“赵博,今日起,我林依与你的婚约,就此废除。我是高高在上的百花宗继承者,而你,不过是个九等天赋的废物。”不过,剧本的展开有点奇怪。“林林小姐.......”“出了什么事?怎么这么慌慌张张。”“不好了,林小姐,百花宗,刚才被人一拳打爆灭门了。”赵博微微一笑,在自己的拳头上吹了口气。总之,这是个兴趣使然的修士无敌而寂寞的装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