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信息科学在应用技术领域的研究。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跃变式的进步,计算机技术以难以预料的速度在发展着,21世纪初期将会出现每秒100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随着新的元器件及其技术的发展,新型超导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纳米计算机将会相继走人人类社会生活。随着计算机进入人工智能时代,80年代后,又诞生了赛伯空间(cyberspace)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v)的新型理论及实践。赛伯空间的主体是因特网,它是一个依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支持的,以多媒体形式演示的数字化信息世界;”虚拟现实”一方面是面对真实世界的模拟,如数字化地球、社区、景物等,另一方面是虚构,如三维动画,立体游戏,多维几何图形等。
5.人类的思维科学和认知方法论是无限的、多层次的,信息科学的理论研究与信息技术已冲破了传统的框架与局限,日新月异的科学实践、创造、发展在推动着理论的更新和嬗变;而不断探索、求新的理论又在推动着、指导着实践的迅进。揭示了信息是自然界第三大资源的奥秘,信息科学的研究将人类社会推向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1)目前,系统科学方法论对信息科学的研究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普遍意义的系统科学方法论,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已经上升为哲学方法,并被运用到信息科学的各个领域的研究中。
二是一般意义的系统科学方法论,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去关注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选用一些具体学科方法论去研究信息,在具体学科与信息的交叉,联姻中开辟和发展新的学科研究途径。
三是具体信息范畴研究意义的系统科学方法论,是将系统科学的具体方法引入信息的某一具体范畴中,对这一范畴进行多角度的深化研究。
(2)系统科学方法论对信息科学的研究主要是应用了系统的开放原则、系统与信息环境的适应性原则、系统的协变性原则、系统的内部涨落原则、开放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原则、系统的整体原则等,将信息视作一个巨大组织的整体——即系统。成功地探索了信息系统与子信息子系统的概念、模式、原则、规律;探讨了信息系统的整体性、组织性、综合性、结构性、层次有序性、目的性、动态性、相关性及目的性;同时,还准确地描述和概括了与之相关的客观存在,解决多因素动态复杂系统的量化、优化、定向问题,这些都为系统方法论在分析事物、解决问题过程中规定了基本原则和必须遵循的规律。
6.信息时代,科学续进,日新月异。库恩的科学续进学说指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一个无限发展的续进过程,是在量变引起的质变中,不断实现一种新的理论对旧有理论的突破,从而引发理论的不断创新、更替和发展。系统科学方法论解决问题的“逻辑性”,”时间性”、“知识性”步骤,其中“逻辑性”是分为对问题的阐述、目标选择、系统综合、系统分析、最优化、决策和实施计划等。这一系统科学方法论已成为信息科学实践和理论实施及研究的方法论的基础,并依此探究了信息的巨大功能和价值,揭示了信息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功利和益处。同样,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整个物质活动的系统结构中都蕴藏着向更高级的人类生活系统不断续进的动因,引导主体从不同方面自觉地承袭、修正、发展旧有的理论。这种科学续进的定向性主要体现在主体对一种理论的直观的、适谱性的实用价值领域实现后的自身存在价值中①。物质与理智的结合的基本产物是技术,它给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但它本身所具有的模式化标准、范式与规则,会给精神文明、生态环境优化、个体生命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数字鸿沟,网络与文明……随着科技文化的全面渗透,人类文化出现了沦为机械系统的危机,这绝非危言耸听。系统科学方法论在续进中,应把如何帮助主体实现人的本质价值意义,关注人文素质与人文意向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作为刻不容缓的理论更新任务。这将是21世纪初
①胡作玄:《第三次数学危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系统科学思维和方法论研究的主要课题。
三、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一)信息学研究历经的三个阶段
系统科学方法论经过了申农、维纳的时代,继美国系统哲学家拉兹洛(E.Laszlo)的《系统、结构与经验》,巴克莱(W.Buckley)的《系统认识论的研究》,心灵哲学家艾耶尔(K.Sayre)的《信息实在论》,德国技术哲学家拉普德(F.Rapped)的《信息的理论负载》,阿罗(K.J.Aron)的《信息经济学》和我国的众多学者的理论探讨,系统科学方法论已日臻完善。
1.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诞生——第一阶段。
信息技术及信息突变性的跃变,促使和呼唤着以信息为研究对象的认知方法和科学理论的诞生。
(1)“老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诞生。
1948年美国数学家申农(C.E.Shannon)的《通讯的数学理论》,维纳(N.Wetner)的《控制论——动物与机器中的通讯与控制问题》的问世,以创立通讯系统理论及一般信息论为发轫;美国R·A费希尔(R-A.Fisher),W·魏沃尔(W.Wewole)和苏联的戈尔莫戈洛夫(Germugrov)等人不停地对信息概念、信息观念和信息方法的理论探索,创新和确立了信息论。与此同时,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路·冯·贝特朗菲(L.V.Bertalanffy)于1948年从逻辑学和数学的角度,成功地探索了由生物有机体、进而适合于一切事物的综合系统和子系统的概念、模式、原则和规律,创立了一般系统论。同是1948年,美籍奥地利数学家维纳(N.Wiener)和墨西哥生物学家罗森勃吕特(A.Rosenblueth)合作,在研究和阐述自控制系统、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人的复杂现象中,建立了信息研究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自诞生便对信息研究产生了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并被称为“老三论”。
一是信息论。申农提出了信息论的一般原理,信息系统表现在它的传递过程是一个系统,从信源开始,顺序经过信道而到达信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运行系统,第一次提出了通讯系统的模型:
【信源】信息—【编码】信号—【信道】信号·噪声—【译码】信息—【信宿】
申农为信息的度量制定了数学公式,依这个公式可以计算信息的量。美国R·A费希尔(R.A.Fisher),W·魏沃尔(W.Wewole)和苏联的戈尔莫戈洛夫(Germugrov)等人不停地对信息概念、信息观念和信息方法进行理论探索,创新和确立了信息论。
二是系统论。系统论包括基本理论、系统方法和系统观三部分。系统论的基本理论是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路·冯·贝特朗菲(L.V.Bertalanffy)于1948年从逻辑学和数学的角度,在成功地探索了由生物有机体、进而适合于一切事物的综合系统和子系统的概念、模式、原则和规律,而创立的一般系统论。提出了生命现象的有组织性、有序性、目的性,提出了系统的整体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建立起的开放系统的一般系统论,
三是控制论。美籍奥地利数学家维纳(N.Wiener)和墨西哥生物学家罗森勃吕特(A.Rosenblueth)合作,在研究和阐述自控制系统、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人的复杂现象中,建立了信息研究的控制论。控制论属于横向科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渗透的一个产物。控制论是侧重分析信息、调节过程和系统的行为或功能的性质。控制论方法论的价值在于它摒弃了牛顿和普拉斯的机械决定论及单一的“因果律”,运用反馈的功能、概念,去研究和阐述自控制系统、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复杂现象
(2)“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突变论。
在信息理论的实践发展中产生了“新三论”,即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突变论。1967年欧洲布鲁塞尔学派的领军人物普里戈金(I.Prigoging)在解决信息从存在到演化的理论问题时,回答了开放系统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的问题,创立了耗散结构理论。1971年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Hakan)与学生格雷扼姆(R.Graham)在研究信息系统的内在关系中,提出了多维相空间理论,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的过度上解决了普里戈金提出的一些问题,也解决了复杂系统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状态所具有的目的性问题,构建了协同学理论。突变理论是1972年由法国数学家勒内·托姆(Lenei Thom)率先提出。随着突变论及转播学理论的诞生,人类迎来了全新的知识时代的认知科学理论阶段。从哲学、学科联姻、新兴学科三个审视角度,去认识信息和信息化时代的运动、发展规律;在科学的界定中,为创立一门全新的学科——信息学奠定了哲学方法论基础。
2.文献标引、数据库为主体的文献、图书数字化技术阶段——第二个阶段。
电脑技术的应用,首先发生在文献、图书的数字化录制和技术改造、技术处理领域中。美国率先开始对图书、期刊文献的数字化处理,其核心是对传统图书、文献,以及目录、题录等的应用。嗣后,迅速蔓延于世界。这一阶段的贡献在于图书馆及文献的信息化实际应用的“技”,而对于信息理论研究的“艺”则显得有些忽略和不足。目前,已经引起众多学者的警觉,并重新开始对这一阶段时行理性的反思。
3.信息的理性研究和探索——第三阶段。
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类在超越中开始对信息的全方位的研究和探索。这种理论探索是在借鉴系统科学方法论和超越文献标引、数据库建设中,拓展的信息科学理论。特点是:把许多基础学科、边缘学科及横断学科从新的角度再次交融和再次横断,并在得到许多信息学专业技术性的发展中,建立起一整套的概念和功能分析模式。进而力图建立信息科学的理论体系,将信息理论的研究及文献标引引向了新的高度和深度。
(二)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学三个不同视角及新的学科领域的确立
历经三个阶段的信息理论研究,已经形成了可以明确界定的三个学科领域。
1.文献信息资源性研究领域。文献信息资源性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图书馆为主体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和相关学科的变化;学科体系的变革与转型;研究范畴的更新与拓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分析及信息分析的创新;传统文献信息资料库与数字文献信息库的转型、改造等方面。
其主要特点是:由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注重对文献信息及信息过程的数量分析研究;立足传统,在关照传统的反思中,创新和建立现代文献信息资源模式;将信息的特征、数字的应用引进图书、文献、档案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应用;跨学科研究的出现,如:信息经济学、信息社会学等;在超越传统文献信息资料、特别是图书馆的严格意义的管理科学性质界限中,对公众服务、社会服务性学科的渗透;对于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机制及安全系统的研究。
2.信息为本题的研究领域的拓展。有相当一批学者在超越文献标引、数据库以文献信息为主要对象的研究领域,转向了信息整体系统、信息自身规律的探求。
其主要特点是:注重信息学的哲学方法论,在应用和发展“老三论”及“新三论”的系统科学方法论中,加强对信息的本质、特征、运动方式、资源存储等自身规律的把握和探求;将信息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模式,研究中宏观与微观结合,已形成了专业性很强的研究范畴。
3.信息的对象化——信息接受研究领域。
在信息研究理论兴起的引领下,20世纪60年代,从德国兴起了信息接受对象为研究对象的接受信息学、接受美学。6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教授汉斯·罗伯特·姚斯(Hanchi RobertYaossi)率先倡导了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论——接受美学理论。同时,民主德国的学者璃乌曼(Liwuman)也开始积极在采用新的系统科学方法论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中,进一步完善了接受美学,自此使接受美学成为一门新的信息接受方法论和理论体系。
与此同时.另一门横跨信息源与信息对象的新型学科——信息传播学诞生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WellbSchlam)揭开了传播学的学科创立序幕。接着,他又与威廉.波特(Welian Port)合著《传播学概论》,终使传播学成为一门专门研究信息与对象之间的“中介”质的学问。
总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姻而产生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及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信息系统科学方法论的一些概念和成果中,形成了以信息对象化接受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领域。
这三个信息研究领域的形成,都形成了各自独立,具有学科界定的领域性学科。三个领域逐渐形成了达到共识的理论规范,即面向信息资源及信息源的s规范,面向信息交流过程的C规范, 以及面向信息对象的U规范的理论研究范式。
(三)信息研究三个理论平台的确立
以信息源、信息交流、信息对象而确立的S、C、U理论规范,在信息实践的冲击中,逐渐暴露出理论界定和研究领域划分的局限性,以及内涵与外延的矛盾性。在超越、创新的探索与追求中,信息理论研究逐渐形成了:信息本体、信息资源,以及以人为本的全新理论研究平台。
1.信息本体研究的理论平台,亦称为信息主体研究,即将信息确立为理论研究的直接对象的理论研究。
信息本体研究,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主要涵盖着以信息为目标的理论研究、信息的应用理论研究、信息资源的理论研究三个层面。
(1)以信息为直接目标的理论研究分为信息本体、信息制造及信息传输三方面:
一是信息本体:信息本质;信息特征;信息与信息源。
二是信息制造:信息的产生、信息源;信息的存储、信息量;信息的控制、调节。
三是信息传输:信道、网络及网络信息;信息的传播;信息的反馈;信息的消耗、膨胀。
(2)信息的应用理论研究。应用信息研究主要体现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三个方面。
2.信息资源的理论研究——信息资源的存量、组织、管理的宏观研究。
(1)信息资源的理论研究建立在信息资源存量、信息资源组织、信息资源管理三个层面的理论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