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保定满城县西南约1.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形似凤凰的小山丘,名叫陵山,山边一个小山村,村里人都说他们他们祖祖辈辈都是为一个王侯守陵的。但当问起他们究竟给哪个王侯守陵,陵在哪里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说得上来。直到1968年,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才算解答了这个疑问……
守陵村的秘密
1968年,全国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备战备荒”运动,部队更是不能例外。北京军区工程兵第六工区165团的任务非常明确,他们每无必须到山上打造防空洞。5月的时候,部队开到河北满城陵山施工。那月23日,工兵团在陵山主峰的东坡开凿隧道时,突然坡底岩石塌了下去,塌陷的地方出现了一个黑乎乎的洞口。大家颇为吃惊,以往并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形。于是,现场负责人立即决定派人下去勘测一下。勘测的结果表明,这个意外发现的洞穴是人工凿成的。不太知情的士兵们还报告说,洞中有不少的器物,好像是古代文物。军队负责人凭直觉感到,这件事很重要,必须先向上级部门汇报。现场的汇报逐级传到了北京军区,最后,由北京军区直接呈请中央。中央指示:不管是什么文物,部队一定要保护好,不能损坏和丢失。同时,河北省有关部门、军队派出了调查组前往现场,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因为正值“**********”,所以,整个考察活动基本是秘密进行的。
考古专家赶往现场,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略呈长方形,约20平方米的小厅。小厅南北的两个耳室,中间的一个大厅及回廊,都摆放着各种文物。南室摆放着几辆战车和国王乘坐的安车,以及十几匹陪葬马匹的骨头,马身上还配有金光闪闪的马具呢!专家们近前一看,惊喜地告诉大家;这是汉代的文物!这应该是一个巨大的汉代古墓!
北室同样让专家们兴奋不已。北室是一个大酒房,地上摆放着数百件大酒缸、石磨盘和彩绘的酒壶、陶罐等。中间大厅里,铜器、漆器和医疗器具更是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事关重大,专家连夜向军区报告了考察情况,并向中央发去了加急电报。主管中央工作的周总理下文批示:尽快进行挖掘清理,重要的东西不能损坏,珍贵的文物一件都不能丢失。总理又向当时的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提及此事,并建议他审看一下此前的考察报告。
最后,在郭沫若的负责下,国家成立了一个由河北省考古单位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考占发掘队。6月下旬,考古专家抵达陵山,正式开始发掘清理工作。年事已高的郭沫若亲自参加研究工作。通过对已出土文物的仔细考证,并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他认定这是西汉时期第一代中山王一靖王刘胜的坟墓。
刘胜墓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最高处6.8米,体积2700立方米,由墓道、甬道、车马房(南耳室)、库房(北耳室)、中室和后室等六个部分组成。整个墓室简直就是一座豪华的地下宫殿。前厅是象征墓主人生前宴饮作乐的大厅。前堂长约15米,宽约12米,是一个修在岩洞里的瓦顶术结构建筑,恢宏富丽,厅堂里摆满了铜器、铁器、陶器、瓷器和金银器,还有象征侍从的陶甬和石甬,以及出行时使用的仪仗等。后室建造十分讲究,用大小不同的石板筑成,分石门、石道、主室和侧室。主室是一间石屋,内置汉白玉铺成的棺床,上置棺椁。室内放置了许多贵重器物。
整个中山王墓与随后挖出的刘胜妻子窦绾的墓,二墓正好位于陵山主峰的东侧。墓道口都朝向东方,以山为陵,依崖建墓,两墓均为人工开凿的山崖墓。
守陵村传说的来龙去脉终于清楚了。村民们守的是中山王刘胜的陵墓。这位刘胜,是西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兄长。他在公元前154年被封为中山王,死于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统治中IIIN达42年之久。
然而,令专家们奇怪的是,整个墓室里怎么也找不到刘胜的尸体。墓室右侧墙有一张床,离地面只有一两寸的距离,上面似乎有一件衣服样的东西,它的四周摆放了各种兵器、铜器和玉器等,还有40枚金饼,每枚半两左右。初一看,那衣服上面裹着一层厚厚的污泥,已经显示不出衣服本身的鲜亮色彩了。经过擦拭后,专家们发现“衣服”竟然是片片玉石。一阵惊喜像电流一样传过他们的全身…
这就是后来常说的“金缕玉衣”,这也是我国考古发掘史上第一次发现完整的金缕玉衣。以前,人们只是在历史典籍上看到过有关金缕玉衣的记载,并没有人真正亲身接触到金缕玉衣的实物。见识多广的考古学家们兴奋不已,他们终于能够第一次亲眼目睹、亲手触摸这件传说中的宝物了。
金缕玉衣外形如同人体,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5部分,全部用玉片拼成,再用金丝加以编缀连接,使之成为一体。刘胜的玉衣全长1.88米,共用了2498片玉片组成,共用金丝1lOO克。玉片四角都有穿孔,以用来编缀金丝。
玉衣发现了,但由于年代太久远了,以致专家们不敢轻易移动它。万一玉片散落,那可就糟了。经过认真研究,专家们决定采用整体搬运的方法。即用铁丝密密地、一点点地从金缕玉衣下面穿过,每隔两公分左右穿一根,将整个金缕玉衣全部托起来,然后,再将它抬起放人事先准备好的木箱里,轻轻地抬上汽车。
玉衣发现的情况不久就传到了郭沫若那里,他希望立即赶到现场,亲睹为快J7月22日,郭洙若亲自到汉墓考察。8月13日,又传来一件令人振奋的喜讯:考古专家们在刘胜妻子的墓里又发现了一件金缕玉衣。刘妻玉衣的规模略小于她丈夫的那件,共用玉2160片,金丝700克。
金玉不朽的骄奢
根据《西京杂记》的记载,金缕玉衣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当时的汉代帝王下葬时,都用“珠襦玉匣”。所谓“玉匣”,形状大概像铠甲,需要用金丝连接成为一体。这种玉匣其实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玉衣。金缕玉衣是汉代贵族的一种陪葬方式。据研究,西汉时代制作一套玉衣,即使是一名非常熟练的玉工,也要花上10年的时间。这些王公贵族何以花费如此巨大的成本来制作金缕玉衣呢?原来,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将玉视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深信“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他们认为,人死后,如能够以金玉附体,再用各种美玉塞住七窍九穴,人体就不会腐烂。
如果准确地说,“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的殓服,那么金缕玉衣就是当时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玉衣与金缕玉衣是有区别的。根据当时的礼制,皇帝的“玉衣”用金缕串联,叫做“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的用银缕串联,叫做“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则用铜缕串联,叫做“铜缕玉衣”。
但这种丧葬制度,在西汉时期并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从出土的金缕玉衣看,中山靖王刘胜穿的是“金缕玉衣”,可他只是诸侯王,按理说,只能使用“银缕玉衣”。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高贵身份,所以,它有非常严格的工艺制作要求。汉代的朝廷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作坊——“东园”。那里的工匠们必须对大量的玉片进行筛选、钻孔、抛光等十多道工序的加工,才能根据人体不同部分的不同尺寸与特征,将玉片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最后,再用金线连接成一个整体。
连成整体的“玉衣”,从外观上看,其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头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盏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组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是在较大的玉片上刻出的;鼻子一般是用五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玉衣的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四大部分组成,各部分彼此独立。前片制成胸部宽广、腹部鼓起的形状,后片的下端必须做出人体臀部的形状。裤子则由左、右裤筒组成,裤筒也是各自分开、独立的。手部连成握拳状,左右手各握一个玉璜,足部则状如鞋子。出土的玉衣附近一般还配有一些玉璧,以及饭含(死人嘴里含着的食物及玉器)、佩饰等物件。玉衣的前胸和后背共置玉壁18块,并按照~定的排列方式排列。在“玉衣”的头部有限盖、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塞,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
在汉代,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一百户中等人家家产的总和。金缕玉衣穿在王侯们行将腐烂的尸体上,耗费的却是万千生灵的鲜血和汗水!如此奢侈的葬品,自然会引来百姓的怨声,引来贤明士人的抨击。因此,到了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葬殓,从此玉衣就从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穷奢极欲的皇室贵族,迷信“玉能寒尸”,为了让尸体不朽,他们用昂贵的玉衣作殓服,用名贵的玉器来塞其九窍,可谓费尽心机。但是,结果适得其反,由于金缕衣价格昂贵,往往招来许多盗墓贼,以致汉代的皇陵多被盗掘。盗掘者甚至用火烧取玉匣金缕,王公贵族的高贵骸骨也随之一并尽灭。
死尸腐去,真金永留,剩下的精美绝伦的玉衣,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一个千百年来幻梦长生的苦涩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