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庆皇太后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四品典仪凌柱女。后年十三,事世宗潜邸,号格格。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高宗生。雍正中,封熹妃,进熹贵妃。高宗即位,以世宗遗命,尊为(崇庆)皇太后,居慈宁宫。高宗事太后孝,以天下养,惟亦兢兢守家法,重国体。太后偶言顺天府东有废寺当重修,上从之。四十二年正月庚寅,崩,年八十六。葬泰陵东北,曰泰东陵。初尊太后,上徽号。国有庆,屡加上,曰崇德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宁豫皇太后。既葬,上谥。嘉庆中,再加谥,曰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
如果没有关于自己、关于儿子、关于丈夫的一桩桩千古之谜,崇庆皇太后也许会像大多数后妃一样被埋没于历史的尘埃中。正因如此,我们关于她的诉说,还是要从乾隆的身世说起。
说乾隆皇帝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家世最离奇,并非言过其实。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则是,乾隆皇帝的家世被人传得十分离奇,而传说主要集中在乾隆的出生地和母亲身上(阎崇年教授在《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中对此有较全面的总结和归纳,笔者有所借鉴,但对某些看法有不同意见)。
关于乾隆的出生地,他的父母都没有留下明确的说法,倒是乾隆曾经多次在诗或诗注中,暗示自己出生在雍和宫。
1、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春,乾隆在《新正诣雍和宫礼佛即景志感》诗中,有“到斯每忆我生初”的诗句。
2、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春,乾隆又一次在《新正雍和宫瞻礼》的诗中说:“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在这首诗中,乾隆不仅认定自己生在雍和宫,而且指出了具体的出生地点,就在雍和宫的东厢房。
3、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新春,乾隆再一次到雍和宫礼佛时说:“十二初龄才离此,今瞥眼七旬人。”在这首诗下注云:“康熙六十一年始蒙皇祖养育宫中,雍正年间遂永居宫内。”
从以上几个例子来看,乾隆一贯认为自己就出生在雍和宫。乾隆晚年对自己出生地的流言蜚语可能有所耳闻,他的诗作就是强调自己确实生在雍和宫。但这会不会是欲盖弥彰呢?
不过,乾隆皇帝还在位的时期,就有人对他的出生地发出不同的议论,认为他出生在承德避暑山庄。
1、有个叫管世铭的朝中官员,江苏武进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进士,后入值军机处,做到了军机章京,了解很多宫廷掌故与秘闻。他随乾隆一起去避暑山庄,去木兰秋狝,写下有名的《扈跸秋狝纪事三十四首》,其中第四首涉及到乾隆皇帝的出生地:
庆善祥开华渚虹,降生犹忆旧时宫。
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
管世铭在这首诗的注中说:“狮子园为皇上降生之地,常于宪庙忌辰临驻。”这便明确地说明:乾隆皇帝出生于狮子园。
2、嘉庆二年(1797年),乾隆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写《万万寿节率王公大臣行庆贺礼恭纪》诗祝寿,在诗的注释中,嘉庆明确地说:“敬惟皇父以辛卯岁,诞生于山庄都福之庭。”嘉庆在这里明白无误地点明皇父乾隆诞生于避暑山庄的都福之庭。
但是,在十几年后,嘉庆却放弃了皇父乾隆出生在避暑山庄的看法。因为清朝每一位皇帝登基以后,都要为先帝纂修《实录》(记载皇帝一生经历、言行和功业)和《圣训》(皇帝的训谕)。嘉庆十年(1805年),嘉庆帝命朝臣编修乾隆《实录》和《圣训》。嘉庆在审阅呈送稿时,发现《实录》和《圣训》都把皇父乾隆的出生地写成了雍和宫。他命编修大臣进行认真核查。这时,文华殿大学士刘凤诰,把乾隆当年写的诗找出来,呈送嘉庆审阅。嘉庆面对皇父御制诗及注,感到问题十分严重。在皇父出生地的问题上,嘉庆怎能违背皇父本人的旨意呢!我们对此也没必要太过认真,毕竟“诗”和“史”是有分别的。于是,嘉庆放弃了皇父出生在避暑山庄狮子园的说法,改为出生在雍和宫的说法。嘉庆命在《实录》和《圣训》里这样记载乾隆皇帝的出生:“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诞上于雍和宫邸。”
可是,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嘉庆帝突然在避暑山庄驾崩。在当时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等撰写的嘉庆《遗诏》中说,“皇祖降生避暑山庄”。这是官员的疏忽,还是他们头脑中的某些常识呢?
新继位的道光帝发现这一问题后,立即改写《遗诏》,把原来说乾隆生在避暑山庄,很牵强地说成乾隆的画像挂在避暑山庄。修改后的《遗诏》,原文如下:
“古天子终于狩所,盖有之矣。况且行宫为每岁临幸之地。我祖、考神御在焉,予复何憾!”
道光为把乾隆出生在北京雍和宫的说法作为结论确定下来,不得不把嘉庆当年说乾隆生在山庄的诗及注都改过来!但道光改得不彻底,有一部分没有改的《嘉庆御制诗集》流传下来,从而愈发使天下官员百姓对乾隆出生地疑窦丛生。
乾隆帝到底是出生在北京雍和宫,还是出生在承德避暑山庄?至今学术界没有定论,仍然是一个历史的疑案。
如果是普通平民百姓,他出生在什么地方,对民族、对国家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然而,乾隆皇帝却不同,乾隆的出生地同他的生母是谁密切关联。大家为什么关心乾隆的生母是谁呢?因为乾隆的母亲“出身名门”或“出身微贱”,会直接影响到乾隆及其接班人嘉庆的皇位、事业;如果乾隆的母亲是汉族人,则又关涉到更为复杂的政治问题和民族问题。乾隆的生母,《清史稿》中记载为“四品典仪凌柱女”。
野史记载与民间传说,则有多种说法:
第一种传说,乾隆生母是浙江海宁大学士陈世倌的夫人。此说流行最广。陈世倌在康熙年间入朝为官。传说陈世倌与雍亲王一家常有来往,那一年恰好雍亲王的福晋和陈阁老的夫人,同月同日分别生了孩子。雍亲王就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送去的是男孩,送回来时竟变成了女孩。陈阁老意识到此事性命攸关,不敢宣扬。那换入宫中的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关于红花会的电影电视剧中经常会提到这一说法。金庸老先生是浙江海宁人,他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乾隆身世之谜而展开的。这本书一出笼,乾隆是陈阁老的儿子的传说,便越传越广,越讲越真,甚至许多武侠爱好者都将这当成信史了。
其实,乾隆出生时,雍正的长子、次子虽已幼年早死,但第三子已经八岁,另一个妃子又即将临产。这时雍正也才三十四岁,正当壮年,他怎么会在这种情况下,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儿去换陈家的儿子?这从情理上也是说不通的。退一步说,那时雍正并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否登上皇位,又怎么会知道陈家之子是有大福之人呢?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换子之事败露,雍正不仅争皇位将化为泡影,可能连王位都不保。清史前辈孟森先生论及乾隆为海宁陈阁老之子这个传闻时说:“盖高宗尝四幸陈氏之安澜园;而陈氏之宅有堂匾曰爱日堂,为御书,又有一匾曰春晖堂,亦御书,皆以帝王赐题,而用人子事父母语意。此皆帝出乎陈之所本也。当清季世,上自缙绅,下迄妇孺,莫不知海宁陈家子有一为帝之说,而以为清虽满族,满为胡虏,必无此气度福泽,实由汉族暗移其祚,乃有此光昌之运。是说也,尤为汉人所乐道。故众口一词,牢不可破。”这段精辟的论述,虽说的是乾隆出身海宁陈家,这一点不能确信,但文中把历史上传闻之所以产生及广为流传的原因都说得明明白白了。
第二种传说,晚清著名诗人、学者王闿运提出,乾隆的生母虽然是钮祜禄氏,但的确与避暑山庄有关。王闿运在《湘绮楼文集》里提到乾隆之母:始在母家,居承德城中,家贫无奴婢,六七岁时父母遣诣市买浆酒粟面,所至店肆大售,市人敬异焉。十三岁时入京师,值中外姐妹当选入宫。……孝圣容体端颀中选,分皇子邸,得在雍府。后来雍亲王生病,此女日夜服侍。数月雍亲王病愈,她怀孕生下了乾隆。清遗老金梁则认为:清朝选秀女制度是非常严格的,从清宫《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中,可以看到当时清宫的一些有关规定。清宫的门卫制度更是森严,怎么可能让承德地方一个女子混进皇宫并入选秀女呢?阎崇年教授据此认为王闿运的说法是传说,靠不住。但笔者以为任何制度都有漏洞,要是所有制度都按制度上所说的那么井井有条,我们所有的历史研究都会非常轻松。偶然性虽然让过去、生活更加纷繁,但也正因如此才充满乐趣。所以这种并不荒诞的说法是值得参考的(详情见下文)。
第三种传说,曾做过热河都统幕僚的近代作家、学者冒鹤亭说:乾隆生母是热河汉人宫女李佳氏。作家周黎庵曾写《清乾隆帝的出生》一文,援引冒鹤亭的说法,并添加雍正喝鹿血等情节,增加了故事性:传说雍正还是雍亲王时,一年秋天在热河打猎,射中一只梅花鹿,雍正喝了鹿血。鹿血壮阳,雍正喝后性急,身边又没有王妃,就随便拉上山庄内一位很丑的李姓汉族宫女。次年,康熙父子又到山庄,听说这个李家女子怀上了“龙种”,就要临产。康熙发怒,追问:“种玉者何人?”雍正承认是自己做的事。康熙怕家丑外扬,就派人把她带到草棚。丑女在草棚里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乾隆生在草棚的传说流传很广,故事生动,影响也很大。
一般来说,传闻的产生大多有某些事实为据,尽管这些事实可能或虚或实;而传闻若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即得到社会某一部分人的认可,则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问题是有关乾隆家世的传闻并没有随着满清王朝的覆灭、满汉民族间的矛盾消弭而逐渐沉寂,而乾隆生母系避暑山庄宫女李氏之说却后来居上,大有淹没历史真相之势。这里的原因极为复杂,其中固然有现代传播媒介出现以及人们的猎奇心理这些客观和主观的社会条件,但清朝官书有关乾隆生母的记载不尽清楚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史书记载不明本身就证明此事有可疑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