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有一位记者准备采访朱家溍,有画家对他说:你应该去采访他,他在美术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学文史的同学则说:你应该去采访他,朱老先生是文史界泰斗。还有朋友说:你应该去采访他,他是我国屈指可数的文物鉴定专家。事实上,如果遇到一位摄影爱好者,他也会推荐道:朱老在摄影上也颇有成就呢!
2009年,在北京故宫,看到了朱先生捐献的文物——青花瓷,并且知道,从1953年起,他几度和兄弟一起,将家藏价值不菲的汉唐碑帖、明清家具、几万册善本图书全都捐给了国家!
打开《朱家溍画传》,让你感到吃惊的人,一系列京剧表演的照片让人眼花缭乱。原来,他同时还是一名出色的京剧演员!
从13岁开始登台演戏,直到86岁高龄还活跃在舞台上。建国后,电视台要拍摄戏曲纪录片,需要表演久已绝迹舞台的两个武戏,竟然还是朱老登台示范,而在建国前,他曾经担任过梅兰芳的艺术顾问!
当所有关于朱先生的信息汇入我的脑海,我怎不对先生刮目相看!
一条漫长的路和一片肥沃的土壤孕育了这位大家。从他的先祖、宋代大儒朱熹开始,朱家就播下了诗书传家的种子。高祖考中大清一甲二名进士,祖父中举,父亲毕业于牛津大学,兄弟学业各有所成。严格的家教、严谨的学风、个人的勤奋,朱家溍在成长与成才的坦途上一路前行。
因为酷爱传统文华而酷爱着京剧,他在京剧舞台上演绎着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人物命运,体味着他的文化人生和多彩人生。他不会想到,有一天,他的人生也会如一个变幻莫测的大舞台,充满悲情与无奈。1969年,在全国大走“五七”道路的风潮下,他下放咸宁向阳湖,从一个拿笔杆子的知识分子,成为一位捏锄头把的农民。
看过很多朱先生的照片,或身着长袍,或西服革履,无不风度翩翩,气宇轩昂,无不体现着一个学者的风范。唯有一幅在向阳湖的照片,上身穿着皱皱巴巴的衬衣,明显短了一截。下身穿着长裤,两条裤腿都高高卷起,一条卷过膝盖,一条则刚刚盖住膝盖,显得很不对衬。脚上穿着雨鞋,鞋上粘满了泥巴。先生站在泥泞的路上,背后是一农房,墙面上写着“农业学大寨”的标语,身边还放着两个破蓑衣。怎么看都是那么落魄!
我想找点心酸的感觉,可是,先生神采奕奕,精神抖擞,一只手插在腰间,微笑着直视前方。我反被他的姿态感染,心情竟也开朗起来。
大约是在舞台上演出了太多人物的命运,大约是经历了抗日战争的颠簸,经历了“****”时期的关押,经过了“****”前期的“黑帮”时代,向阳湖的干校生活,对于朱先生而言,他倒是抱着苦中作乐的态度。比如在大雨哗哗的夜晚被分配看管秧池,一旦水没过秧苗,就要用盆把水淘出,这样的工作一干就是一整晚,天亮了才能休息,而这时候,朱先生已经是五十好几的人了。可是他说,这项工作虽然苦些,但也有意想不到的享受,就是雨天的雷电之美是原来从未看到过的。多么难得的乐观!
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到粉墨登场,他大约也想不到,这份情结会把他送上“样板戏”的舞台。当他在向阳湖接到排演“样板戏”的政治任务,他感到无奈,但是他知道,他必须把这件事做好,否则是上纲上线的政治问题。
先到校部借了《红灯记》和《沙家浜》的纪录片和剧本,自己学会,然后组织人员排练,三个月后就在“五七”广场搭起台子正式演出。舞台是用木棍子和竹杆子搭起来的,甚是简陋,但气氛很是热烈,下面观众整整齐齐坐了一广场,可谓人山人海。朱先生不仅亲自导演,还在演出中负责打大锣的任务,有时还要亲自当演员。
这支由“五七”战士组成的样板戏演员队伍有来自北京图书馆的,也有来自历史博物馆的,在当地演出后,可谓“一举成名”,不仅频繁地在附近生产队演出,还被请到咸宁、温泉巡回演出。
传统京戏是一个舞台,“样板戏”也是一个舞台,“五七”干校同样是一个舞台。大家在特别的舞台演绎特殊的时代故事。虽然不得不演“样板戏”,但聪明的“五七”战士也善于利用“样板戏”发泄心中的不满。如当年有军宣队把“五七”战士拉去批斗,同室的人就唱起样板戏《红灯记》中的片段:“狱警传似狼嗥,我迈步——出监。休看我,戴铁镣,裹铁链,锁住我双脚和双手,锁不住我雄心壮志冲云天!”这种明显带反抗性质的“问题”唱词,因为有了“样板戏”的幌子,军宣队终于无可奈何,可谓滑稽。向阳湖时代,一个真真假假的大舞台!
离开向阳湖8年后,1980年,朱先生再度登上京剧表演的大舞台,此时,“样板戏”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他演出了传统戏《麒麟阁》。
2003年,90岁的朱先生谢下了人生的帷幕。
在历史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的过客。朱老的精彩在于,他用无比的勤奋、惊人的乐观与无私的奉献写满了他的履历。因为留下较少的遗憾,他的人生大舞台上写满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