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14400000007

第7章 准备和平渡江(3)

军长帮战士扛机枪了!似一道无声的命令,榜样的力量,如一场飓风,席卷过前进的队伍。整个儿的队伍都知道,军长就在他们中间;和他们一样跋山涉水,在风雨里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进,而且,他帮战士扛着机枪!

3.各路大军汇集长江边

******伫立在窗前,望着院中一棵开放出粉白色花蕊的丁香,提笔给******写报告。他说,江北各地党政和人民的努力支前,尽到了超过其本身能力的努力!

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竭尽全力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支前工作,仅随军参战的船工即达1万余名,临时民工达300万人,山东、苏北解放区还组建了16个民工团随军服务。这100多万野战军,320万常备民工和近2万随军南下的地方干部的吃、喝、用,以及渡江作战的种种准备,百姓负担之繁重,实在是超过了他们所能承受的极限。仅苏北、皖北两地群众,筹集并运送到前线的就有1,7亿公斤粮食、11亿公斤草料、15万公斤油、10万公斤盐、12,5万公斤肉。

好在4月7日中央军委来电,告之4月15日准时渡江,电报说和平谈判已有进展,可能于15日以前成立协定,现决定请饶漱石同志接此电后立即乘专车来北平一谈。如能于9日夜或10日晨到平,在平停住两天则13日或14日即可返部。请加紧准备于15日准时渡江,你们方面务必不要变更,如果我们需要略为推迟时间,当临时紧急通知你们……

夕阳西沉,满天烧起火红的晚霞,有如千百万红旗在飘动。浩渺的长江水被感染,那黛色的江面渐而变得浅紫,接着又幻化成胭脂红,不待细观,又转为深红、深紫、古铜……

变幻无穷的长江,从青藏高原奔突而出,到这里已经停息了狂嗥怒吼,茫茫江面沉重地起伏急匆匆:后浪赶着前浪,仿若暴风雨前的马匹,茫然成群又倏地散乱一片。风平浪静的时候,江面似动荡颤抖的大幅轻绡,成千成万的条条水流忽隐忽现的点点漩涡,遮掩了一个神秘的世界。那表面的温顺,不动声色的恬静,使它那崩天裂地的内蕴更具雄浑的力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时而扩展身躯,时而扭动腰肢,傲然从地球表层流淌着,流向没有日月星辰,没有人烟声息没有战火刀戈,没有生离死别的地方……

距离长江20公里有一片村子,叫运漕镇。1949年4月初,第三野战军25军74师222团来到了这里。他们从淮河到长江的进军,在运漕镇结束了,这里是他们长途行军的目的地。

风尘仆仆的部队踩着落日的余辉向镇子开进,团政治委员谢雪畴在路边站下了。

运漕镇坐落在水量丰沛的运漕河上,湿意浓重的流云从西南方向低飞过来’擦着小镇周围的树梢,在河面和水田中飘散。那些稻草屋顶,褐色土墙,墙上宽敞的木窗,临着水塘的大门,屋前一小块平整光洁的打谷场……这一切,都脉脉含情地望着谢雪畴,一直望进了他心里。他恍惚嗅到了从这些茅屋厨房里飘散出饭菜的香味。恍惚听见了农妇们吆喝鹅鸭回村时的喊叫,那吆喝声是清脆、快活,节奏分明的,简直是一首牧歌。

他的确是第一次到运漕镇,但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他所在的那个部队都活动在这一带。这里的风土、人情、景物,对于他是那样的熟悉和亲切,一踏上这方湿润的土地,顿时涌出一种游子归里之情。

部队刷刷地从他身边走过,一个特殊的身影将他的目光拽了过去。

那是2营营长董光继。他拄着一根棍子,蹒跚地走着,带领着他的2营。

这次2营的驻地最不理想,房屋既少又分散。这些中下级指挥员总是特别关心自己部队的住房,都希望住得宽敞点,尽量靠得拢一点。住得宽敞点,战士们高兴;靠得拢一点,便于干部集合开会。他们的小算盘总是打得周到精细。像渡江战役这样规模空前的大战,谁不想让自己的部队有个理想的驻地,而后敞敞亮亮地搞临江训练呢?谢雪畴迎上前去,说:你们营这次住得挤了些。

没关系,再挤点都行。董光继似乎毫不介意,脸上浮着浅浅的笑容。

谢雪畴愣了愣,继而脸上也浮起笑容。

他目送这个拄着根棍子,一摇一晃吃力迈动双腿的年轻营长,心里荡起一阵阵涟漪。去年7月打兖州的时候,一颗炮弹炸伤了董光继的一只眼睛,腿和胸部也受了重创。紧急抢救时,又出现了严重的脓胸,医生尽了最大的努力最后还是无能为力。

转年到了2月,董光继幽灵一般出现在前线,出现在他的2营。死神向他让步了,却夺去了他的一只眼睛,在他的胸前留下了一道又深又长的紫黑色刀痕,将他变成了一个残疾军人。谢雪畴曾在隆冬的夜晚,耐心地对他进行说服解释,劝他到后方机关工作。师政委甚至还对他下过命令。但是他执拗地要求留在营里:我只要求这一次,只要求让我再打这一仗,过了江一切都听从组织分配。董光继那只深凹进去的受伤的眼睛里向外溢着泪水。

谢雪畴再不忍心说不,他找到师政委,代董光继请求把他留下。

现在,董光继带领着他的一营人,走进了渡江战役的行列里,走到了长途行进的集结地。他那笑容,是因为从营区的配置上,猜出了团里的意图他的营将要担负渡江第1梯队的任务。

这个机智的董光继。谢雪畴也抿嘴笑了。

2营的部队过去后,3营的部队紧跟了上来。

3营长武广臣从队列里走出,端端正正给谢雪畴敬了个军礼,嘴唇嚅动了几下,没有张开。他的神色显得局促不安,满腹心事从那紧锁的双眉上流露出来。

谢雪畴先开口了:没有掉队的吧?现在哪来掉队的?这回,你们的驻地最好。

那是小事……武广臣话说了一半,又吞下去了。显然,当着部队的面不好说。先驻下,我们以后再,谈厂谢雪畴说。

武广臣勉强答应了一声好,样子仍有些流连不舍。

你的心思,我都知道。谢雪畴说。

武广臣这才笑了笑,走开了。今天中午武广臣看到了部队集结宿营配置图,他的3营放在了团预备队的位置上,这深深刺激了他,他要的是第1梯队,第1船,而团里却……团里自然要从全团的实力考虑战斗力的布局。3营是个好部队,3营长武广臣是全军闻名的战斗英雄,每次战斗,他想尽办法把那些顶顶重要的任务揽到自己身上。但他的营在淮海战役中伤亡太大,战斗力减弱了,渡江战役必须让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担当第一波的角色,这是干系全局的大事。团里不得不给这个英雄的心里添点苦恼了。

夜已经很深。月亮从水田尽头的树梢上爬出,将那银光泻进水田里,又从水田里反射出来,天和地一片透明柔和,浑然成了一体。

谢雪畴枕着水田的流水声、青蛙的聒噪声、草虫的低吟声,灵魂却已经出窍,飞腾到了他冥想中的长江上去了。多少日子了,长江成了他心里的惟一世界。

抗战时期,他们那支部队就活动在长江淮河之间,他周围的许多同志自幼就生长在长江边上。在他们嘴上长江有说不尽的好处,又充满近乎神话的险恶,还有历代的英雄豪杰,在长江留下了滔滔不绝的故事和传说。至于那吟咏长江的诗词歌赋,更叫人神往。遗憾的是,谢雪畴始终没有机会领略长江的风采。有一年,在离长江10公里的村子,由一个熟悉长江的同志领着,他爬上了一座小山,贪婪地眺望了一番。从望远镜里,看到一长串蓊葱耸伏的群山,群山下,拥着一派腾腾的烟雾。那位同志说,这就是长江。

1942年冬,日寇扫荡刚刚结束,谢雪畴他们的支队在滁县境内的岱山、池河间游击。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在劫后的村庄里,他和他的战友们围着一炉柴火,谈论将来反攻的话题。一提反攻,自然就扯到长江。那时他们深信,大反攻的时机一到,最先过江收复南京的,必定是他们那支部队。就在那天深夜,他按捺不住江涛一般亢奋的心情,披着棉被在油灯下赋诗寄情:

此日横戈啸岱池,山河壮色动雄思。挥兵欲越长江去,勒马城矶血写诗。

日军投降的一天终于到了,但是他们通向长江的路,却被敌伪顽合流的逆浪深深隔断。随后,国民党撕毁协定,大规模的国内战争开始。他们不得不抛下八年血肉创建起来的根据地,一步一步,由长江北岸,退过淮河,退过陇海铁路,退进山东腹地,最后退到黄河南岸,渤海之滨。也就是在这个退却的终点上,听到了战争的车轮扭转过来的声音。于是,那遥远的江涛声,又在他的胸中响起。

现在,他带领着部队居然又逼近长江了。而且,这次是注定要从长江上飞渡而过,一直向南横扫,解放全部国土了。

临江的第一个夜晚,江涛声浩浩荡荡,不在40公里之外,而且在他的胸间。

第二野战军4兵团先遣部队15军先期抵达江边。3月28日,军前卫45师,以霹雳手段将据守华阳镇及江字号滩头阵地之敌60军119师355团全部歼灭,扫清了江北障碍,控制了直出长江的华阳渡口。

华阳镇在望江县东南8公里,这里的湖泊水域宽广,便于屯集渡江器材和水上练兵。江湖之间有华阳河连贯,是良好的出击通道。南岸多系沙滩,便于登陆,是个非常理想的集结地。

然而,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现实是:没有船只,没有水手,没有各种必需的修造船工具和器材,真正的两袖清风。当地的船只,有的被敌人破坏后沉入江底,有的在敌人撤退时被拖走。沿江的群众和渔民,遭到蒋军的迫害,有的逃反到外地,有的被蒋军连人带船逼到江南。

15军面对的现状是普遍的。和15军同期出发的先遣11军,遇到的是同样的难题。

渡江作战,不能渡:便谈不上战。就战而论,随着部队到了江边的湖汉河网,新的问题也出现了。部队的战士绝大部分是黄土高原和豫北平原的子弟兵,他们的一双脚,一天一夜,跑上100公里,不起泡,不红肿。若让他们骑上马,在那辽阔无垠的大平原上奔跑,他们能撒开缰绳,空扬起双手,在人们的喝彩声中,来一段精彩的骑术表演。他们中间,有的能够在黑夜里把轻机枪100多零件拆卸下来,再摸索着一一装好。

现在,他们那些绝活几乎全派不上用场了。在湖上一圈兜下来,五脏六腑都倒了个个儿,哇哇直吐。长江还没见着长江的这些小分流就把他们折腾成这副模样。于是在他们心底装着一江春水,两岸桃花的那个长江,不再如诗如画,面目变得挣狞起来。而面对的任务又十分紧急,要求半个月内必须完成一切渡江准备。

这一切,囊括了侦察、情报、船只、水手、战术、技术……渡江所有需要的全部。燃眉之急的是船只和水手。刘伯承再次嘱咐他的部队万勿骄情疏忽。

同类推荐
  • 胡适散文

    胡适散文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为了展示二十世以来中华散文的创作业绩,我们在新世纪之初即编辑出版过”中华散文珍藏本“凡三十种。自二○○五年始,我们在此基础上先后选出二十六种,作为“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第一辑、第二辑出版。此次又选出十种,作为第三辑出版。
  • 代言与立言

    代言与立言

    本书对新时期文学与启蒙言说作出了深刻的分析。分为:新时期文学启蒙精神脉络的发展、新时期启蒙文学的主题研究、新时期启蒙文学的形象研究、新时期启蒙文学的审美形态、新时期启蒙文学的作家作品分析五部分。
  • 悲壮的挽歌:11·24特大海难纪实

    悲壮的挽歌:11·24特大海难纪实

    本书如实反映了“11·24”特大海难的整个救助过程。灾难是不幸的,但在灾难面前,党中央、国务院和我们的各级党委、政府所表现出的高度负责精神,我们的干部群众所表现出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我们的人民子弟兵所表现出的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是值得称道和弘扬的。本书客观分析发生“11·24”特大海难的深层次原因。这一事件有天灾,恶劣的天气和海况,也有人祸,管理上的漏洞和事故背后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漠视。如果我们能够像本书期盼的那样认真汲取教训,灾难也是一种财富,它警示我们不再忽视安全,不再淡漠生命,不再重蹈覆辙。
  • 论读书

    论读书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人生的一面镜子。好的文学作品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它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
  • 一树叶子

    一树叶子

    学诗几十年了,对什么是好诗,仍然感到惶惑。尤其是面对发展变化中的新诗,面对诗歌审美理论的种种声音,面对网络每日涌现的成千上万的诗选诗作,真的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诗真是一个说不清的东西。
热门推荐
  • 狱中杂记

    狱中杂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暖蓝时光

    暖蓝时光

    你的拥抱暖了我余下的时光,但你的未来我怕触及不了。
  • 异灵空间

    异灵空间

    他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家里很有钱。他不懂寻龙点穴,却尝尝被请去盗墓。他并非阴阳术士,却总有人找他驱鬼。这是一个拥有特殊体质的学生,因为一次灵异事件,从此走上了发家致富这条不归路的故事……
  • 倾城药师毒舌妃

    倾城药师毒舌妃

    雪冰璇从外面回来,被风苧芜“撞个正着”。“去哪儿了?”冷清的声音中含着淡淡的质问。“办事。”雪冰璇脑后挂着巨大的汗滴。“和南寻太子、西誓之皇、北域之皇、帝苑院长、第一公子,还有忘川宗宗主一起……嗯?”薄唇中吐出咬牙切齿的一字一句。“额……哼嗯……”雪冰璇的声音忽然被截断变作嘤咛。一盏茶工夫后,风苧芜抚着怀中小女人的唇,沉声道:“今天起,那伽大陆是你的,够么?”“不够。”雪冰璇相当不爽地脱口而出。“我风苧芜,永生陪伴,永世挚爱……这样,够么?”“不够。”“那,冰儿要怎样才够?”“给我招一百面首来!”“你敢!”
  • 月颜牌

    月颜牌

    月颜牌。纸牌,异域,幻想空间。——黑桃A与红心2的故事。
  • 夫人盼守寡

    夫人盼守寡

    嫁给方谨言,关静萱完全是冲着守寡去的,一块儿长大的竹马都能宠妾灭妻,男人还是死了最可靠。万万没想到的是,这辈子的方谨言居然是个长命百岁的。方谨言控诉:娘子,你对儿子比对我好!关静萱挑眉:儿子是我亲生的,你是吗?方谨言坏笑:我不是你亲生的,但是我可以亲你,让你生!
  • 永生之不死不灭

    永生之不死不灭

    他被上苍所弃,已不受命运之神的眷顾,苟延残喘中他坚强成长,求生的路上,他注定孤独,命运的多舛,造就了他邪魅冷漠的个性。?乱世风云,神魔狂舞,他被卷入一场权力的争锋,在这强者云集,尔虞我诈的乱世,看他如何一步步登上巅峰,傲视天下。
  • 王前

    王前

    一百年前,八大家族听信妖孽红孩儿之言,倾尽家财,打造了四座能聚集天下气运的王座,以期他日问鼎天下。然而,王座铸成之日,南王穆神衣亦同时洗劫了明珠桃山,四方王座从此沉入战火,不知所踪……百年之后,一个意气风发的状元郎,却在一前朝遗老口中得知,那妖魔红孩儿,竟然偷偷打造了第五王座,名曰:杀戮王座
  • 离别时刻

    离别时刻

    一对生死相交的好姐妹,因为爱情而慢慢的远离对方,爱情的最后会是怎样的结果·········
  • 原来宋词可以这样读

    原来宋词可以这样读

    宋词佳作汗牛充栋,美不胜收,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受到一代又一代 读者朋友的喜爱。作者在本书的编撰体例上力求创新和突破,除原词外,更加入对作品的解读、注释,并由作品的内容引申到历史人物、风俗习惯,传说典故等。文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优美精当,有助于读者在掌握原词的美学内涵、陶冶性情的同时,对作者、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有所了解。在书的版式上注重视觉形象与词境交相辉映,触发读者的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