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37100000003

第3章 论自我情感(2)

论情感的一致性

如果我们设想的情绪体验与他人本来的情绪极为相同,我们就会赞同和理解他人;反之,如果我们设想的情绪体验与他人本来的情绪完全不同,我们就会认为他人的情感过于夸张,名不副实。所以,承认他人的激情,就是对他表示同情,否则,我们丝毫不会同情他。如果我们与他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们便能相互取悦,并能一同承受彼此的悲伤;如果双方在情绪体验上没有共同之处,我们彼此就会心存怨气。

当我们对别人的意见表示赞同和信服时,我们往往会采纳它们。众所周知,对别人的意见是否赞同就意味着它与自己的看法是否一致,情感也是同样的道理。

不过也有例外。我们虽然赞同,但心里似乎没有任何同情或彼此一致的情感。所以这时,赞同的感觉和彼此一致的感觉是有所不同的。但我们仍会相信,我们的赞同还是来自于同情和彼此情绪的一致。

例如,我们记忆中总会有一个感觉不错的笑话,这个笑话能轻易博得朋友们的笑声,但是我们自己并不会笑,这是因为我们或许正忧心忡忡或心不在焉。可是根据经验,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什么样的笑话会引起哄堂大笑,而这个笑话正巧是这一类。虽然当时我们心思不够集中,没有发笑,但平时我们肯定会与朋友们一起开怀大笑,所以,我们认为朋友们的笑声是极其自然的,并不会招致我们的反感。

情绪也是如此。遭受丧父之痛的人,不管面容如何悲戚地从我们身边走过,我们也不会对他的悲伤心存疑问。然而,即使我们不是冷血动物,我们也无法体会他悲痛欲绝的心情,甚至根本不存在对他表示丝毫关心的念想,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

或许是因为与他的父亲素不相识,或许是因为自己过于繁忙,我们没有时间去想象他此时的处境。凭经验我们已经知道,遭遇如此不幸的人必处于异常悲痛的境地,我们的理性也很清楚,如果偶有时间设身处地地为他想一想,我们肯定会对他表示同情。正因为意识到这种有条件的同情,我们才会认可他的悲痛。即使是在那种同情并未发生的情况下,我们也会对他的悲伤产生同情。因为通过日常生活的经验,我们已经知道特定的场合需要特定的情感,所以,特定时候的不适宜的情感会在这种经验的作用下得到改正。

对内心情绪或情感的研究,可从两个不同方面或用两种不同方法来进行:第一,联系引起它的原因或动机;第二,联系它将要发生的结果或倾向于产生的影响。这种情感相对于激起它的原因或对象来说是否恰当、是否相称,决定了相应的行为是否适宜,是庄重有礼还是粗野鄙俗。这种情感将要发生或倾向于发生的结果的有益或有害的性质,决定了它所引起的行为是值得肯定,还是应该否定。

最近,哲学家们往往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考察情感的意向方面,而忽视了情感同激起它们的原因之间的关系。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判断他人行为和导致这种行为的情感时,却往往是从上述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例如,当我们对他人过度的爱、悲伤和愤恨表示不满时,我们不仅会考虑它们通常会产生的破坏性的后果,而且还会考虑它们究竟因何而起。也许,他人所喜爱的人并非如此伟大,他人的不幸并非如此糟糕,惹他生气的后果也并非如此严重,以致能证明我们对他们过度激情的反感并不是没有根据。但如果他们这种强烈的激情的确事出有因,并没有被夸大,我们则可能对他们的过激情绪有所迁就或表示认可。

以上这种判断任何情感与激起它们的原因是否相称的方式,所使用的唯一规则或标准就是:它们和我们自己的一致的情感。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地加以考虑,就会发现它所引起的情感同我们的情感相一致。由于与激起它们的客观对象相符相称,我们就会认可这些情感;相反,由于过分和不相称,我们就会否定这些情感。

我们总是用自己的感觉去衡量他人的感觉:用自己的视觉去判断他人的视觉,用自己的听觉去判断他人的听觉,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断他人的理智,用自己的愤恨去判断他人的愤恨,用自己的爱去判断他人的爱。除此之外,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其他方法来判断它们。

道德点评

当旁观者的情绪体验与当事人完全一致时,他会赞同和理解当事人,反之就是不合时宜的。我们只有通过移情才能判断一个人的情感与其产生的原因是否相称,如果我们换位思考后发现自己与他的情感体验一致,那么我们就会赞同他的情感,反之则否。

续论情感的一致性

我们之所以会通过他人的情感同我们自己的情感是否一致来评价它们是否合宜,是以这两种情况作为前提条件的:第一,当激起情感的客观对象被认为与我们自己或我们判断其情感的人没有任何特殊关系时;第二,当它们被认为对我们当中的某个人有特殊影响时。以下将对这两个前提条件进行具体论述。

第一,对于被认为与我们或我们判断其情感的人没有任何特殊关系时,如果我们的感觉与对方的感觉常常相互吻合,我们就会觉得对方有见识、有品位。美丽的草原、雄伟的山峰、建筑的装饰、书画的意境、文章的构思、数学的奥妙、宇宙的深邃等,与我们没有任何特殊的关系。所以,我们与对象之间不需要情感上的吻合,更不需要对它们报以同情,而只需以常规的相同角度去观察它们。

当然,我们时常也会对这些事物有不同的感觉。不过,这也只是因为我们不同的生活习惯,使得我们在面对这些复杂的事物时,对其中各个部分所给予的注意程度有所不同,或是因为我们的心灵在感受这些事物时的敏锐程度天生有所不同造成的。

对于某种事物的看法,如果他人与我们的观点完全相同,没有人提出任何特别的见解,我们的内心便会表示赞同。不过,我们似乎并不会因此而觉得他值得我们称赞或敬佩。如果他们留意到我们所忽视的大量细节,从而使得他们不仅与我们的观点相同,还能指引和点拨我们,那么,我们不仅会赞赏他们的那些情感,同时还会感到惊奇,并觉得他们应该享有我们给予的高度的称赞和敬佩。

说出众所周知的道理,并不能显示自己的过人之处。只有那些明辨秋毫、高下立分的鉴赏家,以及那些思维敏捷、处理难题不费吹灰之力的数学家之类的人,才值得我们由衷的敬佩和赞颂。这些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天才指引着我们,他们广阔的视野和超凡的见识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对此,肯定有人会这样想,最初打动我们,让我们觉得那些性质值得钦佩的,是那些性质的效用。的确,如果对效用略加思考,就会赋予那些性质一个新的价值。然而,我们最初之所以赞许某个人的判断,并不是因为那个判断有什么用处,而是因为那个判断公正、准确、符合真理和事实;而且很明显,我们之所以将那些性质归属于那个判断,除了因为我们发现那个判断符合我们自己的判断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原因。同样,某种品味最初之所以获得赞赏,也不是因为它有什么用处,而是因为它准确、优雅、丝毫不差地和它的对象相符。可见,所有属于这一类的性质,并不是它们的效用引起我们对它们的赞许,其效用究竟如何,显然只是一个事后才产生的观点。

第二,对于那些以特别方式影响我们的人,就很难做到平心静气。我们的朋友当然不会从我们的角度去看待我们所遭遇的厄运和伤害。我们双方并不是像观赏一幅画,或聆听一首诗,或研究某一派哲学体系那样,在相同的位置看待它们,因此,它们会对我们产生极不同的影响。

对一些客观对象予以评价,如果朋友的观点与我们不一致,我们仍可能轻易地宽容他们;但对我们遭受的不幸和伤痛,如果他们没有感同身受,我们就难以原谅他们。例如,即使他人对我们所欣赏的一幅画、一首诗甚至一套哲学理论感到不以为然,我们也不至于为此争吵起来。因为这些对双方来说都无足轻重,所以,我们不必为此过于介意,即使双方的意见或许相反,我们的情感也仍可保持一致。

与上述情况不同的是,当面对对自己有特别影响的事物时,就完全不同了。即使双方在理性上见解恰好相反,在个人喜好上也彼此背道而驰,我们也仍可大度地接受。如果心情不错,我们甚至可以兴致勃勃地与对方探讨这些话题。不过,如果我们厄运缠身,悲痛欲绝,对方既不报以同情,也不愿出手相助;如果我们蒙受冤屈,满腔激愤,对方既不表示同感,也不仗义执言,双方就会走向决裂。

那么,该如何缓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双方达到心灵的沟通呢?

首先,对于旁观者来说,应该尽可能地将自己置于当事人的情境中,用心体会当事人可能感受到的每一个苦恼的细节,以真正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

生活中我们必须学会换位思考

显然,不管旁观者如何努力,仍不太可能达到当事人所感觉到的那样强烈的程度。同情的确是人的天性之一,但对于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其心情激荡的程度,绝不会像当事人自然感受到的那样强烈。设身处地地想象虽然能产生同情,但不会长久。他们在意识深处,总觉得自己是安然无恙的,从没有真正地遭受伤痛。虽然他们在想象中会产生与受难者多少相似的感觉,但这种感觉的深切程度也是有限的。

以上这种道理,其实当事人也很明白,但他们还是渴望得到这种同情,得到这种别人与他悲喜与共的安慰。在内心激烈的挣扎中看到别人与自己心意相通,是他们可能得到的最好慰藉。为了得到这些,他只有控制自己的情绪,让旁观者能够接受才行。

对当事人处境的体会,只是旁观者潜意识中的一种想象,这不但降低了同情的程度,而且改变了同情的性质。所以说,他人的同感和自己的悲伤从来就是两回事,两者的感觉总是存在着差别。不过就这两种情感之间协调一致的程度来说,已足够维护社会的稳定。

为了达到沟通的目的,旁观者和当事人会在人类本能的驱使下努力去设想对方的处境。旁观者经常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当事人的情绪,当事人也同样会把自己放在旁观者的角度,用对方的眼光来冷静地看待自己的命运。旁观者常常想如果倒霉的是自己会有什么感觉,受难者也时常顾影自怜。同情让他们学会了从对方的角度反观自己的处境。受难者会因为旁观者公正无私地看待自己的遭遇而心存感激,这会使他跌宕起伏的内心趋于平静。

朋友的陪伴会使我们烦躁不安的心情逐渐好转,同情也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人关注自己处境的言行举止,总使我们不自觉地用同样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刚刚认识的人不会像至交一样同情我们,更不会耐心地倾听我们的唠叨。在他们面前,我们应尽可能地保持镇静,言简意赅地说出自己的情况。素不相识的人更不可能对我们表示出多少关心,在他们面前,我们更应心静如水,尽量将自己的情绪控制在他们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这不仅仅是自我约束。只要我们能够控制自己,普通相识就比知己至交更能使我们保持平静,陌生人就比熟人更能给我们带来安宁。

所以,当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参加社交和与人谈话都是调节心情的良好选择。这种方法能使我们恢复平静并愉快起来。深居简出和喜欢思考的人,常在家中忧郁地想着自己的不如意之事,虽然他们较为仁慈、宽宏大量并具有高尚的荣誉感,但世人常有的那种平静心情很少在他们身上得到体现。

道德点评

不论情感对象与判断者有无关系,我们都可以通过别人与我们的情感是否一致来判断其行为是否合宜。当客观对象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时,如果对方与我们在情感上完全一致,我们就会欣然接受并赞同他。如果客观对象与我们有某种特殊关系,那么我们要使自己的判断与客观对象本身的有用性保持一致,就必须心平气和地做一些换位思考。

论情感与美德

当旁观者努力体谅当事人的情感和当事人努力将自己的情绪降低到旁观者所能赞同的程度时,两种不同的美德得以诞生。前一种诞生了仁慈、谦让和宽容的美德,后一种诞生了崇高、庄重和克制的美德。

旁观者为当事人的不幸感到悲伤,为他们受到的伤害表示不平,为他们的好运感到高兴。他们看起来是那么的和蔼可亲,他们对当事人的同情心似乎能反映出当事人的全部情感。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当事人的处境,就会同情当事人对他们的感激,并深切体会到他们从一个如此充满深情的朋友的亲切同情中得到的那种安慰。

而与这种旁观者相反的人,其冷酷无情的心只是同情自己,对别人的幸福或不幸始终无动于衷,这样的人看起来总是令人十分厌恶。此时,旁观者的如此态度给当事人带来的痛苦,特别是在我们最容易同情的那些不幸者和受害者身上所引起的痛苦,是很容易体会到的。

另外,那些在自己处境中尽力做到心境安宁和自我克制的人,我们也常体会到他们高尚的风度;而那些用叹息、眼泪和讨厌的恸哭来要求我们给予同情的人,只会令我们不屑一顾。不过,对那些有节制的哀伤、无声而庄重的悲痛,我们也绝不吝惜我们的敬意。因为这种悲痛,只有在红肿的眼睛、颤抖的嘴唇和脸颊以及看似冷漠却感人肺腑的举止中才能发现。它使我们同样地沉默。为了避免我们不得体的举止扰乱了那种需要作出巨大努力来保持的和谐与宁静,我们必须谨慎地考量自己的所有行为,对它表示足够的敬意。

同样道理,如果我们任由怒火毫无节制地爆发,那么,这种怒气冲冲的傲慢无礼与残忍野蛮就是所有事物中最令人讨厌的。但那种愤恨之中却不失宽宏大量的气度,却让我们由衷地钦佩。即使遭受莫大的伤害,它也不会超越公正的旁观者发自内心的义愤,纵容自己内心的怒火恣意的反击。它将言行始终控制在情理的界限之内,痛快的报复和沉重的打击从不会成为他们的要求和期望。

所以,构成完美无缺人性的,正是这种多同情别人少同情自己的情感,正是这种抑制自私和乐善好施的情感。这些情感使人与人之间的激情协调一致,人类的全部和谐和优雅因此而得以存在。像爱自己那样爱邻居是基督教的主要教规之一,相反,仅仅像爱邻居那样爱自己或仅仅像邻居爱我们那样爱自己,则是基督教的主要戒律之一。

同类推荐
  • 易经大智慧

    易经大智慧

    国学经典,包罗万象,深奥难懂。如何参悟?如何为我所用?轻松阅读国学丛书结合当今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利用古今中外的具体事例重新诠释经典的智慧;让您能够轻松领悟!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它主要通过简单的故事,让厚重的《易经》变得生动,用最短的时间将《易经》知识了然于胸。
  •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是亘古难题。乍一看本书的名称,专门研究人生哲学的人,可能会不屑一顾或嗤之以鼻,以为又遇上了一位现实版的唐·吉诃德;一般世人,则可能感觉到这一问题好像是不难回答的。
  • 庄子梦蝶:心灵自由之旅

    庄子梦蝶:心灵自由之旅

    庄子笔下的鲲,是一个属灵的生命。它本来只是一个还没觉醒的生命,天天困在海中,等待它的命运就是去死。但它选择了另一个活法,它飞了起来。它为什么飞得起来?因为它有信仰,它相信海运和风可以把它带到一个更好的地方。因为它的信心,它获救了。它的意志不是出自自己,而是出自信仰,因此意志就大,能力就强。它的自由不是来自自己,而是来自上帝,所以是真正的自由,“与天地同寿,与日月齐光”。自由不是无所事事,它是一种做事的良好状态。上帝给我们自由与能力,是要我们去完成使命,不是让我们只是玩。鲲化为鹏后,它想的第一件事不是去玩,而是“而后乃今图南”,向更光明的地方飞去。所谓“自由意志”,就是指一颗完全信仰的心。
  • 鬼谷子

    鬼谷子

    《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一部奇书,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哲学、政治学、军事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情报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部可以被广泛解读的著作。《鬼谷子》提出了“捭阖”、“反应”、“内葽”、“飞箝”、“忤合”、“揣摩”等游说和谋略的原则和技巧,对纵横家学说的理论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它提供的智慧与谋略至今仍对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着指导意义。
  •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本书是一部以王阳明的心学形成历程为主线的人物传记,将他的生平、心学以及现代励志概念结合起来,更深层次地、更独特性地介绍王阳明其人其学。这不是一部简单的传记,它深入浅出,幽默有趣,是有关王阳明的著述中不可多得的一部精品。
热门推荐
  • 云中笙箫

    云中笙箫

    缘分缱绻,情丝缠绵。于千万人之中,于时间的无涯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刚好遇上了,在我们最美好的时光......无需他言,唯轻轻一句Iloveyouforever.
  • 谐铎

    谐铎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吴子兵法

    吴子兵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九药

    九药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枭雄强少

    枭雄强少

    一个世界上出名的杀手,被最信任的人背叛。本想隐姓埋名然后抓住机会报仇雪恨,想不到刚下火车就被一个美女吻了上来!好家伙!现在的女流氓怎么都这样呢!亲我都不和我打招呼!看我怎么把你占我的便宜夺回来,你女流氓,我还男流氓呢!
  • 国民老公好V5

    国民老公好V5

    老公眉毛一挑,引来无数少女纷纷跳楼表深情。管理治安的某女看不过,小手一掀,管他是什么国民老公,看他不爽照样KO。不想,某男殴打证据一发,悲催的某女被停职察看还不算,还要签订不良条款!某男阴险一笑,“女人,看你还不乖乖送上门!”
  • 狂龙之都市纵横

    狂龙之都市纵横

    一段离奇的仇杀,让林宇不得不逃亡国外,当他最无助时,遇到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人,从此狂龙重回故地,调查当年仇杀之谜,期间更有无数红颜围绕在其身旁,林宇是接受,还是继续寻找当年杀害其一家的凶手?一切请看本书内容。
  • 我打

    我打

    英雄救美,我打!路见不平,我打!遭人挑衅,我打!仗势欺人,我打!哥们的原则就是:谁丫装逼就打谁!拥有众多犯罪史的哥们,为了荣誉,与兄弟联手,打出了一条冠军之路!
  • 异世妖魂:逆天炼丹师

    异世妖魂:逆天炼丹师

    她,冰冷无情,对任何事都不在乎,游戏人生。一朝穿越,遇到妖孽的他,谪仙般的他,爽朗的他。他说:“宁负天下不负你。”他说:“我可以为了做一切违背原则的事”而他说:“你就是我永远的兄弟。”她一如既往的强大,不需靠任何人,她说:“我若强大,我给自己天下。”妖孽的他却在这个女人身上丢了心,他们必在这个世界掀起一番腥风血雨,一对一,无小三
  • 一色江湖

    一色江湖

    出门遇山贼,迎面撞贱人,无故遭冤案,凄惨成毒人,难道她李忘春穿到这里,就是为了奏响她走路都掉窨井盖的悲惨命运的交响序曲?不,不,不,她李忘春穿到这里可是为了彰显她的魅力,捕获多金痴情汉......多年以后,李忘春看着到处给她收拾烂摊子的傅远尘,心花飘飘的好不惬意。“老傅,你说二白这胎是生男生女?”“……”“老傅,你说二白她儿子就叫小二白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