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娘乖巧地跑到母亲身边。年轻母亲在为女儿重新系好蝴蝶结后,又轻巧地把一个剥开的橘子放到小姑娘的手掌上,对她轻轻地说:“先把这个橘子吃完,然后再玩吧!”小姑娘并没有马上吃,而是把这个橘子捧在手心里举了起来,对着阳光,眯起眼睛来仔细地端详着……突然,小姑娘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橘子是一瓣一瓣的呢?”年轻的母亲愣了一下,她想了想,然后笑着对小姑娘说:“苗苗,你再好好听一下,这个橘子不是正在告诉你,‘我长成这个样子,就是希望你能和大家一起来分享我,而不是一个人自己吃哦!’”
小姑娘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然后又捧起橘子细细观看。很快,她就从上面掰下了最大的一瓣,踮起小脚,把橘子瓣塞进了妈妈的嘴里。然后,又高举着那个橘子,向着坐在不远处的一对老夫妇跑去……
孩子就在母亲的一句话里学会了分享,分享意识在孩子的头脑中萌发了小芽,孩子又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分享。其实,这是对孩子进行分享意识培养的最好的教材。类似的情形是不是经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呢?
请家长问一下自己:如果我给孩子剥开一个橘子,孩子突然问:“为什么橘子有这么多瓣呢?”那我该怎样回答呢?我会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对孩子进行分享意识的培养吗?
一天,有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到超市买东西。从超市出来后,她们就在超市外面的休闲广场的一个长凳上坐下来休息。妈妈拿出刚买的牛奶给孩子喝。这时候,细心的妈妈注意到旁边的长凳上有一个小男孩正用渴望的眼神看着自己女儿手中的牛奶,她想:小男孩的妈妈可能有事暂时离开了。这时,妈妈对女儿说:“凯西,给这位小弟弟喝一瓶牛奶好吗?”
“不,我要自己喝!”凯西显然很不乐意。
妈妈耐心地对女儿说:“凯西,如果妈妈有事不在你身边,而这位小弟弟在喝牛奶,你想不想喝呢?”
“想喝。”凯西毫不犹豫地回答。
“这就对了,现在你拿一瓶牛奶给这位小弟弟喝,等下次妈妈不在你身边的时候,这位小弟弟也会把好吃的东西分给你吃的。”
凯西看了看妈妈,又看了看小男孩,终于很友好地给了小男孩一瓶牛奶。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孩子都不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但是,他却希望能够分享到他人的东西。所以,家长应该充分了解孩子希望获得他人东西的心理特征,让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孩子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
曾经有教育专家指出,对孩子而言,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实际上就是对他们进行人格教育。因为如果孩子没有这种分享意识,难免会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也就不会与人友好相处,当然就更谈不上未来的团队合作了。所以,一定要对孩子进行分享意识的培养。那么,家长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建议一:给孩子营造分享的氛围环境。
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要特别重视分享环境、氛围的营造,让孩子体验到分享带来的快乐。家长要努力让孩子身边所有的人、物、事件、甚至是和睦的邻里关系,都成为他的成长环境。当孩子周围的这种环境中充满了分享的意识、行为、情绪以至于氛围,孩子就会有一种分享倾向,这种分享倾向就会自然而然的让孩子的分享意识从心底产生。
比如,从家庭的氛围做起,家中的食物全家人一起享用,避免孩子独占食物,这一点我们可以多创设“孔融让梨”的分享氛围,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行为带给家人的快乐;我们要有意识的把自己看到听到的有意义的事讲给孩子听,让他一起快乐,一起忧伤,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分享,慢慢的孩子也学会把自己高兴的或伤心的事讲给家长听,让大家一起分享他的心情感觉。
另外,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以身作则,注意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这样自然给孩子留下记忆,这些记忆可以让孩子逐渐形成分享的意识。注意,在家不要给孩子搞特殊化,要形成一定的“公平”。还有一点,尽量不要让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溺孩子,这对孩子分享意识的培养十分不利。
事实证明,只有孩子学会了与周围的亲人、朋友、老师、同学以及邻居之间的交流,就会彼此加深理解,增进友谊,使自己融入集体,从而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起良好的分享意识,也就为自己的成长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
建议二:从小给孩子提供分享的实践机会。
要从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注意给孩子提供分享的实践机会。比如,可以给孩子买一些需要多人参与的玩具,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分享的快乐。家长要正面劝说、引导孩子的分享意识,当孩子愿意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自己的玩具的时候,愿意把自己的零食拿给其他孩子吃的时候,就反复表扬他。让孩子知道这样做是会获得赞美的,慢慢地,在以后遇到相同的情形他就会这样做,逐渐地,孩子的分享意识就培养起来了。
有一点需要家长特别注意,就是不要用批评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有时孩子的自尊心受伤后他会故意与父母对着干,这样做会得不偿失。
建议三:以商量的方式达到分享的目的。
比如给孩子认为他正在吃的东西没有必要跟其他人分享时,家长要和蔼的跟孩子商量:奶奶每天都这么辛苦地照顾你,为什么不给奶奶吃呢?或者说,其实,妈妈也很想吃,让妈妈吃一点好吗?……家长要以这种商量的口气来正面引导孩子的分享意识。
但要注意一点,不要对孩子进行分享“测试”。有这样一位家长,总喜欢问孩子:“果冻给妈妈一个好不好?”等到孩子真拿给她,她又说:“宝贝乖,妈妈不吃,妈妈逗你玩呢!”。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这不是在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而是在扼杀孩子的分享意识,从而破坏了孩子正常的分享意识建立。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足以证明。
一天,还是这个孩子,爷爷也对孩子说:“给爷爷一个果冻好不好?”孩子以为爷爷跟妈妈一样,不会吃自己的东西,只是逗一下自己而已,于是就大方的递给了爷爷,爷爷说:“宝贝乖!”然后就真的吃了,结果孩子一下子傻眼了,哇哇哭个不停,在地上又滚又闹。
所以,家长一定要分清怎样才是真正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因此,如果家长想通过主动商量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分享意识,就一定要让孩子能从家长的反应中,看到他分享行为的结果——家长感谢他的行为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2、让孩子具备合作精神
合作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素质与品格。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人真诚合作,他就不可能成功。
美国学者朱克曼曾做过一项研究。他发现自1901年诺贝尔奖金颁发以来,286位获奖者中2/3的科学家是与人合作而获奖的。他又以25年为一段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与人合作而获奖者,第一个25年为41%,第二个25年竟达到79%。这就有力地说明,科技愈发展,一个人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就越需要具备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没有互相关心、支持与合作就很难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有专家指出: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也注定是合作交往频繁的世纪,21世纪需要的是具备合作能力的人才。社会化大生产的集约化、分散化,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发达,将使世界变成“地球村”,人际、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与此同时,一系列全球性的威胁也正在日益严重,生态危机,环境恶化,人口爆炸以及资源短缺等全球性的难题纷至沓来,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人们必须都具备全球性观念,具有合作意识,要求人们携起手来,通力合作。也只有合作,才能产生足以应对这些问题的力量,才能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德国的化学家本生和物理学家基尔霍夫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本生提供化学设想,基尔霍夫设计物理仪器,他们合作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发明——光谱分析仪。任何物质只要在这台分析仪面前燃烧一下,分析仪就能辨别出其中各种元素的光谱线。因为每种元素都有特定的谱线,所以,用这个仪器就能很容易地分析出物体所含有的元素。如果发现跟所有元素都不一样的谱线的话,那么就等于发现了新的元素。
后来,好多元素都是用光谱分析仪发现的。连太阳的元素构造都是用这个仪器分析出来的。
试想,如果当时没有本生和基尔霍夫的合作,就不会有这么伟大的光谱分析仪的诞生。这就是合作的力量。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所说:“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合作是一个人、一个群体早日迈向成功的重要途径。家长的任务就是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让孩子能够在未来的生活、学习和事业中施展自己的合作本领,助其早日走上成功的大道。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呢?
建议一:让孩子知道合作的重要性。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乔治·赫华斯博士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认为:事业的成败在于人品的优劣。他把“与同事真诚合作”列为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而把“言行孤僻、不善与人合作”列为失败的九大要素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