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01200000013

第13章 《千字文》是怎样开篇的(2)

大钧古时人们认为天很大,天之中央为“钧天”。如古籍名著《吕氏春秋·有始》里记载:“天有九野……中央日钧天。”金文学家元好问在诗作里亦云“钧天帝居清且夷。”(《幽兰》诗)所以,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就出现了将“大”和“钧”相联系,作为“天”的别称的用法。例如《文选·贾谊[西汉文学家](鹏鸟赋)》中载:“大钧播物兮,块扎无根。”据《事物异名录》里记载,在古籍《正字通》里则更加明确指出:“大钧,天也。”

大圜 古时, “圜”同“圆”。人们根据“天圆地方”之说,故将“天”给别称为“大圜”。对此,在古籍名著《吕氏春秋·序意》里有记载:“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东汉时期的学者高诱亦作了明确的解释:“圜,天也。”

大高古人认为天很高,天有“九重”,古籍名著《汉书·礼乐志》记载:“九重开,灵之游。”唐著名训诂学家颜师古作了明确的解释:“天有九重”。所以,渐渐就出现了人们将“大”和“高”二字给联系在一起,作为“天”的别称。例如,古籍《亚字通》里就明确指出:“天日大高。”

灵曜 占时人们认为天有神灵,并且集中表现在“天神”是日、月、星辰的主宰者。不仅如此,而且古时人们还认为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为七曜。唐初学者杨士勋作了这样的解释:“谓之七曜者,日月五星皆照天下,故谓之七曜。”而“七曜”都在天上。所以,就渐渐出现了人们将“灵”和“曜”二字给相联在一起,作为“天”的一别称。古籍《文选·蔡邕(陈太丘)碑文》里记载:“禀岳读之精,苞灵曜之纯。”唐学者李善作了明确的解释:“灵曜谓天也。”

青冥 古时原多指称绿色。阳光明媚,晴空万里,是天气变化常见的现象,对这种现象,古人概括为“青”,并据此将“天”别称为“青天”、“青丙”等等。古人将“天”的自然规律反映出来一种“昏暗”的现象,称作为“冥”。 “青”和“冥”这二字,皆被人们应用到对“天”变化规律的认识上,并且将这二字联系起来使用,作为“天”的别称。如《事物异名录》里记载,“《楚辞》:‘据青冥而摅虹。’注:青冥,天也。”

总而言之,天的别称,还有“圆灵”、“圜宰”、“紫冥”等等,在此从略,就不必一一叙述了。

2.地的别称

坤元 古时,人们有这样的认识和解释,即“天为阳,地为阴;天为父,地为母;乾为天,为圜;坤为地,为元;乾为男,坤为女”,等等。古籍名著《易经·坤象》云:“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而“元”字,为古代哲学概念,指天地万物的本原。《春秋繁露·重政》指出:“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易经·彖》认为“乾元”、“坤元”(指“天”和“地”)分别为万物所“资始”、“资生”。总之,古代因为人们对“天”和“地”有上述的那些认识和解释,所以就出现了将“地”别称为“坤元”。

禹迹 其原意为禹治洪水足迹所至之地。因传说中的大禹,则是属于我国奴隶制社会以前,原始社会末期一个著名代表人物,他将中国的疆域划分为“九州”。所以,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就逐渐出现人们将“中国”给别称为“禹域”,并将“地”给别称为“禹迹”。而“禹迹”这一说,出自古籍名著《左传·襄公四年》里记载: “茫茫禹迹,画九州”。流传千古著名的《千字文》里,亦有这样的文句:“九州禹迹,百郡秦并。”

大方大块 自古始,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中的“天”(或曰“宇宙”)和“地”为最大,所以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仅出现了将“天”别称为“大钧”、“大高”、“大圜”,而且将“地”亦别称作为“大地”、“大方”,等。如唐散文家李华《杭州开元寺新塔碑》:“影人青江,形镇大地。”《淮南子·俶真训》里记载:“是故能戴大员(圆)者履大方。”)人们则还将“大”和“块”这二字,给联系在一起使用,作为“天”的别称。对此,古籍名著《庄子·大宗师》里有记载:“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显然,其内容意思,皆没有离开大地。唐著名的大诗人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图序》中云:“况阳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所以,“大块”之称谓,被清代人荃搜集录入了他的著作《事物异名录》里,指出《列子》:“地积块也,故名大块。”

方州 古人从“天圆地方”观念出发,认为:“大圜在上,大矩在下。”(《吕氏春秋·序意》)由此,将“地”别称为“方土”、“方州”。《事物异名录》指出,《淮南子》:“女祸氏背方州,抱圆天。”注:“方州,地也。”

富媪媪,是古时人们对妇人的一种尊誉之称,如古籍名著《国策·赵策四》里记载:“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古人不仅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天为父,地为母”,而且还认为天地是最富有的。正像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所说:“天公真富有,膏乳泻黄壤。”(《雨后行莱》诗)所以,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便将“地”别称为“富媪”了。对此,在古籍名著《汉书·礼乐志》里有记载:“后土富媪”。古学者张晏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媪,老母称也。坤为母,故称媪。”并且还加以注释,曰:“媪神,地也。”

坤后古人认为“天为乾,地为坤”,地离不开天的阳光雨露,正如古籍名著《易经·坤彖》里所指出的:“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因此,犹如称天为皇天一样,称地为“后土”。如《楚辞·九辩》里载:“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漧?”由这些观念出发,古人将“地”别称为“坤后”了。

神州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将“天”视为“天神”。认为“天”是日、月、星辰、风雨的主宰者。不仅如此,还认为“地”亦是“神”即土地之神,给命名为“社神”。古籍《孝经纬》里作了这样的解释:“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显然,将“地”别称为“神州”,与人们对“天”和“地”的这种认识密切相关。古籍《物理论》里明确指出:“地名之日神州。”

下矩古人从“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周髀算经》)的认识出发, “天在上,地在下”,故将“地”别称为“下矩”了。

柔祗 古时社会生活实践中,其所以会出现人们将“地”别称为“柔祗”,与“地神”的认识是密切相关的。这里可例举两个例子:其一,魏晋之际的哲学家杨泉在《物理论》里云:“地者,卦日坤,其德日母,其神日祗”,其意就是说,“祗”指的就是“地神”。其二,古人谓地道阴柔,故称“柔祗”,而其“祗”,亦指的是“地神”。所以,古时社会生活实践中,将“地”给别称为“柔祗”。如谢庄《月赋》云:“柔祗雪凝,圆灵水镜。”

顺祗为什么将“地”别称为“顺祗”呢?这是与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对“天”和“地”的认识和解释分不开的。例如,古籍名著《孟子·离娄上》里记载:“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其内容意思说,天有天道,在社会实践中,人们必须得遵循它,否则是不行的。古人认为“地为万物之母”,但也要顺乎天道,才能生长出万物,因此,古人又将“地”别称为“顺祗”。

黄祗这个别称同“柔祗”、“顺祗”,其含义差不多,所不同的是,这个别称,由大地之土为黄色的特征而来,古学者张庆余在《祀后土赋》里说: “肃黄祗之神位。”所以,取其“黄祗”将“地”给别称为“黄祗”了。

黄舆 “舆”,除了它包含别的意思而外,人们亦云“舆地”,亦指“地”而言。比较典型的例子,如古籍名著《易经·说卦》里记载:“坤为地,为大舆。”《史记·三王世家》里亦载:“天地有覆载之德,故谓天为盖,谓地为舆。”因此,就出现了人们将“地”给别称为“黄舆”。

方载 “载”,除了别的意思而外,亦指“开始”的意思,如古典名著《诗经·大雅·皇矣》里载:“载锡之光。”

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郑玄注释曰:“载,始也。”《孟子·腾文公下》亦云:“汤始征,自葛载。”所以就出现了人们取其“天圆地方”的一个“方”字,取其“开天辟地”之始的“载”之意,将“地”给别称为“方载”;或者将“天”别称为“方舆”,如《事物异名录》里记载,束哲《补亡诗》: “漫漫方舆。”注:“方舆,地也。”或者,亦将“地”别称为“坤舆”,如古籍名著《易经·说卦》里记载:“坤为地,……为大舆。”孔颖达疏:“为大舆,取其能载万物也。”《宋史·乐志八》里亦记载:“昭灵积厚,混混坤舆。”

坤灵古人认为“天地”皆有神灵,取其“天为乾,地为坤”之意,故将“地”给别称为“坤灵”了。如《事物异名录》里记载扬雄《司空箴》:普彼坤灵,侔天作则。”

方仪 坤仪 古时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曾经将“天地”名曰为“两仪”,如《易经·系辞上》里记载:“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孔颖达疏:“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金、木、水、火)相对,故日两仪,谓两体容仪也。”所以就出现了将“地”给别称为“方仪”,或“坤仪”了。对此,《事物异名录》一书指出,卢谌诗: “悠悠方仪廓。”注:“天地日两仪,故地日方仪也。”刘琨诗:“坤仪舟覆。”

三、与日、月密切相关的引伸

1.北京东有日坛

日影,古时称作为“日景”。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古代科学家们,就已经用“土圭”(古观测仪器)对“日影”进行观测,不仅发现和确定出了“冬至”(古时,称“日南至”、日至、短至),而且据经两年的观测记载:冬至正午(古时,称“日中”(时的日影变化,是不相同的,但经过连续四年的观测后,日影才复恢到原处,即“日影”的变化,基本上相同了。所以,我国古代科学家们,将连续四年对“日影”变化观测累计的时间,即将一千四百六十一天作为一个周期,并把这一周期分为四份,每份为三百六十五天多(加四分之一天),为了计时上的方便,就取其整数,将三百六十五天,确定为一年的时间。

总之,春秋时期,我国古代科学家们,通过对“日影”较长时间的观测后,不仅确出“冬至”,以及一年的时间为三百六十五天,而且还确定出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大节气,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到秦汉年间,已经形成我国独创的比较完整一套农业“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古代,将太阳视为“大明神”,而且生活中逐渐形成多种形式的祭日风俗。例如,从前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中和节”,就是属于祭日风俗。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里记载:“京师于是日[二月初一]以米为糕,上印金乌圆光,用以祀日”。

特别是明永乐和嘉靖年间,大规模修建北京城时,封建朝廷密切结合皇帝祭祀天、地、日、月神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就取我国最早测定出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大节气之日,进行祭祀天地日月神。所以,修建北京城时,于永乐十八年(1420)和嘉靖九年,分别在京城的南面和北面,各修建了一座祭祀天地神的“天坛”和“地坛”;明嘉靖九年,分别在京城的东面“朝阳门”外和西面“阜成门”外,亦各修建了一座祭祀日月神的“日坛”和“月坛”。每年“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帝京岁时纪胜》)

日坛落成后,就成为明清两代祭祀(太阳)的处所,每年春分日出(寅时)行祭礼。现在,这里以经成为北京著名的“日坛公园了”。

2.北京西有月坛

阴历,是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作为一个月。按照现代科学精确的时间计算,一个月的时间,是29天12小时零14分3秒。为了计算上的方便,就取其整数,规定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积十二月为一年。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作为一年。精确的时间,一年为365天5小时零48分46秒。

阴历与阳历相比较,积累起来,三年就要相差上一个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古代科学家们,经过精心研究后,发明创造出相当科学的“三年一闰,十九年七闰”的法则。具体说,就是在19年的时间里,有7个闰年,闰年多加一个月,即闰年一年为13个月,平年为12个月。这种历法,不仅反映了月亮圆缺变化的规律,而且亦与地球太阳一周作为一年,春夏秋冬天气冷热变化的规律,基本上相符合。这就是我国独创的世界闻名的“阴阳历”(亦称“阴阳合历”),并且至今,我们使用的农历,就是这种“阴阳历”。

为了纪念古代科学家在历法方面的重大贡献,人们不仅将月亮视为“夜明神”,而且逐渐形成多种祭月风俗。

到明永乐和嘉靖年间,大规模修建北京时,封建朝廷密切结合皇帝祭祀天、地、日、月神的需要,取“冬至”、 “夏至”、“春分”、“秋分”四大节气之日,进行祭祀天地日月神(以示重视农业“二十四节气”)。所以,修建北京城时,不仅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和明嘉靖九年(1530年),分别在京城的南面和北面,各修建了一座祭祀天地神的“天坛”和“地坛”,而且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分别在京城的东面和西面,各修建了祭祀日月神的“日坛”和“月坛”。每年“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帝京岁时纪胜》)

那么如何进行祭月呢?《中国名胜词典》作了介绍,即“每年秋分亥时[人定亥时]行祭礼,配祀28宿,木火土金水五星及周围星辰。”所以,北京阜成门外的“月坛”,就成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夜明神”(祭祀月亮)的好场所。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北京著名的“月坛公园”了。

同类推荐
  • 壮族的性别平等

    壮族的性别平等

    《壮族的性别平等》在壮族文化与性别平等总论的观照下,从壮族婚姻家庭与性别平等、壮族经济生活与性别平等、壮族政治参与与性别平等、壮族宗教信仰与性别平等、壮族教育文化与性别平等、壮族哲学思想与性别平等六个层面,全面而系统、有根有据地向人们展示了壮族性别平等的种种文化表达,给人们提供了性别研究的一个新样本。
  • 中国龙文化

    中国龙文化

    龙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翼,它们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展现中华文化的精神,如果从龙凤文化原初的象征拓展开去,是不是可以将它们的文化含义排成两个相对的系列;龙:天、帝、父、权利、凶悍、战斗、伟力、进取、崇高、威严、至尊等等;凤:地、后、母、幸福、仁慈、和平、智慧、谦让、优美、亲合、至贵等等。龙凤的精神其实也可以乾坤二卦来象征:乾卦的精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精神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龙代表中华民族刚毅、进取、万难不屈的一面、凤则代表中华民族仁慈、宽厚、智慧灵魂的一面。龙凤文化相对、互补、相渗、互含、合一,深化出中华文化的大千世界。
  • 最奇趣的妙语故事

    最奇趣的妙语故事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不同阶层有不同阶层的语言,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任何时候,人类都不缺乏语言,缺乏的是表达时代特色的奇言妙语。
  • 中国辟邪文化

    中国辟邪文化

    说起辟邪(也有学者使用“避邪”一词,其实不妥,因为就语义而言,“避”是消极被动的,无法概括“辟邪”积极主动的一面)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认识,辟邪器物、辟邪行为、辟邪现象时不时地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说到辟邪文化,恐怕就没有多少人能说出个子丑寅卯,而把辟邪文化作为人类一种独特的生存智慧和生存模式来加以审视与研究,就更是凤毛麟角,难能可贵。
  • 古代民俗神话传说

    古代民俗神话传说

    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 、大禹治水 、精卫填海 ……这一个个流传广泛的古代神话传说,无一不展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的认知 和无穷的幻想,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典文化 。
热门推荐
  • 百劫逐仙

    百劫逐仙

    仙,为何物?仙,究竟如何产生?仙,最后的归宿在何方?林泽,来自越州的一个小男孩,为了寻觅仙的真谛,踏上漫漫修仙路。浩荡乾坤,逆天而修,百劫降临。一劫脱去凡体,三劫悟道天地,九劫羽化登仙。百劫,逐仙!
  • 混元仙路

    混元仙路

    乡下小子叶枫,机缘巧合被一位美丽绝伦的仙女选中,步入修仙门派五雷宗。叶枫本来天资奇差,但却发现潜藏在自己体内的秘密,从此一飞冲天。在这个世界上,修真联盟,龙岛凰城,蜀山剑修……数不清的修仙门派无所不能的法宝,通天彻地的修行功法,焚遍万物的稀奇异火……娇俏的天才少女,高冷的小萝莉,温婉的掌教人妻,单纯的龙女,抚媚多姿的天狐妖女……在叶枫的修仙之路上,这些都是他不可或缺的风景。飘渺莫测的天道,如何才能证得?叶枫只知道,一步步坚定地走下去。
  • 纸飞机,请开始我们的青春

    纸飞机,请开始我们的青春

    我能遇见你,是我的幸运;你遇见了我,是你的不幸!
  • 醉传说

    醉传说

    是幸运还是祖咒,早已厌恶了人类的虚情伪意的楚天成,却偏偏在27岁生日那天,也是自己打算完成最后一个任务就隐居山野。
  • 洪荒之十头蛇

    洪荒之十头蛇

    一次意外上官飞,穿越到了上古洪荒时期。但是他却变成了一条普普通通的小蛇,但是不甘平凡的上官飞。立志就是当一条蛇,也要做蛇中的王者,蛇中的传说。让我们一起跟着上官飞,看着他怎样变得更加强大吧!
  • 千魂行

    千魂行

    身为大学毕业生的我在一件杂志社工作,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是绝对不相信这世界存在那种东西的,但是,最近我的身边却是接连发生怪事,我经常看见的那些奇怪的现象,神秘的电话,还有身边那些不断死去的人...
  • 千幻传说

    千幻传说

    对待自己,对待朋友,对待敌人,应该用怎样的态度与方式呢?我现在的方式对吗?怎样才是最好的?既然不知道就只能去寻找了吧。
  • 走在科学最前沿

    走在科学最前沿

    科学充满生机、充满惊奇、也变得更加人性化!科学的力量,以及它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互动,在历史上产生重大的影响。从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获取知识,到繁忙街道的交通管理;从飞越太空的壮举,到无线电通信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从向疾病进行的科学挑战,到人类寿命延长……科学已经不是专属,而是已经在人类社会中变得普遍,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 语言理论与实践

    语言理论与实践

    这个集子收录的是个人零散的思维碎片,如果其中存在一种教学思想的话,这种思想可以说属于“工具论”。这种“工具论”是叶圣陶先生语文教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与现在绝大多数国家认识高度统一后推行的语文教学思想与方式(形式训练)高度一致。
  • 重生之温柔依旧

    重生之温柔依旧

    前世孤女一币,一路打滚咬着牙爬到白领的阶级,到头来才发现,她错过了很多美景。重生回来,她还叫木槿槿,但是不是那个孤儿,而是世家木家的孙女。有着苗族汉族蒙古族混血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