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2800000013

第13章 法家思想概逑(7)

三晋素以寡礼、无儒而著称,后虽然曾招贤纳士,然而都是征战、谋略、法术之士,重使用而轻理论,因此法家的著述大都显得苍白无血色,缺乏理论营养。晋法家认为,诸子之学非本国固有,而且儒无益于国家的治理,“儒以文乱法”,“民不贵学问则愚”,“愚则易治”。所以,治理国家应明法令,“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燔诗书而明法令”,“焚书坑儒”。晋法家虽有吞并天下之雄心,却无兼容他家之襟怀。

晋法家思想与齐法家思想的差异性表明,当一种思潮席卷社会时,并不会被社会全盘吸收,而在与当地文化传统结合的过程中会逐渐“地域化”。正如我们在战国中期看到了“齐鲁化”的“法家”——齐法家一样,我们还在战国末期看到了“晋秦化”的儒家——荀子学派。因此,任何脱离当时当地的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生活环境,简单、静止地贴标签式辨别、划分学术思想和学术派别的做法,既不能如实描述古代法律实践活动的真实情景,也不能再现其基本风貌。

2.法家思想与地域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在思想学术界,一个与儒家传统“礼治”(即家本位)相对立的新思潮逐渐萌发、壮大起来,这就是“法治”思潮——法家法律思想的核心。

就时间而言,“法治”思潮兴起于春秋战国,正好与各诸侯国封建地主阶级先后变法并登上政权宝殿同步;就地域而论,由于历史、民族以及文化传统等原因,加之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一般说来,在宗法“礼治”影响较深的诸侯国,其封建化的步伐就相对缓慢一些,“法治”思想的影响也就相对小一些;相反,在宗法“礼治”影响较薄弱的诸侯国,其封建化的步伐就较为迅速,“法治”思想更容易进而成为统治思想。

当时,在政治法律领域分别发挥主导作用的有三个地域文化:周鲁文化、晋秦文化、齐国文化。周鲁文化说明着过去,晋秦文化改造着现实,齐国文化则预言着未来。

(1)晋秦文化与晋法家思想

与中原文化,即周鲁文化相比较,中国西北部的晋秦文化具有十分鲜明的差异性。中原文化是一种稳健、内向、农耕式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君子”文化,试图通过“君子”的“正身”、“修己”、“刑于寡妻”、“施于邦国”、“仁及草木”,达到天下大治;而晋秦文化则是一种奔放、外向、游牧式的文化,也可以说是“斗士”文化,鼓励人们通过后天的努力去打破“先天”的血缘身份,并争得较为优越的生活待遇,同时也促进社会的富裕与发展。

在发生剧烈变革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原文化的某些惰性因素日益突出,最终被晋秦文化的排排巨浪冲击得体无完肤、无处安身。但是,中原文化毕竟已经深深植根于农耕式的宗法社会之中,当晋秦铁骑的旋风奔过之后,其生命力又借助齐国文化,即荀子之学而很快恢复起来,并进而登上正宗宝座,始终支配着长达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

当“法治”思潮像幽灵一样在中原大地上空徘徊时,各诸侯国对待它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原因就是各诸侯国有着各不相同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民族文化背景。于是,有的漫不经心,不以为然;有的虽然接受了它,并进行了一番变革,但由于抵挡不过传统的“礼治”的余威,终于天折。不过,与中原诸国不同,晋国、秦国却早已为“法治”思潮的到来准备好了一块广阔的用武之地。晋国之封“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祝佗(即子鱼)在追述周初分封的情景时,曾说了一席十分精彩的话:晋国之封“启以夏政,疆纠戎索”。“戎”,泛指中国西北部的游牧民族。这句话的大意是,晋国“封于夏虚”,立于戎狄之间,所以沿用夏朝的政事,依照“戎”的法度来治理国家。

“诸戎”以游牧为生,风俗习惯与中原迥异。《左传》襄公四年:“戎狄荐居(即逐水草而居),贵货易土,土可贾焉。”又,襄公十四年:“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

晋封于戎狄之邦,与诸戎屡兴战事,但以友好交流为主流。久而久之,晋与“诸戎”结成密切的关系。“诸戎”为晋之附庸,晋与“诸戎”长期通婚;“诸戎”在晋的影响之下,开垦荒地,从事农业生产;在戎狄的影响之下,晋国没有形成宗法“礼治”的浓重传统,相反,却养成“尚武”、“重法”、“尚能”的风尚,和与中原诸国迥然不同的观念。其要者如下:

第一,“国无公族”,诸卿专权。

晋国的政治制度比较特殊,很早就没有公族把持大权的现象,公室的宗族组织早已瓦解。

春秋初年,晋文侯死后,昭侯即位,封文侯的弟弟于曲沃,即曲沃桓叔。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比晋都翼(今山西翼城南)大。曲沃桓叔依靠实力,长期与公室为敌。至曲沃武公时,终于灭了公室。曲沃武公代为晋君,是为晋武公。武公死后,子献公即位,然而晋之内乱未已。晋献公因“桓、庄之族倡”,“尽杀群公子”,又因“骊姬之乱,诅无蓄群公子,自是晋无公族”。从此以后,晋国没有公族,政权逐渐归异支异族的贵族掌握,异姓卿之宗族组织代替了公室宗族组织。异姓异族之卿大夫日益强大,诸卿之间争权夺势,互相兼并,终于演成“六卿****”i的局面。

正如《左传》昭公三年记载,叔向在谈到晋国形势时所说:

然。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道建相望。而女富溢尤。民闻公命,如逃寇雠,栾、邻、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政在家门,民无所依。君日不悛.以乐幅忧。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

宗室的虚弱使晋国不能采取通常加强宗室地位的途径来增强国力。晋与诸侯国之间的斗争,晋公室与诸卿之间的斗争,以及诸卿之间的斗争,交织在一起,使晋国的政治文化与法律文化别具特色。

第二,从重“利”、轻“仁”,走向“法治”。

晋国上下重“利”,子产曾批评晋国执政范宣子:“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晋卿大夫间“争田”、“以田讼”之事,史不绝书。《国语·晋语》又载,晋执政魏舒曾收了梗阳人的贿赂,准备枉法审案。时人批评晋国“政以贿成而刑放于宠”。晋民也重“利”:“民外不得其利而内恶其食,则上下既有判矣”,即所谓“见利不顾其君”。

重“利”的结果就是轻“仁”、轻“礼”、轻“义”。《国语·晋语》说:

为仁与为国不同,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故长民者无亲,众以为亲。……自桓叔以来,孰能爱亲?唯无亲,故能兼翼。在考虑政治大事时,不囿于宗法血缘传统,抛弃“爱亲”的狭隘宗旨,而以国家为重,公然宣布“利国”为“仁”,这无异是对“礼治”传统观念的挑战。一切道德观念在“利国”的最高原则面前,都黯然失色了。

重“利”而轻“仁”、“义”一旦成为一种习尚,就决定着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是“以礼治国”,而是“以法治国”。第三,“晋人之教,因材授官”。晋国任官以才能、功劳为标准,而不以血缘亲疏为标准。自晋文公始,尚贤、尚能已经形成传统。《国语·晋语》说:“晋人之教,因材授官。”即,选拔官吏时,众大夫互相推荐,“无功庸者不敢居高位”;晋君对部下“类能而使之”。

“尚贤”、“尚能”的结果有二:一是晋国世族中同姓较少,而异族异姓居多;而其他诸侯国则同姓居多,异姓较少。二是向有才之士大开国门,形成人才纷纷人晋的局面。晋国对外来人才封以田宅官爵,大胆起用。以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这种做法给晋国的政治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第四,“事君以死,事主以勤”,“不从君者为大戮”。

在传统“礼治”薄弱的晋国,比较早地形成了与宗法血缘意识大相径庭的新型的封建主仆关系,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观念。“君”的权威提高了:“不图(商议)而杀者,君也”,“不从君者为大戮”;“臣”的义务感也被强化了:“无私,忠也;尊君,敏也”,“报生以死,报赐以力,人之道也”。

这从出土的山西侯马盟书中反映得很清楚。侯马盟书“委质”类有所谓“策名委质”,即把自己的名字登记在君主的名册上,断绝原来的宗法隶属关系,建立新的附属关系。新的臣下对主人要绝对忠诚:“委质为臣,无有二心”,必要时还要以死相报:“事君以死,事主以勤”,“事君不避难,有不逃刑”;“委质而策死,古之法也”。这种君臣关系正是晋国较早形成的地主与“隶农”关系在政治生活中的反射。“隶农”向地主出卖血汗,与臣子向君主出卖死力是一样的,其间毫无宗法制“亲亲”原则的脉脉温情。

其结果是对不从王命者施以严刑,即《国语·晋语》所谓“不从君者为大戮”。“大戮”就是“灭家”、“灭族”、“灭宗”之类的族诛。在晋国历史上,由于政治斗争而族诛者,史不绝书。

《尚书·甘誓》记载了夏代的一条军法:

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这正是晋人“启以夏政”的明证。

第五,“戎索”、“军礼”与晋国之法。

“戎索”,即游牧部落的法度,以尚军事、重君法为特征。晋国承其风俗,军政一体,军法与国法相融。

晋国重“军礼”,即所谓“大蒐之礼”。“蒐”的本义是汇聚众人以围猎,后来逐渐制度化。晋行“大蒐之礼”有独特的意义:

其一,阅兵,整编部队。晋国曾于此间作二军、三军、五军、六军。

其二,任命军事首长。晋国军政合一,各军将帅即为国家执政卿相,故此举实为任命国家高级官员。如:《左传》文公六年载,赵盾即是“苋于董”时,将中军,始为国政。

其三,制定法律。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记载,晋文公“蒐于被庐”,制定“被庐之法”;文公六年又载,晋‘‘苋于夷”,赵盾制定了“夷蒐之法”,都是“晋国之常法也”。

可见,检阅军队,改组政府,制定法律,实为晋国“军礼”的三部曲。

同类推荐
  • 论语价值:换种角度读经典

    论语价值:换种角度读经典

    本书分段排列《论语》原文、译文之后,附列古今中外名人相关思想的精彩言论,内容涉及修养、学习、处世、待人等诸多方面。
  • 老夫子品评鬼谷子

    老夫子品评鬼谷子

    鬼谷子(约前390年~前320年),姓王名诩,又名王蝉,春秋时期卫国朝歌人。世人皆认为他常进入云梦山(今河南淇县境内)采药修道,又隐居于清溪之鬼谷所以自称鬼谷先生。有《集解》徐广曰:“颖川阳城有鬼谷,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鬼谷子是先秦诸子之一,他精通数门学问,创立了纵横一派学说,并由弟子发扬光大,与当时文化衍生的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农家,杂家等合起来称为九流十家。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曾隐居云蒙水帘洞箸《鬼俗子》书三卷,流传于世。
  • 菜根谭全鉴

    菜根谭全鉴

    《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该书融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人生处世哲学,是一部有益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催人奋发向上的读物。本书在原典的基础上,增加了精准的译文、生动的解读,联系当下诠释经典,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塑造与人为善、内心安适、刚毅坚忍、处世恬淡的健康人格,探寻现实生活的智慧。
  •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康德谈人性与道德

    康德谈人性与道德

    本书是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所著,人类对其环境所作的改变,我们称之为文化。我们的文化就是人类心灵激发其肉体所作的各种动作的结果。依我看来,人类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人类地位增进的原因。例如,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自己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奉献乃是生活的真实意义。假如我们在今日检视我们从祖先手里接下来的遗物,我们将会看到什么?他们留下来的东西,都有是他们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热门推荐
  • The Tin Woodman of Oz

    The Tin Woodman of Oz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武林之六雄战天下

    武林之六雄战天下

    毒王“萧止”,官人“宋天明"“方恨”,“韩伤”“韩琴月”巨人“石浩天”六人为主角创建新的武林新的门派,写出不一样的武林。
  • 心债

    心债

    我宁可要真实的痛,而不需要虚假的爱,前世我欠你的,今生我必定还你,只为来世不再为债所困,
  • 少年铃

    少年铃

    挂在屋檐下的风铃一直在随风摆动着,时不时发出悦耳的声音,经过了岁月洗礼的那群朝气蓬勃的少年,还保留着原来的稚气吗?
  • 穿越玄幻世界

    穿越玄幻世界

    前世酒后死于谋杀,重生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里,当回到中国后,前世的帐再重新算算…前世,无权无势,死于谋杀;今生,折纸杀人,我为主宰。杀你?只是屠狗而已……
  • 极品修仙之道

    极品修仙之道

    22岁的周智尚原本是地理物理天文学专家及科学家,在一次天马行空实验发生意外导致本体不醒人事,醒来过后发现自己穿越到了异世界,变成一个仅满15岁的少年,一世天才突然转变成废物,此后智尚决定踏上传奇之路,异世界武林与26世纪超级天才头脑并存,极品修仙之道开启。。。。
  • 幸好,你一直都在

    幸好,你一直都在

    文章主要介绍了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妹以及围绕在他们身边人的从小到大成长的故事,文章中多数都是暖心的画面,哥哥对妹妹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及朋友之间的友爱,旨在传达给读者只要心存善意,在这世上就会被浓浓的爱给包围!
  • 全民异能王

    全民异能王

    如果你拥有了异能,你的异能是什么才能让你傲视群雄?一场医疗事故,让几个城市的人都获得了异能!一个普通的市井小子,他究竟获得了什么样的惊天异能,让他成功征服了全世界?且看他如何运用他的异能大放异彩,成为全民异能之中的至强王者!
  • 《大学》《中庸》意释致用

    《大学》《中庸》意释致用

    《大学》、《中庸》问世后就不断被人们以打造的精神加以解读。《〈大学〉〈中庸〉意释致用》旨在继承前人的打造精神,以现时代的生活为起点,突出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力求对人们的修身处世有一定的启发。
  • 创世纪之生存游戏

    创世纪之生存游戏

    突如其来的一段魔蛊之音打翻了这片一区既往的世界!人们彷徨,迷茫,崩溃,冷血,爆发。。。。。力量,是生存下去的唯一依靠,唯有拼搏力量才会变强!新的世界,新的纪元,唯有生存下去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