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00100000009

第9章 泰伯第八

泰伯第八

一、用礼来把握住做事的分寸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於亲,则民兴於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泰伯》篇是对《为政》篇的注解,泰伯就是吴泰伯,吴泰伯是谁呢?吴泰伯是周文王的大伯父,周文王的爷爷是太王,是殷商时周的诸侯,太王有三个儿子,即长子泰伯、次子虞仲、小儿子季历。传太王有意传位三子季历,因为太王看上了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认为姬昌将来会有所作为,我们知道姬昌就是周文王,太王的大儿子泰伯知道了父亲的意思后就逃走了,因为古代传位都是传给长子的,长子在传位给其他儿子是不可以的。泰伯逃走后太王的次子虞仲也逃走了,后来太王传位于三子季历,季历传给文王,文王传给武王,这就是周建国前后的情况。

泰伯和虞仲逃到了南方,后来武王统一天下后把泰伯和虞仲的后代所居住的地方封为吴国,泰伯没有孩子,这个吴国的诸侯是虞仲的后代。

有一说是太王本来是要传位给泰伯的,但是太王希望泰伯能够推翻殷商的腐败统治,泰伯认为殷商的问题虽然很大,但是周毕竟是殷商的诸侯,不应该去推翻它。可能这就是父子分歧的原因,所以太王就想传位给三子季历,因为通过他的观察,他认为季历的大儿子姬昌具有这个能力去干这个事情,后来果然不出太王所料,正是姬昌的努力,才有后来武王推翻殷商,统一国家,建立周朝的功业。

我们现在的中华传统文化基本上是由尧、舜、禹、夏、商、周这样传承下来的,周朝的时候,周公将尧、舜、禹、夏、商和以前的文化进行了集成。到了孔子的时候,又是孔子将周公的文化成果进行了整理,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础。所以孔子对周文化十分推崇,作为礼贤让国的泰伯,孔子当然是赞不绝口了。

孔子说,泰伯这个人,可以说是道德、修养都已经到了极高的境界了,他多次把天子的位置让了出来,老百姓都不知道怎么称赞他了。

这种为了自己的道德信仰连天下都不要的人正是孔子所标榜的典范,是道德仁义的典范,所以这个对《为政》篇作注解的篇章以泰伯来命名实在是合适不过。

接下来我们看,孔子对于人生修养的说明,这个也是作为一个领导人应该学习的地方,就是说要掌握住分寸,什么事情都不能偏废,如果一味去追求绝对,那么就会出现其他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说的中庸中和之道。

孔子说,如果只是表现出来很恭敬的样子而在内心没有恭敬的诚意,这样一味的礼貌就是很辛苦,不安然。换句话说,恭敬是需要礼的节制的,礼是什么,礼就是恭敬的内心,而不是繁杂的礼貌。就是说我们恭敬是内心的态度而不是流于表面的礼貌形式,如果礼貌的形式重复繁杂,那么就会很辛劳,也没有意义。

谨慎也是君子的修养,但是谨慎也因该有度,过分的谨慎就变成了胆怯,窝囊、无能。同样勇气也是君子的修养,但是勇气如果没有礼的节制,过分的勇就会把事情搞乱,结局就会很糟糕。直率也不错,但是直率也是需要礼的节制,如果太直率了就会变成尖酸刻薄。

我们看到,其实恭、慎、勇、直都是美德,但是这些品德也需要用礼来进行节制,也就是说,要以礼来进行度的把握,不能过分,凡是过了头就不好,就好像我们许多有洁癖的人一样,每天要洗好多次手,有的人时时洗手,岂不知我们周围都是细菌所包围的,过度了你的手也就没有抵抗力了,我估计比别人的手更容易出问题。

孔子接着说,君主对待亲仁感情深厚,人民就会兴起仁爱之风,君主如果念及旧情,不忘记老朋友,人民就不会人情淡漠,自私成风。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个领导人的言行往往会对一个组织形成效仿之风,所以说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自己也必定是一个修养很高的君子,只有这样,整个组织才能仁爱有加,团队感情深厚,组织也才能够发展壮大。

二、顾命托子,君子之交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笑;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

这段是关于曾子的篇章,我们再讲述一下,曾子是孔子的心传弟子,我们都知道孔子的那个“吾道一以贯之”的话就是给曾子讲的,也只有曾子能够明白孔子在说什么,所以大家一直认为曾子是继承了孔门学问的。

曾子著有《大学》,孔子的孙子子思是曾子的学生,子思著有《中庸》这个人物关系我们有必要要搞清楚的。

我们看原文,说曾子有病了,他把他的学生叫了过来说,你们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可能的意思是曾子已经快要离世了,自己的腿脚已经麻木了,叫他的学生帮他把手脚摆好。然后他继续说《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意思是说我做人一辈子,谨慎小心,就像在深渊边上,就像走在薄薄的冰面上一样,就是说学问修养的难度,现在我的手脚都麻木了,我快要死了,从今往后,我想我可以免除灾祸了,学生们啊!

所以说这个做人难,做一个有修养的人更是难,时时刻刻都要防范自己的内心,要不然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失足成千古恨”了,所以曾子在快要离世的时候才可以说,我想我以后不会再犯错误了。这个故事说明了修养的艰难,也说明了曾子的教育传承了孔子的门风,在咽气的最后一刻还是对学生们进行教育,而且是现身教育,也是完全体现了孔子“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

曾子在病了的时候,那个孟敬子去看他,孟敬子是鲁国的大夫,问了他一个问题,这里没有说问的是什么,我们参照孟敬子的身份,应该问的是政事,曾子说,鸟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很悲哀的,人要死的时候,讲的话都是善意的,君子着重于学问的有三点,第一点是仪态风度端庄,就能远离粗暴怠慢,第二点是态度端正,就接近了诚信,第三点是谈吐言辞和悦,就会避免粗俗。这是说明一个君子的修养所达到的状态。至于如祭祀之类的为政之事,那是主管小吏的事情。

由这个谈话我们可以看出来,孟敬子问的是政事,曾子回答的是学问的修养,含义就是至于为政的事情,你不必来问我,自然有管理这些事物的人。由此可见,曾子要说的是一个人还是要注重自己的学问修养,仁德培养的问题。学问好了,仁德高尚了,那些为政的事情又有什么呢?

接下来引述了曾子的一句话,表扬了曾子的一个好友,如果我们看曾子对这个话的描述应该是颜回。曾子说,有才能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有学问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求教,有学问好像没有一样,内涵深厚,看起来好像很空洞,受到别人的不敬也从来不计较,我以前的朋友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这一句意思很明白,就是前面我们讲的“不耻下问”“虚怀若谷”“坦荡大度”的意思。这说明一个人的学问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时候所展现出来的状态。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啊!

接下来曾子的话是关于君子的信义方面的修为,曾子说,可以把小孩托付给的人,可以把国家命运寄托给的人,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而不失却气节的人,--这样的人是君子吧?确实是君子啊!

这三点是君子的信与义,伪君子肯定是做不到的。我们平常人当然也不大能够做到,尤其是我们现在的社会,就说托付小孩吧,如果说你的一个朋友家的小孩在你家附近上学,中午在你家吃顿饭,还是给你交伙食费的,时间长了你还能待他如初吗?就这个小的事情,我想现在很多人都是难以做到的。不要说托付一生的事情了。

我们来看曾子的最后一句话,曾子说,一个读书人不能没有胸怀和毅力,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这个历史使命不但重大而且遥远,以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是很重大吗?为什么实现仁德是历史使命呢?仁者爱人,爱社会,爱国家,爱天下,大爱无疆,这个历史使命当然是很重大的,那么对这一理想的追求有时间限制吗?没有,一直到死都要去追求,所以这个道路是非常遥远的。

话又说回来,如果说一个人立志去为人类服务,就是我们说的大爱天下,就是要具备君子的仁德,君子的仁德怎么具备呢?就在学问之间,所以要对学问有无限的追求与探索,我们说学问就是为人处世,所以我们要追求正确的为人处事的方法,只有知识精进,然后在处世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具备学问的修养,达到仁德的修为,也只有达到这个地步,才能挑得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大的爱天下的使命。

曾子的这个段落的论述我们可以归纳一下,主要还是讲述了学问的态度,仁德的体现,君子的信义以及做学问的人要承担的历史使命。做学问的态度一定要谨慎小心,不要让自己因为一点小的过失而犯下重大的错误,要虚怀若谷,平和大度,这样才能达到君子的仁的境界。达到君子仁的境界在行为上就会举止端庄,诚心和悦,在思想上就会信义有加,可以顾命托孤,大节保持。达到仁的最高标准大爱天下的时候,就能肩负起重大的历史使命,直到终老,生命不止,追求不息。

曾子的这些论述基本上是延续了孔子的学问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立志、治学、实践,修为,然后爱人,爱社会,爱天下,这不是我们生存的需要,是我们作为一个人—一个天地养育的精灵来说,是我们存在于宇宙的精神依靠,“天生万物以养人”,我们如果不再去追求大爱这样的生命价值,那我们就真成了“人无一德以报天”了。

三、“为什么?”也可能是被管理者的借口

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这个段落没有多少相互的联系,我们先把原文看一下。

孔子说,修身养性在于《诗经》,立身之道在于礼,性情养成在于音乐。这句话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我们的情感的修养,我们的情感要用什么来修养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文学艺术。所以孔子说《诗经》能培养人高尚的情操。因为孔子曾今说过《管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多么美好的情操培养佳品啊!礼仪能使我们在社会中立身处事,那么音乐呢?则能培养我们愉悦的性情。这些都是很好的论述,但是我们看看现在,现在的文学艺术,大部分不但不能培养我们的性情,还会毁坏我们的性情呢?

第二句话很重要,“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个话在今天的文学界意思很多,因为大家认为这是孔子愚民的论述,所以我们大家都在帮孔子的忙,很多人把这句话进行标断,使其成为民主的论述。南怀瑾大师主张还是按照本来的意思解释比较好。先说一下这句的意思,就是说老百姓可以使他们遵从意志,而不必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个意思的解释因为愚民而被大家所诟病,从我个人的看法来说,不改意思也是可以的,举个例子,一个企业新招了许多大学生来上班,部门的主管给他们安排工作,谁谁谁干什么?谁谁谁写什么?这个如果再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干,为什么要这么写,那我看这个企业还是关门算了。比如说前台接待,给他看接待章程和接线守则就可以了。你不能告诉他为什么我们要按照这个程序来接待,为什么我们要按照这个内容去接电话,如果都要告诉这些员工为什么的话,你说这个主管需要多长的时间和精力去干这个事情呢?同样的,我们一些员工进入工作后也是喜欢问为什么。为什么这个文件要用这个格式,为什么接电话要说这样的内容,我看你不是在学习知识,你是在为你的消极怠工在找借口。

还有一个问题是,每个人的经历和学问不同,所以眼光也不用,思想高度也不一样,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阅历和思想高度达不到这个要求的时候,作为领导者,怎么讲都讲不明白,那么怎么办呢?先让大家做吧,假以时日,也许疑问就会自然解决,如果事事都要先讲明原因的话,那黄花菜都凉了吧。例如当年的“下岗”问题,我们的总理被全国人民不理解,但是现在看起来,如果没有当时的勇气和决心,今天的结果恐怕都是我们不敢想象的。

所以说从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角度来说,这个话也是成立的,不改也罢!

再看下面一句,孔子对于会作乱的人的一个归纳,什么样的人会作乱呢?喜好勇敢的人,这种人很冲动,爱打架;厌恶贫穷的人,这种人不能正视自己的处境,不能通过努力去改善自己的坏境,但是又不安于现状;还有是没有仁爱之心的人,很自私,没有同情心,不能包容,这种情况时间长了,就是动乱的根源了。

那么我们反过来看,社会稳定需要什么呢?首先是需要物质,需要小康的生活,这个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教育,是社会风气的引导,把一个人的修养和仁德建立起来,使得人人都爱心,那么打架的就少了,自私的也少了,动乱自然就没有了。

最后一句孔子讲了一个关于才和德的关系问题,他说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能,但是如果骄傲吝啬,那么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这个我们在日常管理活动中深有体会,说一个人才能很好,公司里的事情只要是经过他的手的,基本上就不用再操心,但是有一个问题,很骄傲,谁都瞧不起,其他同事很难和他共事,而且还吝啬,自私,没有同情心,这样的人在目前的企业里有很多,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也是头疼的问题,但是到了最后,这个人还是不能要的,因为他的不合作、不付出,整个团队是没有办法和他共处的,所以作为领导者,也只能一时救急用一下,最终还是要被企业淘汰的。

这个段落的主要论述还是学问仁德的重要性,特别是修养的重要性论述的比较深刻,对于社会动乱的根源和德才兼备的问题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做好自己位置上的本职工作最重要

子曰:”三年学,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段讲的是学问的外用问题,第一句话说一个人如果求学了三年,还没有当官的想法,这样的的人实在是太难得了。

这个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为了学问而做学问的人的赞扬,我们知道孔子的学生里有一个叫子张的,他到孔子的门下为的就是找职业,所以才有子张学干禄那一章节,但是孔子也不反对自己的学生为了职业而来学习,他还是给子张进行了干禄方面的教导。那么孔子为什么极力推崇为学问而求学问的人呢?我们看孔子说的时间是三年,这里还有另一个意思,说真正的学问求起来很难,不是三年就可以学成的,所以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如果急切想以此为做官的桥梁的话,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当然也是做不好官的。

这个和我们目前的教育思想恰恰相反,我们今天的教育完全是为了谋职业的教育,完全是为了挣钞票的教育,也就是我们现在在做的应试教育,这个教育的目的使得教育的内容完全走了样,文化的东西大大被筛选掉了,技能方面的东西又是理论性的多于应用性的,那么这个学生将来到社会上可能是个技术人才,但是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很差,和人又没有办法相处,这就是社会问题的根源,长此下去,文化衰落了,人人都是自私自利之心,整个社会缺爱缺德,问题就来了,再加上一些怪力乱神的东西,就是动乱的根源所在。

我们看第二句,做学问的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格修养呢?这里的这句话可以作为借鉴,孔子说,把诚心好学,死守善道作为自己的信仰,不去频临灭亡的国家,不在动乱四起的国家居住。天下政治清明的时候就出来做事,天下政治混乱的时候就归隐山林。政治清明的时候,自己贫穷鄙贱是可耻的,政治混乱的时候,自己富裕显贵也是可耻的。

这句话是对一个做学问的人的个人人格修养来说的。首先要有好学好善的人生信仰,就是说善道和好学是自己一生追求的人生信仰,那么在社会上怎么样存在才能守住这个自己的信仰呢?那就看这个社会目前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了,政治清明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学问拿出来为国家服务,也可以求得功名利禄,政治昏暗的时候自己就归隐起来,安贫乐道,专心致力于文化的传承。

孔子描述了一副绝美的学问之人的人生之道,可以说对于知识分子来说,这个方式是可以借鉴的。

这段的最后一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以说千百年来人们把这一句话当做一个推脱的措辞和接口。但是这一句话真的是这样一个意思吗?我看不见得。

现在我们的国家很多的知识分子每天在各种媒体上大谈国是,各种言论和批评不绝于耳,但是这些人都是不在其位,却要大谈其政。我想要是真让他们坐到这个位置上恐怕不是谋政,而是坐蜡了吧。人们常说“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不在那个位置上,不了解其中的内容,只是凭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大谈特谈,好像自己要做就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似的。这个思想是有问题的。就好像一个企业的员工天天埋怨老板一样,说这个老板每天都不按时上班却要求他们准时准点一样。岂不知老板们每天的工作时间比员工要多的多,你下班了可以直接回家过舒服的家庭生活了,老板却还要忙碌应酬,甚至于觉都睡不了,生意好与不好,你的薪水都有保障,但是你可知道可能这个月你的薪水就是老板求人借来的。所以我们现在说,老板是为员工打工的这个话一点都没有错。

我们不在那个位置,不知道那个位置的艰难,不知道那个位置的痛苦。只知道那个位置的人的不是。这个就是孔子这句话的意思。

所以把这句话和上句话联系起来,一个知识分子最好不要谈论政事。你没有机会在那个位置上就要有隐士的胸襟,比如说我们国家和邻国在一些问题上的纠纷,知识分子动不动就说打他一下子呗!这个打能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吗?如果真能打,谁又不想打呢?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是或者不是,行或者不行的问题。千百年来“秀才误国”“书生百无一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看看南宋的历史就可以知道,这个文人误国的情况的严重性实际上就是文人亡国了。

这段我们可以结论一下就是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坏境,自己的行为就要符合这个环境的状态。如果以自己所处的环境去判断其他环境状态下的人和事,基本上都是一知半解,不伦不类的。

五、诚信—处世的长久资本

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这段充满了对礼乐的赞叹,其中关于学习的见解可谓深刻,对于学问不扎实的人则充满了无奈。

开始的一句是对礼乐的赞美,说鲁国的大乐师演奏音乐,从开始到《关雎》的最后一句,整个乐曲非常优美,满耳听到的都是这美妙的意境。

我们知道礼乐的制定和整理都是孔子来进行的,正是由于孔子的整理才使得我们的文化发出耀眼光芒,看看这段的描述,真是令人神往啊!

第二句讲了人的三大毛病,这三大毛病有什么联系呢?其实都是一个人不老实的表现,是违背了礼的精神内涵的表现,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心眼太多但没有用到正路上,表面一套,心里又是一套,假仁假义,鬼头鬼脑就是这样的。

孔子说,“狂而不直”既狂妄但是又很虚伪,“侗而不愿”既幼稚但是又不老实,“倥倥而不信”没有才能却又不讲信用。这种人简直就没办法说了。就是说这样的人简直就提不成,提起来都要把人气死。

但是我们目前生活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而且许多人身上这三个毛病都有,呵呵!真的如孔子所说,就没有办法品论了。

那么这种人缺乏什么呢?缺乏教育,首先缺乏礼的教育,我们知道礼的内涵是发自内心的恭敬。就是说表里如一。这个是首先缺乏的。还有什么呢?缺乏自信,为什么这么说呢?这种狂妄其实就是不自信的外在表现,当然你什么都不懂还怎么能够自信呢?第三是缺乏经历,没有社会实践,所以很幼稚。第四是缺乏信义,没有诚信在社会中就没法立身,这样就没有社会实践的机会。总体来说就是没有学问,就是没有学问的人的表现。纯粹的现实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大概就是这样的情况吧。

那么缺乏学问的人我们没办法说,学问应该怎么做呢?要先学习,后实践,对于学习的态度,孔子又说了,学习要有怕来不及的心情,学习了又怕再失去的担忧。

这就是学习的态度和精神,怕来不及,又怕再失去。就像一个年轻人追求一个姑娘一样,赶紧去追,晚了就没机会了,追到了还要好好保护对待,要不然就会失去的。呵呵!如果今天的年轻人拿出自己追求恋人的精神头去求学问,我想会很不错的吧。

六、对于优秀的人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之词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於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禹吾无间然矣。”

这段是对先圣先贤的赞美,文字优美,意境丰富。

孔子说,很崇高啊!舜禹自己拥有天下,但是自己从来都没有觉得有什么了不起。

然后孔子又赞美尧帝,说,伟大的尧帝啊!他的道德成就犹如天一样崇高。唯有天最高大,也只有尧帝才能比得上它。他的胸襟犹如大海一样浩浩荡荡,百姓们都不知道怎么去赞美他。他的功绩太伟大了,他的礼乐制度也焕发着灿烂的光彩。

我们对古代的圣贤我想怎么赞美都不过分,孔子的这两句赞美之词可谓优美动人,光华灿烂是矣!

接下来孔子讲了一个人才难得的观点,说舜有五位贤臣就把天下治理好了,武王说,我有能治理天下的臣子十人,孔子说,人才难得啊,不是这样的吗?从唐尧和虞舜的时候开始,一直到周朝,人才才慢慢的多了起来,武王说的十个人中有一个是妇人,实际上只有九人罢了。文王有了天下的三分之二,还对殷商行诸侯之礼,周朝的仁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仁德了。

最后一句是赞扬大禹的,孔子说,大禹,我简直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挑剔的,自己的生活非常清苦,但祭祀的时候却很丰盛。自己的衣服穿的破破烂烂,但是制定的国家礼服却是美仑美奂。他住在没有覆盖瓦片的茅草屋里,屋前的台阶只是用泥巴堆起来的,但是他却尽全力去疏通沟渠,兴修水利。大禹,真的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

这段对古人的赞叹可以看出,孔子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赞美。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关于才难的论述,人才不是一下子就冒出来的,人才是需要文化的沉淀才能够出现,尧帝的时候只有五个贤臣,经过上千年到了周也只有十个左右。那么我们现在的情况也不是很好的。现在的人才都是学术性的,而不是学问型的,这个是个问题。

《泰伯》篇是《为政》篇的引申,在为政方面孔子主要还是以先圣先贤为榜样,给我们论述了仁德在为政中的基础性地位。从而点出了学问的重要性。作为领导者,对这一篇是需要好好研读的。

同类推荐
  • 中国近代文物事业简史

    中国近代文物事业简史

    《中国近代文物事业简史》共分为七章,第一至五章按照编年顺序,依次记叙晚清时期、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文物事业;第六章记叙台湾、伪满洲国、华北、华中等沦陷区的文物事业;第七章记叙中国近代文物商业亦即古玩业的发展简史。此外,《中国近代文物事业简史》附录还原文辑选了1912年至1949年民国政府、日伪政权和中国共产党颁布实施的主要文物事业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42件,以方便读者研究参考。
  • “自杀时代”的来临?

    “自杀时代”的来临?

    本书力图通过对自杀现象以及环绕其周围的自杀话语的考察,解释20世纪上半期中国知识群体精神的结构,从而织构出一幅比较生动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演变图景。
  • 五代之再创盛世

    五代之再创盛世

    五代十国,这个中华历史上最为混乱惨烈的时期,朝代更迭犹如昙花一现。军阀间的激烈混战,使得天下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面对这样的乱世要想活下去,何其难?二十年前他来到这里,想的是怎样可以活着?所以他竭尽全力,不择手段。求的只是有一个可以容身的地方。二十年后他还在这里,想的却是如何让黎民百姓更好的活着?面对偌大的江山,汉高祖那首《大风歌》成了他时常挂在嘴边的话语: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隋帝风云

    隋帝风云

    隋朝,一个统一,富强又短命的王朝,像一颗流星划过中国历史的天空,短暂却耀眼。北周重臣杨坚功高震主,受皇上猜忌,险些丧命,他如何触底反弹,最终成就一代霸业。炀帝杨广,如何从共禹论功的伟大圣人沦落到独夫民贼,拱手交出江山?
  • 李代桃僵

    李代桃僵

    唐中期以后宦官势力崛起,操控皇帝废立,左右政局,以内诸司使架空前朝,掌控天下!李煦发现自己如果想做点事就离不开他们的合作,所以就跟他们合作了,合作很愉快,成就很伟大。《李代桃僵》说的就是这么一个没溜的故事。————————————
热门推荐
  • 趣味行动设计(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趣味行动设计(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探案故事的模式由4部分构成:一是神秘的环境。二是严密的情节,包括介绍侦探、列出犯罪事实及犯罪线索、调查、宣布案件侦破、解释破案和结局。三是人物和人物间关系。主要有4类人物:①受害者;②罪犯;③侦探;④侦探的朋友,牵涉进罪案的好人。四是特定的故事背景。
  • 王者不弃

    王者不弃

    人最贪婪莫过于欲望人性欲望莫过于自私当仇恨与利益产生谋杀当爱情与阴谋产生隔阂利益之下谁与争锋悔恨之下谁人忏悔局中局谋中谋当敌人不是敌人,那么拳头将指向未知的夜空!《王者不弃》带你走入不一样的世界,只写我的思想,不需盗入他人的情感,希望大家支持!
  • 转世之倾城公主

    转世之倾城公主

    仙魔两界公主重生人间,从出生那天起,姐妹俩的命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从小失去最爱的妹妹,变成双面人。在家人面前的她是可爱活泼的。但在外人面前的她却是冰冷如山,成为世界第一杀手,嗜血公主-沐之晴,拒人于千里之外。
  • 幽冥电话之幽途

    幽冥电话之幽途

    幽冥电话开启异界空间。人世悲欢离合,生死岂能阻断?
  • 血斩九霄

    血斩九霄

    乾坤大陆,万年的和平致使部分势力崛起,影响了大陆的平衡,风云再起,大陆之间纷争不断,位面之间的战争也顺势而起。为了保护家园以及家人,古桥和兄弟们不得不与尘世的众多大势力抗争。
  • 重生之慈禧

    重生之慈禧

    本文的大纲出了问题,正在大修中。请亲们多多见谅O(∩_∩)O~
  • 庐隐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庐隐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他住在河北迎宾旅馆里已经三年了,他是一个很和蔼的少年人,也是一个思想宏富的著作家;他很孤凄,没有父亲母亲和兄弟姊妹;独自一个住在这二层楼上,靠东边三十五号那间小屋子里;桌上堆满了纸和书;地板上也满了算草的废纸;他的床铺上没有很厚的褥和被,可是也堆满了书和纸;这少年终日里埋在书丛纸堆里,书是他唯一的朋友;他觉得除书以外,没有更宝贵的东西了!书能帮助他的思想,能告诉他许多他不知道的知识;所以他无论对于那一种事情,心里都很能了解;并且他也是一个富于感情的少年,很喜欢听人的赞美和颂扬;一双黑漆漆的眼珠,时时转动,好象表示他脑筋的活动一样
  • 王者赤心之绝情风华

    王者赤心之绝情风华

    一个冲满热血的少年是修仙者时的强者转世,天赋超群,在一个机遇下开始修仙,无数美女追求他该怎么办?
  • 拽公主的复仇死亡之恋

    拽公主的复仇死亡之恋

    幼小的她,亲眼目睹了母亲的死亡,当时的自己却无能为力。为此,她在“生死谷”练了十年,认识了两个好朋友,至今成为了她的心腹。她们以杀人为乐,血腥为趣,整人为高兴。成为世界一等一杀手,发誓要报仇。她们会拥有自己的爱情吗?她们一直挥不去的就是:放手接受。
  • 世藏仙

    世藏仙

    世上本应无仙!在这一方世界中。有君皇统治,有边境扰乱,也有百姓安居乐业。却殊不知在世界尽头有着潜心修仙之人盘踞四方而立,他们谨遵祖上教诲独立修行,不去干涉世俗上的一草一木,同时坚守着各自山门以防乱物入侵打乱这一派‘祥和’之像。太玄门的正气凌然,六识门的清明洒脱,暗影门的魅影独行,枯魂门的黄昏九泉给本书主人公,黄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无论是修仙也好,长生富贵也罢?黄轩心中始终坚信‘仙’不存于天地之间,而是在人们的心中长栖。初次尝试写文,终始粗糙,时而断念,却也是笔下倾心之文。细细品尝,自有其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