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贫寒,岳父襄助
陈光甫是江苏镇江人,原名陈辉德,父亲陈仲衡是个做进口火油生意的小商人,母亲是位平凡的家庭主妇,如果他是独子的话可能还会被娇惯一些,可是家里的兄弟姐妹有八个之多,排行老四的陈光甫既不是长子,也不是最小的宝贝疙瘩,从小到大并没有被父母额外关照过。特别是他从小体质就弱,到了七八岁才会说话,相信这样的孩子放到谁家也不会被寄予光耀门楣的厚望,能平平安安地过一辈子就行了。
镇江的地理位置很特别,它在长江和京杭运河的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商业集散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的10个通商口岸中就有镇江,在这里外国传教士可以自由传教,外国的商船也可以自由来往。孩提时代的陈光甫经常在租界里玩耍,这里宽阔的街道和高大的楼房,成为他对外国势力的第一印象。
父亲的火油生意做得并不成功,陈光甫12岁那年,家里的生意被迫关闭,举家搬到了湖北汉口。略通英文的父亲在亲戚的介绍下在一家报关行做了一名底层的职员,并渐渐地在报关行站稳了脚跟。他想到了身体柔弱的儿子陈光甫,心想,不如让他也来报关行吧,先做学徒,然后慢慢学英语,将来时机成熟了也弄个买办干干。就这样,陈光甫被父亲送到报关行做了学徒。
旧社会的学徒说白了就是伺候人,学习业务先放一边,打扫厅堂、端茶倒水、看人眼色办事才是日常工作。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夜里睡觉还没有宿舍,只能打地铺。对于做学徒的经历,陈光甫回忆说:“鄙人年幼时,亦为学徒,凡添饭斟茶,以及早晚上卸排门之役,皆归鄙人任之。为煤栈学徒时,且须任打包之事,夜间卧于地板之上,热天则露宿晒台,饭时常不得饱,苟不得与厨役联络……”【郑焱,蒋慧.陈光甫传稿[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这些遭遇,让很多学徒出身的人比普通人更能领会什么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能熬下来修成正果的人大都练就了八面玲珑、长袖善舞的处事本领。陈光甫后来办银行、做实业时也确实结交了不少朋友,得到了很多帮助,不过与买办不同的是,陈光甫一点也不油滑,从来都是以诚待人、诚信做事,从来不做投机倒把的勾当。
陈光甫做了7年学徒,他一边干着打杂的粗活,一边孜孜不倦地吸收一切跟商业有关的知识,他的英语水平也从当年只认识ABC到能与洋人流利对话的程度。
1861年,根据中英《天津条约》的规定,汉口属于对外开放的商埠,在这里不仅有英、法、俄、意、日等五国租界,还设了海关,负责督理华洋交涉事务、稽查来往船只、进出口货物及监督税务。1898年,汉口海关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员工,第一个应聘条件就是熟悉英文。陈光甫学徒期满,正好想换个工作,于是凭借自己出色的外语能力顺理成章地成了海关直属邮政局的一名员工,再次验证了一个人尽皆知的道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西方人的企业里,他兢兢业业,工作勤勉,熟悉了业务后,还对邮局先进的管理制度发生了兴趣。他发现西方人不喜欢靠个人关系提拔人才,而是看重个人能力,新来的员工还有岗前培训,与中国新人只能做学徒、一边伺候人一边偷师大不一样,怪不得洋人的工作效率这么高,企业发展得这么快。
他在回忆录中谈到:“这段邮政服务的经历就像进入了一所学校,使我近距离地看到外国人和他们的做事方式,使我对新企业有了更大的兴趣。因此,这段经历为日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创立打下了基础。”【郑焱,蒋慧.陈光甫传稿[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不过,邮局毕竟是洋人说了算,陈光甫后来因为不满英国人的骄横跋扈而愤然辞职,进了汉阳兵工厂担任英文翻译。从这也看出,虽然民国商人讲究和气生财,但是陈光甫的骨子里还是很有自己的原则的。
汉阳兵工厂可不简单,这是主张洋务运动的晚清名臣张之洞主持开办的军工企业,“汉阳造”步枪是当时闻名全国的步兵武器。当然了,此时的陈光甫只是小小翻译,与军工制造沾不上边,但他一贯忠于职守、勤奋工作的优秀品质得到了一位贵人的赏识。这位贵人就是汉口日本正金银行的买办景维行。日本银行的买办虽然没有汇丰银行的名头那么响,但比起一些洋行买办、外国商船的小买办要强很多,也称得上社会成功人士。陈光甫并没有因为景维行是买办就刻意巴结他,只不过本着对每一位客人都尽心服务的态度对待罢了。
陈光甫这种谦和有礼而又不卑不亢的品格让景老先生非常欣赏,主动把二女儿许配给了陈光甫。景维行看人很有一套,他能把女儿嫁给当初名不见经传的兵工厂小翻译,说明他早就认定这个女婿是一只“潜力股”。景家的二小姐韵芳亭亭玉立,知书达理,而且略懂英文,很合陈光甫的心意。按照当时的习惯,陈光甫可以跟着岳父做“高等华人”了,“洋帽洋衣洋式样,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在做买办就等于成功人士的时代,这个八岁才会说话的“笨孩子”算是交了好运了。从此,陈光甫时来运转,人生轨迹出现了极大的改变。
沃顿商学院的中国毕业生
1904年,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其“蝴蝶效应”还波及到了身在汉阳的陈光甫身上。那时,美国在圣路易斯安那州举办了一次世界博览会,遍邀世界各国参加,以庆祝从法国购买此州100周年。当时,清政府正想重振国威,慈禧太后专门委派皇室贝子溥伦率团赴美参加这次博览会,每个省都有随员带展品参加。通过岳父的关系,陈光甫结识了湖广总督端方(端方是当时朝廷的贵族高干,也是改革派大将,但是偏偏在辛亥革命之中被乱兵所杀),并凭借懂外语的优势成为本省的代表团成员,踏上了前往美利坚合众国的旅程。
这次美国之行让陈光甫大开眼界,电子管收音机、自动交换电话、福特汽车、电动公共汽车等获大奖的科技产品让他惊叹不已。反观自己的国家,虽然也有奖项,但都属于茶叶、刺绣等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类产品,没什么新意。
博览会期间,孙中山正好在美国寻求华侨资助以发动革命。应朋友的邀请,他也顺道参观了博览会,并认识了陈光甫。在清政府眼中,孙中山是个妖言惑众的“乱党分子”,可是陈光甫对革命党并不反感,相反他还很敬重孙中山,一番交谈之后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
孙中山热情地邀请陈光甫加入兴中会,参与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但陈光甫已经有了在美国留学的打算,只能婉拒。不过,他把口袋里仅有的5美元生活费给了孙中山,算是自己对革命事业的一点心意。时隔多年后,当陈光甫自己创业开办银行时,孙中山还特意派人带去10 000元,作为对他的资助。
除了孙中山之外,陈光甫还和孔祥熙以及湖南代表团的领队陈琪等人成为莫逆之交,这些人后来都成为陈光甫金融事业上的有力臂助。
几个月之后,圣路易斯博览会结束了,陈光甫本该跟着代表团一起回国,有了这次海外工作的镀金之旅后,回去当个令人艳羡的买办不成问题。可是,他却有了自己的主意,想留在美国学习深造。
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岳父的支持,开明的岳父大人还主动承担了一部分学费。陈光甫自己又申请了官费津贴,解决了留学最大的困难。陈光甫先就地找了一所商业学校,学习最基础的商贸知识,后来进入了世界上最好的商业学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这所商学院至今仍是莘莘学子心中学习商业管理的最高殿堂。
在沃顿,陈光甫不参加周末派对,不约会女孩,每天都在教室或者图书馆读书看报。但不参加无聊的娱乐活动不代表他就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有空时他也会有选择性地参加一些活动,如当选过中国学生联盟的主席等。经过不懈地努力,他用三年的时间学完了商学院四年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