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95200000013

第13章 耶稣的复活(2)

其一,认为耶稣复活超乎常理。世界上的其他主要宗教的教主尽管也是先知和圣人,但都没有复活。穆罕默德公元1362年去世,葬在麦加,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信徒前去朝拜,但没有人说他复活。犹太教的信徒非常崇拜他的先祖亚伯拉罕,但也没有说亚伯拉罕复活。佛教的经典讲释迦牟尼圆寂,没有复活的记载。佛教也讲活佛转世,但那是指活佛留下了遗体,而将灵魂转生于另一个生命体,而不是肉体和灵魂同时复活。由此,一些人认为,耶稣不可能战胜死亡,使自己复活。

其二,认为耶稣复活是门徒盗尸造谣。犹太教的领袖最担心耶稣说过他死后复活的预测,所以他们就把耶稣的复活解释为是门徒设计的阴谋,认为是门徒夜间集体盗走了耶稣的尸体,把他转移到人所不知的地方,然后传播耶稣已经复活,为基督的胜利制造口实。

其三,犹太首领移去尸首。罗马政府和犹太首领担心耶稣的信徒抢走尸首,所以就乘着黑夜,把耶稣的尸首从原来的坟墓移到另一个人所不知的地方,而原来的坟墓成了没有耶稣尸体的空墓,从而出现了耶稣复活的假设。

其四,认为耶稣的复活实际是从昏迷中清醒。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由于痛苦过度和失血过多而晕厥,并没有死去。在这种情况下把他埋葬,到墓穴里他苏醒了,走出坟墓,遇到门徒,门徒就当他复活了。

以上这些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耶稣复活提出的疑义和假设。还有一些历史学家、哲学家和基督教的反对派,从历史研究方法和哲学思维的角度对耶稣复活提出了否定。例如,布鲁诺·鲍威尔否认历史上的耶稣,认为耶稣这个人完全是马可福音的作者伪造出来的,当然谈不上耶稣的神迹和复活有什么历史根据。约翰·罗伯逊则认为,耶稣的复活实际上是异教崇拜的产物。人们看到牧场的草和谷物死去又复生,从而认为人们崇拜的偶像也会死而复活。他认为犹太人中间存在着对约书亚的原始崇拜,在对约书亚的崇拜中曾有把活人献祭的意识,认为活人死去还会复活。他指出耶稣是希腊人,希伯来文是“约书亚”,即救世主,所以说耶稣复活是一种神话传说。再如,19世纪的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他认为世界除了自然和人之外,一无所有,“宗教所捏造的神性实体只不过是人的实体的幻想的反映。”他认为耶稣也是信徒幻想出来的神性实体,他指出:“统治自然界的不是上帝,而只是自然界的力量,自然界的规律,自然界的元素和实体。”费尔巴哈还从关于人的死与不死的观念出发,来评述灵魂不死和复活现象。认为所谓灵魂不死只不过是活人看见的死者的影像,是对人的本性的误解。费尔巴哈认为,基督徒是利己主义者,他们用天国来搪塞死人。费尔巴哈从哲学的角度否定了耶稣的存在和耶稣的复活。

耶稣的门徒和基督教的信徒是坚信耶稣复活的,他们对那些否定耶稣复活的说法不屑一顾。耶稣的复活对基督教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件。圣经把耶稣的复活看成基督教的基石,耶稣是无罪之人,但他替世人赎罪而死,这是上帝的安排。耶稣的复活也是上帝的安排,是对死亡的战胜。复活现象告诉基督徒,虽然其肉身会死亡,但在末日可以复活,与神同在。

基督教徒从教礼上经常肯定耶稣复活的合理性。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上帝能创造世界的一切,他把自己的亲生儿子耶稣送到人间,替人类降福赎罪,他有能力使耶稣死里复活。复活既是上帝的本领,又是耶稣的本领。耶稣在传道过程中也曾使死亡的拉撒路复活,也曾使一个死亡的女童复活。基督教的教礼就含有上帝能使人复活的能力,而耶稣受难前就预言,他在上帝的安排下,死后三日复活。因此基督徒认为耶稣的复活是理所当然毫无疑义的。耶稣的复活对基督徒具有重大的鼓动意义,上帝借耶稣的复活,从而告诉所有的信仰者都将获得从死里复活的巨大希望。

基督教的信仰者对各种否定耶稣复活的看法也都给予了批驳和纠正。例如,对“门徒盗尸说”,基督徒认为这是不合情理的。耶稣死后,基督徒受到罗马政府的迫害,他们每个人都甘愿受刑,以至殉道,没有一个人承认设计了盗尸的骗局。这说明,信徒盗尸的事实是不存在的。另外,基督教信仰者对罗马政府和犹太首领移尸的说法也给予了否定。信仰者认为,在耶稣死后两个月内,基督徒人数增至数千,耶稣复活的传言已遍及耶路撒冷,而罗马政府和犹太人领袖很希望压抑这一异端邪说。如果耶稣的尸体在他们手中,那为什么不拿去来辟谣,以击败基督教的信徒呢?可见,就不存在罗马政府转移尸体的事件。关于耶稣因昏迷后而苏醒的说法,基督教信仰者也是予以否定的。他们认为耶稣钉在十字架上,行刑时有四名官员监刑,在取耶稣的尸体下来前,士兵们用矛刺他的肋骨,结果有血和水流出来,说明血液中的血球和血清已经分开,证明确实已经死去。在放进坟墓之前,耶稣的尸体连头带脸用细麻布紧裹,假如他还没死,也会窒息气绝。所以假定耶稣埋葬时仍然活着,也纯粹是一种胡乱的猜想。信徒们还驳斥了关于耶稣复活是幻觉的说法。一些人从心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看法,认为耶稣的门徒和妇女们对耶稣过度尊敬和怀念,从而产生了一种幻想,觉得耶稣复活了。信仰者认为,幻觉容易发生在个别人身上,是一种个人的活动,不会两个人有完全一样的幻想。而耶稣复活后向各类人显现,其中有渔夫、妇女、税务官,有时是两人,有时是三人,有一次甚至有五百人同时看到复活的耶稣。这些人不但看见耶稣,还和他谈话,一起走路,一起在海边吃烧鱼。难道世界上会有这样的幻觉吗?这是不可能的。

基督教的信仰者相信耶稣复活的主要证据是,耶稣复活后信徒的巨大变化。耶稣被拘捕并钉在十字架上,耶稣的门徒惊慌不已,四散逃亡,除尤大叛变外,连耶稣亲近的彼得也三次不承认自己是耶稣的门徒。耶稣死后,他既难过又失望,准备又重操打鱼的故业。而当门徒亲自看到耶稣复活后,这些受挫的小人物突然一下子变成了勇往直前的宣教士。连三次不敢承认耶稣的彼得,竟在大众面前、在充满敌意的罗马长官面前讲述耶稣的复活,后来被关到监狱,仍然向狱卒宣讲耶稣的复活。其他门徒也都勇敢地站出来,讲述耶稣的复活,为基督教事业献身。耶稣信徒的巨大转变和信念的增强,说明他们当真看到了耶稣的复活,受到了耶稣复活的巨大鼓舞。耶稣的信仰者还从世界历法方面为耶稣复活佐证。全世界采用的历法,其中星期日是纪念耶稣复活的。原来星期日是犹太人的安息日,这一天,法律规定什么活都不能干。耶稣的门徒和教会初期的基督徒都是犹太人,都严格遵守安息日,但后来却把星期日改为圣日。这说明,只有因为重大的事件才把安息日变为圣日,最合理的解释就是耶稣复活。

3.多角度看待耶稣复活

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学派对耶稣复活的看法有截然不同的观点,甚至有互相对立和冲突的观点。基督教的信徒对耶稣的复活给予了充分肯定,作为基督教胜利的标志。而一些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从历史考据和哲学观念出发,怀疑和否定耶稣的神迹及其复活。一些研究生物学和生命科学的自然科学家指责耶稣这种复活方式荒谬绝伦。我们不应当简单地评价耶稣的有无和能否复活,而是应当从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出发,多角度看待和评价耶稣的复活,而使各种观点和看法能够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协调,使各种观点都有利于社会文明的发展。

(1)从宗教的角度解读耶稣复活

基督教徒对于耶稣的复活已经作过充分的解释。他们认为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是生命之王,因而死亡不能拘禁他;他本无罪,他被钉十字架是为人类的罪恶而赎罪,肯定耶稣复活后向门徒和众生宣讲天国的事。耶稣复活是为人类称义,如今他是常活着的,他还要再来到人间。基督教围绕着耶稣的神迹和耶稣的复活,提出了许多有益于维持社会协调的信念和戒律。例如,提出上帝最本质的属性是爱,上帝爱一切世人,因而在人世间也要充满爱。这种爱的宣教有利于人们消除仇杀而和睦相处。基督教还提出一些戒律,如要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等等,对人们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也能起良好的导向作用。

然而,基督的信仰者也不能因循守旧,应当与时俱进,对耶稣的复活和耶稣的神迹不断做出新的解读。罗马教皇为了协调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为天文学家布鲁诺恢复名誉,似乎承认太阳中心说。对于基督教的某些信念会引起不良的社会行为,信仰者也应当有充分的估计。例如,基督教导人爱自己的敌人,别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让他打,这种教育可能造成人们对邪恶势力的容忍和退让,信仰者应当对这类圣训做出新的解释。关于耶稣的神迹和耶稣的复活,目前的解释主要是以门徒的证言为证据,信仰者似乎可以超出门徒见证之外,在更广阔的领域寻求耶稣复活的见证,解释耶稣复活的重大意义。

耶稣复活的信仰者应当有耶稣般慈爱的胸怀,消除排他主义的思维方式,对否定耶稣复活的观点和见解能冷静地对待。要认识到人类需要信仰和宗教,但人类也需要世俗生活应当认识到谁也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没有物质文明的发展,宗教信仰也难以找到支撑他的物质基础。

(2)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耶稣复活

基督教产生两千年来,世界历史学家和各类学者都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过耶稣及耶稣复活的问题。有些人的考察和研究卓有成效,对耶稣出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经济状况有深入的分析,并对圣经成书的过程即福音书的作者进行了详细研究,对圣经中记述的事件也做了历史考证。这些研究成果对人们思考宗教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对耶稣的复活和耶稣的神迹多有怀疑和否定,认为这是神话传说似的说教,是福音书作者的杜撰。他们都认为仅有福音书的作者和基督的信徒来证明耶稣的复活是很不可靠的。他们认为,至今没有获得耶稣复活的可靠证据。

我们允许历史学家和学者们进行研究。但我们认为,从历史的角度对于耶稣及其复活的研究还要深入下去。目前,历史学家的研究对耶稣复活是真是假至今也没有找到充分的历史依据。例如,耶稣没有复活,那他的遗体到底哪里去了。考古学家曾经提出过耶稣的遗体可能埋藏在什么地方,但没有证据。耶稣的坟墓在什么地方至今也是一个谜。一些否定耶稣存在的历史学家也没有充分的依据,说明耶稣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从历史的角度研究耶稣及其复活也不宜有排他主义的立场,应允许基督教的信仰者继续对耶稣复活提出自己的论据和解释。历史研究工作者也应当吸收宗教信仰者的研究成果,要看到历史方法和宗教方法的差异,但也就看到二者的互补性和相关性。

(3)从科学的角度审视耶稣的复活

一些人类学家、生命科学家和医学家对耶稣的复活从科学的角度提出过各种看法。多数人认为,从科学的观点看,耶稣死后三日复活是一种荒谬的观点。人的死亡主要表现为脑细胞的死亡,一旦脑细胞全部死亡了,再复活就是不可能的。罗马的监刑者确实看到耶稣断了气,而三日之内耶稣竟然复活了,这只能说一些人在杜撰神话故事。一些医学家认为,在临床死亡中,也有过复活现象。例如,一个病人被判断已经死亡,甚至准备安葬,突然又恢复了生机,心脏跳动了,呼吸也出现了。这类所谓复活现象实际上是因为对一些垂危病人的误诊和误判,把处于昏厥状态的或暂停呼吸而可以恢复的人当成了死人。耶稣即使在十字架上还没有完全死亡,而把他放进坟墓三天,也会死亡的,怎么能认为耶稣会复活呢?从科学的观点分析耶稣的复活是有重要价值的。但是科学的方法对某些社会现象的分析不一定都是有效的。科学对宗教的看法存在着多方面的对立,因而,科学工作者既要坚持自己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又要能看到人类宗教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科学家要能看到宗教信徒探索信仰问题而不发怒,继续围绕耶稣复活探索人类的生死问题和生命的延续问题。

(4)从哲学的角度评判耶稣复活

基督教产生后,一些哲学家都对基督及其复活进行过深入研究和评论。相当一些哲学家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灵魂有无、灵魂死亡与否等角度对基督教及耶稣的复活做出评论和判断。大部分唯物主义哲学家都认为,基督教设计的耶稣神迹和耶稣复活,都是信徒们为适应自己的需要编造出来的。他们认为,人的灵魂和肉体是不能分离的,灵魂、意识依附于物质和肉体,没有独立存在的灵魂,因此,不可能出现上帝、基督,更不会出现耶稣复活的现象。对基督教进行系统批判的哲学家应属费尔巴哈,他在1841年出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对基督教的“神性实体”进行了猛烈批判和揭露。他认为没有离开自然而独立存在的意识,“自然和人以外一无所有”,宗教捏造的神性实体只不过是人的实体的幻想反映。费尔巴哈从对宗教的批判引入到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因为在********的中世纪,上帝的概念被用来为王权统治服务。费尔巴哈写道:“‘世界来自上帝’这一命题与‘国王来自上帝’这一命题是同一的东西。天赋的王权,也和天赋的世界一样是真实的。幻想的原因在那里被放置在自然的媒介、条件和原因的地位上,而在这里则被放置在政治的媒介、条件和原因的地位上。”

从费尔巴哈的这段话可以看出,唯物主义哲学家是否定上帝的,认为上帝是幻想的产物,而封建统治阶级正是利用宗教封自己为人间的上帝,对民众进行残酷的统治。费尔巴哈对宗教的观点被马克思充分给予肯定,马克思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创始人,他用唯物主义解释了基督教的产生和本质,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他有一句名言是:“宗教是麻醉人类的鸦片。”

古典唯物主义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者对宗教的认识和分析应当说是正确的,但是我们看到尽管唯物主义者对宗教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而宗教却永盛不衰。基督教产生两千余年,至今仍以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等教派形式存在,基督教的信仰者从总统到士兵、民众,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可见,唯物主义哲学家是不能消灭宗教的,因为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人们的信仰与生俱在,是不能够被消灭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哲学家应当对宗教有新的思考,既要用他们的理性思维,对宗教事件做出哲学的判断,又要对宗教采取协调的立场,把人们的宗教信仰引向文明发展的正确轨道。

同类推荐
  • 80后集体奔三:80后生存文化和生活现状写实

    80后集体奔三:80后生存文化和生活现状写实

    80后的成长历史很特殊,他们一般都出生在独生子女的年代,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们的成长与改革开放30年同步,面对的永远是应接不暇的新事物,他们在扩招与教育普及的年代求学,不必担心无学可上。然而,当80后走出大学的校门,却发现毕业不包分配了、毕业等于失业了、房价涨得离谱了、结婚生子成了一件奢侈的事。他们是幸运的一代,也是不幸的一代,他们充分地享受着时代变革带给自己的盛宴,也同样要面对越来越多的责任与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 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

    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

    《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遵循形式和意义、描写和解释、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三大原则,详细讨论了递进的语义系统,从意义出发给递进范畴进行了分类,并寻求形式上的验证。在对客观语言事实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又从语义、语用、认知、逻辑等各个角度,对一系列与递进范畴有关的现象作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从而揭示了递进范畴的本质特征。该书还在语法化理论的指导下,加强了对递进句式的历时研究,有意识地将递进现象的共时变异同历时发展结合起来研究,不但探寻了汉语递进范畴的发展演化历程,而且还对递进关系共时平面的各种语言现象作出了历时的解释。
  • 人文教育读本

    人文教育读本

    中国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这些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仍然适用,也趋同于国家、社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 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

    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

    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语言中,只有汉语把“恩”与“师”紧密地嵌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这只能解释为中国人最懂得报师恩,为其民族所望尘莫及。——季羡林 交友之道,盖亦难矣。其中有机遇,有偶合,有一见如故,有相对茫然。友谊的深厚并不与会面的时间长短成正比。——季羡林 我主要论述的是寅恪先生的人生基本态度,也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似乎有点离了题,可是我认为,并没有离。一个学者的基本人生态度怎么能够同他的学术思想截然分开呢?以陈先生的人生基本态度为切入口来求索他的学术思想,必能有新的收获。——季羡林
  • 大学生GE阅读(第3辑)

    大学生GE阅读(第3辑)

    本书是大学“大学生GE阅读”第3辑,书中具体收录了《20世纪西方美学的四个问题》、《人性新说:不要忘记我们是人》、《论苏轼的文学创作与禅宗之关系》、《“自由立兹”的周德伟》、《短语评点51则:中国古典诗词的另类品题》等文章。
热门推荐
  • 握紧我心

    握紧我心

    和家里断绝关系,与爱的那个男人结婚,林霖以为付出就会有收获。但是她疏忽了一点,这个男人其实并没有那么深爱她。很多时候,我们都像林霖,以为深爱就能换回深爱。但是爱情不是等价的物物交换,无法做到真正的公平。这就是爱情和婚姻。
  • 关莹莹的洞察力之旅

    关莹莹的洞察力之旅

    “芭比圈”是一个女孩职场训练营,她为女孩提供独特的洞察力培训以及优雅的生活环境,它建在上海一个高级别墅区中。浙大毕业的关莹莹各项条件符合她们录取的标准,被老师推荐去了“芭比圈”到了芭比圈,关莹莹接受了八堂神奇的洞察力课程,通过那八堂课关莹莹认识到了洞察力,也找到了自己的洞察力。在授课期间关莹莹对上课老师michael产生严重的好感。课程结束后,关莹莹自信满满地走上了职场,在职场中,关莹莹运用从michael那里学来的洞察力技术,不断地提升自己,在职场中创造了奇迹,短短三年她从一个小职员成长为一个出色的执行创意总监……她的出色也迎来了无数的优秀的追求者。
  • 平回纪略

    平回纪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敬重与惜别

    敬重与惜别

    本书是张承志总结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几次居留日本经历的一部心血之作。勾勒了中国读者渴望了解的一些日本历史文化梗概;独自的体验里,凝结着对天下大势的估计。不同于往昔的名人旅日谭,也不同于当今的学者论文集,此书以良知与自省为武器,疾呼历史的大义、国家的和平,以及民族精神的升华。
  • 遇见你不后悔

    遇见你不后悔

    我该怎么办?面对自己喜欢的女孩和自己的兄弟,我是应该退出,还是继续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他是我的青梅竹马,他和他的兄弟都喜欢我,我是不是应该选择离开
  • 阴阳瞳

    阴阳瞳

    左眼看阴,右眼瞧阳,阴阳双瞳,福祸敦知?小时候一次意外的撞鬼,让他的左眼不可思议的看到阴物,这一切是福还是祸,一切尽在书。半仙鬼屋故事开讲,一切看似不可思议,或闻所未闻的离奇事件就在你身边!请紧闭好左眼,不要回头,说不定就在你身后……
  • 青虾

    青虾

    我们可以把自己比喻成各类事物,高大到可以说是世界的巨人,亦可以卑微到一粒尘埃,我把自己比作青虾,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水生生物。
  • 煞灵战尊

    煞灵战尊

    煞为极,灵为本。少年凌枫在悲伤中崛起,在找寻中成长,凭借着心中的信念,终成一代传奇。当少年回头,却发现,浮尸千万,他笑笑,抱紧怀中佳人,只待那一缕阳光,夕阳西下……
  • 密室里的恶魔

    密室里的恶魔

    不管是看似光鲜亮丽的服装设计师、看似高高在上的时尚编辑,还是看似女神般的超级模特,当自己的利益和爱情受到威胁时,都会不择手段去攻击别人。可是,到底是谁触碰了人性的底线?到底是谁杀了人?谁能得到救赎?谁又能逃出生天?一切的一切,都隐藏在黑暗的密室里,由恶魔一手操纵,你想来会会它吗?
  • 总有一刻不同寻常(保持学生良好心态的故事全集)

    总有一刻不同寻常(保持学生良好心态的故事全集)

    走进如歌的生命,走过诗意的青春。曾几何时,我们叹息时光的飞逝,叹惋落日的凄美,却任凭美好从身边转瞬即逝。不是青春短暂、岁月苍白,而是我们不曾将它涂上丰富的色彩。何不于喧闹中体会宁静,于繁杂中感受简约,以平静的心情看待得失,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功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人生之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