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58900000004

第4章 毛泽东品评《三国演义》(3)

1943年8月8日,毛泽东在延安中央党校第二部开学典礼上讲话说:“最近国民党出了一本书,是蒋介石著的,名叫《中国之命运》。他在这本书中说,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不知他是从哪里考证出来的。各位有看过历史书和小说的,《三国志》、《水浒传》、《封神榜》、《红楼梦》上都没有国民党,还不是照样有中国。”(《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7页。)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多次读《三国演义》。大概在此同时,他读到了现代学者卢弼的《三国志集解》。卢弼是三国研究考证大家,他毕其一生所撰的《三国志集解》,多为史家奉为圭臬。但是,毛泽东却从不迷信权威,经常向《三国志集解》发难,表示指责和批评。

1952年前后,毛泽东藏书中,购置了一部清朝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含《三国志》)大字本。毛泽东对这部史书圈画批注最多,十分爱读。从这年开始,到70年代生命历程结束,无论在京或外出,无论健康或生病,毛泽东都用了相当多的时间,锲而不舍地攻读不辍,几乎全都通读了一遍;对其重点史册、篇章,还二遍、三遍、四遍地读。(张贻玖:《毛泽东读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22—24页。)

建国以后,大约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毛泽东到外地去,总要带上一大批他爱看的或者是他常读的图书,《三国志》、《汉书》、《后汉书》、《史记》等二十四史大字线装本是必带的书籍。(忻中:《毛泽东晚年的读书生活》,《党史文汇》杂志1994年第8期。)

毛泽东读《三国志》的又一个热潮,是在1958年提倡大跃进的非常年代。古为今用。他向全党干部推荐的4篇列传,也都是在这个特定时间提出来的。

《张鲁传》。他在列车上反复读了几遍,接着在郑州会议上谈了一通,一个月就此传写了长达千字的按语;第二天,又重新写了按语,说五斗米道“吃饭不要钱”,“近乎政社合一,劳武结合”。这些被作为红头文件,发给高级干部。

他要干部们都读《刘晔传》,“此传可一阅。放长线钓大鱼,出自刘晔。”

他又介绍大家读《郭嘉传》,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做事要多谋。“此人足智多谋,协助曹操南征北战,策谋帷幄,出了许多好主意,值得我们学习。”

他十分赞赏“吕蒙勇而有谋”,由此提倡读《吕蒙传》,说:“现在我们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参加革命后才学文化的,他们不可不读《三国志·吕蒙传》”。到20世纪70年代,他又号召读《吕蒙传》,“文化不高的也可学文化”。

1958年,毛泽东读《三国志·吴书·鲁肃传》:“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卢弼注:“临淮郡见《步骘传》。东城见《魏志·吕布传》注引《先贤行状》:‘陈登为东城太守。’胡三省曰:‘东城县,前汉属九江郡,后汉省,当是袁术复置也。’弼按:《郡国志》下邳国有东城,即临淮之东城,下邳本临淮也。胡注误。”批语:“卢注亦不确。”毛泽东又在同传卢弼注:“《一统志》:凤阳县西三里有西鲁山,相传为鲁肃屯兵处。”批语:“《一统志》明指凤阳。”(《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157页。)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谋士。汉建安十三年(208),他就曹操南侵,力主联合刘备抗曹,辅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周瑜死,代领其兵,并力劝孙权借南郡(荆州)与刘备。其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开始于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

根据毛泽东的意图和指示点校、注释和印刷的“大字本”,是他晚年阅谈历史古籍、古典辞赋诗词的产物,由当时在上海的几个历史学家参预其中的点校、注释工作。据参与者、现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刘修明研究员说,1972年12月31日下达了6篇古文注释任务,包括屈原《天问》和柳宗元《天对》(合一册);《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合一册);《史记·项羽本纪》;《明史·朱升传》。1973年2月1日完成并上送,也是15份。为何注释这些古文,没有交待。(刘修明:《序言》,《毛泽东晚年过眼诗文集》(上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975年9月,毛泽东对芦荻说,学文科的人必须懂历史,这是基本功。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野史也大半是假的。可是你不能因为它假的多,就自己来搞一套历史,不懂了,那是形而上学,是傻子。所以,还必须要扎扎实实地把二十四史学好。不仅二十四史,过去所谓的稗官野史也要读。毛泽东曾两次指示芦荻要细读《三国志》、《晋书》、《南史》和《北史》。毛泽东特别提到李延寿写的《南史》和《北史》比较好,说他倾向统一。毛泽东自己,二十四史的重要部分,起码读了3遍以上。有的书皮都磨损了。毛泽东说,读书要三复四温。(杨建业:《在毛主席身边读书——访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荻》,《光明日报》1978年12月29日。)

4、提倡大家都来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

据邵华同志介绍,1939年,当毛岸英、毛岸青同志在苏联学习时,毛泽东曾两次托林伯渠寄书给他们并“所有小同志”。其中有《精忠说岳传》、《三国志》、《水浒传》、《官场现形记》等。在一封信中,毛泽东特意嘱咐毛岸英“要看历史小说,明清两朝人写的笔记小说”。(丘际龙等编:《中国大悲剧的人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页。)

据朱霖回忆:20世纪40年代,“毛主席曾号召我们:做干部工作的同志要看《三国演义》和《水浒》,我看后得益匪浅。”(朱霖:《大使夫人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328页。)

毛泽东要干部们都来读《三国演义》。1942年,他还向全党发出号召:“做干部工作的同志,要看《三国演义》和《水浒》。”那时,延安和晋、冀、豫解放区等都先后出版了《三国演义》。

皮定均将军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刘伯承送给他的麻纸本《三国演义》,石印,每页中间对折,空心的,一部比一块砖头还重些。这部《三国演义》跟着他,到中原突围后还捎带在身边。

那时,徐海东在去华中新四军就职前,向毛泽东辞行。当他说到在马列主义学院读了一些书时,接着说道:“只是你说的那三部小说还没有看完呢!”“什么三部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可毛泽东已经忘了,当他知道后,哈哈大笑起来。(张麟、宁凡:《徐海东大将》,海燕出版社1987年8月版。)

据刘松林、邵华回忆:新中国成立后,每逢节假日,他们都要去看毛泽东,“主席最爱和他们谈读书,他总是希望他们多读些书。松林那时学历史学得不好,年代、朝代搞不清,总把这个年代的事弄到那个年代。毛主席常常笑着说,你一下子就把历史抹掉几千年。毛主席要求松林注重历史学习,并亲自为松林开了学习历史的书目。要求她从《资抬通鉴》、《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书开始学起。”(《文汇报》1983年12月23日。)

毛泽东向来关心身旁工作人员的学习情况。1955年,有一次,毛泽东在火车上问卫士李连成:“小李,你来的时间不算短,半年多吧?”李连成说:“10个月了。”“我说话你还听不懂吗?”“能听懂。”毛泽东说:“说明你不是听不懂话,而是学习少,没看过书,《聊斋》没看过,《红楼梦》没看过,《三国演义》也没看过,做一个中国人,这些书不看是不行的。你应该去学习学习啊!”(权延赤:《红墙内外》,昆仑出版社1989年版。)

毛泽东还向罗瑞卿等人推荐读《三国志·吕蒙传》。他说:“公安干警应成为有文有武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要求。”回京后,罗瑞卿仔细阅读了《吕蒙传》,并请人将它译成白话文,印发公安部门各级干部学习,用此激励大家学习文化的热情。(张贻玖:《毛泽东读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154页。)

后来罗瑞卿自己也回忆说,他当公安部长的时候,主席曾经要他看《三国志·吕蒙传》,勉励他和公安战线的广大干部刻苦读书。(《解放军报》1978年8月15日。)

5、到哪里都忘不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

1918年8月,毛泽东和李维汉、罗章龙等人,离长沙赴北京,为赴法国勤工俭学进行活动。据罗章龙回忆:我们由毛泽东率领,从长沙坐火车前往北京。当火车到达河南郾城县时,因沙河涨水,铁路淹了十几公里,我们便在漯河车站宿了一夜。第二天,毛泽东、我、陈绍休坐临时车子到了许昌,在那里停留了一二天。许昌是三国的魏都。但旧城已荒凉。毛泽东对此很感兴趣,建议去看看。我们就向当地一些农民了解了魏都的情况,知道旧址在郊外,乃步行前往凭吊魏都旧墟,并做诗纪行。前几年,河南有同志来谈,还提及当地农民记得这件事。(罗章龙:《回忆新民学会》,见《峥嵘岁月(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14页。)

许昌,汉时为许县,属豫州颍川郡。汉建安元年(196),曹操采取“挟天子以令诸侯”手段,迎汉献帝刘协于此定都,取名许都,为最后一个汉都。曹丕称帝后,改名为许昌,定为魏都之一。今故城址在河南许昌市东郊。

“曹操迎汉献帝刘协于许昌”故事,见《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1935年4月,由彭德怀和杨尚昆率领的三军团,其先头部队十一团在团长张爱萍指挥下,夺取了北盘江畔白岑的一个大渡口,准备从这里过河。索尔兹伯里在其所写的关于中国红军长征的著作中写道:毛泽东在白岑渡河时说了什么,没有文字记载,不过他的胸中一定涌起了对祖国往事的回顾,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吧。这时,他身在白岑,与诸葛亮安息的地方孔明冈相距不过一二英里。在白岑,毛泽东有没有花上一两个小时,以拜谒他所敬仰的大英雄的安息之地呢?没有文字记载说明他去过,可要使人们相信他没有去过也是不可能的。(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198—199页。)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死后葬于汉中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城北)。但民间于其葬处多有传说,此处称在白岑孔明冈,也是其一。

据阎长林回忆,1947年前后,在转战陕北的艰苦斗争的日子里,毛泽东充分利用行军打仗的间隙时间,在行军路上学习。他对战士们说:“你们的文化低,读理论书有困难,可以先看小说,引起读书兴趣,文化提高后再慢慢读理论书。小说的内容很丰富,有政治、有军事、有文化、有生活,看小说不仅能够增长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也能够提高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接着,毛泽东就由《水浒传》讲到《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什么借东风、七擒孟获、大观园等,说得生动有趣。(孙宝义:《毛泽东的读书生涯》,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

1953年2月23日,毛泽东视察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他登上天堡城,对陈毅说:“当年诸葛亮曾对孙权说过‘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的话,用以概括金陵形势。龙盘虎踞,就是指紫金山像条龙蜿蜒而来,南京城像老虎似地踞在那里。今天,这个形势依然如故也!”(《光明日报》1978年12月22日。)

“钟阜龙蟠,石城虎踞”,见《六朝事迹》:“诸葛亮论金陵地形云: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蟠”亦通“盘”。北朝周庾信之《哀江南赋》:“昔之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虎踞龙盘”,今形容地理位置优越,地势雄壮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也为帝王必据之所。

另据,1953年,毛泽东在一次亲临南京的讲话中说,南京这个地方,我看是个好地方:龙盘虎踞。但有一位先生,他叫章太炎。他说,龙盘虎踞“古人之虚言”,是古人讲的假话。看起来,这在国民党是一个虚言,国民党在这里搞了二十年,就被人民赶走了。现在在人民手里,我看南京还是个好地方。(《新华日报》1977年9月11日。)

章太炎(1869—1936),即章炳麟,字太炎,浙江人,近代革命家、学者。早期参加反清运动,撰有《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后曾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晚年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对近代中国哲学、史学和文学都有很高造诣。

1958年,毛泽东在由黄石港坐船到安庆时,问曾希圣:“安庆对岸是什么地方?”曾答:“是东流、贵池。”毛泽东于是由贵池谈到和韩信、彭越同时的大将黥布在贵池打仗的故事,谈到黥布到洛阳去见汉高祖刘邦,因而又说到汉高祖刘邦,谈到朱洪武,谈到曹操,谈到诸葛亮,谈到包拯。又由人物谈到地理,如说诸葛亮是湖北襄阳人,原籍是山东,因而又谈到历代地理上沿革的掌故。(张治中、余湛邦:《张治中与毛泽东——随从毛主席视察大江南北日记》,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8页。)

韩信(?一前196),西汉初期,刘邦的主要将领。

彭越(?一前196),秦末起事,后附和刘邦攻打项羽,在项羽后方战斗。

黥布,即英布(?一前195),出身刑徒,因脸上被刺字而得名。始为项羽将,后附和刘邦,在淮南对项羽作战。

1959年6月27日,毛泽东离开韶山,在路过宁乡县曹家坳时,他下了车,来到附近的社员家里访问。在一户社员家里,毛泽东从堂屋走到灶屋,详细察看。见到一位年老的社员,他问道:“这里叫什么地方?”那社员回答说:“叫曹家坳。”毛泽东频频点头,风趣地说:“是不是曹操那个曹呀?”大家高兴地笑了,并回答说:“是的。”(萧心力:《巡视大江南北的毛泽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86页。)

1962年2月15日,毛泽东和家人,在上海锦江饭店礼堂观看京戏《击鼓骂曹》。(赵志超:《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39页。)

《击鼓骂曹》,写祢衡击鼓后裸体谩骂曹操。据《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吉太医下毒遭刑》。

1963年4月,毛泽东来到杭州。在参加浙江省委组织的舞会上,有的演员把一些杭州的歇后语说给毛泽东、周恩来猜。毛泽东也给大家说了几句歇后语,把大家逗得乐不可支。他说的歇后语多带有古典味,如:杨宗保和穆桂英的姻缘——打出来的。周幽王点烽火——一笑值千金。吕布戏貂婵——英雄难过美人关。林冲上梁山——官逼民反。(李林达:《情满西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79页。)

“吕布戏貂婵”,故事见《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等多处。

1975年10月21日,毛泽东接见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基辛格问毛泽东身体如何。毛用手指指他的头,答道:“这个部分还灵,我能吃能睡。”他拍拍大腿说:“这些部位运转不行了,我走路时感觉无力,肺也有点毛病。”他停顿了一下,说:“总之,我感到不行了。”然后,他笑着说:“我是供来访者观看的展览品。”接着,他用一种谈话的语气说:“我不久要归天了。我已经接到了上帝的请柬。”(许祖范、姚佩莲、胡东:《毛泽东幽默趣谈》,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2页。)

“归天”,即诸葛亮逝世。见《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同类推荐
  • 女囚档案

    女囚档案

    想要作品好看,足够的文字功夫也是必不可少的。尽管生活远比虚构的故事精彩,但具体到某个案例中,能够把案件故事讲述得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并且讲出点社会意义或者人性特点,这就犹如戴着镣铐跳舞,还要舞出精彩来。深入的采访、独特的角度、深厚的文字功底,是一个纪实作家必备的素质。来自真实的震撼,加上理性的法律思考和人文关怀,正是丁一鹤这套图书的突出特点。本书解密中国女囚鲜为人知的隐秘生活。
  • 西方小说与文化帝国

    西方小说与文化帝国

    本书是资深教授蹇昌槐的最新力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用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系统研究西方小说的理论专著。作者基于全新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视野,对弥散在西方小说艺术巨川之中的帝国文化镜像萌生、发展和形成了原创性的理论阐释,对塞万提斯、笛福、夏绿蒂·勃朗特、狄更斯、康拉德、海勒、沃克等数十位精英作家的创作了深刻的重解。全书视角新颖,立论清奇,文情并茂,可读性强。
  •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4)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萤光集:流萤作品及其他

    萤光集:流萤作品及其他

    甘肃大地,山川壮美,文化灿烂。在古往今来的漫漫岁月中,无论是世代生息于此的陇右作家,还是行吟诵陇上的客籍诗人,他们无不以其生花妙笔,深情吟唱着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的苦难、辉煌、抗争、希望,从而构成了历代传诵不衰、而今绵延不绝的咏陇诗歌的艺术宝库,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 韩愈文集3

    韩愈文集3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郡望昌黎,称"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郞,称"韩吏部";又谥曰"文",称"韩文公"。韩愈一生追求仕进,早年求举不利,仕途生涯曲折、坎壈。陈寅恪先生《论韩愈》一文认为韩愈"卒开后来赵宋新儒学新古文之文化运动",成了"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前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倡导"古文",起八代之衰而取八代之髓,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根本革新。以文为诗,奇崛高古,独创新境,"山立霆碎,自成一法"(蔡绦《西清诗话》),与孟郊诗一起创中唐诗坛的韩孟诗派;从诗歌的发展历史看,与杜甫、白居易、孟郊等一并被认为"实唐人之开宋调者"
热门推荐
  • 悦读MOOK(第九卷)

    悦读MOOK(第九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大荒世界

    大荒世界

    一个幼年的孤儿,踏上修士之路。从展开了他传奇的一生,为父报仇!寻找生母。多角度的情感纠葛,一次次的成长让他最终成为整大荒世界的颠峰!注: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那就是真事!
  • 东西均

    东西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倾世血恋

    倾世血恋

    ★第一卷★她的主人受伤沉睡,她代替主人陪伴在主人的弟弟身边,可却屡遭外界伤害,虽然每次的危险都在腹黑的“弟弟”的帮助下化险为夷,本想就这么等到主人醒来,可偏偏又遇上了身为吸血鬼的温柔的他,他因为爱人的死去而心如死灰,却在看到几乎和她一样的她时再燃心房,面对无数人的阻拦,陷害,最后她发现一切的一切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简单,一切笼罩在深深的阴谋中,她到底该何去何从。★第二卷及以后★沉睡后的回归,仿佛一切都变了样,她奇奇怪怪的背负了天大的责任,唤回爱人,拯救一切,再造天地,重塑生灵,她究竟该如何才能做到这一切……
  • 净土指归集

    净土指归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艾多斯·舒立凡

    艾多斯·舒立凡

    《艾多斯·舒立凡》是艾多斯·阿曼泰的一次带有实验性的写作,也是他对本民族文化的一次精神之旅。50个故事如同珍珠,被文学的红线穿缀起来,向读者展示了哈萨克族美好的精神财富,也展示了这位年轻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优秀的艺术才华。
  • 墨上璃愁

    墨上璃愁

    遭遇唯二两个亲人背叛后坠崖,却阴差阳错重生到了一个小透明身上。重来一世,再次遇到那一对渣男女谢璃表示分分钟不能忍。而幸好,有那么一群家人爱着自己;也幸好,有那么一个人能够让自己安安心心的待在他身边······
  • 嫌疑人

    嫌疑人

    弋舟,1972年生,青年新锐作家。有长中短篇小说200余万字,见于《作家》《花城》《人民文学》《天涯》《青年文学》《上海文学》《大家》《中国作家》《山花》等文学刊物。著有长篇小说若干。
  • 叶家纪事

    叶家纪事

    男主是女主的大十二岁的堂叔,这在我国法律上并不受控制。无奈相隔千山万水,一场密不透风的恋情,因为家族爱恨生出重重误会,一步错,步步错,步步之后,他依然可以为了她,她也从来只相信他。
  • 西游漫记

    西游漫记

    作者以曾经自身的蹉跎经历,讲叙了小留学生在外艰辛求学的生活,没有刻意避讳留学经历的坎坷,直面国外蹉跎岁月,以切身经历予他人之借鉴。“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依作者所愿,希望此书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预备留学的普通家庭以些许参考,国外有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良好的教育与生活环境,但并非遍地鲜花,每一个掌声和印记地获得都需要脚踏实地的付出,实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生活是那么的实际,一点儿都不超凡脱俗,甚至是对“NoPainNoGains”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