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76900000020

第20章 生老及病死

出生与孝道

一个人出家为僧的最小年龄是7岁。佛教与******教或天主教有别,一个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成为佛教徒的。所以僧人在刚出生的时候,与一般人也没有什么区别。

然而,佛教的人生哲学却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业报轮回说。按照佛教的理论,众生,即包括人在内的一切有意识的生物,都因自己所做的业因,也就是自己的善恶行动而得到报应,并在六道中轮回转生。作为轮回的主体,今世可能为父,但在下世就可能变成人子,或者因为今世的恶行,在来世下地狱,或转生为饿鬼、畜牲。这样,自己的生命是不是父母给的就成了问题。我今世托生为人子,并不是父母所生,而是因为我前世行善,没有恶行所得到的报应。如此说来,父母对孩子并没有什么恩情,儿女对父母也不存在亲情。

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基石是孝亲。孝是做人的根本。正因为这样,在佛教初传中国的汉魏至南北朝时期,不孝曾是儒道两家攻击佛教的主要对象。有人指出:出家人剃头是违反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训;有人批评,出家为僧,使孩子离弃父母,是大不孝。佛教僧人要不要孝养父母,孝在中国僧人心目的地位如何,在当时是中国佛教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佛教一直背负着“不孝”的恶名,它在中国就不可能获得大的发展。

中国佛教僧人强调孝亲始于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这部经书译出后,被视为佛教的孝经,广为流传。中国僧人自此开始倡扬孝道,大肆宣扬目连救母的故事,创作了大批专门提倡孝道的经典和说唱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父母恩重经》,这部经书以老百姓乐于接受的通俗曲子的形式,历数母亲养儿的艰辛和恩情。在这样的宣传攻势下,孝亲思想也成为唐以后中国佛教弘扬的中心教义之一。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惠能就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直接认为孝敬父母本身就是一种修行。而禅宗丛林的规范《百丈清规》则从制度上保证了僧人孝敬父母的可能性,规定父母疾病逝世,僧人均可以请假探亲或奔丧,时间不限。

衰老与疾病

对僧人来说,年龄并不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僧人并不是以年龄论长幼,而是以受戒时间的长短论辈分。但人到老年,行动困难,生活不能自给,须有人照顾,僧人也是这样。到僧人年老时,寺院就要给予一定的照顾。

僧人到了老年,根据地位的不同,有不同的安排。如果是住持方丈,因年老有病,心力疲倦,可以辞职隐退,称“退院”。此时,他要进行一系列的清点交割工作,把账簿、文书之类交待清楚。到退院的那一天,召集僧众集会,方丈当众向僧众辞谢。此后,如果他继续留在寺院,则安排在东堂居住,还是住单间,也有专人侍奉,待遇还是比较好的。

曾经担任过西堂、首座、维那、书记、班首等职务,或者有一定名望资历的高僧,当其年老退职后,为了表示优待,也可以居住“单寮”。一间单寮最多可居住五六人,也有专人侍奉。

其他一般的年老僧人则移居“延寿堂”。延寿堂是专门为年老僧人设置的疗病休养之所。延寿堂设有专职的堂主,由宽容厚道、办事周密的僧人担任,负责供给年老病僧的衣食药物等必需品。如果老病僧人的床单衣服脏了,堂主还要为他们换洗。

(《百丈清规》中规定:僧人得病后,寺院要把僧人的家人及亲友请来,在病人床前诵念赞佛文,并在佛像前代表病僧进行忏悔,以求得寿命延长,病体康复。如果病情没有好转,日益沉重,估计难以救治,就要留下一份类似遗嘱的“口词”。内容包括:僧名、本名、原籍、何年出家、在某寺出家为僧,等等,并表明如果去世,随身行李由寺院分配,死后希望按丛林清规安葬发送。

寺院还要给病僧治疗疾病的药物。这些“药物”按佛教的说法分为四类,又称“四药”。第一类是“时药”,是僧人日常的食品,如米、面、酱菜、豆腐等;第二类是“非时药”,指果汁一类的食品,这是专为治病而吃的,没有病的僧人不可吃,所以称“非时”;第三类是“七日药”,在病后7日内服用,也被认为是可以治病的药物,如酥油、蜜、奶等;第四类称“尽形药”,指一切可以治病的植物,略相当于中草药。

葬礼和舍利

佛教起源于印度,我国古代僧人的葬礼很多方面都受到印度佛教传统习俗的影响。在古代印度曾流行四种葬法,即水葬、火葬、土葬、林葬。火葬和土葬人们都很熟悉,水葬就是把尸体放在水中,随波逐流;林葬则是把尸体弃在荒林中喂野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病死在中印度拘尸那罗城外,他就是火葬的。佛教僧人以释迦为榜样,一般以火葬为主。

火葬在印度称茶毗,是一种焚烧尸体、收藏遗骨的葬法。僧人尤其是高僧的火葬,常会留下一些遗物,那就是“舍利”。

舍利,是梵文的音译,其本来的意思是指尸体或尸骨。但佛教中说的舍利有其特殊的含义。佛教认为,舍利是佛和有德行的高僧勤修戒、定、慧等的功德所形成之物。舍利分为两种:一种叫做全身舍利或完整舍利,即死后肉体不坏或缩小;另一种叫碎身舍利,即尸体火化后凝结成颗粒状的固体。这种舍利又分为白色米粒状的骨舍利,红色的肉舍利和黑色的发舍利。另外还有烧不坏的心、舌、眼而成的舍利。但一般指骨舍利。释迦牟尼去世后,火化后遗体结成了许多颗晶莹明亮、五光十色、击之不碎的珠子,加上其他的身骨、牙齿、毛发留下来,这就是最早的舍利。

由于佛陀在世时树立了崇高的威望,其遗骨成为人们纪念他的最佳遗物。因此各国民众,凡是曾经与佛陀有缘的,都希望得到佛陀的骨殖,建塔礼拜。最初有这种想法的是波婆国的末罗族人,他们想到佛陀灭度于拘尸那罗境内,害怕人家不给佛陀舍利,便企图诉诸武力,带着大批兵马,杀气腾腾地来到了拘尸那罗城下。消息传开,其他诸国也不甘人后,有6个国家的国王也纷纷派兵而来,要夺取佛陀的遗骨舍利。当然,拘尸那罗的末罗人更不愿放弃自己的权利。眼看一场战争在所难免。这时一位香姓婆罗门说:“我们一生多受佛陀的教诲,现在却为了佛的舍利互相争斗,实在有违佛陀的精神。依我看,舍利还是多分几份的好。”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请这位婆罗门作为执法人,进行分配。佛舍利被分为8份,各自如愿以偿。

但是,在早期佛教中,佛只有一个,哪来那么多舍利以供崇拜呢?于是,舍利也就不限于佛陀的骨殖了,一些有德行的高僧火化之后剩下的残骨也被称为舍利。

舍利是佛教信徒们崇拜的圣物,尤其是佛陀的舍利更是珍贵万分。拥有了佛陀的舍利,犹如佛陀亲临一样。于是,为了保存好舍利,人们便创造了塔。

释迦牟尼的舍利被8个国王分别取走后,最初修建了8座舍利塔,供奉佛陀的舍利。到了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大兴佛教,他统一印度,将各国的舍利塔打开,将佛陀舍利分为84000份,分散到各地建造84000座舍利塔供养。因此,佛陀的舍利就分布在四面八方了。

塔在梵文中的本意就是坟墓。在印度,现存最早的三齐大塔,据说是埋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完全是一个坟墓的样子。中间是半圆覆体式的大土堆,顶上有竖竿和圆柴,下有台基和栏墙。前有上下的阶梯,最外面还有四面开门的围墙。这已经是经过阿育王时代大大加工过的样子了。最初只不过是一个土堆而已。

佛教传入中国后,专为供奉舍利而建造塔的做法也传到中国。在中国,佛塔亦称为浮屠、浮图、佛图等等。三国时,孙权建佛塔,据说是中国建塔的开始。隋文帝时下令建舍利塔,此后广为流传。专为供奉舍利而建塔的做法传到中国后,同中国的风俗传统相结合,其形状和建筑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形状有方形、八角、六角、圆形等等,还有双塔、列塔、空心塔、实心塔等区别。其建筑结构又分为地宫、基座、塔身、塔刹几部分。后来,一些宝塔日益脱离佛教,其用途与原来的宗旨相差甚远,如风水塔、灯塔、观象塔等等。

中国佛教僧人的死葬,一般也以火葬为主,也是火化后收其舍利,建舍利塔收藏。我国著名佛寺如嵩山少林寺的塔林,就是该寺埋藏历代住持等高僧舍利的塔群。但也有例外,比如唐代高僧玄奘,死后就没有火葬,唐高宗是用金棺银椁将其全身埋葬。

至于葬礼是否隆重,是根据亡僧生前的地位而定的。一般僧人死后并不举行葬礼,也不戴孝哭丧,不举行任何佛事活动,只请首座主持一个简单的送丧仪式火化即可。住持等首脑僧人亡故,则要举行葬礼。这种葬礼的仪式一般由其他寺院的高僧或本寺的首座担任主持。其程序与俗人的葬礼大体相似。

首先,堂头行者要向寺院上下报丧。由弟子或侍者亲随为死者洗浴更衣,装殓入棺,在棺木前设粥饭茶汤为供品。方丈及众僧焚香礼拜,举哀,各人都要换上丧服。死者入棺3日后盖上棺盖,将棺木移至法堂,在法堂上挂帷幕,中间法座上挂上亡僧遗像,安放牌位。在法堂上香烛不绝,每天两次上供,还要派人通宵守灵。

在正式举行葬礼的那一天,其他寺院的僧人以及俗家施主都要登门上祭,由寺院知客僧接待。然后起棺出丧,由丧司、维那进香,做起棺佛事,鸣钟鼓等法器送丧。主丧带领众人,排成两行,齐步并行,行走时要心怀悲哀,不能交头接耳。到了火化场所,由小师、乡人及法眷看守火化并收拢遗骨。最后,亡故僧人的遗骨要送入塔内安放,僧人的牌位进入祖堂供奉。葬礼结束。

如果丧者是住持,此后还要选举新的住持。主都要登门上祭,由寺院知客僧接待。然后起棺出丧,由丧司、维那进香,做起棺佛事,鸣钟鼓等法器送丧。主丧带领众人,排成两行,齐步并行,行走时要心怀悲哀,不能交头接耳。到了火化场所,由小师、乡人及法眷看守火化并收拢遗骨。最后,亡故僧人的遗骨要送入塔内安放,僧人的牌位进入祖堂供奉。葬礼结束。

如果丧者是住持,此后还要选举新的住持。

同类推荐
  • 道教自然观研究

    道教自然观研究

    中国道教研究在百年的历程中,走过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中西多元文化的激烈冲撞、一元文化的范式转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再一次激荡角逐,中国的道教研究在多次的浮沉和变通中,经历了排外、接受、容纳、调适的发展过程,获得了新的价值和生命力。本书考察了20世纪道教学术研究的总体概况,并以四位典型学者陈撄宁、萧天石、国符、王明为例,分析了20世纪道教研究的几个向度,概括了20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若干新特点以及道教研究的定位问题。
  • 佛是一棵树:用佛法智慧经营成功人生

    佛是一棵树:用佛法智慧经营成功人生

    藏传佛教宁玛新伏藏传承者,敦珠法王新宝藏持有者,国际西藏学会发起人,《西藏仁波切》著者。——杨瑞智巴活佛。由西藏活佛亲自作序,第一本真正的佛商养成手册。东方人管理企业,要运用适合东方人的管理方法;现代人感悟佛法,要应用适宜现代人的佛门法则。一个有智慧的人,会无往不利;一个有智慧的团队,将战无不胜。这是一个属于佛商们的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 证严法师讲孝道

    证严法师讲孝道

    父母爱子女真如源远流长的河水啊!他们爱子女的心,就像水由高处往下流,非常的自然;而要求子女以同样的心孝顺父母,就像水由低处往上流般的困难!我常说父母疼爱子女是一辈子的事,直到自己的生命终了才停止;而子女爱父母的时间又有多长呢?父母辛辛苦苦地把子女抚养长大,大多数的子女一旦成家立业,就会说:“我自己有家庭要照顾,哪有办法再照顾到父母呢?”如果对自己的父母——给你很多亲情的人,你都不知道要去爱他们,你真的能去爱那些与你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吗?所以说百善孝为先,真正的好人是从尽孝开始。
  • 佛典譬喻经全集

    佛典譬喻经全集

    《佛典譬喻经全集》为佛教譬喻经的全集,囊括了目前能搜集到的所有佛教譬喻故事。这些譬喻故事都是可读性很强的寓言,大多直接来自老百姓平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含有很高的智慧和实用性。在生活节奏很快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读“譬喻经”陶冶心灵,学习摆脱日常烦恼的方法,从而以一种舒适的生活态度和心理状态去对待生活。本书的特点是:原文选用典籍原本,以白话形式加以注释、翻译、点评等,譬喻经种类齐全,注译评的作者是北京社科院的专家,这使得本书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白话译文和点评浅显易懂,适合普通人群阅读。
  • 佛养心,道养性佛心慧语悟人生

    佛养心,道养性佛心慧语悟人生

    做人需要佛的慈悲心肠,与人相处需要佛的博大胸襟,做事需要佛的无上智慧。以佛的思想和理念来出世入世,我们就能使人生圆满。 我们并非一定要成佛得道,但我们有必要领悟佛的大智慧,体味佛带给我们的澄清心境,以一颗佛心待人接物。如此,我们则能获得心灵上的真正解脱,享受人生的美好与欢愉。本书以佛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精华,对人生进行了反省与解析。通过一个个教人向善的、安抚心灵的、启迪智慧的故事,阐述了诸多为人处事的人生哲理,全方位展现了佛学的博大与精深。仔细阅读本书,你能在佛的感召下平和自己的心态,提高自己的修为,增长自己的智慧。
热门推荐
  • 暗夜三部曲之术师

    暗夜三部曲之术师

    术师,是指那些能操控特异技术的人卷一亡灵日记突然有一天,卫航发生自已居然可以在空中飘浮,并且还可以穿墙透窗,是他在做梦,还是说突然间有了异能,但是没用一会他就明白了二样都不是,他只是变成了一个……亡灵。这是我暗夜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希望大家能喜欢。
  • 此去经年

    此去经年

    本书描写了都市普通人的生活、工作、爱情和友情。塑造了一个被自己的“优良品质”所累最后甚至不容于世的女子。因为责任,她是个一年工作360天疲惫不堪的劳模,但获得的升迁却是一次交易的结果。因为深情,她多年深陷在一段不清晰的“仰慕”单恋中,蹉跎了好时光。因为善良,她一次次介入亲友的情感纠葛,一次次付出关怀又一次次遭到嘲笑。这个外表光鲜、成功的单身女人的内心常常处在疲惫、困惑甚至绝望中。
  • 马竹作品精选

    马竹作品精选

    《马竹作品精选》卷一“小说卷”精选马竹中短篇小说25篇,如《红尘三米》《芦苇花》《荷花赋》《竹枝词》《父亲不哭》等多部作品在《长江文艺》《芳草》等刊发表后,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北京文学》《小说精粹》《传奇文学选刊》等多家刊物转载并先后荣获多个文学大奖,社会影响广泛;卷二“散文卷”精选马竹散文随笔作品56篇,大多可谓美文,被较多读者形容为“下了猛药”的言情文字;卷三“诗歌卷”精选马竹诗歌作品30首,是从马竹开始文字生涯以来数百首诗篇中遴选而出;卷四“文论卷”包含思想随笔、文学理论、文艺理论、文学评论、影视评论共22篇,对热爱文学艺术的读者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 万物乾坤

    万物乾坤

    以吸纳万物为乾坤,自成回路,破宇同荒。以吞噬魂魄作本源,造神入魔,执掌天方。以杀伐世间为修炼,弑祖苍生,造化通神。恋人缘定三生,兄弟义深似海。吸纳万物为乾坤,乾坤中造化万物。此为万物乾坤。
  • 洪荒封神决

    洪荒封神决

    一笑沧海笑,一怒三天抖。少年身怀三大太古血脉,在当时却被世人判定为废材,被天道所排斥。以我灵帝之威傲世天下群雄,以我死神之血成就无上至尊,以我洪荒之道破天道之阻。我命由我不由天,天道焉能阻我!
  • 青少年超级快速阅读

    青少年超级快速阅读

    本书谈论了高效快速学习的知识教育,从心理学所涉及的各个层面,介绍了一些怎样处理日益增多的知识信息的问题,共分知识篇、原理篇、训练篇、技巧篇、实战篇等六章。
  • 星河主宰

    星河主宰

    天文学家云阳意外穿越到一个除了星河宇宙之外和前世完全不同的新世界,在这里,武道强者可以以肉身在外太空生存,可以用肉身在不同的星球之间旅行,造访神秘的火星,庞大的木星或者遥远寒冷的冥王星,可以用肉身靠近太阳,亲身感受太阳的强大和威严,又或者探访神秘的白矮星和中子星,进行黑洞探险……————————————————新书《地球纪元》已发布,大家可以点击一下上方“作者信息”四个字,就可以看到新书链接了,求票求收藏!新书《地球纪元》已发布,大家可以点击一下上方“作者信息”四个字,就可以看到新书链接了,求票求收藏!
  • 悲权之颂

    悲权之颂

    令人世间向往的权利,在权利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当权者的阴谋?在你死我活的处境下,又擦出了怎样的爱情火花?这不是一场故事,而是一次漫长的权利之旅。
  • 星幕迷航

    星幕迷航

    在那星海茫茫的宇宙中,一个纵横千万年,将生物体文明推向顶峰的强悍种族,在与其宿敌进行了近千年的惨烈厮杀,直至临近胜负时,却被一股更为强大且神秘莫测的文明种族,以雷霆万钧之势所屠灭。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绞杀中,仅存的族人在不断遭受围杀时,无奈的保护着象征它们种族文明巅峰的母巢,卷入了宇宙的黑洞。浩瀚的宇宙中,代表着各自文明顶峰的强大种族相互的碰撞和厮杀,无数的高端种族在这场文明冲突中陨落,在那阴暗冷寂的宇宙中,迸发出属于自己的最后那道微弱光芒。一直在背后默默窥视着这一切的神秘文明,被莫名屠杀,曾屹立在众多高端文明顶端数万年的强悍种族,以及那场还未完结地、殃及宇宙间所有高等级种族的文明冲突战争,将在主角的机缘巧合下再次缓缓的拉开那块斑驳的序幕……
  • 元灵剑神

    元灵剑神

    入妙灵、斩鬼涯、灭灵剑,只为复仇!杀三道、探紫罗、闯灵海,为仙逍遥!风家突遭灭门,为保独子门主夫妇惨死,风辰这才逃过了一劫!凭借着他的机智逃过了重重追杀,万念俱灰之际,获得了神秘功法和丹药,从此踏上了一条万人敬仰,灭世杀神的修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