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湖文化丛书》出版(北京)座谈会侧记
如蓝 万红英
2011年1月11日,京城正被北方的严寒包围着,而中国现代文学馆多功能厅内却洋溢着春天般的温暖。我国第一部综合反映干校文化的丛书——《向阳湖文化丛书》出版座谈会正在这里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武汉出版社和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咸宁市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协办。中国现代文学馆和国家图书馆首先接受赠书并颁发了收藏证书。
这是一次京城文化界朋友的“喜相逢”。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张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全国政协文史委、中国文化管理学会等单位的代表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画报、新浪网等10多家媒体的记者应邀到会。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因事不能参会,特地请中国作协办公厅转发贺信,称自己一直很关注,肯定丛书对那段历史的书写有着特殊的意义,对这套丛书的出版表示祝贺!
这更是一次向阳湖文化人的“再聚首”。曾下放向阳湖干校的文化界高级领导干部、著名作家、出版家、文博专家、书画家、学者、电影工作者及子弟60余人汇聚一堂,他们中有****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金冲及、原新闻出版署署长宋木文、中国长城学会会长罗哲文、原国家电影局局长刘建中、中央文史馆馆员程毅中、杜迺松,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谢永旺、吴泰昌,著名书籍装帧设计家张慈中、中国版协副主席谢明清、萧乾夫人文洁若、田汉之子田大畏,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副总编辑林阳,等等。大家怀着欣喜的心情,祝贺、研讨、展望……
坚守,成就一项事业
《向阳湖文化丛书》的出版,凝聚着编著者李城外多年的心血。正是他的锲而不舍,才有了这套包括《话说向阳湖——京城文化名人访谈录》《向阳湖纪事——咸宁五七干校回忆录》(上、下)《向阳湖诗草》《向阳湖文化研究》《城外的向阳湖》(上、下)7本书、总计300余万字的煌煌大著的面世。
武汉出版社社长彭小华首先回忆道,早在2004年,他和城外在一次会议上相识,很为其执着精神感动,于是从一个出版人的角度出发,建议将其研究尽可能地系统化,争取出一套《向阳湖文化丛书》,他愿意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湖北省作协党组书记兼常务副主席、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黄运全在致辞中提出,谈到向阳湖文化,我们自然会提及两种现象:一种是宏观层面的“向阳湖文化现象”,即当年特殊历史条件下,几千文化人下放向阳湖“五七”干校留下的那份文化遗产;另一个就是在向阳湖文化研究方面的“城外现象”,这个现象很独特。城外同志是向阳湖文化研究的执着开拓者,他在党委、政府重要部门任过职,但他可以不要名,不要利,甚至可以不要官,但要的是向阳湖文化。在与他的交往中,你会发现他言必谈向阳湖文化,文必写向阳湖文化,事必推向阳湖文化。由于他的不懈努力和多方争取,向阳湖文化的搜集整理从无到有,目前取得了很大进展。
曾经下放向阳湖的文化名人张惠卿、郑士德、****满、周明纷纷表示,李城外是一个很有眼光、很敏感的热心人,正是他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向阳湖事业,向阳湖文化才能越做越大,留下了比其他干校更丰富的史料和厚重的作品。周明深情地讲到,如果没有李城外的坚持,那段历史只怕没有人去管了,所以要特别感谢敏感的、勤奋的、辛苦的李城外。
在会上,李城外则道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从1994年起,至今已是漫漫16年的历程。我抢救、挖掘向阳湖文化,也从青年到了中年,可说是尝遍了各种滋味,但是,如果大家能分享我的喜悦,肯定我这位咸宁人为向阳湖文化人、为中国当代文化史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我也就感到无比欣慰了!此时此刻,我特别怀念我采访过的诸多文化名人,是他们的热情鼓励才有了我今天的成果。我要向在座各位致敬,是你们的厚爱,冒着严寒来到今天的会场,体现了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敬重……”
他的发言自然赢得了会场一片热情的掌声。
抢救,复活一段历史
与会者一致认为,《向阳湖文化丛书》的出版,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复活了一段宝贵的历史。
彭小华认为,40多年前,由于特殊的历史机缘,文化部系统的一大批干部和家属下放到湖北向阳湖“五七”干校,他们中有许多著名的作家、艺术家以及新闻、文化出版工作者,这么多的文化界人士汇聚在咸宁,生活劳动多年,这是当代文化史上的奇观。黄运全谈到,向阳湖文化这段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段历史仅仅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或某些单位的简单的档案中。有些人出于朴素的个人感情,不愿揭伤开这道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历史就有可能泯灭的,但是丛书可以还原复活这段历史。向阳湖文化是对历史的反思文化,是对名人的纪念文化。有了这套丛书,我们对历史的反思就有了基础,对名人也是最好的纪念。
宋木文深有感触地说,向阳湖的文化人是越来越少了,将来大家也都会作古,但是,有了这套丛书,那段历史就还在,就会长期地永久存在。当时一大批文化人,很多名人停止正常写作,被集中到农村,边劳动边参加斗、批、改,这是其他干校没有的,这些文化人用他们的日记,写实作画、著书等为这段历史留下了足迹、作品,正如吕济民先生在丛书另一篇总序中所言,是为这段历史留下了痕迹,为文化名人存照。而这套丛书的确把这段历史保存下来了。
会上,老“五七”战士们一边翻阅丛书,一边阐述了抢救向阳湖文化的意义。原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郑士德说,“****”是空前绝后的文化现象,把“五七”干校现象和历史形成书,留给当地,留给后世,非常有价值。历史没有逆反的隧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淡漠,被人忘记。但是有了这套书做记录,历史就被复活了;著名作家****满称,我们有责任将这段历史原原本本地告诉下一代,如果经历过苦难而没有产生伟大作品,我们便愧对这段历史。还原这段历史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实事求是地面对历史,只有这样,才会更加珍惜今天。他引用邵燕祥的诗句:“珍爱记忆,就像珍爱生命;记住幸福,也记住不幸”。只有把千百万人的个体记忆加起来,才是一段完整历史;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周明也强调,很有必要留下这段历史,对今后研究“****”史,这套丛书绝对是宝贵的,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
著名文学评论家张炯指出,这套丛书搜集了很多的内容,很丰富的内容:有书信、访问记、论坛,从各个层面深刻反映了“五七”战士在干校生活和思想感受,而且表现在不同形式的作品中,反映了一个时代,反映了一段特定时代的真实,不仅有认识的价值,也很有审美的价值,因为丛书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后人会从中了解那个时代的荒唐,也了解到历史的复杂、理想的真诚及至污秽中诗意的美丽。
回眸,凝聚一份情结
《向阳湖文化丛书》在北京召开出版座谈会,把与会者带到了那段非凡的岁月。虽时值严冬时节,与会的向阳湖文化人都克服种种困难,按时到会。84岁而且腿脚不便的文洁若老人第一个到达,一落座,就忙着给从咸宁到京的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工作人员签名赠书。80多岁的程毅中老先生一到会场,就交给李城外一本有当年在向阳湖记录的日记本,对他的工作给予实际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