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2004年11月25号《日经产业新闻》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跟大家讲一下,《日经产业新闻》是日本发行量最大的一个经济报纸,而且搞财经的人、搞企业的人,每天早晨必买此报。这篇文章写着,“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厂家逐渐从日本厂家手中夺回了庞大市场份额,中国消费者纷纷把手伸向了低价的中国制造的普及品。但是随着普及期的结束以及购买替换阶段的开始,中国消费者纷纷把目标投向了价格虽高但质量好、功能好的日本产品,中国厂家拿手的是附加功能、大幅度降价、赠送优势等等,蒙蔽不了中国消费者,中国厂家对此理解迟钝。不过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国厂家激烈的价格竞争,导致了无法向开发及研究调转资金,消费者开始摒弃质量不高的中国品牌,把目光转向了价格虽高但质量好的日本品牌。”这就是日本媒体对未来中国的看法。为什么这么看呢?原因只有一个,中国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没有创新的能力。而且这个媒体的看法绝对不是哪个记者、哪个编辑的看法,而是日本全体企业的看法。对七家日本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日本企业整体认为,中国企业在劳动力成本的良好控制能力只是充当生产上的合作伙伴,而绝对不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挑战力量。在调查中,日企对中国家电企业比较文明的说法是,中国企业没有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甚至连自主开发都谈不上,因此,现阶段中国企业只能用日本的技术和设备在国内加工而已。而东芝公司的石田泊之蔑视性的评价是:“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就是根据市场行情购买成型技术或技术辅助性开发,实际是一些水果贩子,需要什么水果就包装什么水果,什么好卖就卖什么。”韩国管理学会的会长朴成辅说:“我访问了四十多家跨国公司人员,50%以上都认为,中国的优势在未来必然会消失。”我讲的这两段话绝不是为了要挑起什么民族仇恨,这两段话我经常在海信讲,而且我讲了很多很多次,反复讲,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广大员工知耻而后勇。我始终认为中国的大企业和中国一流大学的大学生一定要具备国家责任感。而树立责任感的第一步就是要知耻,要知道我们的落后。
作为一个业内人士,很客观地说,日本人对中国企业的评价本身基本反映了行业的现状和事实。放大到整个国家,我们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在第7位,经济总额在世界上排3位,可是我们的创造力只排到28位,自主创新力的薄弱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这是涉及到我们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问题,一个大的政治问题。
这就是我要讲的,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立企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下面通过我们“信芯”的突破谈一下海信。
“信芯”是我们给这个芯片起的名字。作为本土生长的民族企业,现在海信已经知耻了,而且正在行动中后勇。五年以前,鉴于企业前途的危机,我们想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命运,我们很果断地组织了一支青年人队伍派往上海,开始了芯片的研发。应该讲,这个研发是非常艰苦的征程。大家知道,芯片被人们称作电子信息产业的心脏,有人计算过,一块钱的芯片能够拉动上下游产业十块钱的增值,芯片具有如此大的产业拉动效益,所以经常在专业的文章上我们看到把它叫做“工业粮食”,工业上必须用的东西。
然而,中国的“心脏”方面的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大概差了十年以上。以彩电为例,中国有68家彩电生产厂,七千万台年产量,全部依赖国外进口。这个芯片用在彩电上,到底它影响彩电的什么?实际上,如果没有自己的芯片,你就决定不了彩电的性能,决定不了彩电的功能,也决定不了彩电内部电路的层次,从而你是没有决定产品的权力的,更找不到你产品的差异化。刚才我讲的这些,都是由集成电路来决定的,没有这个电路,你永远是跟着别人走的,别人出一个什么方案,你做一个什么方案。所以中国年产七千多万台彩电,实际上没有自己说了算的产品,因为你没有芯片。因此,掌握技术,掌握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命运,自己决定产品走差异化道路,这是任何企业都梦寐以求的事情,这也是海信五年前立志做好我们高清数字视频处理芯片的原因。
我们历经了1600多个日日夜夜,我们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寂寞与枯燥,实际上这是非常寂寞,非常枯燥的,我后面还要讲,这种精神是我们取胜的根本原因。五年看不到头的极度挑战,我们这支令人敬佩的研究团队,去年用了0在一个0.6毫米的间方上的集成板上做成了二百多万个电路,七百多万个晶体管,把这个电路完成了,并且很快批量生产了。五年对一个人来讲,是漫长的,是最出成绩的阶段,所以创新是很艰苦的事情。
下面,就我们的感受和同学们探讨一下一个共勉的话题。芯片是我们十几个很优秀的年轻人用了五年的时间创造出来的,而且他们受到了很高的嘉奖。我想,他们的成功对在位的各位一定有很多的启发,我认为他们的成功,除了企业创造的条件,除了他们的技术基础,还有两点,可能比企业创造条件和技术基础更重要的。一个是他们的热情与激情,五年前,我们把他们封闭在上海开发的时候,这个团队几乎没有任何的经验,他们几乎是在科技的荒漠上开采。但是最后,这批年轻人凭着他们的热情,凭着他们的激情,凭着他们对事业追求的满腔热忱,他们没有退缩,没有逃避,他们做成了。
现在我们这批年轻人在一脱手了第一代以后,马上就开始了第二代的开发。他们跟我讲了一句话,我是很感动的。他们说:“我们相信,早晚有一天,中国的芯片会在世界的芯片技术上无可匹敌。”当然,这是他们的豪言,但是这反映了他们的激情,我认为就是这种激情激励他们渡过了这五年,并且取得了成就。
前不久,中央台热播《亮剑》,评论很多,主要是讲共和国培养的一个将军,他大字不识几个,但是他却是一个常胜将军,总能把仗打赢,总能把事做好。最后归结为什么呢?实际上归结为我们心中总在呼唤,或者我们心目中都需要一种精神,就是果断出手,勇往直前,把我们的能力发挥到极限。以我的理解,从这个角度讲,这种精神,这种激情,有时候是比专业、比知识更重要。而且,他们成功以后,大家发现,有的人未必脑袋多聪明,未必知识面多宽,但是他总能把事做好。什么原因呢?是共性原因,他们都有《亮剑》的精神,所以建议大家有时间看看这个片子,非常有启发。
第二,青年人要踏实,要耐得住寂寞去做事,这对青年人来说是非常难的事情。大家想一想,五年的时间,这个团队在做一件什么事情呢?他们在做一件过程没有任何工作成果,结果很可能是失败的事情,但是他们认准了这种做法的意义,因此他们耐得住了寂寞,不仅仅耐住了专业上的寂寞,也奈住了社会上各种诱惑,社会上各种利益、娱乐的诱惑。最后他们踏踏实实地做了五年,这个芯片做出来了。我认为,他们的挑战首先是和寂寞挑战,首先是和这种枯燥挑战,甚至是极度的寂寞,极度的枯燥。我认为,我们民族需要这种精神,我们的同学们需要这种精神。应该讲,社会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商品化特点越来越突出,做到这一点就越来越困难。恰恰在实际工作中,要出成绩的话,耐得住寂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人要讲人生规划,企业也是这样的,从这个意义上我讲,人生也是一场战略规划,年轻人一定戒浮躁,戒急功近利。如果企业眼光短浅,鼠目寸光,实际是在透支未来,人也是这样。
如果各位能够养成这种踏实、扎实的作风,培育自己的资本,资本是长期回报的,这就是厚积薄发。蔡元培先生曾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八个字作为北大的校训,而海信是“海纳百川,心诚无限”。我们是另外一方面的包容,希望各位加盟海信,在未来的海信出现更多的北大精神和北大学子。谢谢各位。
▲历 军:品牌地位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强弱
历军:曙光天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毕业于清华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级工程师;
多年从事科研工作,为我国产品化超级计算机的研制做出过突出贡献;
2001年3月出任曙光天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演讲背景】2006年8月15日,V815民族品牌高峰论坛在北京翠宫饭店举办,大会以“中关村品牌·中国创造”为主题,围绕民族品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条件与困难展开了讨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早上好。今天是8月15号,是所有中国人不能忘记的日子,几十年前我们曾经赢过一场战争,但是我今天要讲的是在今天的商业社会当中,我们面临的一场没有硝烟的商业战争。今天我们的主题就是中关村品牌,需要有一些中国品牌中国创造。
谈到品牌,说一下我的见解。一个企业的品牌就是这个企业在消费者心目当中的印象,一个符号,一个代表。
过去看过很多历史方面的书籍,过去的封建帝王有一句话叫“得民心者得天下”,今天企业在整个市场竞争当中仍然有这样的情况。企业必须赢得消费者的心,企业的品牌、企业的符号在消费者心目当中所占有的空间希望越来越大,这个品牌是企业的综合能力,包括企业在运作过程中方方面面,包括产品、服务,甚至你的一个业务员和客户的一次接触,都给消费者一种印象。
一个企业的品牌在顾客心中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也就决定了这个企业在市场当中竞争力的强弱。现在的商业竞争实际上是在顾客内心当中展开的,我们所有的中关村品牌,中国的品牌,像刚才爱国者的冯军(冯军新闻,冯军说吧),我们有很多的数码产品,假如说我们以数码产品为例,大家在这个过程里都有一些体会,如果去买一台数码相机的话,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爱国者,也可能有其他的。
一个顾客在考虑购买一件产品之前,大概能想到两个或者三个这个品牌,这个品牌在他心里有一个排序,可能是某品牌排在第一名,某品牌排在第二名,爱国者排在第三,也可能是反过来。我们在市场竞争当中,我们的品牌,提供的服务,我们的产品,如果消费者能想到你,已经是非常好。作为一个企业来运作,应该说相当成功了。假如说在消费者心目中是第一个首先想到的,这个企业的竞争力,在行业里的竞争力以及在行业里的成就应该是非常高的。今天谈到自主品牌,大概是由于很多的中国的企业,中国的品牌还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还没有能够使消费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们的品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中国的企业应该花很长时间补上这一课,赢得这场商业战争的最后的胜利。
如果说品牌对一个企业,对一个国家都有很深刻的影响。从今天企业角度来看,企业本身是一个商业的组织,是一个经济实体。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获得必要的商业价值,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企业的商业价值又是通过出售它的产品或者服务来获得、来体现的。
我记得有一位管理学家曾经谈过一句话,就是说一种产品或者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品牌,它的产品只能视做商品,假如说我们一个企业销售了产品,被客户,被消费者定位为商品,这些顾客更关注的是这个商品的使用价值。假如说顾客在选购一件商品的时候,仅仅关注使用价值,最终只有靠低价竞争的厂商,这些企业是最大的赢家。从过去的历史角度看,中国很多企业现在在渐渐地进入这样的一个恶性的循环当中,由于我们的品牌不够强大,我们就靠低价格,靠很多市场竞争的手段,我们似乎在谋求这个市场。
我们经常受美国、欧洲的贸易壁垒的限制,说中国去做倾销,其实也未必是倾销,就是我们没有品牌,只能靠低价格去销售我们的产品,而低价格不能带来企业的持续发展,不能给企业一个健康生长的环境。我们需要渐渐地走出这样的困境。中国的纺织品,大家是公认的,我们到美国买到非常好的服装可能都来自于中国,虽然是“中国制造”,但是没有我们自主的品牌,可能是法国的品牌,它的附加值可能20倍于中国企业的收入。企业如果没有品牌,就只能陷入价格竞争,低层次的恶性循环当中。低价的竞争,恶性的竞争,是不能够实现企业应该获得的商业价值的目的,中国的企业或者现阶段的中国企业,如果想在国际市场获得中国企业的一席之地,谈到品牌的运作,可能需要花10年或者花20年的时间,在全球范围内形成10个,20个,甚至上百个,我觉得中国有这样的能力,完全自主的民族的品牌。中国企业谈国际化,假如我们不是一个民族的,也不是一个国际的, 在中国还不能有非常好的市场竞争能力,奢谈更多的走出去,可能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这是对企业的意义。
另外对国家,对民族,我们的企业品牌,现在也越来越重要。大概20年以前,冷战的时候,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段时间,国家跟国家之间的竞争,而冷战结束之后,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国际竞争的战场悄悄地正在朝着经济转移。所以国家之间的竞争甚至是民族之间的竞争更多的在现阶段逐渐地会以经济的实力来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非常简单,主要方面就是这个国家当中企业的群体的实力。为什么国家提出来逐渐要让企业变成自主创新的主体,这个概念就是企业有了自主创新的能力,就有了持续自己制造血液的能力,有了一个健康发展的基础。中国的企业如果不能够强大,我们奢谈国家的、民族的强大,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刚才谈到企业在竞争当中,争夺的是消费者的心智的空间,假如争夺的是这点,而我们的企业必须通过我们的产品,我们的服务,一系列的工作,来获得消费者心智当中的相应的空间。从今天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如果不把中国企业的品牌做上去,可以试想,在20年以后,我们的下一代,他们的心智空间当中可能都被一些跨国公司或者说IBM、SUN、索尼所占据,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几十年前赢得的那场战争,把某一些人赶出中国,赶出中国的领土,但是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他们又回来了,当然不是开着军舰回来,而是通过品牌,通过市场,通过经济手段,占领了我们消费者心里面的空间。如果真正过了十年,中国的企业在品牌的运作当中,没有一个非常大的飞跃的话,出现这种情况是非常可能的。
我们的下一代可能到那个时候,17、18岁,20岁的年轻人,我们需要去购买产品,购买一个服务,全部来自大西洋彼岸,到那个时候再想把失去的这块空间夺回来,可能需要付出10倍甚至更高的代价,同时需要付出更长的时间,相当漫长的时间来转变这个观点。刚才还谈到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假如中国人不能占有中国消费者的心智的空间,也就是说我们企业没有很强的品牌能力的话,中国谈什么发展,谈什么伟大和复兴,建设我们自己的企业,我们自己的品牌,应该是我们这一代的企业,这一代的企业家应该努力去做的,而在今天这个环境已经具备了.
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一直都说是世界工厂,因为开始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不懂技术,不懂管理,只能帮人家代工,20多年代工和低成本的制造,给我们带来良好的工业基础,工业的环境。正因为有20多年低成本的代工的方式,使得我们懂了,如何做企业,如何卖产品,今天我们大概也懂如何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