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89900000011

第11章 山江苗族的日常生活世界(1)

山江苗族的日常生活世界

山江苗族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其独具特色的生活习惯、经济活动、生活节奏与民族节庆体系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他者”的文化图景。嗜酸、各种建筑样式、赶边边场、制作各种手工制品与绣花织布、遵循古老的民族节日、以春节和重阳节为节点将一年大致分为忙、闲两个阶段,这些苗族的生活对我们而言既熟悉又陌生。

一、凤凰与山江概况

(一)凤凰县沿革

凤凰县地处湖南西部边缘,沅江流域西部,云贵高原台地东端,武陵山下,总面积1759平方公里,辖31个乡镇、344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38万人,由苗、汉、土家等18个民族组成,其中苗族人口19.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4%,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01年12月17日,******以国函[2001]167号文件正式行文批准凤凰古城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此后凤凰县经济发展逐年加快。据统计,2004年凤凰县生产总值突破12亿元,财税总收入7295万元,是近十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2005年1-9月,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977亿元,增幅达9%,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唐武后垂拱三年(687年)始于此设谓阳县,元朝置“五寨司”,司治在后来的镇筸城(即今凤凰县城沱江镇),属思州安抚司,管辖上下各五峒。

明袭元制,设“五寨长官司”和“筸子坪长官司”,属保靖宣慰司管辖,“五寨长官司”首任为田儒铭,“筸子坪长官司”首任为苗人廖彪。这一期间,吉首设立镇溪千户所,当时驻麻阳的一名参将兼管镇溪千户所和筸子坪长官司,人们称其为“镇筸参将”。五寨司城从此以“镇筸”称呼。明隆庆三年(1569年),朝廷为了监视土司,在今落潮井地域设一军营,因此地形似凤凰之山而得名“凤凰营”。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设厅,命名凤凰厅。厅治设镇筸。嘉庆二年(1797年)升散厅为直隶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厅为县,称凤凰县,相延至今。镇筸镇自从成为厅、府所在地后,历史上多次成为湘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山江镇概况

山江位于凤凰县的西北部,是苗族聚居区。山江镇的镇域总面积是75.51平方公里,东南西北四面与县木里乡、千工坪乡、麻冲乡、板畔乡、腊尔山乡、两头羊乡接壤。全镇共有1个居委会和15个行政村,人口数为13235,苗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99.4%。

山江镇的经济在全县属于中等水平,年人均收入为600元左右。农业和旅游业是该镇的支柱产业,外出务工人员寄回家的钱物是对经济的重要补充。山江苗族经济收入的来源依照其重要性依次为烤烟收入、外出打工收入、旅游收入、退耕还林后的补偿金(政府以每亩210元的价格补偿农民退耕的土地,期长为7年)、养殖收入(主要为养猪、牛、鸡、鸭等家畜家禽)。人们种植水稻、红薯以及其他农作物和果树,饲养家禽,但大多自产自销,即使有卖出,收入也很少。

山江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特别适宜种植烤烟,山江人种植烟草已有二十几年的历史。2005年山江镇被湖南常德烟厂列为基地县,实现了工厂、公司、农户一条龙生产,烤烟销售不再受市场波动。整个镇的烟草种植面积因此达到2600亩。

山江镇的旅游以山江苗族博物馆、苗族风情园和村寨旅游为龙头,以民族文化特色为卖点,已经有了初步发展。民族文化产品(如银饰、民族服装、特色食品等)销路尚可,购买者游客和本地人都占半。2002年,随着湘西凤凰旅游产业的大规模启动,山江镇借助自己邻近凤凰古城的区位优势和纯苗区苗族民俗文化的特色,也发展起了旅游。原副州长、苗族人玉伯及其亲朋开发的苗族博物馆开馆,对山江镇的旅游发展起到了带头作用。2004年凤凰县另一家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开始承包建设“老洞”民族文化村。同年音乐人谭盾先生到山江采风,吸取灵感创造了大型音乐作品《地图》,进一步扩大了山江的知名度。2004年山江共接待游客4.6万人,旅游收入420万元,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来山江游玩的游客从2001年的一千多人次上升到现在近十万人次。

对于山江镇政府所在地黄茅坪行政村一组的人来说,农业事实上已经变成了副业,家家户户都经商、做点小本买卖来维持家计——或者开一个小饭馆,或者卖菜蔬、跑运输、卖日用品或者家电。这和人们的经历有关:有过走出寨门打工的青壮年为数不少。事实上,自1996年以来,山江苗寨现在15岁至30岁的青壮年男人和女子出去打工已经成了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项必修课,按照人类学的术语来说——它成了一项个体举行的“成年礼”。而现在50岁以上的男性和40岁以上的女性较少有打工的经历,因为在他们的青年时代,山江苗区到外面打工的人还不太多,没有成为一股潮流。出外打工使人们积累了一定的经济资本,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改变了轻视“做买卖”的观念。

山江镇上有好几个有特色的商铺:四家银铺,专门制作耳环、头饰等民族装饰品;一家小型的酿酒厂,专门酿制当地人爱喝的低度米酒;

一个用传统工艺制作棉被的小铺子,满足当地人结婚送棉絮的需要。此外还有六家家具店,店内出售的家具都是苗乡的木匠选用当地木材、采用外面流行的式样制作的;卖药的店铺和杂货店分别也有五六家。

公路右侧的一大块水泥平地是这里赶集人群的主要集中点。这个小镇中心地大部分时间供给了从周边村寨赶过来到镇上做小生意的小贩:卖菜蔬的小贩沿着公路两旁摆摊。早晨六点,山江镇便从睡梦中醒来,镇中心马路的两旁,陆续有人聚拢:顶着一头露水从周边的乡村赶过来卖蔬菜的几个中老年妇女和小女孩,人瑟瑟的,几把青菜、姜或者大蒜杂乱地摆铺在水泥路面上的一块塑料薄膜上。六七个卖猪肉的摊位穿插着排列,中间夹杂几个卖嫩豆腐和油炸豆腐的摊子,这两类摊子整天都会摆在这里,在非赶集的日子随时准备满足镇上几个国家单位(诸如税务局、邮电局、医院、中小学、派出所、法院等)工作人员的需要。八点左右,卖蔬菜的那些人便散了,买菜的也散了。这个中心便孤单单地留下了这几个固定摊点,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似的。非赶集日,这里最热闹的场景便这样过去了,它静静地等待着第二天的喧哗。偶尔,傍晚时分会有几个放学了的孩子在马路旁边的那片大空地上的边角处跳绳嬉闹,还会有几个闲来无事的大男人在树下的空地上摆上一盘象棋杀上几回,下象棋的只有两个,而围观者必定众多。

外来者乘车过了寨门300米左右,到山江镇的汽车停车点,会发现有两条道路往前延伸,左边的路延向麻冲乡,右边的路伸向腊尔山台地。

这两个地方都是凤凰苗族的主要聚居点。明、清时期封锁苗区的“边墙”(也就是现在被媒体炒作出来的南方长城)的几次倒塌与重建,都是居住在这一片土地上的苗族人英勇反抗外来统治力量的见证。

顺山江上麻冲乡的这条马路的左侧,竖立着几栋三四层楼高的小青瓦仿古传统建筑,灰色墙体、廊檐高翘、红色灯笼高悬,看起来非常体面,它们经营着饭店住宿或卖电视光碟。这块地多年前已经由黄茅坪村村委卖给了外地人(所谓外地人,也无外乎上下十几里的人家)。这些人在此买地修房,慢慢地也成了此地的固定住户。若是沿着这条线路往前走,就进入了板畔和麻冲两个乡。

一个陌生人绕着整个山江镇走一圈,会有一种很奇特的体悟:外来的、不可知的东西(比如说医院、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停车场、算命的摊位)都放在整个社区的外围,它们组成了一个中间地带,将外界与社区的苗人和更加腹地的各个村寨的苗人分离开来。

(三)黄茅坪村概况

据2005年的统计:黄茅坪行政村共分6组,全村约2080人,约420户,平均每户近5人,全村未成年男女性别比为1:1.2。

①全村有苗姓5个(对应汉姓11个)。龙姓的村民最多,占全村人口55%,其次是吴姓,占总数的36%,人数100人以上的还有麻、欧两姓。村民中,作为户主的男人以及在此地出生的孩子全部是苗族。媳妇的民族成分稍微复杂一点,主要是苗族,外民族的也有,但数目不多,依次有汉、侗、土家、白、蒙古、傈僳等族的姑娘。

除第一组从事商业的人员较多外,其他各组的人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较为有特色的是该村有巫师12名,仙娘3名,都没有脱离日常的农业生产。由于这些巫师和仙娘的名气没有周边寨子的巫师、仙娘名气大,因而几乎不太被人登门延请。人们同时认为他们村里至少有1名“蛊婆”。

对于黄茅坪村的村史,9个访谈人在经过热烈的讨论后,给了我三种代表性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该村只有二百来年的历史,村里的龙姓由凤凰大田迁入,吴姓由苏麻河迁入。大家来到这块地方时,当时这里还是一片凶兽出没的原始森林,人们于是烧山开田开地。乾嘉苗民起义以后,清军在此驻扎,后设“总兵营”,该村从此在四乡八里有了名声。解放后,村名由苗名“帮楚”(汉语意思为土层薄而且草易枯之地)意译为“黄茅坪”,也就是现在的这个名字。

第二种说法:该村的住户从外地迁到这里来的时间非常早,这里的龙姓来自“武陵堂”、吴姓来自“延陵堂”。他们的祖先当初来到这里时,该地水草肥美,挖一兜芦苇都要花三天三夜的工夫,而现在这里却变成了干旱的山区。

据说该村还有一个名字——“没良”(山江苗语,“把抓来的东西埋藏”、“把抓来的东西收藏”之意)或“迷亮”,源于一个叫“没良”的山洞而得名。为什么这个山洞得到这个名称呢?故事的叙述是这样的:远古时这里住着一对老人,男的叫“阿普不邓”(“阿普”即山江苗语中对“爷爷”的称呼,“不邓”的字面意思是“砍三刀”,引申为“正义之士”。“阿普不邓”即“正义爷爷”),女的叫“阿酿点租”(“阿酿”意为“奶奶”,“点租”的字面意思是“收米”,引申为“偷米”。“阿酿点租”在山江苗语中就是“偷米婆婆”的意思)。由于这位婆婆爱贪小便宜,喜欢把“抓来”的东西收到寨子边的山洞来,坏了丈夫“阿普不邓”的名声,于是有一天,“正义爷爷”追打屡教不改的“偷米婆婆”,一直将她追到寨子边的山洞里,将“偷米婆婆”关了起来,并将这个山洞取名叫“没良”,警示后人不要贪小便宜。“没良”这一带的民风从此才变得淳朴。

由于人们世世代代都住在这里,因此规矩也传了下来。如今,对于偷盗的人,人们把他抓到之后都要将其关到“没良”洞里进行处罚。

就村景而言,黄茅坪行政村其他五组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其中,距离山江镇上三里路远的黄茅坪三组位于一个山谷底部,是当地十分常见的一个苗族村寨,颇具有典型性。

从满是泥泞的村三级公路旁伸出去,走一段满是小石子的崎岖小路,再沿着曲曲弯弯的碎石板路走下去,就入了寨门。沿着这条石板路继续往下走,到谷底,又往上升,从另一侧重新沿着一条小道攀上那条满是碎石的崎岖小路,就走完了全村。

村内几条小道沿路都搭着石屋、墙体土木混杂的瓦房、偶尔有几栋一层或两层的砖瓦房,密密麻麻地扎成一堆。远远地看,这个寨子很大,掩映在树木中间,十分气派。

最常见的湘西苗族的石房子都只有一层,房顶盖瓦或者大石板。据说修筑一栋石房子要花费短则两三年、长则五六年的工夫。苗家人在农忙闲暇的时候,就想办法到周边的山上和路边找合适的石块,或者自己从山上凿石板块下来,挑拣回家放置一旁。收集石块累计了一两年以后,估计石料差不多够用了,就开始动手砌石房子。可以动员全家来垒,也可以请几个有此方面特长和兴趣的朋友一起来做,第一年动工的工作非常关键:要解决基脚搭建的问题,并要争取修到1.0米或1.2米左右,留出门、窗的位置,顶棚要搭建好。因此搭这种石房子尤其要不急不缓,确保每块石头都牢固地卡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不会随意滑动,并注意石头棱缝对外的美观性。因此,工程是绝对不用也不能赶进度的。以后,主人家可以依据材料每年用夯土做成的土砖或者石块将房子修上去一些,几年下来,顶棚和墙的距离缩短,房子也就修成了。这种房子费时长,但是总花费不太高。人们用泥巴,或者用更小的石头来塞满各石块之间的缝隙。

石头房子一般都有两个很小的窗户。

门板和门框都是木质的,人住在里面,采光差、光线暗,常年阴暗潮湿。冬天住在里面特别冷,四处进风,尽管木质的窗棂上通常都封着透明的双层塑料薄膜,以免吹进来的风太大。春、夏、秋这三个季节,路边、山上的蛇偶尔也会通过这种房子的石头缝溜进屋子里来与人共处。山江海拔770米以上,常年多雾,早晚都很凉爽,昼夜温差大,夏天的晚上都要盖棉絮才不冷。所以,在山江村寨这种房子里生活,房子里常年要有火和烟雾,一为保暖,二为驱赶各种蚊虫和蛇。

这一类房子,是村里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的人居住的。但是每个寨子这种房子都至少会占三分之一强,极少数的人家在这种石房子旁边新修了砖瓦房,将石房子改造成牲口棚和厕所。

事实上,过去苗乡的大户人家也修石房子居住,但一律十分威风漂亮:清一色的十分规整的大麻石,很高的石基脚,房子宽敞高大,房体下面一截用石头、木板或者黄色的方块泥巴砖,上面一截用木板。这种房子住起来就较为舒服。

村里第二种常见的房子是年代久远的、已经有些歪斜了的木房子。这种房子住户的先人一度曾经都是四乡八里的好角色,只是后代中可能没有出过能人,年久失修,房子也就这么倾斜着,一副摇摇欲坠、败落的样子。

第三种房子就是青色水泥砖房。房子可分为一层或两层,大抵依据家中人口和主人的财力、心意而定。湘西多山,采石头很方便,因此这一带修房用的材料一般都是大块中空的青色水泥砖。钢筋和水泥都要花钱去买,因而修得起这种房子的人手头通常都有点钱。

为了修房子、娶媳妇而向亲朋好友借钱在苗乡是很正常的交际,跟人借得到钱本身就是挣面子的好机会。

零星坐落于苗乡的房子还有另外一种房子——低而矮、茅草屋顶的一间间小土坯房,有时候里面往往也住着四至六口的一户人家。

同类推荐
  • 姓名的故事

    姓名的故事

    本书道出姓名背后的故事,为学文史的青年朋友提快一点文化知识,为学科学技术者提供一点“谈助”资料。初民社会时,任何人一生下来,就有一姓一名,表示她或他属于某一氏族的成员,因此每一个氏族成员都能背诵自己祖先的名字和世系、谱牒,可以背诵四五十代以上至七十余代。姓从女生,最初人类父家长为首的宗族成员,包括高祖,曾祖、祖、父子及其妻妾、奴婢等人,这父家长及其族人不常称姓而称为氏,就是说,姓是氏族的分支,氏是宗族的称号。
  • 白鹿论丛

    白鹿论丛

    白鹿书院的卖点即重点是推广传统文化。5月28日陕西省隆重举行的纪念司马迁诞辰2000周年大型的电视直播活动“风追司马”,我来了,这次白鹿书院成立我也来参加,为什么两次都来呢?因为考虑文化问题。但究竟什么是文化?可以说我们的兵马俑、秦陵是,从羊肉泡摸到葫芦头也都是文化。现在文化特别泛滥,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酒文化、食文化、茶文化等等。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文化对我们有多么重要?我不是学者类型的人,是个在实践中摸索、自我思考的人,学习、看书只是作为我的一个参考。我得出的文化是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产生的一种思维方式。
  • 四大名石故事

    四大名石故事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四大名石故事》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有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的故事。
  • 中国式谱文化

    中国式谱文化

    摆谱,从表面看是一个泛泛的话题,既不敏感,与社会热点也并无多少交集,但是深挖其内涵不难发现,它是每个人冥冥之中注定不可逃避的行为,是隐藏于人们灵魂深处的一种本能。
  • 民间风情:三百六十行

    民间风情:三百六十行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我们再耳熟能详不过的话。社会百业,就是我们俗称的三百六十行。所谓三百六十行的行,最早似乎是指街巷所设的贩卖摊和商店的行列,这点可以在唐人小说文献中得以证明。传统的三百六十行,是我国农耕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特别是指人们赖以为生产、生活,即与衣食住行用等紧密相联的手工业、商业的泛称。
热门推荐
  • 保卫自由

    保卫自由

    人类永生之后,何去何存?所追求的便是不再是生存,而是自由的活着
  • 龙血少年

    龙血少年

    寓言,天亮以后,那只狮子就会醒来。镜子能够照出所面见的一切,在真镜面前,真相永远无法隐匿。魔说,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魔,所以,魔生不灭。狮子林中出来的奇异少年带回已成腐木的龙木,龙吟四海波涛涌,神州一夜万物春。在这些寓言下,雷厉风行的少年们,轩辕日成,云中日,第二明镜,卓小……
  • 遇灵记

    遇灵记

    太古末期,人族渐崛起于微末;至上古,混沌破灭,天地初开,氏族当道;中古时期,太炎混沌化清,鸿蒙六道及轮回锻神诀等功法流传开来,广为人知,修炼大爆炸年代到来;直到......碧锦星,万灵大陆,方勇意外得到太炎混沌化清心法,从此改变命运。懵懂少年到惊世杀神,亲情,友情,爱情,他都经历了什么?心机,战斗,谋划,他如何在这个世界立足?天地大道,人世沧桑;看无双灵术妙手化物,观神异功法千奇百怪。灵兽天赋化为己用,诸般奇异存于丹田;充满异兽的低语之森,呼气成冰的寒地神宫;地心世界匿迹百族,无尽虚空神秘莫测;遇灵记,一个世界在等待。
  • 这么弱还好意思称之为魔王

    这么弱还好意思称之为魔王

    释放我将让你占尽所有!所有?一切你想要的。如此有诱惑,但我选择报警。一位少年驱魔师,正做着走向人生巅峰的美梦却无意间(故意)解开了魔王撒旦的束缚,从此踏上一条不归路作者正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在玩崩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 反派女配上位记

    反派女配上位记

    "不想当boss的女配不是好女配!重活一世不再当炮灰,打压女主,拉拢女配,分裂男主势力,搜刮古董宝藏,出任反派女boss,从此走上人生巅峰,顺便看看那女人怎么上演宫心计!某男微微挑眉,轻笑道,你,咋不上天呢?这只祸害只那蹦出来的?哼,姐才不上天呢?姐要逆天~怎么才能弄死这只祸害?不弄死弄走也成啊!急!在线等!!!"
  • 兽妃常妖

    兽妃常妖

    她是国公府上的痴傻女童,她是现代隐世家族的天才少女。当病弱的身躯融入新的灵魂,既定的命运将会彻底改写。只是,当她准备脱离家族,过自己逍遥快活的小日子时,却万万没有想到,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被迫嫁给那个阴鸷邪魅,狠辣无情的恐怖王爷……不过,她堂堂御兽族的天才后裔,岂会任人摆布!……………………………………………………………………………【注】女主有空间戒指,法宝,宠物,御兽,御人。但并非玄幻修真文。玉娘书友群:112606441喜欢的朋友请尽情砸门吧
  • 灵师无双

    灵师无双

    武者炼体,以觉醒天赋灵纹为起点,获得灵师之力。凝灵璇,聚魂璇,铸命格。灵师以能够无限进化的灵技、魂技、天罚,上至苍穹,下至九幽,掌控无上之力。秦佑在觉醒天赋灵纹的那一刻,却遭到挚友背叛,遭到对手诬陷。灵纹消散,冤屈在身,父亲失踪,秦佑在最艰难的处境中,触动了从小戴在身上的墨珠力量。墨珠的作用只有一个,强化,以一切方法,强化秦佑的一切。肉体强化,灵纹强化,灵技强化,魂技强化,还有那恐怖的二次灵变强化,当简单的强化衍变成一项项神秘的力量之后,秦佑知道,自己已经踏上了一条前无古人的灵师修行之路。
  • 误惹黑心王爷

    误惹黑心王爷

    侧妃,一个不高不低的身份。王爷,一个不冷不热的男人。他讨厌她,在洞房花烛夜便不吝啬的让她知道。好吧!既然他讨厌这场婚事,而她也不想跟没感情的男人发生那种事。那么她就来个提议吧!就当一对表面的夫妻。(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都市透视高手

    都市透视高手

    裸贷又分手,徐杰在车祸中开启了透视之眼,咸鱼翻身,逆袭都市,且看他如何反击羞辱作践自己的人,如何凭借一双神眼,坐拥财权美人,称霸群雄为王!
  • 关汉卿元曲集

    关汉卿元曲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