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阴长生,新野人,汉朝阴皇后的亲戚。
他出生在富贵之家,但是对于官位不感兴趣,特别喜欢修道。
他听说马鸣生学到了不老之术,就去找他,终于与他相见。然后像奴仆一样供他驱使,甚至亲自帮他提鞋子,但是马鸣生还是没有教他不老术,只是每天早上和傍晚和他谈论世间之事,管理佃农的方法,就这样过了二十多年,阴长生也没有丝毫懈怠。
和长生一起供奉马鸣生的一共有十二个人,都慢慢地离开了马鸣生,只有长生坚持了下来,更加尊敬地侍奉鸣生。于是鸣生就跟他说:“你是可以修道之人。”
他把长生带到青城山,给他展示“煮土成金”。
鸣生在四面建造起一个祭坛,传授给长生《太清神丹经》,然后就离开了。
长生造出来仙丹,只不过只服用了一半,所以没有马上升天。
长生煮土为金,做出了数十万斤的黄金,用来施舍给天下之间的穷苦之人,不管认识或者不认识。
长生和妻子孩子一起游历天下,全家人都不会变老,然后在平都山白天升天,临走之前,著作九本书,上面写着“上古成仙的人太多了,都说不完。而到了汉朝,成仙的人只有四十五人,和我一起的有六个人,二十个人都过尸解成仙,其他人都是白天成仙的。”
我说:“我曾经听过一句俗语‘你晚上不出去,就不知道晚上路上有行人。’同理,不能成仙的人就是因为不知道天下山林之间有修道成仙的人。”
“阴君(阴长生)已经服用了仙丹,虽然没有升天,但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然会有仙人相互寻找,所以知道近年来现任的数量。但是平常人就会说不对,因为自己没有见到过,所以就说没有,真是悲哀!”
“在草场山泽之中的隐士,把隐居清逸作为自己的志向、看看经书来自我娱乐,不炫耀自己的文采、不张扬自己的名声、不按照固有的方法来追求进步、不经营自己使得做官,平常人都不认识他们,更何况是仙人呢!仙人怎么会急切地想让自己在朝廷的官员中闻名,让他们听懂自己的话!”
阴长生在自己的书中序言说:“汉朝延光元年,在新野山北面,我得到了马鸣生《太清神丹经》。我修道成仙,就把这经书放在了名山,如果又得到它的,就可以成为真人,从此就脱离俗世。”
“不老术最重要的是炼出仙丹。练气、练身、服用草药,这些方法可以稍微延长一下寿命,不能真正的修炼成仙,如果你想修道,炼丹是关键。”
“学得太多反而不行,只有无为才能成仙。聪明人听到了这个,更加努力地修炼;庸才听到了就会哈哈大笑,觉得这不是对的。吃下仙丹,就能够长存于世。”
阴君撕开自己黄色的素衣,在上面书写一通丹经,用文石匣子装好,放在嵩山;一通黄柜书,用青玉匣子装好,放在华山;一通黄金书,在上面刻着,用白银匣子装好,放在蜀经山;一通白缣书,合起来有一卷,交给弟子,让他们世世代代地传下去。他还写了三篇文章,记录自己的经历。
第一本写着:“我在唐尧虞舜时就接受了上天之命,一直延续到汉代,都负有仙界的使命。我虽然是一个普通人,但是热爱修道,淡泊明志,不去侍奉王侯。贪求生命又得到了生命,还有什么追求的呢?”
“我的足迹踏遍了天上地下,乘坐浮云,拥有隐形的翅膀可以飞翔,进入火中不会被灼伤,在水上行走不会弄湿衣服,逍遥自在,无忧无虑。”
“在仙都遨游嬉戏,心里同情那些平常人生老病死之苦,时间流逝如河流一去不返,还没有活多久就死了,只有泥土作伴,奔马一直奔跑到死才能休息。”
第二本说:“我的老师对我的帮助最大。四时变化,松树是我的邻居。我有十二个同学,艰难修道,过了二十年。其中对老师有怠慢的地方,志向不坚定、行动不勤劳,所以与成仙失之交臂。”
“我真为他们感到可惜,不过这也是天意。上天不会随便传授仙法,这一定是给那些贤人所有。如果身体死去,埋在黑暗的地底,灵魂什么时候才能回到世间呢。所以你们要勤奋地研究修道,不要被俗世和富贵影响。一旦修道成功,飞升九天之外,寿命就像日月星一样,何止亿年。”
第三本说:“我还是童子的时候,就喜欢修道成仙。于是离开了家跟随师父,天南地北都去过。委身于俗世,隐居在偏僻的地方,在名山的一个地方二十多年修行。冷的时候没有衣服,饿的时候没有食物、想家的时候不敢回家、累的时候不敢休息,侍奉老师,希望他高兴。脸上很脏,脚上磨出了厚厚的茧,这样的修行才刚刚触碰到修道的门槛,于是师父传授给我要诀,真是情深意重。”
“成仙之后,妻子和孩子都得到了很长寿命,享用不尽的财产。我炼出了很多黄金,总共有十亿的财产,又可以驱使鬼神,仙女也在旁边侍奉我。我这样的处境都是神丹的功劳。”
阴君留在人间一百七十年,样子和小孩子一样,白天成仙而去。
原文
阴长生者,新野人也,汉阴皇后之属。少生富贵之门,而不好荣位,专务道术。闻有马鸣生得度世之道,乃寻求,遂与相见。执奴仆之役,亲运履之劳。鸣生不教其度世之道,但旦夕与之高谈当世之事,治生佃农之业,如此二十馀年,长生不懈怠。同时共事鸣生者十二人,皆悉归去,独有长生不去,敬礼弥肃。鸣生乃告之曰:“子真是能得道者。”乃将长生入青城山中,煮黄土而为金以示之。立坛四面,以《太清神丹经》受之,乃别去。长生归合丹,但服其半,即不升天。乃大作黄金数十万斤,布施天下穷乏,不问识与不识者。周行天下,与妻子相随,举门而皆不老。后于平都山白日升天,临去时,著书九篇,云:“上古得仙者多矣,不可尽论。但汉兴已来,得仙者四十五人,连余为六矣,二十人尸解,馀者白日升天焉。”
抱朴子曰:“洪闻谚书有之曰‘子不夜行,不知道上有夜行人’。故不得仙者,亦安知天下山林间有学道得仙者耶?阴君已服神丹,虽未升天,然方以类聚,同声相应,便自与仙人相寻索闻见,故知此近世诸仙人之数尔。而俗民谓为不然,以己所不闻,则谓无有,不亦悲哉!夫草泽间士,以隐逸得志,以经籍自娱,不耀文彩,不扬声名,不循求进,不营闻达,人犹不识之,岂况仙人!亦何急急令闻达朝阙之徒,知其所云为哉!”
阴君自序云“维汉延光元年,新野山北,子受和君神丹要诀。道成去世,副之名山,如有得者,列为真人。行乎去来,何为俗间?不死之道,要在神丹。行气导引,俯仰屈伸,服食草木,可得少延,不求未度,以至天仙,子欲闻道,此是要言。积学所致,无为为神。上士闻之,勉力加勤;下士大笑,以为不然。能知神丹,久视长存。”于是阴君裂黄素、写丹经一通,封以文石之函,著嵩山;一通黄柜简,漆书之,封以青玉之函,置大华山;一通黄金之简,刻而书之,封以白银之函,著蜀经山;一通白缣书之,合为一卷,付弟子,使世世当有所传付。又著书三篇,以示将来。
其一曰:“唯余之先,佐命唐虞,爰逮汉世,紫艾重纡。余独好道,而为匹夫,高尚素志,不事王侯。贪生得生,亦又何求?超迹苍霄,乘虚驾浮,青腰承翼,与我为仇。入火不灼,蹈水不濡。逍遥太极,何虑何忧?遨戏仙都,顾愍群愚;年命之逝,如彼川流。奄忽未几,泥土为俦。奔驰索死,不肯暂休。”
其二曰:“余之圣师,体道如贞。升降变化,松乔为邻。惟余同学,十有二人。寒苦求道,历二十春。中多怠慢,志行不勤。痛乎诸子,命也自天。天不妄授,道必归贤。身投幽壤,何时可还?嗟尔将来,勤加精研。勿为流俗,富贵所牵。神道一成,升彼九天。寿同三光,何但亿年?”
其三曰:“惟余垂发,少好道德。弃家随师,东西南北。委於五浊,避世自匿。二十馀年,名山之侧。寒不遑衣,饥不暇食。思不敢归,劳不敢息。奉事圣师,承颜悦色。面垢足胝,乃见哀识。遂授要诀,恩深不测。妻子延年,咸享无极。黄金已成,货财十亿。役使鬼神,玉女侍侧。余得度世,神丹之力。”
阴君留人间一百七十年,色如童子,白日升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