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争的是什么?无非是争两样东西,一是争气,一是争利。争气,不值得,“牢骚太盛防肠断”,争利,更不值得,也为人所瞧不起。要守得住“柔”,那就得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处利让利,处名让名。”名也好,利也好,一切都不过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索性就做个“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好汉,更潇洒,何必与人争得死去活来。
曹操很注意接班人的选择。长子曹丕虽然为太子,但幼子曹植更有才华,文名扬天下,曹操有换储的念头。
曹丕得知消息后大为恐慌,问他的贴身大臣贾诩应该怎么办好。贾诩说:“愿你有德性和度量,像个寒士一样做事,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当儿子的理数,也只得这样了。”
有一次,曹操亲征,曹植朗诵自己歌功颂德的文章,既为讨父亲的欢心,又想显示自己的才能。可曹丕却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话也说不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哽哽咽咽地说,父亲年事已高,还要挂帅亲征,做儿子的心里又担忧又难过,所以说不出话来。一言既出,满朝默然,都为太子如此仁孝而感动不已。反之,大家倒觉得曹植只知道为自己扬名,未免华而不实,有悖人子之孝道,做一国之君,恐怕难以胜任。毕竟,写文章不能代替道德和治国之才能。
结果,还是曹丕被定为太子。可是曹植仍不吸取教训,不装些糊涂,不收敛一下自己的才干,继续与曹丕相争,并结交名士,以才名炫世,最终被曹丕置于死地。有这样的一对夫妻,都是一毛不拔、只想占便宜不想吃亏、斤斤计较的主儿。
两人一致对外,心里很默契,也着实占了不少便宜,但是男方本来很有政治前途,却因为这斤斤计较而不得人心,一直不很得志。
两人争取共同利益时,倒是一致对外,但是自家的事就不怎么样了,做好了饭,两个人争着挑好的吃,生怕自己吃亏;你买了一件衣服,我也必须买一件价值相当的衣服。总之,这两人像乌眼鸡似的,相互瞪着对方,随时准备打仗。
男方怕自己在岳父母跟前吃亏,送些礼物,总想讨些回报,否则,便心疼不已。
女的呢,时时刻刻想着自己的亲生父母,对公婆一点儿都不放在心上。甚至于把丈夫的工资、奖金和可怜的一点儿稿费全都垄断了。结果男的怒气冲天,而女的则总是怀疑男方给了公婆家里什么东西……彼此没完没了,相互猜疑,彼此不满。
终于,两人在一个公开场合,先是激烈地争吵,后来竟大打出手,而在场的人竟然没有一个人出面制止,直到男方把妻子打倒在地。
原来是丈夫想为母亲扯一段做上衣的布料,而女方则坚持说没那份钱,即使有也不给。要扯布,也要先给我母亲扯布。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两人非得争个长短不可,终至酿成扭打一团的结局。
为官者须忍官场之纷争,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要动辄与人争短长,尤其是与自己的亲人。否则,不但名声不好,对自己的事业也有极大的影响。
(二)安身为乐怡然自得
允《后汉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若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是说既取得陇又想进攻西蜀,后来便用这“得陇望蜀”来讲人不知满足,也同于俗话说的“这山望着那山高”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得陇望蜀是人的天性,人总想尝试新的东西,享受不曾享受的。但是,便宜不可能一人占尽,人如果想活得快乐些,就必须学会知足常乐,在现实条件许可的范围之内,充分享受生活,而不为得不到的而苦恼。这才是适宜的人生观。
生活中,一些人往往认为吃不到的葡萄总是最甜的。这种人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快乐,永远不会珍惜既得的东西,从而失去人生的乐趣,在企盼的煎熬中度过一生。
知足常乐,多少年来,许多哲人无不重复这同一真理。他们都是用自己的经历一再来证实并且阐发这个命题。只有安于现状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在安于现状的基础上有所追求,才有更多的幸福。那种追求不能是幻想,而是可以达到的实际目标。
周大疾先生的短篇小说《无疾而终》述说了一个平常而简单的故事,然而这个故事却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故事的主人公是瞎爷——瞎爷并不是全瞎,瞎爷的右眼还“凛凛睁着,放出箭一样的光”。我想,那瞎的一只眼便是人要装糊涂的象征,而右眼则是对生活底蕴的洞察吧。瞎爷的生活态度,简单地说就是“乐天知命,知足常乐”。
瞎爷的左眼睛在他9岁那年,一场高烧之后,他忽然向他的爹娘报告:我的左眼看不见东西了!两位老人一惊,忙过来用手在他左眼前晃,而那只左眼果然像坏了的钟摆一样一动不动。他爹娘顿时泪流满面。一个独生的儿子瞎了一只眼睛可怎么办呀!没料到爹娘正哭得伤心的时候,他却慢腾腾地开了腔,说:“爹,娘,你们哭啥,应该笑才对!这场病不是只弄坏了我一只眼吗?左眼瞎了,右眼还能看得见呢!总比两只眼都弄坏了要好嘛?你们想一想,我比起世界上的那些双目失明的人,不是要强多了吗?”儿子的这番话,先是把两位老人惊住了,后来想想也有理,于是停止了眼泪。
他家家境不好,爹娘无力供他读书,只好让他去私塾里旁听。他的爹娘为此十分伤心,瞎爷当时却劝道:“我如今也已识了些字,虽然不多,但总比那一天书没念、一个字不识的孩子强多了吧!”
瞎爷娶了个嘴巴很大的媳妇。爹娘觉得对不住儿子,瞎爷劝他们说:能娶到这样的一个媳妇已经很不错了,和世界上那许多光棍汉比起来,我简单可以说是好到天上去了!
这个媳妇勤快、能干,可脾气不好,不温柔、不驯顺,把婆婆气得心口作疼。儿子劝道:“娘,你这个儿媳妇是有些不大称你的心意,可是你想想,天底下比她差得多的媳妇还有不少。你的儿媳妇脾气虽是暴躁了些,不过还是很勤快,又不骂人。”
瞎爷的孩子全部是闺女,媳妇总觉得对不起他们家,瞎爷又劝道:“这有什么值得愧疚的呢?我认为你还是个很有能耐的女人哩!世界上有好多结了婚的女人,压根儿就没有孩子,别说5个女儿,她们连1个女儿都生不出来。咱们这5个女儿,待到长大之后就会有5个女婿,日后等咱们老了,逢年过节的时候,5个女儿女婿一起提了酒拎了肉回来孝敬咱们两个老人,那该多热闹!”
可是,瞎爷家实在是贫寒得很,妻子实在是熬不下去了,便不断抱怨。瞎爷说:
“你只跟那些住进大院、家有万贯、顿顿吃肉喝酒的人家相比,你自然是越比越觉得咱这日子是没法过了,但是你只要瞧瞧那些拖儿带女四处讨饭的人家,白天饱一顿饥一顿,晚上睡在别人家的屋檐底下,弄得不好还会被狗咬上一口,你就会觉得咱家这日子还真是不孬。虽然咱没有馍吃,可是咱还有稀饭可以喝;虽然咱们家买不起新衣服,可是总还有旧的衣裳穿,我们家这房子虽然有些漏雨的地方,可总还是住在屋子里边的,和那些讨饭维持生活的人相比较,我们家的日子可以算是天堂了……”
瞎爷老了,想在合眼前把棺材做好,然后安安心心地走。可做的棺材属于最薄最不气派的一种,妻子愧疚不已,瞎爷劝说:“这棺材比起富豪大家们的上等柏木棺是差远了,可是比起那些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的人,尸体用草席卷的人,不是要强多了吗?”
瞎爷活到72岁,无疾而终。在他临死之前,对哭泣的老伴说:“有啥好哭的,我已经活了72岁,比起那些活八九十岁的人,不算高寿,可是比起那些四五十岁就死了的人,我不是好多了吗?”
瞎爷死的时候,面孔安详,两个眼角还有笑容留着……
瞎爷的人生观,正是一种乐天知足的人生观,一种只和那些境况不如自己的人相比,而永远不和那些比自己强的人攀比,并以此而找到了快乐的人生哲学。虽然这只是一个平常百姓的一种处世态度,但知足常乐,也是值得为官者效法的。慈禧太后可谓享尽了荣华富贵,平日用餐有100多种菜肴,还有很多面首,既有权力,又有威严,各种物质的、****的,她都不缺,但她满足了吗?幸福吗?她比更多人受到了煎熬,甚至到死后也不得安眠。
民国时期,军阀孙殿英炸开东陵,劫盗皇室陪葬珠宝等物品。东陵被盗之后,地宫内到处是残棺烂木碎衣破衫,珍宝被一劫而空,慈禧的尸首被扔在地宫的西北角,伏在破棺椁盖上,脸朝下,双手反扭,搭在肩上,长发披散开了,遍体霉变生了白毛,因含了夜明珠,被盗宝的人硬挖狠扯,口角已被撕烂,其惨状目不忍睹。
这位生前统治了中国半个世纪之久,只要跺一跺脚,大地就要颤三颤的女独裁者,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死了之后会被践踏到如此地步。不过这场劫难完全是慈禧自己穷奢极欲而造成的。根据她的贴身太监李莲英后来的记录,慈禧尸首入棺之前,棺底、棺头、棺尾以及慈禧身上佩带的珍宝不计其数,仅用于填补尸身与棺材的空隙而倒入的珍珠就足足有4升,红、蓝宝石2000多块。据盗墓贼孙殿英说,棺盖一打开,满棺珍珠宝贝大放异彩,夺去了手电筒的亮光。慈禧口中含有一颗硕大的夜明珠,这颗珠子分开是两块,合拢是一个圆球;分开的时候透明无光,合拢时则透出一道碧绿的寒光,夜里在百步内可以照见头发。
试想一想,若是当初慈禧是个民女,她的欲望能有这么大吗?这种欲望是随着她的权力的增加和一点点的满足后而逐渐膨胀的。为官者获得了一些满足后,切记不要过分地追求欲望中所奢想的东西。
明代的严嵩是一个众人皆知的大奸臣。在担任相国的职务期间,和儿子严世蕃一起,卖官鬻爵,贪污受贿,胃口越来越大。当他的罪行败露,被抄家的时候,曾留下了一份记录。这份长达数十页的记录,使我们知道一个人在蜕变后其贪欲会有多大,里面记载的金银财宝不计其数,简直是天文数字。仅以书画为例,所藏的宋代木刻就达数十上百种以上,而每一种当时就值数百上千两银子。严嵩被抄家之后,曾向皇帝说:“还我一领青衫吧。”意思是说,让我继续作个普通的读书人吧。
严嵩少年的时候,勤学苦读,清贫自守,诗文名满天下。正是他不知满足及越来越大的权力使他走上了腐化堕落的路途呀。所以,应知足常乐,不要过分追求权力和金钱。
曾经有这么一个人,他真心实意想作学术研究,也写过几部学术着作。但他写的书,全国也找不到50个人买,而这些人又是他的朋友,那是非送不可的。
当时,还很时兴买卖书号。二三千元,不算多,但是对于一个书生来说实在是太多了,而且这还是不堪忍受的屈辱——自己不图名不图利写高深的学术专着,不但没有稿费,还要自己贴钱。有感于世道不平,他反复考虑后,毅然决定下海。
拼搏了两年,赚了5万元钱。本来,他的最初愿望是赚个两三万元钱,足够出两三本书,以改善一下自己的家庭生活,然后洗手不干,继续从事孤寂的学术研究。
然而,经商多少比写书轻松,而且生意刚刚有了起色,前途光明,他又怎么能撒手不干呢?他想,不如干脆再****几年,弄得10万20万的,这一辈子就不用再考虑钱的事情了。等他真的有了10万20万之后,会不会又想50万100万呢?
这世界上多了一个生意人,多了一个暴发户,可这样的人多如牛毛。不过,少了一个学者。这对社会而言,的确是个损失。而这个损失确是因为欲望不加节制而造成的。
明代魏大中42岁中进士,随即被授予官职,但不久便感到意兴萧然,准备归隐。他想起了贫困时代同慈母娇妻爱子享受天伦之乐,想起了与师父赛歌互答的欢乐场面,慨然叹道:“试问权高金多者还知道这种快乐吗?”
历史上有许多达观的人放弃了荣华富贵而去过恬淡的生活,甚至退隐山林,无拘无束,他们才是生活真谛的领悟者。正是他们知足常乐,才活得自在。
有的人,自己有了一套两居室的住房,本来已经很不错了,看到有人有3间的住室,他就不满足了。
有一个人想到海南去工作,由于专业所限,不可能更换职业。他的工资在这个城市中算是中等,总的来说收入还是偏上等,可与南方的同学相比,差了一大截,于是心里便很不平衡。但在南方从事同样工作的,收入也只是中等,钱是比北方多了,可是与当地人一比较,反差就会更大,于是他决定不去了。
人们往往从比较中获得心理上的公平感或不公平感,满意或不满意,这是正常的。但如果只想比上不足,而不想比下有余,那你一定会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之中,从而厌倦目前的生活。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其心里就会恶性循环,在无限追悔中度过残生。
(三)不以物喜不以己慈
现实生活中,往往会有一些人为了出人头地,达到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拼死拼活地去争取。而一旦遭到挫折或是失败,往往又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的确,生活中需要努力工作,但是,如果过犹不及地违背自然规律,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因此,最好是能做到凡事顺应境遇,不去过分强求,才能过着安乐而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便是一种顺应命运,随遇而安的生活方式。
不追求官爵的人,不因为高官厚禄而喜不自禁,不因为前途一时受阻或穷困贫乏而随波逐流、趋势媚俗。荣辱面前一样达观,所以他也就无所谓忧愁。庄子主张“至誉无誉”。在他看来,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把荣誉看得很淡很轻,名誉、地位、声望都算不了什么,即使行善做好事也不要留名。
三国时期,有一个叫步陡的人,字小山,淮阴人。东汉末年逃难到江东,单身一人,十分贫困。
步陡和广陵的卫旌年岁相同,两人十分友好,都靠种瓜为生。当时,会稽有个焦征羌,是县里的大族。步陡和卫旌在他的地盘上寄食,怕被欺负,就一起抱着瓜去献给焦征羌,等了很久才被接见,焦征羌自己大吃美味佳肴,却在地上放了一张席子,让步陡、卫旌坐在窗口外,用小盘子吃饭,吃的也只是一些蔬菜而已。卫旌吃不下,可步陡却饱饱地吃了一顿,卫旌对步陡说:“你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待遇呢?”步陡说:“我们贫困卑下,主人用贫贱的方式对待我们,是应该的,有什么值得羞耻的呢?”后来步陡在吴国当官,官至中朗将,又被拜为丞相。
当步陡处于低微地位的时候,能忍受别人对自己的轻视,不去过分地过问、计较这种事情,是因为他胸有大志,有所作为。忍得一时之气,随遇而安,才能锻炼自己的品行。
同是三国时期,刘皇叔在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前夕,曾会见过一位“水镜先生”。他告诉刘备:卧龙、凤雏,得其中的一个人就能够安定天下。“卧龙”是指诸葛亮,“凤雏”是指庞统。
这位“水镜先生”的真实姓名叫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人,善于识别人才,但不随便议论。他居住在襄阳一带,属刘表管辖。他认为刘表为人阴险,一定会暗害好人,所以更加隐讳,闭口不谈当时各派人物的是非,凡是别人问他某人怎样,他都只回答一个“佳”字。