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的经学家赵岐,对名著《孟子·滕文上》里记载的“树艺五谷”中“五谷”的注释,为: “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东汉文学家王逸,对《楚辞·大招》里记载的“五谷六仞”中“五谷”的解释,为:“五谷,稻、稷、麦、豆、麻也。”
唐医学家王冰,对《素问·藏气法时论》里记载的“五谷为养”中“五谷”注释,为:“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
总之,古人对农业上的五种作物的多种说法,在工具书《辞海》里,皆给保留了下来。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将“五谷”多种说法,又归纳概括叫做“五谷杂粮”,不管有多少种,都给包括进去了。
有趣的是:五谷杂粮,既是食物,又属于药物,能医治人的疾病。一年四季,五谷杂粮,不仅能够为人体供给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元素,而且还能为人医治疾病。如:
红小豆属于农作物豆类中的一种,亦称“赤小豆”,通称“赤豆”,俗名为“红小豆”。“红小豆”,可供人们制作出各种美味可口的食物。
红小豆,不仅在切糕中不可缺少,而且北京糕点里面亦有用红小豆制作的豆沙糕点,以及豆沙包和豆沙馅的元宵,等等。
红小豆,按照我国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人们食用了,不仅有利于增加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而且它亦入药,性平、味甘酸,功能行水清热、清肿、排脓,主治水肿、脚气、热毒痈肿等症。
唐著名的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食治》一书里指出:“赤小豆:味甘、咸、平、冷、无毒。下水肿,排脓血。一名赤豆。不可久服,令人枯燥。”
“红小豆”,又属于药物,只要恰到好处进行运用,亦能为人们医治疾病,在这方面,仅在唐著名的大医学家孙思邀的《千金食治》一书里有记载,而且在现代科普性质的图书《饮食治疗指南》里,亦作了具有考究性的记载。
红小豆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种子。别名为赤豆、红豆、红小豆、朱小豆等。性味 甘酸、平。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灰分、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另含三种结晶性皂甙。
有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所含之结晶性皂甙,有引起肠道泻下的作用。
糯米别名为“元米”、“江米”。糯米,实际上是我国栽培的稻的一个变种。米粒乳白色,胚乳多含支链淀粉,易糊化,黏性强,胀性小。籼、粳稻两亚种的水、陆稻类型中都有糯稻。“糯米”,除了日常生活做江米饭和端午节做粽子吃而外,它还可以制作出各种各样的美味食品,例如:正月十五的汤圆或日元宵;北京传统风味糕点中的“江米条”;北京传统应节糕点中的“太阳糕”;北京一种清真风味小吃——爱窝窝,等等。“糯米”,以及用“糯米”制作出来的各种各样美味可口的食品,人们食用了,不仅能够增加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而且亦能为人医治疾病。对此,不仅在唐著名的大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食治》有记载,而且在现代属于科普性质的图书《饮食治疗指南》里,亦有相当考究性的记载。
糯米:味苦、温、无毒。温中,令人能食,多热,大便鞭。
糯米为禾本科植物糯稻的子实。别名元米、江米。性味性温味甘。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磷、钙、铁、核黄素、尼克酸等。
功效为补肺、健脾、暖胃、止汗。
六、古人的饮食养生之道
“民以食为天”。而食,不外乎“主食”和“副食”,再进一步分,不外乎“谷”、“畜”、菜”、“果”。古时,人们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总结出这样一套饮食养生规律,叫做:“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素问·脏器法时论》)”
五谷为养 五谷,指五谷杂粮。按照现代科学观点,人们所需要的热能和蛋白质,50%以上来自于五谷杂粮。五谷杂粮既是食物,又是“药物”,它不仅能供给人们体内所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还能对人体进行“药物性”的食疗食补,有助于人们强健身体,有益于人们“延年益寿”,所以,古人概括出“五谷为养”的规律,恰到好处地说明了五谷杂粮在人们饮食养生中的地位。
五畜为益五畜,或日五牲,古时人们的解释不同。西晋学者杜预认为,“五牲,牛、羊、豕、犬、鸡”;而唐经学家孔颖达则认为: “五牲,麂、鹿、熊、狼、野豕。”尽管解释不同,其共同点均指五种牲畜,或者叫做五种动物。所谓“五畜为益”,是指食畜肉对人体的补养有益。在古人看来,“血肉有情之品”,其补益作用比草木之类为佳。按照现代科学观点,畜肉类的蛋白质质量比较高,可与谷类的蛋白质互相补充,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
五菜为充 人们生活离不开蔬菜。古人所说的“五菜”,是指葵、藿、薤、葱、韭。其实,“菜”并非就这五种,种类是非常多的。古学者孙谦益先生在《千字文释义》中对“菜”作了概括性的解释,叫做“草之可食者日菜”。所谓“五菜为充”,其意是说,菜蔬可以补充人们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菜”同肉类和谷类一样,含有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并更多地含有维生素。菜也具有“药物”作用,可以用来进行食补食疗。
五果为助 五果,指瓜果梨桃等水果。各种水果均含有维生素、无机盐等营养物质,与菜蔬相类似。但瓜果与菜蔬相比,不需要烹煮食用,它所包含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不致于因烹煮而遭到破坏,显然,副食中的水果可以补充菜蔬之不足,因此,古人从生活经验中概括出“五果为助”的规律性认识。
“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不仅反映出谷、畜、菜、果是饮食养生的重要组成物质,也反映出谷、畜、菜、果在饮食养生中的相互关系,对今日的饮食养生,也许可以“古为今用”。
七、五脏与食补保养
五脏是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概括性的总称。从中医科学的认识来说,人体内的五脏,不仅具有藏精神的功能,而且还分别与躯体的某些组织器官(如“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有着密切关系。从生理上来说,五脏的作用,虽各有其不同特点,但又互相联系,以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
脾主运化 自古始,人们对人体内五脏中的脾,就归纳概括出科学的认识,叫做:“脾主运化” (《素问·灵兰秘典论》、《类经》)。所谓脾主运化,是指脾有运化水谷、输布精微与运行水液的功能。不仅如此,因人体内的气血、津液等,均来源于水谷的精微,所以,人们称“脾为后天之本”。
脾统血人们不仅是认识到“脾主运化”,还认识到“脾统血”。所谓“脾统血”,则是指脾有统摄血液的作用。中医认为:若出现“脾气虚”,则就不能统血,就会出现便血,或崩漏等病症。
脾主肌肉、四肢,则是指脾能输送饮食化生营养物质,以充养肌肉、四肢。对脾主肌肉、四肢的认识,在古医书《素问·痿论》和《素问·太阴阳明论》里,则分别皆有记载:“脾主身之肌肉”,“四肢皆禀气于胃,……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脾气通于口,则是指脾与口内有内在联系。故有“脾开窍于口”之说。
那么,生活中人们则应该怎样注意将体内的脾保养好呢?古时,人们从生活实践中,归纳总结出了经验,叫做一年四季的开始,即在“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一经验,又是与“五行”说密切相结合,归纳总结出来的。其具体反映,表现在中医学上,认为春肝木,夏为心火,季夏为牌土,秋为肺金,冬为。肾水。不仅如此,还用“五行”金木水火土相克的观点来排列,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春天肝木旺盛,减损肝气,以防过旺伤及脾土,或者增益脾气,以防肝木相克过度,这都是调养肝、脾二脏的方法,所以春季“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肾藏精所谓“肾藏精”(《灵枢·本神》),即中医学上简称的“肾精”,属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基本物质,为人体生命之本。
肾主水液 指肾有主水液调节和排泄废液的功能。这些功能主要依赖肾的气化作用。
肾主骨、生髓 指肾的精气能生养骨髓。如医书《素问·痿论》中载:“肾主身之骨髓”。
肾主纳气 肺虽司呼吸,但肾有纳气的作用。如肾虚而致吸气困难,动则气喘,称为“肾不纳气”。
肾气通于耳 所谓“肾气通于耳”(《灵枢·脉度》),指。肾与耳有内在联系。如古人云:肾气充足,“则耳能闻五音”。不仅如此,古人还归纳总结出“肾司二便”及“肾开窍于二阴”的认识和说法。
肾其华在发 所谓“肾其华在发” (《素问·六节藏象论》),则是指发的化生,虽与血有密切关系,然而,则又与肾脏精气的盛衰有关。
肺主气所谓“肺主气”,是指肺司呼吸,并有统一身之气的功能。对此,在古医书里有记载,如《素问·五藏生成篇》中载:“诸气者,皆属于肺。”
肺通调水道所谓的功能“通调水道”,是指体内水液的通畅与调节,有赖于肺气宣散、肃降的作用。如医书《素问·经脉别论》里记载: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肺主皮毛所谓“肺主皮毛”,是指肺与体表皮毛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此,在古医书里亦有记载,如《素问·五藏生成篇》中载:“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
肺气通于鼻 所谓“肺气通于鼻”,是指肺与鼻有直接联系。如古人云: “肺和则鼻能知臭香,”故生活中才会产生有“开窍于鼻”的说法。
心主血脉所谓“心主血脉”,是指心与血脉有密切关系。因血液循脉运行,则主要靠心气的推动。
心藏神 所谓“神”,则是指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所以说,心的含义中,则还包括有脑的功能。对此,如古医书中载;“心藏脉,脉舍神”。所以说,“心主血脉”和具有“藏神”的作用,并且是互相联系的。
心气通于舌所谓“心气通于舌”,则是指心与舌有内在联系。所以,生活中,人们有时则就会产生疮碎痛、糜腐等症状。
肝藏血 所谓人体内的肝能藏血,是指肝在人体内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解血量的功能。如医书《素问·五藏生成篇》里记载;“人卧血归于肝”,又,唐王冰注:“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
肝主疏泄人体内的肝,所谓能“主疏泄”,是指肝气在人体内需要流通畅达,否则会就出现一些不良的现象。例如,肝失疏泄,可影响脾胃的功能,或导致气郁结而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