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49800000042

第42章 军事篇——金戈铁马,气吞山河(4)

两次南征宋朝的失败,让忽必烈把征宋当作了头等大事对待。1268年,忽必烈命阿术和刘整率兵攻襄阳。襄阳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南宋长江上的门户,失襄阳,南宋必亡。蒙军久攻襄阳,6年不克。最终,由于宋军叛徒的出卖,襄阳失陷,南宋的门户彻底被打开。1274年,元军自汉江入长江,东下临安,南宋军队纷纷投降。1276年,兵临临安城下,谢太后和宋恭宗出城投降。南宋投降之后仍有一些余部在沿海一带发展,最为著名的有陆秀夫、文天祥等。但南宋气数已尽,岂是几人之力可以更改,1279年,南宋彻底灭亡。

至此,元朝统一中国。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擒之谜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一直都存在着激烈的矛盾。西汉与匈奴,唐朝与突厥,宋朝与蒙古,一直以来都战乱不断。到了明朝,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明朝最终还被东北少数民族女真后人所灭。明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冲突越演越烈,其中最让人们记忆深刻的就应属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是一场明朝与北边蒙古之间的战争,明朝50万人马被蒙古3万铁骑屠杀殆尽,惨烈程度在中国历史上十分罕见。

1447年,蒙古瓦刺“太师淮王”派贡使2000进京朝贡,却诈称3000人以骗取朝廷赏赐,还提出了明蒙联姻的要求,这些要求都遭到明朝大太监王振的拒绝。以此为借口,亲率三路南下大军进入明朝北疆大同、辽东以及宣府。瓦刺军势如破竹,连破塞外诸军事堡垒。在诸路败报频传之时,年仅23岁的明英宗在王振力劝之下决定亲征蒙古瓦刺。1447年阴历七月十七日,英宗带着王振以及临时组建的50万大军出征塞北。在此之前,朝廷大臣纷纷劝阻英宗皇帝千万不要“御驾亲征”。因为仅仅几万敌寇,犯不着皇帝亲自出马。但是,英宗却想效仿自己的祖宗太祖、成祖那样跨马出征,不顾大臣的劝阻执意出征。加上王振想要抓住机会立大功以树立威信的心理,力劝英宗出征,这也更坚定了英宗亲征的信心。

浩浩荡荡五十万大军出发,朝廷之中三分之二的官员随驾出征。八月抵达大同,瓦刺部见状佯装避去,实际是想要诱敌深入。王振在太监郭敬的劝导之下决定退兵。13天之后,明军退至怀来以西的土木堡,被追击而来的蒙古瓦刺军几面围攻,明军几十万大军在饥渴交迫之下,溃不成军,几乎被屠杀殆尽。明英宗被瓦刺军俘虏,王振被杀。

明朝50万大军在蒙古瓦刺三万铁骑面前毫无招架的能力,从常理说即使是采取人数战术,也不至于败得如此之惨烈,但是明朝军队却败了。这其中原因也错综复杂。

首先,明朝出征的50万大军是在仓促之中组建而成,毫无战斗力可言。更何况在长达一个月的行军旅途之中,沿途随行役夫十多万,军队补给不足,从出征的第一天开始,大军内部就陷入了混乱之中。毫无战斗力可言的50万明朝大军在面对经年累月从战争中走出来的蒙古瓦刺铁骑时,毫无抵抗力可言。

第二,从双方领导人而言。明太祖、明成祖一生戎马,屡经战阵,而明英宗仅仅是金笼贵鸟,哪里见过真战场,在指挥军队上毫无经验。真正指挥明军的太监王振,出身社会底层,根本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也没有军队实际指挥经验。在作战过程之中,王振还一意孤行,为了一己私欲改变了军队撤退路线,本来明朝大军应该经大同由居庸关回北京,而王振想要衣锦还乡显摆一下,就决定改道由紫荆关入京。疲惫不堪的明朝大军又惊惶退走,在到达距王振的家乡蔚州如里之时,他又决定改道仍从居庸关入京。如此反复折腾,军队行程拖了八天之久,使得瓦刺军直追而上,在土木堡消灭了50万明朝军队。瓦刺军首领却是善于用兵、懂得心理战之人。在土木堡一战之前,他就先截断了明军的水源,使得50万明军饥渴交迫,乱成一团。同时为了麻痹明军,还假意讲和,在明军松懈下来的时候再大举进攻,此时的明军已经毫无抵抗力,任人宰割。

第三,明朝军队领导集团内部混乱不堪,大部分将领因为反对皇帝亲征,遭到王振的迫害,许多善战的将军、将士敢怒不敢言。

土木堡之战,毫无疑问,是一件偶发****性,战略战术上的失误使得明军50万大军全军覆没。

●皇太极为何两次招降叛将祖大寿

公元1631年7月,皇太极为实现清军入关、一统中原的愿望,走出了入关战略的重要一步——亲率大军攻大陵河城。大陵河城是战略要地锦州的门户,并由明朝以祖大寿为总兵率16000余人守城。

皇太极率兵围城三月,祖大寿弹尽粮绝,为了城中16000将士与3万百姓的安危,祖大寿投降了。皇太极对祖大寿极为礼遇,不顾人的劝阻接受了祖大寿的智取锦州之计。就像皇太极所说:“朕以诚待他,他必不负朕。即使他负朕,朕在所不惜,要的就是心悦诚服。”

然而,令皇太极始料未及的是,祖大寿失信了。回到锦州城的祖大寿,彻底地断绝了皇太极的联系,甚至他已经顾不得在清军中为人质的儿子祖可法以及部将30余人的性命。面对祖大寿“我绝对不做失信之人”的誓言,皇太极却表现出了空前的宽容和耐性,依然厚待祖大寿的儿子和部将。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显示出其戏剧性的一面。十年之后,清军进攻战略要地锦州城,守卫锦州的依然是祖大寿。因为锦州城是山海关最后的屏障,攻下锦州,就好比是一把利剑直抵明朝的咽喉。那么要如何才能攻下锦州呢?皇太极从满洲贵族的特殊利益和满族本身的具体历史情况出发,决定屯兵义县,将其作为攻取锦州的前沿阵地和后勤基地。面对“塞上之兵,莫劲于祖大寿之兵”的形势,皇太极悉心采取了《三国志》曹丕的话:“坐而降之,其功大于动兵革也。”明朝降将张存礼也为皇太极献上了一计:将明军内部的蒙古兵作为争取对象,里应外合就可轻而易举地夺取锦州城。

皇太极的对手依然是祖大寿,采取的方法依然是围城。这次围困让祖大寿又想起十年前的大凌河之围。与大凌河城一样,锦州城也陷入了孤立无援、弹尽粮绝的境地。而城内还有部分有意归降清军的蒙古将领,可谓内忧外患。崇德七年农历二月十八,洪承畴在松山被俘,松山失陷,祖大寿等待明朝援军的希望破灭,又受到已经投降清军的两个兄弟祖大成和祖大乐的劝导,无奈之下于公元1642年农历三月八日再次投降清军。这一次皇太极依然对祖大寿礼待有加,祖大寿被皇太极的诚心所感动,真正地投降了清军。如果说第一次投降是祖大寿无奈之下的背叛,那么第二次他就算得上是真心归降了。

那么,面对祖大寿第一次投降、背叛,为何皇太极还要再次招降祖大寿呢?

皇太极深知祖大寿在军事上的价值,祖大寿抗清二十多年,有多少满洲人都是在“取祖大寿项上首级,夺南朝花花江山”的梦想中长大的,可以说祖大寿是一代满人在军事上的精神目标。而且对皇太极的雄图大业来说,锦州之后的下一个战略目标就是重镇宁远。宁远总兵、辽东提督吴三桂统率了关外明军,成为清军的最大阻力。但是,祖大寿却是吴三桂的舅舅,可想而知,祖大寿在对吴三桂的战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皇太极招降祖大寿的真正目的其实就为了吴三桂,就像欧阳修所说,“醉翁之意不在酒”。

●为什么清代以前的王朝没有疆域观

讲古代的疆域观首先要弄清“中国”一词的来源。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的概念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那时“中国”指的是王朝京师之地,随后建立的中原王朝也都称为中国。但是,中原王朝以外的周边地区并不包括在“中国”之内。随着中原王朝疆土的不断变化,中国的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历史上“中国”的概念始终代表着中原王朝,就是中原王朝所属的疆域和汉族聚居区都属于中国,而周边民族始终被排除在“中国”之外。

华夏文明在政治史和文化史上的不间断发展,这种打破与继承的发展脉络是中国疆域始终得以存在的重要条件。中国历史上统一的时间很长,期间也经历了两次由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的过程。第一次是从秦汉的统一,经过魏晋南北朝分裂,再到隋唐的统一;第二次是从隋唐的统一,经过五代宋辽金西夏的分裂,到元明清统一。从秦代到元朝的大一统,中国的遥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两次分裂时期,被排斥在古代“中国”概念以外的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实现了民族之间的大融合。中原地区的汉族深入到“夷狄”所居住的边疆,而“蛮荒异域”边疆民族流入中原地区与汉族融为一体。但是仍有不少边疆少数民族被排除在“中国”之外。到了元代,这种大融合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元朝作为蒙古政权南下中原而建立的王朝,结束了中原分裂割据的局面,这个在古代“中国”范围以外的民族,就相当于现在的“外国人”的政权深入中原内地,逐渐成为主体。这就把蒙古世代所居、曾被古代“中国”看作外国的地区纳入了中国的版图。清朝的政权也走了元代的老路,此时古代“中国”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全部纳入了中国的版图。由此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有效的管辖,大批汉族和中原其他民族流向边疆,部分边疆民族内迁,极大地加强了边疆民族与汉族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为中国疆域的拓展奠定了基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也在逐渐形成。

清朝入关之后,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不断形成的疆域,也继承了周边民族活动的地区,并对这些地区实行有效的管理,这种管理使得清朝对所属疆域有了明确的概念。

从理论上来说,中国的疆域不仅含括中原汉民族所缔造的地区,也应该包括边姗各少数民族所属的地区。如果以中原王朝的疆域为历史上的中国疆域,就把许多民族划出了中国历史范围,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清朝明确地把各少数民族纳入疆域版图,这一点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做得漂亮。也是因为如此的认知,使得清朝形成了统一的疆域观。

●甲午战争日军登陆之谜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中日同时对朝鲜驻兵以平息起义事件。事件平息之后,日军继续增兵朝鲜,并且突袭了已经撤退的中国运兵船“高升”号,日本陆军也同时向驻牙山中国军队发起进攻,蓄意挑起双方矛盾,清政府被迫向日本宣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从1894年8月战争爆发到1895年4月结束,甲午中日战争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场地主要在朝鲜半岛及悔上,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战役中,中国损失严重,北洋舰队损失了“致远”、“经远”等五艘船舰,死伤官兵千余人。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但是不到三天,清军驻兵三万的鸭绿江全线崩溃,日本在旅顺展开旅顺大屠杀,中国军民死伤无数。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辽东战役中清军6万多大军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可以说,历时6个月的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清政府的耻辱。战争失败之后,中日之间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使“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之中的中国丧失大量领土和白银,从此清政府的独立自主权逐渐破坏。

日本在辽东半岛登陆中国之后,甲午中日战争就由一场海上战争演变为陆地战争。可以确定的是,日本首先在山东登陆,然而具体位置又是哪里?关于具体登陆点,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历来有四种说法。

第一,山东荣成。持这种说法的是亲身经历过甲午中日战争的陈兆锵,陈兆锵在北洋舰队“定远号”上任职。据他所说,日军登陆的具体位置就在今荣成县城崖头东北80多里的龙须岛西部。

第二,龙须岛。这种说法主要来自《会陈海军覆亡察》的记载:“至十二月二十五日(即公元1895年1月20日),倭以水陆劲旅自龙须岛登岸,破荣成县城,攻桥头等隘。”另外,海军提督丁汝昌致李鸿章的电报里也说:“两船向龙须岛驶,二十二船在灯塔处或二英里处或八英里游弋,必是倭船有登岸之举。”由此,大多数人都比较信服此种观点。

第三,落凤港。此种说法主要来自于日军登陆的第二天,山东巡抚李秉衡致清政府的电报:“昨调倭岛、里岛防营折赴龙须岛,尚未赶到,而倭人于落凤港登陆,径赴荣成县。”另外,《盾墨拾余》也记载了曾一度在战争期的上书:“二十五日,倭以运船四十艘,载陆兵由落凤港登岸,扑荣成县。”这种说法虽然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同,但是当代史著却并不认同这种观点。

第四,金山嘴。这种说法也来自于清兵总兵刘超佩致李鸿章的电报,在日军登陆第二天,刘超佩致电李鸿章说:“二十五日早四点钟,倭船三四十只在龙须岛、倭岛、里岛游弋,嗣于龙须岛、倭岛交界之金山嘴水深处下兵……贼兵蜂拥而上,枪队不能存身,退回荣成。”

虽然各种说法都有其证据所在,但是目前为止也没有更为精确的材料说明日军登陆的具体地点。

同类推荐
  • 中华语文大观园

    中华语文大观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言文字奥妙无穷。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为我们创造出了鲜活精彩的语言文字,每一个字,每一流传下来的语句,都有其形成的渊源,都与中华文化息息相通。
  • 巴人寻根:巴人·巴国·巴文化

    巴人寻根:巴人·巴国·巴文化

    有关巴人的历史和故事,是那么的遥远,遥远得虚无缥缈,人们翻阅故纸堆里的文字就像阅读神话传说,将信又将疑。然而,从20世纪中期以来,有关巴人和巴文化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使那些原本朦胧的史实逐渐清晰起来,那些远古的场景又开始浮现在现今人们的眼前。原来,二三千年前的巴人并没有离我们远去,他们就在我们的脚下,就在这片富饶的巴渝大地,与我们仅相隔咫尺红土!透过肥沃的土壤,我们尚能感受到历史的余温。
  • 民间风情:三百六十行

    民间风情:三百六十行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我们再耳熟能详不过的话。社会百业,就是我们俗称的三百六十行。所谓三百六十行的行,最早似乎是指街巷所设的贩卖摊和商店的行列,这点可以在唐人小说文献中得以证明。传统的三百六十行,是我国农耕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特别是指人们赖以为生产、生活,即与衣食住行用等紧密相联的手工业、商业的泛称。
  • 河南人的生存之道

    河南人的生存之道

    本书本书从近现代历史上的湖南现象剖析湖南人的性格,介绍了河南人的过去和现在,一方面为河南人正名的同时,理性、全面地分析了河南人的生存、发展哲学。
  • 中国神秘文化

    中国神秘文化

    本书是在大量参考前人著述和当代许多学者著作基础上完成的,它仅是对“中国神秘文化”进行介绍和探讨的一个初步的尝试。读者在翻阅本书的过程中,若能细心体察,精心鉴别,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就可采撷中国几千年沉积下来的生存智慧,陶冶博大的文化胸襟,充实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获取事业的巨大成功。
热门推荐
  • 汐落雨:逆天公主

    汐落雨:逆天公主

    她,一生只缺亲情爱情,前世,为爱心碎;今生,只为亲情付出。他,神界霸主,六界之人俯首称臣。可谁知,他的名字是她起的。七千年的岁月,战神回归!那一年,杏花微落,烟雨婆娑。那八个字,她可还记得?且看,他追妻之路!
  • 丁玲散文

    丁玲散文

    《丁玲散文》收录了丁玲的散文精品数十篇。丁玲的创作源于生活,她作品中的人和事,大多是她经历过或看见过的。她的散文语言自然、朴素、激昂、豪放,凝练深邃,雄健酣畅。用最普通的文字写出生活中的各种情愫。
  • 校内青春太懵懂

    校内青春太懵懂

    她六岁那年亲眼目睹了自己的母亲丧失生命,她含恨而走,十年后她会展开怎样一场惊心动魄的报复?她六岁那年偶遇一个叫阿墨的男生,使她展开了笑颜,十年后她是否能找到他呢?
  • 斯未信斋杂录

    斯未信斋杂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幻世邪少

    幻世邪少

    被万年封印的大魔头俯身。谱写一段从都市,修真,仙界到神界的血腥复仇之路。流氓会法术,总统挡不住啊他冷酷。。。。不和我说话的从来不里,不管你是谁。他血腥。。。。只要想过伤害我的人,我都不会放过。他幽默。。。。但只对自己认可的人。杀伐果断是他的行事风格,有仇必报是他的座右铭。
  • 穿越赛尔号之盛世魔音

    穿越赛尔号之盛世魔音

    古老的约定,是恶魔的利爪?还是天使的羽翼?神奇的穿越之旅,扑朔迷离的身世之谜,命中注定要相遇的人……这些我们都称它为宿命……对生活的变故,亲人的死亡,好友的背叛,未来的迷茫,谁能为迷失的少女指引前进的方向并陪她一起在未知的路上一直走下去?魔音万千,暗藏玄机,但无论是魔音还是逆音……
  • 大学篮球生活

    大学篮球生活

    一个小个子凭借对篮球的热爱、坚持和努力从无人问津,无人知晓,所有人都不看好到一战成名的篮球故事...
  • 浮世清影

    浮世清影

    世界一旦广阔起来,就会有人向往去行走,去追逐。思想一旦开阔起来,就能触发更多微妙而幽玄的感觉和久远的记忆。外感于尘世,内淀于明心,以放浪之形骸,容不染之初心。
  • 誓做鬼修

    誓做鬼修

    他凭什么要臣服,那何不血染青天,来做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鬼修。
  • 天降神魂

    天降神魂

    一把神剑携一缕神魂破天降临,既然天不忘我,那我就要再次登上巅峰。上一世的孤独,这一世的兄弟情深。上一世的孤寂,这一世的恋人难舍。前世债,今生还。谁挡我巅峰路,我定踏尸而过。持剑定天下,我欲定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