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务府负责宫廷使用、食物、武装守备等方面的事务,内廷和皇帝的一切开销都由它支付。各地朝贡的礼品首先都得经过和珅这一关。据野史之中的有关记载,乾隆末年,各省进贡的东西,和珅私自侵吞了十之八九,只有十之一二进宫,以至于和珅家中拥有的珍宝多出内宫好几倍。他家所藏的一颗大珠比乾隆御用的冠顶还大。
和珅为了得到珍宝,甘冒风险,瞒着皇帝,从宫中偷盗。和珅虽然小心谨慎,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有时也会露出马脚。
有一次,和孝公主的异母兄弟七阿哥不慎打碎了一个碧玉盘,这个盘子直径一尺多,是乾隆帝喜爱的一件珍宝。七阿哥怕父皇怪罪,吓得一时没了主意。七阿哥的弟弟成亲王让他去找和珅商量。和珅听完哥俩的诉说,装出为难的样子说道:“此物世间稀有,我又有何办法?”七阿哥一听这话,谨防害怕得失声而哭。后来和珅答应想想办法。第二天,和珅一见面就拿出一个盘子,比打碎的那个更大,色泽更精美。
凡是他所喜欢的宝物,他会想法设法得到它。有一次,两广总督孙士毅出使安南(今越南)回来,在宫门外等候乾隆召见时遇见了和珅。
“你手中那是个什么东西?”和珅问。
“是个鼻烟壶。”孙士毅回答。
和珅走过去看了看。原来这个鼻烟壶是用一个大如雀卵的明珠雕琢而成的。和珅越看越爱,便说:“你能否割爱……”
孙士毅为难地说:“可惜昨天已奏知皇上了,过会儿就要敬呈,怎么办呢?”
和珅有点扫兴,说:“开个玩笑,何必当真!”
没过几天,和珅又碰得孙士毅,得意地说:“昨天我也得了一个珠壶,看看怎样?”
孙士毅一看,正是自己进献的那个,就说:“这是陛下将我献的那个珠壶给大人了。”
和珅笑了笑。
过后,孙士毅经多方打听才知皇上根本没有赏给和珅,是和珅通过同党从官内盗出来的。
由于和珅是乾隆的宠臣,所以做起事来也更加肆无忌惮。他利用职务之便,以办事为名,而往往行贪污之实。
崇文门税务是清政府一个重要的进财口,同时,也是和珅的一个重要财源之一;至于户部,主管全国财务,更为和珅侵吞财物提供了方便。和珅利用掌握财权的便利为乾隆的巡游、祝寿等各种活动大肆铺张,并扩建园林供乾隆游乐休憩,以满足这位皇帝做“快活天子”的愿望。在划拨经费时他大肆侵吞。只要事事让皇帝满意,还可得到大量赏赐,至于花费的大小,已达“盛世之治”的乾隆并不在意,更不去过问他信任的这位臣子。据记载,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帝一次就亲自从张家口赋税收入中拨出3000万两白银由会办事的和珅支用。这些银两大都流入了和珅的私囊。
和珅不仅利用职务之便大肆贪污,而且索贿、纳贿。在清代中央政治机构中,内阁大学士声望最高,军机大臣权力最大,御前大臣和内务府总管大臣与皇帝最接近。这四项关键职务和珅都担任了,而且还兼任了吏部尚书和户部尚书,有了用人权和财政权。他曾行文各省,要各省凡给皇帝的奏折都要先向军机处提交副本,这无形中将各地大员向皇帝直接奏事的权力剥夺了,将他们直接掌握在自己手里,使得他们不得不对他俯首贴耳,唯命是从。有敢违逆和珅意志的均受到排挤或清除,这样一来,从朝廷到地方内的公卿大臣,外而督抚藩臬,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纷纷投到和珅门下,争相进贡,讨好和珅。即便例行公事,如不给贿赂,他也会故意刁难;至于升官,则更需以钱铺路。在和珅那里大小官职都有定价,出多大价做多大官。盐政总督、河道总督当时是两个最大的肥缺,标价也最高,想得此职者必以“巨万纳其府库”。
为捞取更多的好处,和珅还利用乾隆的威势,想尽怪招,为乾隆聚集财富的同时,从中大捞一把,鼓了自己的腰包。
由于乾隆帝喜欢游山玩水,每次巡游都穷奢极欲,尽情挥霍,再加上连年用兵、大兴土木,国库渐渐空虚,国家每年正常的财政收入已是不敷支用,对此,掌握财政大权的和珅想出了一个“计划外”开支的办法:议罪银。议罪银主要是为皇帝聚财的措施,又称罚银或自行议罪银。其对象主要是各省督抚、盐政、织造、税关监督等大员。他们一旦犯罪,就必须交出罚银,以免于查处。罚银的数额视罪状的轻重而有所不同。这些罚银归皇帝私人使用。和珅作为议罪银的主要负责人,除使部分议罪银落人自己私囊外,还可以借此索贿受贿。许多官员担心自己被议罪而罚以巨款,便早早向和珅行贿,预为铺垫。这样,一旦获罪,和珅从中周旋,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乾隆五十五年,皇帝八十大寿,和珅筹办庆典,皇宫内外装饰一新。从京城到圆明园,楼台歌榭一律用金珠翡翠装点,假山上还装有木偶和尚,一动机关,便自行舞蹈。和珅又行文各省,令其进献宝物贺寿。乾隆陶醉于自己的文治武功,并不加阻,他以为富商巨资,其奢侈尚比于王公,治成“盛世”富有一国的他享受一下也无可厚非。
和珅也以这种歌舞升平的假象蒙敝皇上,以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管理有方。然而正义无处不在,忠心耿耿之臣历代皆有。和珅万万没料到的是:庆寿刚完,内阁学士尹壮图上得一本奏疏,内称:现督抚犯法,处罚交银数万两,督抚借口缴纳罚银勒索州县官员,造成州县亏空,于廉政不利,请永停罚银之例;各省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商民皆蹙额兴叹,各省风气大抵皆然;请简派满洲大臣,密往各省盘查亏空。一向比较自信的乾隆见有人如此诋毁他的“盛世之诒”,反对为他的享受筹集资金的措施,一时勃然大怒,他简直听不进这样的忠言,下旨道:
朕自御极以来,迄今已五十五年,寿跻八秩,综览万机,自谓勤政爱民,可告无愧于天下,而天下万民亦断无泯良怨朕者。兹据归政之期,仅有数载,犹恐年耄倦勤,稍有弛懈。惟日孜孜,冀仰答吴苍鸿况。每于召见内外大小臣工时,以朕办理庶务情形,对加谘访,佥称朕精神强国,办事日益勤励。若如尹壮图所奏,则大小臣二等皆虚词贡谀,面为欺罔。而朕五十年以来竟系被人蒙蔽,于外间一切情形全无明察,终于不知矣。著尹壮图将所奏直隶等省亏空者何处?商民兴叹究系何人?月选官议论某缺亏空若干又系闻自何人传说?逐一指实复奏。若果查询得实,朕从不肯颟顸混过,自有办法。尹壮图不可徒以空言无实,自蹈斯罔之咎也。
总之,乾隆不相信他的“盛世之治”竟会招致民怨;不相信大小百官皆虚词贡谀,惟独他尹壮图是实言相告;他也决不相信自己五十年来是昏暗不明,受人蒙蔽。因此,言语之间对尹壮图充满不信任,对尹壮图上疏的动机有所怀疑。由此可见,和珅把持朝政之黑暗和乾隆所受蒙蔽之深。晚年的乾隆不知道和珅已耗空了国财,给他所维持的仅是一个“盛世”的空架子。
这一点和珅当然不能让尹壮图向乾隆捅破,也不能容忍他否定自己当政的“业绩”,因此,理所当然地要阻止密查,保护同他狼狈为奸的贪官,以达到继续蒙蔽皇上的目的。
乾隆要尹壮图拿出证据来,尹壮图说各省都有亏空,愿随钦差大臣一同盘查。和珅对乾隆说,皇上不能只相信尹壮图一人,而不相信自己精心挑选的大臣。于是奏请派他的爪牙侍郎庆成为钦差大臣。乾隆准奏,就让庆成与尹壮图先往山西盘查亏空。为了发泄他对尹壮图的怒气,乾隆说,尹壮图是自请前往,不能算是公务,让尹壮图个人负责旅费开销。庆成本来就是个贪官,到山西后,按和珅的授意,并不马上盘查,先暗中送信,玩乐宴饮以拖延时日,等地方官把府库亏空挪移充足,才去开库检查。这样以来,所查之处皆无亏空,弄得尹壮图只好承认自己的奏疏“实为过当”,恳请“回京待罪。”但乾隆还不放手,定要他同庆成再往直隶、山东、江南各省盘查。其结果自然是“所查皆无亏空”。乾隆又寄谕尹壮图,问他在途中是否看见“商民皆蹙额兴叹”。已知大忤上意处境极为难堪的尹壮图不愿再做无谓的挣扎以激怒乾隆,于是在奏折中写道:“所过淮、扬、常、镇以及苏州省会,正当新年庆贺之时,滥巷摩肩,携豚沽酒,童叟怡然自乐。”
在这次反贪斗争中刑部以“挟诈欺公妄生异议”的罪名判处尹壮图斩决。不过还是乾隆宽大,只要在“事实”面前尹壮图服软,他的大清帝国还是盛世,乾隆就满足了,放心了。严厉地处置尹壮图并不是目的,况且尹壮图所言或许有之,只是并非如他所说的一片漆黑,他所奏只是过当,可能并非没有根据。这样想着,乾隆便将尹壮图从轻发落,将死刑改为革职留任。‘尹壮图反贪的失败同曹锡宝弹劾和珅家人的失败有着惊人的相似。此次斗争使反贪人士遭到沉重打击,一直到乾隆去世,再也没人敢像尹壮图那样出来公然反对了。另一方面,以和珅为首的贪官是大大地胜利了。这次斗争和王申不仅通过他的爪牙在保护各地贪官中得到大量贿赂,而且更重要的是反贪人士的噤言为他以后的索贿受贿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从此以后,和珅的索贿受贿变得明目张胆,各地贪风日炽,政治更加腐败。
由于把持朝政大权的贪官和珅,只要舍得花钱,不但官能做稳,而且可以升迁,甚至犯罪也可以得到这尊大神的周旋保护。
也正因如此,各级官吏更加肆无忌惮地搜刮和贪污资财,争先向和珅进贡。这样一来,和珅受贿的价码也越来越高。两淮盐政征瑞一人,先后就贿赂和珅四十万两银子。有的官员则不惜代价购买奇珍异宝,投其所好。和珅每天早晨都服用一粒珍珠,以延年益寿,增强记忆。江苏吴县有个珍珠商得知这一情况后,想到了一个发财的办法,他把每个珠子用赤金包裹成丸状,增加了珠子的价值,大粒二万金,次者万金,最便宜的也有八千金。价钱尽管昂贵,但为了讨好和珅,官员们仍争相购买,生怕买不到。
向和珅行贿的官员太多了,以至于出现行贿无门的情况。有一个山西巡抚派他的属下带20万两银子专程到京城给和珅送礼,和府无人接待,这个人打听出其中的原委后,以5000两银子作“小费”求见,结果只出来了一个年轻奴仆,张口就问“黄的(指黄金)还是白的(指银子)?”态度十分傲慢。当听说是白的时,他便让手下人收入外库,然后给了送礼人一纸便条,说:“拿这个回去为证吧。”说完即返身入内。送礼人一打昕,这个年轻奴仆原来是个门子。送了20万两银子竞连和珅的面也没见上,见个门子竟花了5000两,他不由得长叹道:“侯门深似海,和府财如山。”
和珅搜刮钱财之巨,手段之卑劣,由此可见一斑。
为达到目的,和珅可谓不择手段。只要对己有利,再大的风险也敢冒。
为了获得大量的资财向和珅行贿并供自己挥霍,各级官吏除向百姓搜刮外,还有恃无恐地大量动用国库,各省的亏空更趋严重,吏治更加腐败。有的因后任不肯接受前任的亏缺,上司出面说合;有的虽接受前任亏缺,离任时照旧亏欠;有的本来没有亏空,离任时将库中银两拿走,名日“做亏空”。这样一来,搞得处处亏空,且数字惊人。由于这些官吏们将负担最后都转嫁到人民头上,使国计民生受到严重影响,从而激起民变,各地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大清国从此元气大伤,渐渐地衰落下去。
与国库亏空财政告急的情况相反,和珅家的仓库虽然一个又一个地盖,仍然不够用,有时不得不“夹墙藏金”。
和珅甚至比皇上的钱还多。他之所以捞到如此多的财富,与他不顾国计民生,欺上瞒下分不开的。在和珅与阿桂同掌军机处大权的十几年间,由于阿桂常奉命外出,给和珅独揽军机处大权创造了机会。他行文各省,要各省凡给皇帝的奏折都要先向军机处提交副本,这样,各地大员向皇帝直接奏事的权利基本被剥夺了,都被他控制在手心里,不得不对他俯首站耳,唯命是从。两江总督书麟、闽浙总督觉罗长麟都因违忤和珅,先后被发配新疆。和珅在兵部核算军费报销时,如不给他贿赂,他就找岔子不予报销,以至各级将领不得不克扣军饷,用来向和珅行贿。和珅执政时规定:凡是各地进献给皇上的物品,必须先经他检验,并自他决定是否应该进献。他以为数量不足的,就私自放人自己家中。这样,地方督抚所进献给皇帝的贡物,乾隆仅能收到十分之一二,其余全被和珅弄去,所以他家的大珠、手串、宝石比皇帝的还要个大、质高、量多。和珅索贿的数量也骇人听闻,单是两淮盐政征瑞一人,就先后送给和珅40万两银子。由于和珅的贪婪摄取,严重影响了国计民生。盐政和河工是关系清朝的国计民生的重要机构,但在和珅的榨取下,也财政拮据,以致河道年久失修,常有洪涝灾害,川楚等地也因食盐等问题,激起民变。
和珅的青云直上直至大权独揽,一个最重要的密诀就是他有一套媚上邀宠的本领。他不靠操劳国计民生,不靠战功和政绩,只凭一套讨好皇帝的逢迎本领,就轻而易举地获得高位。而那些忧国忧民的直臣却没有哪一个能像他这样幸运,有的一辈子也混不到他这个份上。自身的经验告诉他,要做官须会逢迎,国计民生并非急务。这种人做官只是想通过满足皇帝的欲望来达到满足自己私欲的目的。他们立身不正,岂望行事能端?由于他们是以满足自己私欲为最终目的,所以随着权力的膨胀,他的贪欲也大大地膨胀起来。如果说身居高官可以满足他的虚荣心,使个人意志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那么大量的财富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他的物质享受。高官和财富对这种私欲浓烈的人来说,缺少任何一个都是十分遗憾的,因此随着官位的步步高升,和珅攫取财富的手段也越来越有力,当他位居人臣权力的峰巅时,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贪官也就诞生了。
和珅贪欲横流,还与当时清朝的社会现状有很大关系,如:清朝制度规定,凡军机大臣,本来就不再另给俸禄,而且随侍皇帝的各项费用和开支,亦要自己筹划。平日在京当差费用尚少,若随皇帝外出,则开支庞大,需要大量钱财。本来军机大臣揽权纳贴之事在所难免。这也是封建****主义制度腐朽性、垂死性的表现,越到晚期越暴露无遗。乾隆中期以后,贪污纳贴之事层出不穷,已形成风气。大贪污案屡屡发生。乾隆帝虽然对此也有所察觉,狠狠地惩办了几起督抚的贪污案件。但不管他怎样严惩,也始终没能将贪污腐化这一毒瘤根除掉。究其原因,除了封建制度本身的必然性外,伴随乾隆身边的和珅也有很大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