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89900000004

第4章 导论(2)

山江苗家人对我的接受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我以我公公一家的名义送给了丧家一个花圈,因为公公和这位老人家过去相交甚洽。公公一家子也是苗族人,公公、婆婆两个都曾经在这里的中小学当过教师,人缘很好,山江周边寨子里大多数人都认识他们一家子,对他们一家的敬重也延及到我。后来寨子里的人们在外人面前就这样介绍我:“那是吉首大学吴老师家的二儿媳,北大的博士生,来我们这里调查做博士论文的。”

当人们知道了我作为一名博士生和一个汉族姑娘对他们的民族文化感兴趣时,他们特别友善和高兴,纷纷给我留下联系方式,主动为我介绍、讲解他们记忆中的本民族历史、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看法。

这件事情为我切实进入苗寨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创下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那以后,我成了他们所认可的“苗家媳妇”,在他们心目中成了“自己人”。

我学习苗语进度很快,不到一个月我的语言水平已经能够应付日常生活,足以让他们认可我对他们文化的兴趣,消解他们对我调查目的的不良猜测。慢慢地,我的田野调查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参加苗族人的婚礼和葬礼以及社区内部隐秘的、不愿被外人知道的还傩愿仪式和“巴得卓”(汉老司)授徒的认师傅仪式,与苗寨家庭共度节庆、遵循他们的时间观念、时间节奏和时间感觉。此外,我在调查中逐步意识到,了解这一片土地上人们被撰写的历史对于理解他们的现在以及他们的心态很有必要,了解以乡土大师沈从文为主的湘西乡土作家群的湘西书写对于理解凤凰、理解苗族和现在涌现的民族旅游很有裨益,因此我有意识地看了一部分这些方面的材料。可以说,我的田野工作基本上还是顺利的。

在田野中,我和访谈对象有很多互动,也有许多感触。在田野现场,在我提问之前,我经常被访谈对象连珠炮似的提问追得喘不过气来。很多时候基本上是他们向我提问,比如说我家里的情况怎么样,家里有几口人之类的。我回答一段,被访谈对象几个就用苗语自己谈论一阵子,评议分析我所说的话。因而我常有这样的感受,田野调查对象的好奇心似乎远远大于我们这些调查者,并且必须要先得到满足才行。

2005年12月15日,我结束了在湘西为期十个月的田野调查,返回了久别的校园——北京大学。我像一个离家很久的孩子,在校园里横冲直撞,一时找不到系所的位置,甚至于记不起自己住哪个寝室,出尽了洋相。过去熟悉的一切变得陌生了,而陌生的一切在回忆中重新又变得亲切温馨。

在整理田野材料的时候,我思考这些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动机和具体运作、媒介和旅游对民族认同的重新构拟、民族文化的本真性或者说原生态状态与旅游发展中被展演的那部分文化元素的相似性与差距、超越种种具象之上的人们的心态等等。苗族人的精神气质,或者借用布尔迪厄的术语来说“惯习”,尤其吸引了我的注意。他们对于内部和外部的区分之强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对外界疑惧敏感,对内部则有一种超乎寻常的相互依赖感。我个人认为,山江地区苗族的基本精神面貌、性情倾向可以用“惧感”粗略概括。在面对外界时,多数苗族人倾向于从恐惧感出发做判断。一方面苗族,正如大部分文人所理解的——“尚武”、“乐观”、“凝聚力强”;另一方面,他们对外界有深深地疑惧,从而容易走向“自我封闭”。这两个论断之间看似矛盾,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疑惧的人才去尚武;因为对外疑惧,所以对内凝聚力就强。

依照人类学的假名惯例,文中所有提到的人物和调查对象都获得了一个假名。

二、理论框架与相关研究

(一)社会文化再生产理论

社会文化再生产概念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学术发展过程。它最初来自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之后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将它移用到文化领域,批判统治阶级运用“意识形态”和“文化霸权”维护现存秩序的“治理术”,使社会通过自觉的活动达到这样的效果:(1)使特定的观念、价值被传递下去,文化及其所代表的规范得以继续存在;(2)因为特定的价值得以传递,社会仍然按照既定的规范延续,最终社会得以按部就班地维持。

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第一,社会再生产是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统一,“这个总过程,既包含生产消费(直接的生产过程)和作为其媒介的形式转化(从物质方面考察,就是交换),也包含个人消费和作为其媒介的形式转化或交换”。

第二,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核心问题在于按比例实现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第三,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要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入手。从实物构成上看,社会产品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从而社会生产部门相应的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Ⅰ)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Ⅱ)。从价值构成上看,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和m(剩余价值)。

把“再生产”一词从经济领域运用到文化领域来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贡献,它们使用“文化再生产”这个概念来表示国家支持的文化制度在人们的观念里制造出维护现存的社会制度的意识,从而使得现存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被保持下来,即被再生产出来。

雷蒙·威廉斯认为文化有三种定义方式,第三种也即从“社会”的意义上理解文化,“根据这个定义,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这种描述不仅表现艺术和学问中的某些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表现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因此,“文化生产”一是指“文化产品的工业化生产”,一是指“观念,意义或者意识的社会生产”,这后一种意义倡导对文化的社会过程进行分析。学者们由此从“文化生产”又发展出“文化再生产”的概念,强调文化应当被视为生产意义的社会和历史过程,正如克里斯·詹肯斯所说的“文化再生产的观念从各种理论立场上都指涉日常生活经验的呈现性品质”。

文化研究中对“意识形态”的强调也是从这个意义上产生的。

我们知道,文化研究的许多意识形态概念直接来自于马克思主义。

伊格尔顿评论说:“它审视物质媒介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并因此从意识形态批评家对形式的关注中学到东西,它把唯物主义直接带入敌人的领域,也就是说带入首先被看做唯心主义建构的‘文化’之中,因为辩护者们把文化看做这个堕落的世界的最后一个精神‘堡垒’。这样就使马克思主义批评更加锐利。”

汤普生在其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中就具体论证指出:工人阶级的出现不是经济力量的消极反映,而是积极的、富于反抗的“文化过程”,“他们的愿望符合他们自身的经历”。

将意识形态作为分析大众文化的基本模式主要来自于法国新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在阿尔都塞看来,意识形态既不是某一阶级特有的信仰系统,也不是与真实、科学的知识相矛盾的虚假意识,而是“个人同他所存在于其中的现实环境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是人们可以借以“阐释、感知、经验和生活于他们置身其中的物质条件里面”的思想构架。

伯明翰学派立即将此观点运用于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是关于意识或主体性的历史形态的,或者是我们借以生存的主体形态,甚或用一句危险的压缩或还原的话说,是社会关系的主观方面”。后来,由于阿尔都塞的观点过分强调“结构的整体”而牺牲了过程和具体经验的复杂性,忽视了文化生活中人的作用,因而文化研究发生了“葛兰西转向”。

20世纪70年代后期,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成为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家认为,国家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通过教育、文化、宗教、家庭和日常生活等渠道,把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传导给大众,使工人阶级和大众认同他们的统治,从而取得意识形态上的霸权和统治的合法化。因此,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概念所欲描述和解释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资产阶级之所以成为统治阶级、领导阶级,其前提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必须在不同程度上能够容纳对抗阶级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具体的说就是统治阶级试图与对抗阶级的文化进行谈判以赢得它在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所以“霸权”是一个以“抵抗”与“融合”为标志的过程,而不只是一种由前者强加给后者的权力。“霸权理论”指出文化实践的政治功能有赖于社会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网络,它与意识形态的接合是动态的,其间文化被描述为一种结果。

20世纪中后期,西方社会学领域兴起了一种现代社会批判理论即再生产理论。它主要由伯恩斯坦的语言符码理论、布鲁斯和吉登斯不平等的再生产理论以及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所组成,其中尤以揭示文化与教育的社会等级再生产功能以及社会选择过程中的不平等现象而著称的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最具代表性。

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文化和经济一样是再生产阶级秩序和不平等的主要因素。伯恩斯坦从语言技能的角度出发对教育的不平等现象做了深入剖析。通过着重考察贫困儿童和富裕儿童在使用语言方式上存在的系统性差异,他指出:工人阶级子弟通常使用一种被称为“限定符码”的语言,它更适合实际经验的沟通,而不适宜抽象概念、过程及关系的探讨;而中产阶级子女却拥有一套“精密性符码”——一种“使词语的意义个体化,以适应专门情景要求的说话风格”——使得他们能够更加容易地概括和表达抽象的观念。由此他得出结论:由于与精密性符码截然不同的限定符码和学校的学术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冲突,所以相比较而言,掌握了限定符码的工人阶级子女更难适应正规的学校教育。

保罗·威利斯从实证的角度揭示了学校教育中的文化再生产现象。20世纪80年代,他在伯明翰地区的一所中学做了一项社会学调查,旨在揭示文化再生产的发生机制,即“工人阶级子女是如何获得工人阶级工作的”。他的结论认为,工人阶级子弟之所以愿意主动从事发展前景有限的蓝领职业,主要得益于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创造出一种与工人阶级的蓝领文化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的反学校文化。

布迪厄也将目光集中在文化障碍问题上,认为如今文化障碍和经济障碍(有时甚至比经济障碍更难逾越)业已共同成为生产与再生产社会阶层以及社会不平等的主要因素。从布迪厄在《继承人》的零星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所说的文化再生产包括两个核心环节:一个是社会出身的传承,一个是学校教育的加工。

但我们必须指出,在布迪厄那里,“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

它既指一种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用来表示“自由”教养。但无论这些能力和教养本身的差别有多大,它们都必定是阶级的产物,是在行动者本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形成于特权阶层内部并适合于学校教育的某种态度和能力。这些态度和能力由学校保存,并通过学校教育体系不断地进行着文化的再生产。换言之,这些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身体化了的态度和能力正是一种支配性文化。

学校文化在等级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以一种貌似平等的选择方式生产与再生产着社会与文化的不平等。在现代社会,学校已演变成生产与再生产社会等级秩序的重要场域。布迪厄指出,文化再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文凭的授予,即学校通过颁发各种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方式来维护社会不平等。一方面,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特权阶级的继承人既不能援引血统权利,也不能援引天生的权利,更无法援引用来证明自己业绩说明自己成就的艰苦奋斗美德,因此必须求助于既可证明他们的天资又可证明他们的成绩的文凭。而另一方面,学校则将由家庭出身所决定的、绝非平等的各种才能视为一种“天赋”,并通过授予自称公平的各种资格证书将这种实际的不平等转换成一种法律上的不平等,将经济和社会的差距转换成实质性差异并使文化遗产(精英的惯习)的继承得以正当化。以揭示教育不平等为主旨的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在西方思想界和学术界引起了激烈而广泛的争议,但同时也以一种最富启发性的方式对国内外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也有更多的学者并不在布迪厄的意义上运用“文化再生产”概念,而是使用“再生产”的原初形式即“最初的要素在体系运行中的持久性”,同时结合文化变迁中人的主体性特点,指涉文化的拥有者将文化转化成一种资源,对之主动加以改造以适应环境。麻国庆指出:现代社会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国家、地域和民族的文化的“无意识的传承”传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常常被来自国家和民间权威的力量,进行着“有意识的创造”,这种创造的过程,正是一种“文化的生产”与“文化的再生产”的过程。

也有学者认为,布迪厄提出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指的是文化处于一个不断的生产、再生产过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变迁。因此,用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分析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文化变迁现象,可以使我们得到许多启发。

在本项研究中,我将沿用此种意义上的“文化再生产”概念,分析解读旅游切入社区后,山江苗族对巫蛊等惧感文化进行抽离处置的过程。

(二)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及其核心概念:场域、惯习和资本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对以往社会学研究做了一个很大的突破。首先,它在认识论上拒斥二元对立,进而提倡关系主义的方法论,观念上实现了从超验的科学理性观念到历史主义的科学理性观的转变;其次,思维方式的更新表现为概念如从结构到场域、从规范与规则到策略与惯习、从利益和理性到幻想和实践感、从语言与文化到符号权力等。

布迪厄所说的实践具有几个重要特征,即紧迫性、经济必须条件的约束、模糊性以及总体性。惯习则是“持久的、可转换的潜在行为倾向系统,是一些有结构的结构,倾向于作为促结构化的结构发挥作用”。

惯习和场域,“肉体构成的历史和物构成的历史”一起,构成克服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对立,克服唯智主义弊端的核心概念,相对于场域的“内在性的外在化”,惯习则是“外在性的内在化”。惯习作为主观的结构,布迪厄强调其生成性和历史性,这个结构首先通过我们的原初经验,然后通过社会生活建构起来。

同类推荐
  • 中国的风俗

    中国的风俗

    风俗,是一个迷人的世界。中国风俗是这个迷人世界的一朵奇范,它是中国文引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地方民间传统文化的宝贵立产,它以其独具特色的风姿、风貌和风采展现在人们面前形成一个色彩斑润的世界。
  • 中华千年文萃:风俗民情

    中华千年文萃:风俗民情

    风俗民情,也就是一些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采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生活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 渗渗泉的故事

    渗渗泉的故事

    《渗渗泉的故事》是作者的一部散文随笔。 作者王惠凤久居回汉杂居之地,深受回汉文化的双重影响,以自然的和科学的方式对山川、人物、自然等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并对其所隐含的文化进行了回族式的解读。 《渗渗泉的故事》中还收录了作者工作之余所创做的歌曲十五篇。
  • 大漠中的历史丰碑:敦煌境内的长城和古城遗址

    大漠中的历史丰碑:敦煌境内的长城和古城遗址

    在我国广袤的西北大地上,介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祁连山脉与内蒙古高原南缘的走廊北山(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绵亘着一条由东南延向西北的长达千余公里的形似走廊的地带,这即是著名的河西走廊。在这条走廊的西端镶嵌着一块如翡翠般的绿洲,这就是被誉为丝路明珠的敦煌。敦煌,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曾为古丝绸路上的国际文化交流和我们民族的发展建树过不朽的功勋,今天又由于保存着丰富灿烂的古代文化遗迹而驰名于世界。
  • 西夏人的精神世界

    西夏人的精神世界

    本书包括西夏人的自然崇拜、原始巫术意识、西夏佛教溯源、西夏人的华儒情怀、西夏佛教的兴起、西夏佛教的风貌以及西夏的社会习俗等内容,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对西夏人的社会生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透视,对研究西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热门推荐
  • 巅峰杀手

    巅峰杀手

    杀手界的传奇外号风神的王风为了寻找自己小时候的救命恩人回到了国内,回国后顺手接下一个小任务,却意外放弃任务,原来救命恩人就是自已要杀的人,于是出于报恩的想法,决定保护她。腹黑绝美的大明星,冷傲美艳的美女杀手,呆萌天真的邻家少女,接踵而来的妹子让王风挑花了眼。一切的一切,请看王风如何纵横都市,坐拥数美,开启一个自己的时代!
  • 无情萝莉:公主求惩治

    无情萝莉:公主求惩治

    在2012年,她是一个杀手,“萝莉杀手”不要认为她是杀萝莉的人,而是她仗着她长的像萝莉,传闻,她是一个冷血无情的人,曾毫不心软的把爱人杀死,也有传闻说她是一个冷血但又花心的人,有着无数男宠,还有传闻说....她有许多传闻,但最终的评价是——冷血,但当这个冷血的人穿越到一个无术不学,而且相貌极丑,又爱美男,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情景一:女主:喂,那个谁,你那么靠近我想干嘛!男主一:公主,来嘛,来亲个,么~情景二女主:那个谁谁谁,出去了就不要回来了!男主二:玖月,你给我记着,我会再回来的!......
  • 三只花妖

    三只花妖

    为什么,明明是三个,却只有一个能回去……为什么,我爱的是你,可你为什么欺骗我……为什么,我恨死你了,可你的身份让我爱……我……爱过,恨过,痛过,哭过,笑过,闹过……唯独你们,我下的苦心最多……想杀了你们,嫉妒你们,恨过你们……可我终究发现……全世界,我只有你们了……
  • 华丹神真上经

    华丹神真上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刘铭传抚台前后档案

    刘铭传抚台前后档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九天神灭

    九天神灭

    八百年前,他罗无生本是战玄大陆的无上血祖,因得到一颗真神本源灵珠,而被好友出卖,剩下一滴精血,进入真神本源灵珠之中。但八百年后,精血获真神之力,滴血重生。重生虽修为不在,但是记忆没有丢失,而且从真神本源灵珠之中,得到一本真神功法《九天神灭》。重生的那一刻,罗无生望着天空,眼神之中流露出一抹坚定,“待我重新踏上征途的那一刻,就是这个世界颤栗的开始!”
  • 太虚古迹

    太虚古迹

    遗迹的古城亚瑟特斯,混沌与秩序并存之地。被遗弃的一切,被惩罚的人,诅咒的古都。悬赏榜的通缉犯们,拓荒秘境的探险家们,黎明圣殿的光明女巫们,兽魂山上的逆天魔兽们,藏匿于小世界之中的守护家族,都屹立于这太虚古界当中!读者交流群:435017139【备注】魔具使境界划分:觉醒境、契约境、天魂境、真魂境、魔域境、魔魂境、魔具天王、魂/器/魔帝、魔具之主。
  • 末日枯骨

    末日枯骨

    自古乱世出英雄,末日出人才。曾经的黑帮高手,如今的特种战士,刀山火海不阻其志,尸山尸海不阻其行。一颗坚毅的心,一曲悲凉的歌,谱写出一段史诗篇章.......
  • 弃猫效应

    弃猫效应

    吴世勋和姜岛是各有所需而在一起结婚。不过,这样的婚姻总是马上走到尽头。很快他们就离婚了。两年后,吴世勋却以姜岛编辑的身份又出现在姜岛的世界里。
  • 都市救亡记之苍世之上

    都市救亡记之苍世之上

    苍世之上有神明,普天之下猪狗徒。多行不义必自毙,是奸非善谁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